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理想的跑馬拉松心率應該是多少呢? 兼分享幾個心率分佈圖案例

3月去南非時,去了兩個地方Safari,看了數十種野生動物,但我發現我最喜歡的竟是疣豬耶


『最理想的跑馬拉松心率是多少?』

這是我近期收到的一個相當有趣但又複雜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僅管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用一個『配速』來跑完42.195公里路,但你也不可能完全忽視『心率』的影響性,更進一步來說,會問這樣問題的人,想的真正問題是:『心率能在3個多小時裡撐到什麼樣的高度而不會爆掉?也就是用盡心肺之力,跑出一個最佳的馬拉松成績』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就算過往也有不少以大樣本馬拉松跑者作為分析的研究,但你並不曉得每一個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跑完這42.195公里,是求完賽就好?是要拼成績?這兩者呈現出來的數據意義就很大不同。

不過沒標準答案,不代表沒有蛛絲馬跡,我來長篇大論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聊聊我的一位網友,以及訓練者該保有的6 Dos與1 Don't心態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鍵盤叫陌生網友練馬拉松的故事....

偶爾,會有些人傳訊息或寫信給我,聊聊他們的訓練疑惑或想聽我的一些建議,通常只要問題有趣、對方對訓練的積極度也高,我一定會回覆,有些時候可能問完就沒後續了,也有些人,會與我一來一回的變成了網友。

這次這篇文章,我就想與你閒聊一位一年來常常與我往e-mail的香港網友Leo,他是一位馬拉松跑者,最近終於在成績上有些突破了,而我仔細回顧,竟也聊了47封信之多,與他的交流內容在經過他同意後,我想公開一小部份,並匯整成6個訓練者該有的6 Dos與1個Don't訓練心態,我想也許有些也對您會有所幫助。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我的100km超級馬拉松準備全紀錄;100公里超馬10大準備重點


我的20週訓練紀錄,紅線為週跑量(km)、黃線為單日最大跑步時間(H)、粉紅直條是該週總跑步時間(H)、白色直條圖是該週總輔助訓練(H,只記單車,全為訓練台)。最後一週距離127km是包含比賽。

這篇要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準備四万十川100公里超馬的,若您不認識我,也不曉得我參賽背景與賽事過程,可先去看上一篇賽報文章。

我的人生首場100km超馬訓練的過程,除了靠過往對訓練安排的經驗以外,我也讀了至少20篇以上的超馬研究,也看了相當多職業超馬跑者的經驗分享(如:Jim Walmsley, Courtney Dauwalter, Aleksandr Sorokin, Kilian Jornet等等)與分析他們在STRVA上的訓練紀錄,還有各大超馬網站的資訊,這些文獻與頂尖人士完全就是指引我訓練100km的名燈。

我會先分享在準備100公里時,最重要的10大核心關鍵第二部份則分享我在這4個多月的訓練期裡是如何安排我的訓練課表,期望本文對有意參與超馬的朋友,或甚至是鐵人三項運動、馬拉松等其他耐力運動愛好者,都能有所啟發。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TrainingPeaks是個好用的訓練工具,但我想告訴你更多也許你不知道的事

這是一個讀者來信詢問的問題,讓我不禁想來長篇大論談談TP的運用及限制

偶爾我會收到一些私訊或來信詢問些訓練的問題,多半都是我曾寫過的文章,我都會充當個google蒐尋引擎,把我過去寫的文章丟給對方自己讀😆。但有一類問題,我就不曾寫過,但這類問題雖不至頻繁但偶爾也會出現,只不過多半是隨口一問,沒有上面這圖檔中這麼認真的來問這幾個問題,當然我也花了點心思回覆了。

不過這幾天想了想,我還是打算寫一篇文章來聊聊『TrainingPeaks』在運用時需要留意的幾件事,我不會教你該怎麼用這軟體,那些『使用方式』與『專業用語』的意涵,請見官方網站的說明,或是Jim Vance的書《Triathlon 2.0: Data-Driven Performance Training》,我想談的是官方與書本上不會告訴你的事情。

