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Zone 3訓練是什麼?灰色區域聽過嗎?需要練嗎?真的一無是處嗎?

配合本篇文章主題,這篇夾帶的照片都是:灰的意念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Zone 2訓練,過去文章裡也提過多次『乳酸閾訓練(歸類於Zone 4)』的重要性,以及『高強度間歇的無氧區(Zone 5)』,甚至極化訓練與乳酸閾訓練兩者的論辯也是我過去寫過相當多次的(例如可參考這篇文章),而Zone 1的低強度訓練或稱之為『恢復區(Recovery Zone)』也相當容易被理解。

但是不是少了什麼呢?Zone 3那去了?為何很少討論呢?

其實Zone 3有個專有名詞叫『灰色區域(Gray Zone)』,故名思義,灰色是一種不黑不白,有些混雜有些不明感,就色彩學來說,它也是個不太討人喜歡的顏色,一個不知怎麼來的調查發現,全世界會喜歡灰色的人佔整體比率不到1%。

『灰色區域』也普遍被大多數耐力教練、運動科學學者認為應該少練的一區,這是為什麼呢?真的一無是處嗎?

這次,我們談Zone 3訓練。

上一篇Zone 2的討論裡,有提到GTN頻道用"浪費時間(waste of time)"來談Zone 2;而他們的姐妹頻道GTN,也用過一樣的標題:"浪費時間(waste of time)"來談Zone 3。對不運動的人而言,Training is a waste of time" 吧;圖片來源

Zone的分類與Zone 3定義

在我最慣用的訓練區間分類裡,我最常以『最大心率百分比』來區分訓練區間,並最習慣用5區來界定分區,但有些稍微不同的是,我不會認定每個區間的最大心率百分比是個絕對值,因為每個人必定會有些許不同,舉例來說,一個4小時跑完馬拉松的人,與一個2.5小時跑完的人,這兩人到乳酸閾區的心率與無氧的心率絕對不同,絕對是後者的更高且能持續時間更長。因此除非你進實驗室進行更嚴謹的測試,否則一般人只要抓個大概且好記的方式就夠了。這5個區間分別是:

Zone 1 恢復區:最大心率50%-60%或65%。

Zone 2 有氧區:最大心率60%-80%(但我大致會建議壓在60-70%,至多75%,僅少數或特定人可考慮拉至80%,詳見上一篇Zone 2訓練文章說明)。

Zone 3 灰色區:最大心率的75%-85%,我們今天的主角。

Zone 4 乳酸閾區:最大心率85%-93%(程度越好者,通常此區區間天花板會越高)。

Zone 5 無氧區:最大心率93%以上。

灰,有種孤寂,讓人心情也跟著抑鬱

Zone 3的問題在那?

從兩個不同角度來談,第一個是『能量來源角度』,當人在運動時,主要能量來源有二,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或下圖寫的葡萄糖Glucose),兩者貢獻出能量的比率是根據你的運動強度而定。當運動強度較低,主要會脂肪作為能量,碳水為輔;當訓練強度漸增,碳水作為能量來源的比率提高,脂肪來源則下降,主要在於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速度快。

能量來源與訓練強度關係;圖片來源

許多人聽到的要訓練身體多以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或是提高脂肪利用率等,就是要提倡低強度訓練(Zone 1至Zone 2)的重要性,愈是在低強度訓練有素者,其脂肪利用率會愈高;而較高強度的訓練(Zone 4-5),則是刺激身體血乳酸代謝能力與最大攝氧量的必要區間。

然而Zone 3是屬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當你身體處於此強度下,脂肪與葡萄糖來源大略各佔一半,你想提高脂肪利用能力?但效率又不如在低強度時;若想給予身體較高的刺激,但其強度卻又不夠高,訓練效果有限,得名為『灰色區域』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就是如此。

灰,讓人更期待遠處綻藍天空何時再臨

第二個角度是『體能分配角度』,每個人的體能都是有限的,特別在前一篇Zone 2訓練文章裡,我們還提到了訓練多樣性(Variety)的重要,想讓體能有效提升,你必須兼顧有高有低強度的訓練才行。

