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什麼是挪威式鐵人三項訓練?Arild Tveiten的十大訓練心法

挪威鐵人隊,左起Kristian Blummenfelt, 教練Arild Tveiten, Gustav Iden, Casper Stornes;圖片來源

這兩三年間,挪威的兩位代表性鐵人三項選手:Kristian Blummenfelt(以下稱邦邦)與Gustav Iden,前者去年包辦東京奧運冠軍與ITU World Triathlon Series年度冠軍,還有IRONMAN 70.3的世界最快紀錄(創於2019 IRONMAN 70.e Bahrain的3時25分21秒)與IRONMAN世界最快紀錄(創於2021 IRONMAN Cozumel的7時21分12秒,僅管該賽事游泳項目因是強勁的順流致使最終有些許爭議,但既然官方承認了,那就是個最快紀錄了)。

而Gustav Iden(正確唸法是古斯塔夫伊登,不是艾登,以下簡稱一燈大師😂,伊登)則是2019年與2021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冠軍,並以埔鹽順澤宮頭號弟子聞名全台。

這兩位分別才28歲與26歲年輕世代的掘起,引發出了國內外相當多的討論。當然也別忘了在上圖中最右側的Casper Stornes(2018 ITU Bermuda冠軍,贏過同場的邦邦與伊登;同時也是2020年東京奧運選手,最後第11名完賽)。這三個選手的共通點都是來自於同一名教練的培養,因此許多不管是專業教練或業餘三鐵愛好者都在評論著,到底他們是怎麼練出來的?有沒有一套挪威式訓練法呢?

這篇文章幫助你來整理一些討論與文章,特別是從邦邦16歲時,就一路帶著他訓練的教練:Arild Tveiten(根據我聽了數十遍他的自介,發音接近於『阿里爾乏哼』,歡迎有懂挪威語的朋友教我正確發音)之觀點,看我們能否從中汲取到一些寶貴的訓練心法!


邦邦(左)與教練Arild Tveiten;圖片來源

誰是Arild Tveiten

首先要先介紹一下挪威國家隊教練,也是邦邦的教練:Arild Tveiten,同是挪威人,出生於1970年,現年52歲,但有超過30年的選手背景。過往也曾參與過ITU賽事,就算到了40歲之後,也曾以分齡組選手身份出賽多次ITU系列賽事,例如在下表中的ITU賽事中,他就曾在1995年參與過ITU Long Distance Triathlon World Championships,其距離是游泳4km、騎車120km與跑步30km。而長距離賽事裡,也有五次參與KONA賽事的紀錄,其個人IRONMAN最佳成績是9時21分。同時最特別的是,他曾在2005年參與過Norseman極限超鐵,並在132名選手中,以第17名,總成績12時14分完賽並取得黑衫。


Arild Tveiten的訓練哲學

對於Arild的實力有點概念後,接下來我整理了以下數篇文章與訪談音檔關於Arild的訓練哲學(相關連結置於最下方)之後,個人歸類於以下十點重要準則:

1. 控制強度

Arild的訪談中,他最常提到的一個關鍵字是:『控制強度(Intensity Control)』。因他早年曾任職於一家製作心率帶的公司,當時就開啟了他對於利用數據控制訓練強度的想法,他也提及許多人訓練時將強度拉得過高,以致於恢復不來或無法吸收大量訓練的問題點。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最近的實踐者莫過於Lionel Sanders了,LS最近找上了Gustav Iden的哥哥Mikal Iden當教練,而Mikal也承襲了Arild的訓練法,開始控制LS的訓練強度並輔以大量的血乳酸濃度檢測。

在LS最近的影片裡(Training DifferentRelinquishing Control),他都在談他過往訓練與現在訓練的差異。過往,他習慣在每一次訓練裡都要把自己逼到極限,我舉個他過往的例子,在他剛開始練IRONMAN的時候,他的部落格就會貼出他的訓練資料,他的練法就是假設今天300w可以輸出2小時,那下次就頂到2.5小時,以此遞增,當挑戰完成,下次就挑戰320w 2小時,一路頂上去,他的跑與游泳訓練方式都是如此;而現在,當他知道自己血乳酸濃度所對應的速度或瓦數約略是多少時,就只要練在LT1或LT2即可,不需要過度強迫自己!