這篇文章會用較為口語化也很務實的角度,來談談幾點訓練者在使用『TrainingPeaks(以下簡稱TP)』工具時該事先理解的幾個眉眉角角,可能沒那麼有系統有架構,因為這部份會根據這幾年來被問到的一些問題出發,再以個人多年來使用上的心得來分享,還有我的答案也不一定正確,歡迎各方先進來分享看法與心得

但假設你是個連TSS、NP、AP、IF這些名詞都不懂,或也不知道TSB、CTL、ATL、PMC等等,那完全不用浪費時間看,可以轉檯了或直接拉到頁尾請J帥喝咖啡也行啦😘)。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教練觀點:什麼是影響運動員練得好與壞的關鍵呢?

最近連著看了幾場越野超馬賽事,包括上週結束的UTMB,看著看著也看出了許多心得...(續~)

本次想分享一個蠻特別的研究,沒有任何統計分析,純粹是一個簡單的調查,不同於以往運動科學研究的地方在於,這是由『106位教練的觀點』來看他們執教多年以來,如何看待所帶領的運動員?到底是生理素質重要?還是心理素質?為什麼有些人對訓練課表適應特別的好?有些人則差?

這次的文章,除了我想分享給同是擔任教練的同業一些建議以外,也能給予一般正在從事訓練的朋友們不少共鳴,無論你是從事那一類運動,應該都能看到一些『唉呀~我也常常有這種感覺啊』!

本次分享的研究與個人撰寫的內容都極為簡單,絕對不燒你腦袋,也順道分享給你個人一些對於『教練』這角色的看法!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看看J個PRO怎麼練:兩位奧運鐵人三項選手的養成之路

本次要談兩個奧運選手的訓練內容,分別是右邊的Sanchez與左邊的Lührs,中間的是....剛好路過但不小心拿冠軍的路人;圖片來源

這次的『看看J個PRO怎麼練』,是我想要分享兩位奧運鐵人三項選手的養成過程,主要資料來源是一篇2023年的研究《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wo male elite short-distance triathletes: From junior to “world-class”》,這篇研究是紀錄兩個今年28歲的選手(皆為1996年出生),他們在2015-2022年間的訓練量、訓練特性、訓練強度分配、體能成長、比賽結果等。

而我去年看到此研究時並沒有特別留意,直至今年巴黎奧運時,一時興起想再查查他們是否入選奧運代表隊?又有怎麼樣的成績表現時,打開ITU官網,確實有再見到他們的名字,雖然並非前三名完賽,但再怎麼樣也是個奧運等級的選手,相信他們在19歲至26歲間的養成過程絕對對他們進軍奧運有至為關鍵的影響。

同時,他們一路走來的養成教育與社會資源投入程度值得我們參考;而核心訓練原則也有些值得一般業餘選手所借鏡之處,我會先概述他們的訓練特點,接著分享個人想法。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Zone 2訓練:專家觀點與我的看法

Zone 2訓練就像小溪流水一樣,看似輕鬆不起眼,但積累久了,涓滴之水終能穿石,而如果能再增加點變化性,小河流也會成為大洪水

             【重點結論(懶人包)在文章最下方】


在我過去約莫400篇的文章裡(不可思議吧,我已寫那麼多了),我完全沒聊過Zone 2,原因很多,主因在於這其實不是什麼新東西,加上又是個很模糊且沒有明確的定義,這會導致你聊的Zone 2跟我理解的Zone 2不在同個立足點,那討論一點意義也沒有。

甚至直接了當來講,練Zone 2是必要的嗎?』,肯定是!

那都『只練Zone 2會不會不好?』,有一點。

到底在說什麼啊?

