天氣越冷真的越適合跑出好成績,只要你不冷到的話.... |
這篇文章因是急件,故文章並不長。主要是針對本週台北馬拉松極大可能出現10度以下低溫來作準備的方式,也能延伸出來,若您將來想去一些較寒冷國家(例如日本)跑馬拉松時,能進一步準備的小撇步。
12月6日的日本對克羅埃西亞之戰,最後PK戰相當精彩,克國門將一人擋3球,跟日本say goodbye。但本文最後會偷偷臭一下門將這位置😂;圖片來源 |
來個輕鬆小品文,最近世界盃足球賽正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就算我這不看足球的一日球迷,也會每天看一下賽事菁華影片,看看有啥爆冷劇情!
但回過頭來,您可曾想過,如果這些世界各國的頂級職業足球選手去跑馬拉松的話?該有什麼樣的成績呢?最有趣的是,有的人甚至參與過IRONMAN,也有已完賽世界六大馬的足球員。
當您在點開本文以前,或許可以先猜看看足球選手的成績會是多少?說不定你的個人最佳成績可能還比這些明星球員快喔!
不管你多緊張多焦慮,比賽前就要先把氣場充滿,不是為了震壓全場,是要壓住自己的負面情緒! |
最近或許是台北馬拉松快到了,許多跑者朋友包括自己帶的人,都展現出了極高度的焦慮感,你開始變得很在意每一個課表練得好不好?在意練得夠不夠?開始很在意多吃了點垃圾食物後,會不會因此多了0.1kg等等。
首先我想講,會焦慮是好事,表示你很在意也很期待更是有充足的準備才會如此緊張,不然應該是一付『我就爛』的態度,訓練可以少,吃吃喝喝不能免。
另外我也發現了一個狀況,許多人(特別是我自己這邊帶的人),可能上一場跑得很好或去年刷了個PB,就以為從此PB刷不完了,那最後的調整階段發現調不上去了,就在焦慮以外,再加上個沮喪感。
相信我,這些路我都走過,加上近來不斷用自身經驗鼓勵他人的同時,也乾脆寫一篇文章整理那些年我的馬拉松辛酸史吧!希望我走過的冤枉路,你別跟著一起走;我用血用淚換來的經驗,希望你能無血無痛直接帶走!
不然我這種那麼討厭翻舊帳又金魚腦記憶的人,實在很懶得去查過去的紀錄😂
奧地利溫特斯貝格山(Untersberg)山頂的十字架地標;紀錄於2022年7月IM Austria賽前 |
前些日子在一個友人聚餐的時刻,聽到有人提及跑馬拉松吃止痛藥可以不撞牆、可以不累、甚至讓你跑得快!
這樣的一個命題,吸引了我的注意,因個人對於訓練的中心思想是:『先談邏輯,再談訓練』。
故以邏輯論來說,耐力運動的撞牆期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身體能量不足或提早耗盡又沒即時補充;二是配速過於積極,導致血乳酸堆積過快與能量提早耗竭,故這兩點跟止痛藥沒關係,無需進一步討論。
但是另一方面,止痛藥的原理是在阻斷或抑制疼痛的感覺,讓人比較感覺不到痛,這個如果作用在馬拉松或甚至三鐵的後段,當身體肌肉極為痛苦時,若能麻痺痛感,也許可能有助於你挺過一關,聽起來好像合理?
有了邏輯,那就引發了我的興趣,回家後查文獻,找實證來告訴你解答!