但是他會聽話多久呢?我這LS粉等著看😂

2. 數據化訓練

Arild教練完全的相信數據,包括心率(游、騎、跑都必須配戴心率帶訓練)、心率變異(HRV)、單車功率、跑步功率、血乳酸濃度檢測儀、VO2MAX檢測、血氧濃度檢測(高海拔訓練時)、甚至他也有一套系統(名為:TritonWear)可分析選手的游泳姿勢等,完全把數據化與科學化訓練發揮至極緻。

不只相信客觀數據,同時也信賴選手的主觀回饋,他會要求選手必須寫下訓練日誌,當發現有選手情緒不穩或低潮時,就是一個可能訓練過頭或恢復不及的徵兆。

但數據化歸數據化,怎麼用與何時用?這就是門很高深的專業了。例如在他所帶的選手之中,頻繁使用血乳酸檢測已非新聞,但箇中仍有些機密之處,例如下方來自Instagram截圖中這位toddbuckone網友所詢問的問題:『多久測一次血乳酸?』就得不到邦邦的回應了。

圖片來源

但是我幫這位toddbuckone老兄找到了答案!(如果我有機會碰上邦邦的話,我一定要問他一年被扎200次耳垂是什麼感覺?)

資料來源

3. 擁抱新知

有趣的是,Arild Tveiten並沒有受過任何運動科學的教育背景訓練,但他卻擁抱新科技,自2002年就開始把心率監控儀器運用至訓練中。隨著運動科學的設備越來越新穎,他也一直走在運科的前端,並盡可能將所有科學儀器運用到選手的訓練之中。

以下是摘要自Lionel Sanders對於挪威式訓練法的心得,他認為挪威的訓練團隊是能持續研究、嘗試新的事物、也願意去瞭解新的訓練方式,不畫地自限!

資料來源

4. 集體訓練但個人化強度

挪威式訓練雖是採小群體的訓練,但他要求每人只能做自己的強度,尤其當你狀況不好時,就請自己訓練,不要為了趕上集團反而讓自己過操。

許多人在跟團練時或自己教導的選手去參與團練,這個就是最難控制好的強度,但Arild的作法就是要收集所有人的數據,誰的狀況好壞?或者在團練中是否失控,沒掌握好自己的強度,教練一清二楚!

資料來源

5. 大量訓練

挪威訓練裡,量絕對不會少。以游泳來說,每週游六次,游泳量達35公里至45公里間,平均每次下水就是6-8公里的訓練量;同樣的,單車訓練量一樣相當高,也是一週六次,就算他的選手裡有只比ITU或奧運距離的選手,一樣是要求高訓練量。可能是一週裡會有1次4-5小時的長騎,與3次3小時左右的訓練主課表,剩下2次可能是緩和或個人化的調整。且由於冬天的挪威是雪季,就會主要以室內訓練台並輔以轉換跑為主。

跑步則因人而異,有的人量大,或是一週能執行2-3次的間歇,但也有人非常容易受傷,所以是最因每人特性不同而有差異並且需要控制好量與質的分配。但Arild也提到邦邦是唯一少數他想練什麼課表都OK的一個選手(某種程度是否也反應出邦邦的體質就是很不易受傷呢?)