我們來看Global Cycling Network(CCN)最近的幾個影片討論(下圖),近期他們的主持人之一:Manon Lloyd自身親自示驗了一個為期6週94%皆為Zone 2的訓練,想瞭解具體的成效為何?不賣關子,直接告訴你,成效相當好

但是接著幾天後,另一主持人又專訪了知名的教練Olav Aleksander Bu,針對Zone 2談了相當久,且影片直接下個聳動的標題:『Zone 2 is a waste of time』

一邊說有效,另一邊說浪費時間?到底誰對誰錯?回歸寫文章的日子,讓我也來跟你聊一聊Zone 2吧。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再次答覆四個Q&A中有趣的問題 | 質與量誰優先?Big Day訓練必要性?不能再進步?社交恐懼!

抱歉,這篇又要由我出來碎碎唸了.....;這是釜山海雲台的膠囊列車,因為去的時候適逢聖誕節,故旁邊那台紅色的是麋鹿造型

去年最後一天Q&A結束後,有幾個問題在這些日子以來一直留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我想要特別提出來再談一談,有興趣就跟著看下去吧。

一共四個問題,分別來談訓練中的質與量熟優熟先?Big Day的安排之必要性?到了一個新的成績境界後,擔心起自己不能再進步了怎麼辦?以及最後一個問我有沒有社交恐懼.....。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鐵人J帥 50萬Q&A 直播問答 《直播4小時完整版》


這是2023年12月31日,一年的最後一天,與大家的Q&A問答活動直播影片,用這樣的方式來結束一整年的辛勞也挺不錯的。

內容有些地方講錯,也有些說不好的地方還請見諒,真的沒料到要講到四小時那麼久,還有幾個問題遺漏了沒提到,再次為個人表現不佳來致歉。

未來,應該是還有機會再來玩玩啦,但不用太期待,我不是一個那麼喜歡活在焦點下的人物,哈哈。

By the way, 我挑的這張照片當影片封面是有意義的,那是IRONMAN Brazil的比賽,是2023年我最滿意也最充滿冒險的一場賽事,該照片的故事仿若在說著從無止盡的黑暗隧道中要走出來的感覺,只是還不曉得隧道盡頭有多遠,但我肯定方向是對了!很貼近我去年下半年的心境,希望你也有GET到!

再次將影片紀錄於此,希望談話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如何讓間歇訓練課表練起來『沒那麼累』?心法、技巧、小撇步

有沒有人看到田徑場就會自動心跳加速?因為又是一個準備炸裂的日子了....

高強度間歇訓練,很多人又愛又恨的課表,愛是愛在它能有效的提升體能,恨又恨在它練起來實在又累又痛苦,究竟有沒有練得不那麼痛苦的方法?

這應該是本站2023年的最後一篇文章了,就來分享幾個真實的訓練數據實例,有單車間歇實例,也會有跑步間歇訓練(游泳不談,因為有手錶及數據的限制),沒有什麼艱深難懂的語言或研究,純粹的來好好看看幾個不同的狀況,也順便分享給你一些解決之道與訓練心法,讓你下次再練時可以稍微『沒那麼累』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一窺世界頂尖長跑選手的訓練奧秘;以及個人的十大觀點解析

也不知道為什麼,這篇文章封面照就想挑這張照片,那是8月底在丹麥的某天,突然看到這位晨跑的阿嬤,瞬間讓人覺得這新一天是充滿著希望的

這次要分享一篇發表在2022年的研究,係針對59位世界頂級長跑選手的訓練(包括場地賽選手到全馬跑者),作者們花了許多心思,從研究的角度,同時也檢視這些長跑選手們的實際訓練資料,試圖整理出一些線索來瞭解,到底這些全球最會跑步的選手們有那些共同的訓練特性,又有那些是研究與實務訓練相異之處。

這篇研究我其實在去年就看到了,當時就有考慮想分享,但內容上相當多,個人覺得不是個好寫也難以整理的一篇文章,碰巧近來接連有幾個不同的人跟我討論的問題,偏偏答案又在此文章裡,於是我決定還是試著花些時間整理看看一些實用的內容,以及分享個人的看法,也希望能給正在準備半馬或全馬的您有些訓練上的靈感。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無法再更白話了:超直白簡單來跟你聊補給與營養原則

一人份15顆的明石燒(就是章魚燒),吃到會怕;位於兵庫縣明石市

可能是因為最近的三鐵賽季突然要展開了,我碰到許多相當有趣的問題,僅管絕大多數答案我在過去文章都寫過了,就算我直接找出文章丟給對方,但我發現對方回應不是看不懂,就是忘了,不然就是回答太難理解。更有甚者,竟然也有人不知道訓練或比賽時最重要的補給叫『碳水化合物』,也不知怎麼看果膠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多少,甚至直接問我要買那個牌子果膠?多久吃一次?叫我直接給答案就好!