然而,我們最常看到的一個現象是在訓練時,擔憂強度太低練不到東西(其實這是錯覺),所以一直想把強度拉高,但又不想拉到個最大心率90%那麼累的程度,而積累個一陣子下來,又發現想練高強度訓練時,身體又還有疲勞,明明想衝到90%以上心率的強度,但肌肉疲勞,而心跳又上不去,常常只卡在80幾趴上下,所以若把訓練心率的時間分布拉出來看,就會發現累積在Zone 3的訓練時間相當多,Zone 2少,Zone 4與5的訓練狀況則不理想。

下圖是一個我正在帶的個案,這是這人在2022年全年的訓練心率分布情形,當時還沒找我當教練。而在他的訓練時間比率中,心率達到Zone 3的比率高達49%,幾乎快過半了;而Zone 1僅佔9%左右,Zone 2佔26%,Zone 4約12%,Zone 5約4%。他就是屬於相信訓練只能有兩種型態:累、很累,所以都盡力的往體感8分左右來練,等真的累到練不動時,才會出現Zone 1-2的狀況。

那這樣Zone 3過高比例的人,會出現的狀況就是成績不僅停滯不前(缺乏有品質的高強度訓練),耐力表現也不太好(缺乏基礎Zone 1-2訓練),疲勞也始終都很深且有反覆受傷的困擾(太多Zone 3讓身體始終恢復不了)。我今年接手了他的訓練後,目前雖然成績僅有小小成長,因為大多都要讓他回去重新打有氧底,具體成效還不明顯。但體感疲勞度有明顯降低,傷勢困擾也不再,雖然還是偶爾失控在Easy的日子裡不安份的拉高了強度,但我想再有耐性的累積一段時間後,會讓他相信沒必要每天都把自己搞很累,也能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訓練效果。

灰,也是釣魚阿北貢龜的滋味

初步結論:避免不黑不白的灰區訓練

所以總結來講,最理想的訓練情況就是把低強度與高強度具體劃分開來,不管你是想走閾值訓練模式,或是極化訓練模式,這兩者共通點都是要有大量高比率(超過80%的訓練)是落在低強度區間(Zone 1-2);而剩下的時間,專注在Zone 4的乳酸閾訓練,或是Zone 5的高強度間歇為主,甚至兩者綜合都是不錯的模式。因為這讓你能收到低強度訓練的效益,也能給予身體充份刺激,最忌諱的就是強度要高不高,要低又不敢低,那最後也是練得要累不累,不黑不白的灰區訓練了

Zone 3訓練一定不好嗎?

以上,大致是目前的訓練主流看法。但Zone 3一定沒有好處嗎?我就是喜歡灰色不行嗎?

也是可以啊,我先提一個狀況與幾個適用於Zone 3訓練的情境

如果你也是個習慣會看自己訓練資料的人,那請試著去查閱一下幾筆數據,包括你的馬拉松賽事裡,心率主要落在在那一區?是不是75%-85%間呢?你的IRONMAN或70.3比賽呢?是不是75%-85%也是佔大多數?還有若是參加過武嶺單車賽事(不管西進或東進),心率是不是也主要落在此區呢?當然還是有一部份人不是如此,但相信不少人的比賽心率都是落在此區的。

所以第一個狀況就是,如果你想增加或對於Zone 3區的適應能力或感受能力,想瞭解長時間落在此區的體感是怎麼一回事,那或許可考慮接近比賽時,做幾次接近比賽強度的配速,去熟悉此區的體感,以及練習補給的能力,因為別忘了當訓練強度達到Zone 3此區時,身體對於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是偏高的。

再來還有幾個情境下,我也都會建議Zone 3訓練或許對你的幫助較大包括:

1. 有舊傷困擾者或年長者:低強度訓練或許都沒問題,但高強度就很可能讓傷勢復發或讓高齡者怯步,那LT訓練或高強度間歇訓練或許就不適合你,降一些強度到75%-85%最大心率,慢慢讓身體適應。

2. 體重過重者:與前者類似,都是避免過高的身體衝擊。或許用游泳與單車一樣是能拉到85%甚至93%以上最大心率的高強度訓練不成問題,但跑步要拉到這麼高心率,恐會擔心負荷過高,那我就會用Zone 3區的強度來練跑即可。

3. 賽季初期或Off-Season間:在一個賽季剛開始或賽季結束後,我們往往都會有些抗距執行較高訓練強度的課表,此點自然沒有關係,我也不建議期初就馬上塞高強度進來課表,青蛙都要用溫水慢慢煮了,循序漸進的效果才好,也避免身體在還沒有足夠訓練量作為體能基礎下,就太快提升整體訓練負荷。是故,賽季初與末,用些Zone 3強度搭配Zone 1-2的訓練組合,給予身體有適度刺激即可。