冠亞軍合影;圖片來源 |
這篇主要是整理了我在Facebook粉絲頁上的三偏KONA賽後相關貼文,因FB不便查詢也會隨時間而漸被遺忘,故特此整理至此,方便日後回顧查詢。但因是FB上的貼文,在語法與用字上也較為隨性,不算個很嚴謹的文章,還請見諒。
本文章新增一塊個人新增的7點整體觀察,這是FB上沒寫的部份;接著談男女職業選手成績與裝備品牌的比率。
10月8日清晨7點02分,夏威夷大島上的Kailua Bay,是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KONA)的起點,500多個M40組(40-44歲)的男人們,一整群正泡在海裡已踩了好幾分鐘的水,距離M40鳴槍出發僅剩不到3分鐘的時間,此時也身處其中的我,突然往後方沙灘上撤退游回去,怎麼了?
是的,某種程度上,人類與生俱來的『Hit or Run或稱Fight or Flight(迎戰或逃跑)』本能,這時被喚醒了,可惜喚醒我的是想逃跑那一個…。
因為,PTO US OPEN那場比賽中不好的感覺又來了,我想棄賽….。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講起吧!
下集來談幾位選手,介紹給您他們的小趣事與成就;圖片來源 |
延續上一集,下集將為您介紹八位26歲以下的男子小鮮肉們,今年他們就算不奪冠,但未來至少5年內,你還是會不斷聽到他們的名號,現在就記住他們的名字吧!
另外,女子部份僅介紹五位輕熟女姐姐們,剩下的選手們,實力仍稍懸殊了些,要能衝擊這五位最具奪冠實力的女選手們仍有困難,故不多提,看下去吧。
時隔3年,KONA 我們回來了;圖片來源 |
歷經兩屆(2020-2021)的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以下簡稱IMWC或KONA取代)停賽或延賽,以及首次拉至夏威夷大島之外的美國本土St. George舉辦(2021, 於2022年5月進行)之後,冷清了三年的KONA,終於又要熱鬧起來了!
今年預計將有56位職業男子選手與55位職業女子選手,將在10月6日與8日進行史上首次的分日賽,該怎麼掌握觀賽重點?賽事特色?今年亮點?黑馬?等等問題,這篇文章讓您看熱鬧也懂門道!
本次文章將分成上下兩集刊出,上集談本屆『職業選手名單』,包括快速標記該選手的年紀、國籍與過去一年內的傑出表現與記憶點;其次談今年個人所認為的『八大觀賽重點』;下集則延伸而出,介紹您認識幾位優秀也絕對值得認識的幾位職業選手,我也大膽預測,這幾位選手就算今年無法奪得冠軍或前三名,也定將主宰未來至少5年內的IRONMAN賽場!
很像某種邪教組織.... |
先前寫了一篇關於『極化訓練』與『閾值訓練的』的爭辯,但其實在耐力訓練的相關研究裡,有對立觀點的又何止一個議題呢?
今天來討論另一個常見的爭辨點,最大攝氧量幾乎決定了一個選手的心肺能力與運動表現的重要指標,此點無庸置疑,而透過高強度間歇訓練,也是提高最大攝氧量(VO2MAX)的重要訓練課表之一!
但問題來了,高強度間歇到底該練長間歇好(例如經典的亞索800m、3分鐘110%FTP或300m間歇)?還是短間歇(例如30秒短衝刺、25-50m游泳間歇等)對提高最大攝氧量最有幫助呢?
這次提供一個新出爐的整合分析研究(Meta-Analysis)來看一下結果!
圖片來源 |
最近你有看《非常律師禹瑛禑》嗎?
我有,很迷!這部講述高智商但患有自閉症的律師,在生活、工作、親情及感情課題上碰到的障礙與趣事,大概是我近幾年裡,看過最好看的劇了。
有職業好奇心病的我,也針對自閉症查了不少資料,本次來簡要分享一下;同時,這是一個談耐力運動的平台,自然也順便介紹一位近兩年在英國頗具知名度的自閉症鐵人三項選手:Sam Holness.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自閉症,也認識一下這位非常鐵人Sam Holness.