可是施主啊,這就不是我的風格,補給與營養就是非常個人化的,愛不愛吃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就是不同的訓練/比賽強度,需要的補給方式就不同。若我在不瞭解你的強度與訓練時間的情況下就給你個答案是在害你。

沒關係,人人都走過新手村,不懂我就繼續不斷重覆嘮叨到讓你理解。我這次再找一篇含金量相當高的文章來分享,同時以淺顯易懂的白話來說明,程度較好的朋友,也能直接看原文或甚至把該研究找出來詳讀,我也會在每一個建議指引下方,提供個人超白話的建議與實例給各位參考。

這篇,真的很白話!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2023 J帥明信片:自在飛翔的海龜

2023年 限量版J帥版明信片

相信應該有不少人....不對,是僅有少數一些重要的人,包括多年好友、CoachJ的學生、贊助商與先前參加J帥粉絲頁辦的活動獲獎者等,才能收到2023年版本的J帥明信片,這篇來解答一下今年這主題的意涵,以及我想對您、也對自己說的話。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關於馬拉松,我想分享給你的是......

不管你多緊張多焦慮,比賽前就要先把氣場充滿,不是為了震壓全場,是要壓住自己的負面情緒!

最近或許是台北馬拉松快到了,許多跑者朋友包括自己帶的人,都展現出了極高度的焦慮感,你開始變得很在意每一個課表練得好不好?在意練得夠不夠?開始很在意多吃了點垃圾食物後,會不會因此多了0.1kg等等。

首先我想講,會焦慮是好事,表示你很在意也很期待更是有充足的準備才會如此緊張,不然應該是一付『我就爛』的態度,訓練可以少,吃吃喝喝不能免。

另外我也發現了一個狀況,許多人(特別是我自己這邊帶的人),可能上一場跑得很好或去年刷了個PB,就以為從此PB刷不完了,那最後的調整階段發現調不上去了,就在焦慮以外,再加上個沮喪感。

相信我,這些路我都走過,加上近來不斷用自身經驗鼓勵他人的同時,也乾脆寫一篇文章整理那些年我的馬拉松辛酸史吧!希望我走過的冤枉路,你別跟著一起走;我用血用淚換來的經驗,希望你能無血無痛直接帶走!

不然我這種那麼討厭翻舊帳又金魚腦記憶的人,實在很懶得去查過去的紀錄😂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極化訓練好?還是金字塔型訓練好?兩派學者的論辯!

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

這是一篇蠻無聊的文章......對研究沒興趣者可自行離場😂,或看看照片就好!

這主題是J帥FB粉絲頁的一位讀者推薦我看的文獻,一連就是四篇,但好在每篇的內容都不多,不會花太多時間看。內容主要是兩派學者來回的筆戰,一派推崇極化訓練的好,練完考試都考100分(大量的Zone 1訓練,與較多的Zone 3高強度間歇,甚少Zone 2),另一派則說金字塔型訓練才棒(大量的Zone 1訓練與Zone 2的LT訓練,較少Zone 3高強度間歇),你極化的根本亂搞

我來幫忙摘要一下兩派的論點,當然也各有其符合邏輯與有力證據支持的推論,也順道點出兩邊都有的盲點,到此你還有興趣看?那就可點開本文來了!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你可以為你的熱情持續燃燒到什麼程度?比利時傳奇Marc Herremans與超新星Marten Van Riel

首先,我想請各位先看看下方這兩張照片,你覺得有何差異?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第一張是個正常健康的運動員,第二張是個身障運動員,對吧?

但你有沒有發現這兩人長得很像?