同時我留意到,他特愛長時間的LT間歇,例如會是游泳1500m的3趟,或是單車LT區間75分鐘的課表,反而一般認知到的短時間VO2MAX間歇,是較少練的一塊。

在另一篇討論挪威式跑者的文章裡,也提到了相關概念(見下圖),Marius Bakken是挪威前奧運長跑選手,日前整理並歸納挪威運動訓練法之後,給出了以下的結論:『控制強度+大訓練量 = 挪威的成功(Controlled intensity + high volume = success)』。就算是跑者,他們的訓練也是大量都在LT1以下的輕鬆跑,極少比率進入LT2以上,也就是進到短時間但高強度的間歇訓練。

6. 低強度訓練很重要

但在大量訓練下,Arild也強調,絕大多數都是非常低的強度,除了LT間歇外,幾乎都是低有氧,例如他的要求是,長騎與長跑的LSD課表,必須訓練在血乳酸低於1mmol/L的強度以下

這點完全巔覆我的想像,一般我們會以血乳酸濃度2.0與4.0 mmol/L當指標,2.0以下是有氧閾值,即LT1;4.0之後即是所謂的乳酸門檻,或LT2,是乳酸代謝趕不上生成的速度,而所謂的單車FTP測驗或一般人跑步測驗10km左右的強度,都會在4.0mmol/L左右。那一般人無法隨時知道自己的LT的話,我會建議用心率來看,大多數人最大心率的60-70%間就會過2.0mmol/L的LT1點,而80-90%則會過LT2點,這個範圍很大是因為每人訓練背景有所差異,隨著訓練與體能上升,會將通過LT1與LT2的心率往上拉,故訓練有素的人很可能到了70%甚至75%最大心率時,血乳酸濃度都還可維持在2.0以下。

如果看不懂我在寫什麼的話,推薦你先閱讀我的舊文章:認識乳酸閾(Lactate Threshold)

但是,要練在1.0的血乳酸濃度?我想對於一般人來說,很可能50%的最大心率就會超過1.0mmol/L了吧?若反推回來,或許也反應到挪威這幾個選手的血乳酸代謝能力有多驚人,可以維持在基本有一定強度且持續相當長時間,都不會讓血乳酸超過教練要求值,包括1.0。

另個角度來說,極化訓練是低強度得夠低,高強度則要夠高,但Arild所強調的LT間歇訓練,他對邦邦的要求也只是在2.5-2.6mmol/L之間,絕少超過3.0mmol/L,完全還沒到LT2點。這個強度其實用一般人理解的角度來說,可能是偏向於馬拉松配速或單車的tempo下限強度,或是可以持續游上1小時以上有些累但不會太操的強度,這不全然是傳統或一般所定義的極化法。

那到底是否有高強度的間歇,會到LT2以上的訓練呢?還是會有,但比率非常之低,且是非常短暫的例如200m間歇或短坡衝刺,但不會是例行式的訓練安排。

又要抽血了.......我上輩子是實驗室裡的白老鼠嗎? 圖片來源

7. 一日兩組LT課表

Marius Bakken與Arild Tveiten的對談中,發現到Arild特愛安排一日兩組LT的訓練,例如下圖就是一個在高海拔移訓時,會走的四天循環課表。可以發現第一天與第三天都是會一日做兩組LT的課表,第二天則是疊出大量低強度有氧訓練量(5-8小時),第四天則算是一個動態恢復日,是2小時左右的超低訓練強度。

而從第一天與第三天來看,一共四組LT課表,可能就會在游、騎、跑中各抓兩者的搭配,個人推測一定會有一組騎與跑同是LT強度,目的應是熟悉騎完轉換跑的強度,另一天可能是游加上騎或跑的LT。

圖片來源

乍看之下是相當硬的課表,但如果理解Arild Tveiten對於邦邦LT訓練的定義是在2.5-2.6mmol/L的血乳酸濃度的話,或是他堅信的LT訓練,是血乳酸濃度不該超過傳統定義的4mmol/L的話,這邊演變出來的課表就可能容易理解為何Arild Tveiten會排出3組1500m游泳課表、75分鐘單車強度(正常來說,不太可能打到功率的LT ZONE還能撐到75分鐘的,就算硬打了或拆分成25分鐘3組也是非常疲勞的)、與可能是40-60分鐘轉換跑,但血乳酸只能落在2.5-3mmol/L的強度。