本次要來介紹一個傳奇人物:Brad Snyder;圖片來源 |
在7月底的時候,美國體壇的最高盛會ESPY(Excellence in Sports Performance Yearly)公佈了各運動領域的最優秀運動員獎,包括NBA金州勇士隊今年奪冠大功臣,同時也是今年ESPY主持人的Stephen Curry;MLB最佳棒球員則是大谷翔平,當然也包括足球、高爾夫、拳擊等多項領域的最優秀運動選手。
但是在這一系列名單中,我留意到了有一位同時身兼游泳選手與鐵人三項選手,他參加過三屆奧運(2012, 2016, 2020),並握有6枚奧運金牌與2面銀牌,其中的一面金牌是鐵人三項金牌!
不過,他參加的不是我們所認知道的一般奧運會,而是帕運會(取自英文Paralymic,亦稱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專為身障人士舉辦的競技運動最高殿堂);但他也不是天生就是殘疾人士,而是一場意外導致,但他沒有被命運打敗,而是選擇繼續用游泳與鐵人三項為國爭光,他是今年ESPY年度最佳身障運動員:前美國海軍中尉:Brad Snyder.
Brad於阿富汗服役時照片;圖片來源 |
這次,為你介紹他的故事!
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 |
這是一篇蠻無聊的文章......對研究沒興趣者可自行離場😂,或看看照片就好!
這主題是J帥FB粉絲頁的一位讀者推薦我看的文獻,一連就是四篇,但好在每篇的內容都不多,不會花太多時間看。內容主要是兩派學者來回的筆戰,一派推崇極化訓練的好,練完考試都考100分(大量的Zone 1訓練,與較多的Zone 3高強度間歇,甚少Zone 2),另一派則說金字塔型訓練才棒(大量的Zone 1訓練與Zone 2的LT訓練,較少Zone 3高強度間歇),你極化的根本亂搞!
我來幫忙摘要一下兩派的論點,當然也各有其符合邏輯與有力證據支持的推論,也順道點出兩邊都有的盲點,到此你還有興趣看?那就可點開本文來了!
在2022年7月3日這一天,終於站上了起跑點、終於完賽、也終於在海外取得KONA資格,更在賽後KONA分配典禮上,撒野似的放棄資格(四月IM TAIWAN已取得資格,詳見該賽報),我知道我撒野的有點超過,但在這個幾乎全由白人所主宰的運動項目裡,還有這個最強的歐洲競技領域裡,一個沒有任何運動背景或底子的亞洲黃種人來此踢館,這練習了超過10年才能換得的20秒撒野,就算你覺得我超過,我還是要撒野!
撒野影片原封不動分享在此:
Team Joe, 圖片來源 |
Joe Skipper在Sub7Sub8挑戰中,率領團隊以3時16分42秒騎完180km,配速達54.9km/h的驚人速度。
讓我很好奇的去蒐尋相關數據,來談談Joe Skipper團隊TTT的功率資料,也就是說,本篇嘗試來解答一核心個問題:『到底要有多少單車實力,才能夠資格幫Joe Skipper破風?』
挑戰結果;圖片來源 |
Sub7Sub8計劃一提出,很不幸的就碰上COVID-19疫情,挑戰日期一再延期,又歷經了2次換人風波,包括原本的Lucy Charles-Barclay因傷退賽,由Kate Matthews頂替,甚至到了挑戰前一週又發生Alistair Brownlee舊傷復發退賽,再找來Joe Skipper頂替。
當然這競賽規則一出,又引發了不少人質疑這那叫鐵人三項啊?
但不管怎麼樣,主辦單位也好,挑戰選手也罷,都頂住了壓力,在2022年的6月5日Sub7Sub8計劃毫無懸念的挑戰成功,而之所以能順利挑戰完成,總結就一句話:『跟車跟得好,破紀錄沒煩惱』!
這也如同個人先前寫的文章(Sub7Sub8計畫介紹與賽事說明)中,不斷強調的集團默契與團隊運作,特別是單車集團絕對是最能影響該計劃是否挑戰成功的關鍵,剩下兩項的游泳與跑步,有沒有配速員反倒沒那麼重要了!