4. 比賽配速模擬:類似上方所講的情境,當越靠近比賽時,這時需要一些比賽配速模擬的練習,而若比賽強度就是一個以Zone 3為主的強度,那自然訓練時就會產生類似的課表。

5. 超級耐力賽事:如果你的比賽是個時間相當長,舉凡超馬、超鐵甚至多日賽,那在正常訓練週期狀態下,訓練量已經很大,且絕對也是大量的Zone 1-2區間的訓練。如果做了過多高強度訓練,很可能又排擠到基礎耐力訓練的累積,甚至影響到連基礎有氧的訓練都做不完,又必定打擊到參賽者的自信心。舉例來說,一個超馬跑者的準備,有時每日長跑個20-30公里甚至更長是常態,但倘若前一天做了閾值跑(LT),只要稍稍一跑過頭,隔天可能連10公里都跑不了,選手本人可能變得很不安,這時候,我就會改用Zone 3訓練進來,不許他跑到LT的強度,這目的就在讓選手有不同的訓練刺激,但又不會到過勞影響他接下來的長時間耐力訓練。

灰色的山頭,也表示著山上沒景,硬著頭皮上去還可能淋成落湯雞

真的結論:沒有無用的訓練區,只有怎麼活用的人

『灰色區域』的Zone 3訓練,雖然帶給身體的效益,不管是在耐力的堆疊、脂肪利用率的增加、粒線體的質量提升,或是乳酸閾代謝與最大攝氧能力的好處都不及其他Zone 2, 4, 5,故一般而言都不會建議特別去練它,這是當今的主流。

而個人過去也一貫主張,在該Easy的日子裡好好把強度壓低,把Zone 1-2區練好練滿來,才有足夠體能與心理準備面對Zone 4或5的高強度刺激,不要把每一天練成Zone 3不上不下的。

但是在訓練安排上,有些人或有些狀況下,Zone 3也會成為主角,但千萬記得一個重點,就算Zone 3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取代Zone 4或Zone 5,但絕對取代不了Zone 1與Zone 2的重要性,有氧耐力才是你體能的基礎。

正在拍婚紗的新人,禮服恰巧也是黑與白的融合,表示走入婚姻後的人生就此一片混沌嗎😆?
不!或許可以解讀成你有你的黑(缺點),我有我的白(優點),我們相互包容,那怕為了包容你,使我的白染黑,但也讓你的黑轉白了,最後就算兩人都變灰了,反倒讓我們倆能更珍惜彼此。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6 則留言:

  1. SST, 20/80的Zone X是差不多的概念,訓練上Zone 3可能不會是主角,但比賽那天,它就是帥一波的主角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SST的練法就很可能是心率Z3為主軸,但這種練法也是得視情境來用,選手本身沒準備好,一直操SST很快就會心生畏懼了

      刪除
  2. 所以這週騙太太去走(山)路了嗎

    回覆刪除
  3. 有趣的問題來了, 近年比較多人談論的Norwegian training就正正控制在zone3, MHR~82-87, La 2.5-3.5mmol, 所以是用double threshold的量來彌補強度的問題嗎? 還是相對短的比賽距離可以用zone3為主的練法?

    回覆刪除
  4. 確實是有趣的問題,可參考個人先前文章:https://jstriwork.blogspot.com/2022/02/arild-tveiten.html

    或文章蒐尋:什麼是挪威式鐵人三項訓練?Arild Tveiten的十大訓練心法

    有很多角度可切入:
    1. 他們是極高度訓練有素之人,Z2已不缺,而即便如此,他們的Z2還是非常龐大,跟一般人不同
    2. 他們之所以採用大量血乳酸偵測,就是為了控制強度,一般人沒此工具很難控得好與穩
    3. 並非他們只比短距離,113-226km都比,所以要說只有某種方法適用某些人,並不一定的,所有區間都有用,只是怎麼用!
    4. 他們的數據監控團隊非常強大,我曾在KONA碰過一次他們的TEAM,那不是簡單的課表開給你照練而已,是全程跟著不斷紀錄每一個人的狀況的,那才是獨到之處,不是他們練很多Z3一句話就能總結他們的成就那麼簡單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