圖片來源

所以看似是寫一天兩組LT訓練,但其實比較像一般訓練區間所定義的Tempo區間,可再怎麼說,要在四天裡有兩天必須一日練兩次Tempo區間的課表,累積下來也不輕鬆。再加上龐大的訓練量與經常性的高海拔訓練,這時就不難想像為何教練會如此強調在低強度的課表時,必須盡可能將強度壓低,甚至低於1mmol/L的血乳酸強度了。

8. 高海拔訓練

上一點提到了高海拔,當然這也是挪威鐵人們每年的例行功課。他們會每年安排7-8週的高海拔移訓期,會到Sierra Nevada(海拔約2300m)進行低含氧特訓,並在賽前10至14天回到正常海拔準備比賽。同時在夏天時,也會至Font Romeu(海拔約1850m)移訓8週,一年下來就有達3-4個月的高海拔移訓期。

而高海訓練的效益在個人過去文章裡也曾提及過:認識訓練的精神時光屋:高海拔訓練,透過空氣中含氧量的降低,迫使身體適應與提高身體攜氧效率。同時,相信也是因應挪威的寒冷氣候,一年中有相當多時間是不那麼適合訓練的,不如直接到氣候宜人又能收高海拔訓練效益之處。

在邦邦過去的影片裡,也有紀錄到這個移訓的過程,詳可參考Youtube連結

就算你逃到了天涯海角(高海拔山區),一樣躲不了抽血;圖片來源

9. 訓練是細水長流

挪威這幾位知名的選手,都不會是突然的就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變強,Arild是從2010年在誤打誤撞間才意外的接手挪威鐵人們的訓練,當時接手時共有25名小選手,也包括了當時年僅17歲的邦邦、14歲的伊登、女子選手Lotte Miller(去年東京奧運挪威代表選手,最終24名),還有後來加入的Casper Stornes(文章開頭照片最右側,同是東奧選手),這些選手都是持續跟著Arild訓練超過或將近十年的時光。每年每一季重覆著相似的週期訓練、高海拔訓練、再搭配不斷推陳出新的新科技輔助,累積十年才有成,讓這些小選手慢慢輾露頭角,絕不是練個一年半載就能橫空出世的天才。

我很喜歡Arild教練的一句話:It doesn't matter what way you do the intervals, just that you do them throughout the year.』。

中譯可為:重點不在於你的間歇練得多好,而是一整年下來,你練得如何

此隱含之意是不要在單一次訓練中累過頭,要懂得控制好自己的強度,你不會因為做好一次很棒或強度很高的課表而變強,你會變強是因為持續的執行課表,持續的數月甚至數年,『一致性(Consistency)』的訓練累積才是關鍵。

10. 鼓勵選手做更大的夢

我絕對不會承認這是為了湊出剛好10點而硬寫的😂。

下方這話是伊登在2018年ITU Bermuda賽後專訪時所說,該賽事中,Casper Stornes、邦邦、伊登三位挪威人包辦了前三名,但伊登卻說他們日復一日的準備長達近十年時間,就是為了這一天而來,他也相信在數年以前,沒有人能料到他們能做得到,但現在開始,挪威人要掌管鐵人三項的世界

資料來源

接著就是2019年起,伊登跟邦邦持續主宰著從奧運距離至IRONMAN距離的冠軍與不斷刷新成績。而這一切都在2010年Arild教練接手挪威鐵人訓練後就開始準備(洗腦選手?),雖然當初挑選這些小選手不是經他之手,但每一個進入挪威鐵人國家隊的,都有相當強的單項背景,不管是邦邦本身有游泳底子、伊登當時就已在自行車界頗有名氣。他也特別重視選手的動機與企圖心,並將贏當做必然,也灌輸選手渴望勝利的企圖心。