故這篇文章來聊聊為何會說單車是關鍵?還有挑戰的過程的趣事,以及看看有沒有可以打臉個人先前預測失準的地方囉。
忽然發現,大概一年沒去跑田徑場了.... |
在個人過去的訓練類文章中,有一篇流量相當高的文章叫:『閒聊:寫給新手看的間歇訓練Q&A』,點閱率達4000多人次,奇怪~明明是閒聊,卻有這麼高流量!? 是被『閒聊』二字給騙了,還是真的對間歇很感興趣呢?
這篇文章,我想要增加一些關於『組休時間』的討論,作為這一篇流量文章的延伸!
也就是說,到底在間歇訓練時,組間休息時是該用慢跑來恢復?還是用走的?還是原地停止休息?還是乾脆躺平算了?
如果您也有過這樣的疑問?
那我會反問:你的訓練目的是什麼?
這篇提出一篇2022年的研究來輔助說明!也相信同樣的道理能運用至騎車與游泳的間歇訓練中。
側拍廣島的嚴島神社;紀錄於2018年2月參加北九州馬拉松 |
最近身旁越來越多人確診了COVID 19,有的人很幸運,不舒服個1-2天就快速恢復,訓練也不受影響,但也有花了快一週才恢復,又耗費了1-2週才慢慢回到正常訓練狀態。
這個恢復效率的差別,我想除了有疫苗的效果、個人免疫抗體的幫助之外,相信染疫後所補充的營養應當也有些許幫助,故我好奇的開始蒐尋國外許多醫院與專業醫療建議,並加以整理成本文,希望若不幸兩條線的您,能多多注重以下這些營養的補充,願您能快快恢復成原本健康的狀態吧!
Sub7Sub8 四大主角;話說,你們好像都喜歡紅色? |
今年相當受囑目的賽事之一,無疑是SUB7SUB8莫屬,但要說是場『賽事』,其實也不盡然,因它不是人人想參加就能參加,僅有四人受邀挑戰,加上它也有相當特殊的賽事制度,完全有別於一般人所認知到的鐵人三項,加上很多人因不理解而對這挑戰賽有些誤解,那就讓我來好好解說一番,與談談個人想法吧!
花蓮石門麻糬洞(因形狀似March而得名) |
前陣子我在FB開了個直播,在一堆543的閒聊中,有一個有趣的問題:『練馬拉松累?還是練三鐵(這邊是指226km)累?』,當然要認真練起來的話,其實應該是兩個一樣累,跟距離不見得有關係,不信可以去查Usian Bolt(100m世界紀錄保持人)的訓練影片,他有一幕練到跪在田徑場上挖著喉嚨催吐的樣子,我至今仍難忘(有興趣自行前往連結)!
但若回到一般人身上,想要專心投入於練一場馬拉松比較累?還是一場226km累人呢?
只憑個人經驗來講有失公允,我找到了一篇研究!
沙士、長髮、逗貓棒! |
據說,在遙遠東方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緊鄰著一個綠林活水之地,遙傳當地人每年都舉辦一個盛大祭典,在這一天,所有部落勇士都為了爭奪一杯以草本密方為材的聖水而拼鬥著,只有在祭典這天,能夠歷經三項你追我逐的考驗之後,經族長認可才能奪得聖水。而聖水來源已不可考,僅知墨西哥土著稱之為Root Beer,有寧神振氣、驅邪避煞與活化靈魂等功效,而在此福爾摩莎島上住民稱之為『沙士』,『沙士』之名,可能是勇者在拼鬥競爭之時所發出的語助詞,經西太平洋聖馬馬塔歐北講大學人類學教授達哈欠恆想穗教授研究後,他認為這應該是漢字中『殺死』的諧音,戰士們透過不斷納喊『殺死』、『殺死』去強化自身肌肉、體能、鬥魂與意志,故每年這場可歌可泣祭典考驗之艱難與殘酷,被後人喻為是一場『殺死你,或是喝光你沙士』之戰!