是的,這是同一人! 

照理講,這週是該寫一下自己上週末(3/6)IRONMAN 70.3 Taiwan的賽報的。但我在看另一場IRONMAN 70.3 Dubai的賽事資訊時,意外讓我看到一則很感人的故事,瞬間我覺得自己不重要了,故我本週想先提提這個故事!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什麼是挪威式鐵人三項訓練?Arild Tveiten的十大訓練心法

挪威鐵人隊,左起Kristian Blummenfelt, 教練Arild Tveiten, Gustav Iden, Casper Stornes;圖片來源

這兩三年間,挪威的兩位代表性鐵人三項選手:Kristian Blummenfelt(以下稱邦邦)與Gustav Iden,前者去年包辦東京奧運冠軍與ITU World Triathlon Series年度冠軍,還有IRONMAN 70.3的世界最快紀錄(創於2019 IRONMAN 70.e Bahrain的3時25分21秒)與IRONMAN世界最快紀錄(創於2021 IRONMAN Cozumel的7時21分12秒,僅管該賽事游泳項目因是強勁的順流致使最終有些許爭議,但既然官方承認了,那就是個最快紀錄了)。

而Gustav Iden(正確唸法是古斯塔夫伊登,不是艾登,以下簡稱一燈大師😂,伊登)則是2019年與2021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冠軍,並以埔鹽順澤宮頭號弟子聞名全台。

這兩位分別才28歲與26歲年輕世代的掘起,引發出了國內外相當多的討論。當然也別忘了在上圖中最右側的Casper Stornes(2018 ITU Bermuda冠軍,贏過同場的邦邦與伊登;同時也是2020年東京奧運選手,最後第11名完賽)。這三個選手的共通點都是來自於同一名教練的培養,因此許多不管是專業教練或業餘三鐵愛好者都在評論著,到底他們是怎麼練出來的?有沒有一套挪威式訓練法呢?

這篇文章幫助你來整理一些討論與文章,特別是從邦邦16歲時,就一路帶著他訓練的教練:Arild Tveiten(根據我聽了數十遍他的自介,發音接近於『阿里爾乏哼』,歡迎有懂挪威語的朋友教我正確發音)之觀點,看我們能否從中汲取到一些寶貴的訓練心法!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職業三鐵選手的30小時週訓練內容解析

職業選手的一週30小時訓練;圖片來源

相信很多人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去看職業選手們練些什麼,甚至還會幫他合理化,原來他這麼強是練了什麼什麼課表,更有甚者,會想要嘗試複製他人的課表。

但是啊,你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嗎?你知道有的人,有些訓練是不戴錶的,有些訓練資料是不上傳的,有些資料更是修改過的!

眼見,不一定為憑!

既然見了,還是有可以嘗試解構與解讀並加以學習的地方

這次,分享一個實際職業三鐵選手的案例,讓我們從細節裡來找魔鬼吧。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十個小提醒,寫給正在準備226km的您

2015 IRONMAN TAIWAN,首次Sub 10,首次取得KONA資格

若今年有打算要挑戰226km的朋友,尤其是上半年就有好幾場,這時應該是你最緊鑼密鼓準備的時間點吧,這篇文章想分享個人幾點準備心得給您,如果您已是好幾場226完賽者的老手,也歡迎提出您個人的見解!

直接破題,226km的賽事三大重點:配速、補給、正能量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2022 J帥限量版明信片 『突破』

2022關鍵字:突破

一如往常,每年都會想寫幾張卡片給過去一年裡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原本是以往出國比賽時才會寫回來,感謝能幫助我每一趟比賽成行的朋友。

接著雖然卡了兩年沒法出國了,但去年還是製作了一張卡片寄給許多友人(去年的明信片概念在此2021 J帥 限量版明信片),畢竟又能平安的渡過一年,沒有這些朋友幫助是不可能這麼順利的!

只不過這次的卡片製作與設計,碰到許多事情而延遲了,直到2021年12月才動工,但遲來總比不來好,本文分享一下這張卡片設計過程的小趣事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