圖片來源

另外,他也確實不設限選手的發展。以一般ITU選手的職業生涯來說,往往都是在30歲左右才開始轉戰長距離項目,例如就連Jan Frodeno也是在2008拿到奧運冠軍之後,到2013年32歲時,才決定從短距離項目退休,轉戰70.3與226km長距離項目。

但是伊登在2016年就開始嘗試性的比了一場IRONMAN 70.3,2017-2019雖還是以短距離ITU當主戰場,但偶爾都還是會去嘗試70.3賽事,也才有2019年IRONMAN 70.3世界冠軍頭銜,而他2019這年,也不過才23歲。

邦邦也是如此,2017年,23歲之際也開始嘗試參與長距離的賽事,更別提2021年完全主宰短中長距離項目,甚至今年2022年也還要再挑戰SUB7的計劃(SUB 7與SUB 8,我預計接下來會寫至少一篇文章)。

如果沒有Arild教練鼓勵他們敢拼、敢夢、求勝、打破傳統選手的職涯規劃,相信世人不會見證到挪威鐵人所刮起的旋風吧。

唯有訓練,才得以讓夢想實現;圖片來源

結論: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又是一篇相當長的文章,我看也聽得很累,相信您也是吧。但看完後也不免質疑,我們一般人能做到那些部份呢?

高海拔訓練?業餘選手難矣。

大量訓練?小心過兩週就去復健科報到了!

一日練兩組LT?相信我,你絕對恢復不來!

還有血乳酸檢測?每2-3天扎一次耳垂抽血?我不想。

這在台灣,不知道會不會變成"知名鐵人教練虐待學生,毒打至血流成河仍不放手"的社會新聞;圖片來源

但你絕對有幾項心法可以帶走,包括:『控制強度』,讓該輕鬆的訓練保持輕鬆,不躁進也不要急著在團練裡想證明自己;同時『運用數據輔助訓練』,就算你沒有很精密或高科技的儀器,但最早Arild教練開始帶訓練時,也只有心率資訊可用而已,若你還有功率計並養成固定追蹤自己訓練資料與比對的習慣,對一般人來說就相當夠了。

再者,『持續且一致的訓練』,不要在單一日或單一課表中搞死自己,能累積多長時間的訓練而不受傷才是重要之事,挪威鐵人們累積了十年才有大成,還不計他們原有的訓練背景,那你呢?

除了訓練,也要記得『擁抱新知』,多聽多看多學習各訓練資訊與知識,若沒有太多時間?那請記得偶爾來J帥這邊看看,我都幫你整理好了喔 💟 💟 💟!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6 則留言:

  1. 真的是"血淋淋"的一篇文章,每張照片都在抽血/流血, 這篇真的學到不少,很喜歡那句:"不是單次間歇跑多快,而是整年練如何?" 我也要來好好規劃自己的強度控制!

    回覆刪除
  2. 我看之前邦邦他們會使用「Supersapiens」來監測血糖,在游泳時也可以監測,兩週替換一次即可,是不是傳統的抽血檢測,能獲得的數值更多更值得參考,為何要一直扎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他們抽血應該是為了量測乳酸為主.

      刪除
    2. 小鈞拔拔的回答是正解

      supersapiens目前還是處於商業產品性質多於實際意義多一點,實際運用上,可能還是血乳酸較實用,但非侵入式產品絕對有其市場,就看supersapiens或其他業者能成長到什麼程度了

      刪除
  3. 這兩天Iden和邦邦來台灣造成一股旋風,也提到了他們不練重訓。看到J帥這篇才了解他們為何不練重訓,因為一日兩項LT就佔去大部份的訓練時間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找出這舊文來看,重訓還是有其必要,只是要看時間點與週期而定,他們就算現在不做,也不代表早期沒做過。且重訓不一定只在健身房裡,可以用游騎跑課表來練,划手板、重齒低迴轉爬山、爬坡反覆等等都是增加肌肉力量的方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