3月6日,一年一度的『殺死你,或是喝光你沙士』祭典,又即將開始了!
這採光、這氣氛、這殺氣,難道傳說是真的?? |
以上純屬唬爛!
挪威鐵人隊,左起Kristian Blummenfelt, 教練Arild Tveiten, Gustav Iden, Casper Stornes;圖片來源 |
這兩三年間,挪威的兩位代表性鐵人三項選手:Kristian Blummenfelt(以下稱邦邦)與Gustav Iden,前者去年包辦東京奧運冠軍與ITU World Triathlon Series年度冠軍,還有IRONMAN 70.3的世界最快紀錄(創於2019 IRONMAN 70.e Bahrain的3時25分21秒)與IRONMAN世界最快紀錄(創於2021 IRONMAN Cozumel的7時21分12秒,僅管該賽事游泳項目因是強勁的順流致使最終有些許爭議,但既然官方承認了,那就是個最快紀錄了)。
而Gustav Iden(正確唸法是古斯塔夫伊登,不是艾登,以下簡稱一燈大師😂,伊登)則是2019年與2021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冠軍,並以埔鹽順澤宮頭號弟子聞名全台。
這兩位分別才28歲與26歲年輕世代的掘起,引發出了國內外相當多的討論。當然也別忘了在上圖中最右側的Casper Stornes(2018 ITU Bermuda冠軍,贏過同場的邦邦與伊登;同時也是2020年東京奧運選手,最後第11名完賽)。這三個選手的共通點都是來自於同一名教練的培養,因此許多不管是專業教練或業餘三鐵愛好者都在評論著,到底他們是怎麼練出來的?有沒有一套挪威式訓練法呢?
這篇文章幫助你來整理一些討論與文章,特別是從邦邦16歲時,就一路帶著他訓練的教練:Arild Tveiten(根據我聽了數十遍他的自介,發音接近於『阿里爾乏哼』,歡迎有懂挪威語的朋友教我正確發音)之觀點,看我們能否從中汲取到一些寶貴的訓練心法!
職業選手的一週30小時訓練;圖片來源 |
相信很多人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去看職業選手們練些什麼,甚至還會幫他合理化,原來他這麼強是練了什麼什麼課表,更有甚者,會想要嘗試複製他人的課表。
但是啊,你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嗎?你知道有的人,有些訓練是不戴錶的,有些訓練資料是不上傳的,有些資料更是修改過的!
眼見,不一定為憑!
但既然見了,還是有可以嘗試解構與解讀並加以學習的地方!
這次,分享一個實際職業三鐵選手的案例,讓我們從細節裡來找魔鬼吧。
2015 IRONMAN TAIWAN,首次Sub 10,首次取得KONA資格 |
若今年有打算要挑戰226km的朋友,尤其是上半年就有好幾場,這時應該是你最緊鑼密鼓準備的時間點吧,這篇文章想分享個人幾點準備心得給您,如果您已是好幾場226完賽者的老手,也歡迎提出您個人的見解!
直接破題,226km的賽事三大重點:配速、補給、正能量!
2022關鍵字:突破 |
一如往常,每年都會想寫幾張卡片給過去一年裡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原本是以往出國比賽時才會寫回來,感謝能幫助我每一趟比賽成行的朋友。
接著雖然卡了兩年沒法出國了,但去年還是製作了一張卡片寄給許多友人(去年的明信片概念在此:2021 J帥 限量版明信片),畢竟又能平安的渡過一年,沒有這些朋友幫助是不可能這麼順利的!
只不過這次的卡片製作與設計,碰到許多事情而延遲了,直到2021年12月才動工,但遲來總比不來好,本文分享一下這張卡片設計過程的小趣事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