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我的100km超級馬拉松準備全紀錄;100公里超馬10大準備重點


我的20週訓練紀錄,紅線為週跑量(km)、黃線為單日最大跑步時間(H)、粉紅直條是該週總跑步時間(H)、白色直條圖是該週總輔助訓練(H,只記單車,全為訓練台)。最後一週距離127km是包含比賽。

這篇要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準備四万十川100公里超馬的,若您不認識我,也不曉得我參賽背景與賽事過程,可先去看上一篇賽報文章。

我的人生首場100km超馬訓練的過程,除了靠過往對訓練安排的經驗以外,我也讀了至少20篇以上的超馬研究,也看了相當多職業超馬跑者的經驗分享(如:Jim Walmsley, Courtney Dauwalter, Aleksandr Sorokin, Kilian Jornet等等)與分析他們在STRVA上的訓練紀錄,還有各大超馬網站的資訊,這些文獻與頂尖人士完全就是指引我訓練100km的名燈。

我會先分享在準備100公里時,最重要的10大核心關鍵第二部份則分享我在這4個多月的訓練期裡是如何安排我的訓練課表,期望本文對有意參與超馬的朋友,或甚至是鐵人三項運動、馬拉松等其他耐力運動愛好者,都能有所啟發。

100公里超級馬拉松準備10大重點

首先,我不一一條列那一篇論文怎麼講,或那一個超馬冠軍又強調了那些重點,那些太繁瑣,本文只跟你摘錄我吸收完畢的重點來,要一一細究的話,未來有機會再寫。我們直接切重點問一個問題:『什麼是讓你跑好一場100公里超馬的關鍵因子』,我會提出研究的發現、強者們的經驗分享、以及自己的論點!一共10點

1. 訓練量

跑量是決定超馬完賽與否甚至是完賽成績最重要的因子!所有回顧式文獻與後設分析都認定這是最重要條件,下面每一點你都能忘記,唯有這點不行。

但到底要跑到多少的量?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標準,研究上大多也只能指出量多者會比量少者要跑得好,但研究可能都忽略了跑量過大因而受傷者,甚至連出賽都沒辦法。

這邊我要先與你溝通三個觀點:第一個是:在超馬的訓練準備裡,多以『訓練時數』取代『跑量』。此意即不要太在意跑了多少里程數,而是以『訓練時數』為單位,兩者的差異在於,練超馬時難免有練到疲勞需要走路的時候,那就放心的走路吧,走路時間都應照樣計算,故一個四小時長跑訓練,可能會有20分鐘是在走路,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超馬賽事裡要完全不走路是極為困難之事,要在訓練中接受『跑+走』的策略,『在超馬的世界裡,不要害怕走路』,這是第二觀點。故在訓練時用一個『訓練時數』當目標來訓練,心理壓力會比一定要跑『特定距離』要小得多,反正走一走也算個訓練嘛。

第三個觀點是我的歸納發現,該如何預測可能的100公里完賽時間呢?我歸納出一個100km成績推估法則:『全馬最快完成時間的3倍,約當於你的100公里完賽時間』。也就是3小時完跑全馬者,可用9小時當成100公里『預期可完賽時間』,這當然是有可能受到100公里賽道難度、天候等環境所影響,也受自己的訓練準備而左右,但只要環境條件相去不遠,又有充足準備,不會脫離這3倍的時間範籌太遠。是故,以個人參加的四万十川100公里,關門時間是14小時,那倘若您的全馬需要超過4.5小時才能完跑,這就得好好評估是否適合你參加了?否則,跑起來的壓力是相當大的。

先提上述這三觀點,是想要表達我認為在50公里到160公里的超馬距離範圍內,一個訓練法則是必須要遵守的,那就是預計會用多少時間完成的超馬賽,週量就必需達到相對應的訓練時數。例如參加100公里超馬,且預計用10小時完成,那麼週跑量起碼就該達10小時的訓練量(跑+走都算數),你不需在訓練初期就達標,但到了訓練中後段,一定要有相對應的總週跑量,這是基本功。再多,身體負荷得了當然也很好,但邊際效益會下降,受傷風險會提高,此點需要謹慎評估。

2. 準備期

訓練量會帶出下一個問題,準備期到底要多久?一開始就要跑那麼大的量是不太可行的。我認為若是首次準備100公里,若有底子,至少拉四個月較為保險,底子是已經達到至少能不那麼費力的跑完一個全馬的狀態;若無底子,只是剛開始跑步的話,強烈建議您多跑幾場全馬後再來思考超馬,或是曾有底子,但近來跑量下降,沒有太規律的訓練的話,拉一個6-8個月的訓練週期也會比較保險。千千萬萬別忘了,跑步是最容易累積運動傷害的運動,量衝太快,受傷機率是相當高的。

3. 速度

在超馬研究上,談速度會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個是平均練跑速度,越快完賽超馬者,往往平均練跑速度也較快;另一是你的全馬速度,全馬完賽時間與超馬完賽時間有強烈正相關

但這並不是要跟你說,平時練跑有多快跑多快,這樣比賽時就自然跑得快了。反而是在超馬準備的過程裡,訓練均速是必然會比準備全馬時還來得慢,因為訓練量要提高嘛,不降速因應,怎麼可能吃下更多的量呢?這裡的意義,我認為是在訓練準備上,不要讓自己跑太多很辛苦又跑不太動的里程,如果真的跑不動了,不要硬撐,不要為了衝跑量或跑步時數,跑了太多過慢的速度,因為這表示你的身體長期處在疲勞狀態而缺乏有效休息恢復,這很可能讓你還沒上起跑點就受傷,或帶著傷去比賽,那自然比賽速度也越慢了,『可以勉強,不要逞強』,是我多年來不變的訓練哲學。

而全馬時間與超馬時間成正相關,應該相當好理解,全馬跑得好的跑者,往往有較完整的訓練,也代表你擅於掌握訓練時的不同速度,知道怎麼掌握比賽配速,知道怎麼調整自己,也知道怎麼補給,對自我的身體有很好的敏銳度,明白到了更長距離時,怎麼分配體力。這就是我極為不建議沒有多次全馬經驗,就跳級超馬的原因。

『慢』!不只拉升跑量需要慢慢來,要疊出高額的量,也務必要學會放慢速度,因為超馬就是一個高受傷機率的運動

4. 有氧能力(VO2MAX)

上一點所談的,還能衍生來所有耐力運動中最重要的有氧能力指標,也就是最大攝氧量(VO2MAX)。越高的VO2MAX,越能有效運用氧氣,用更省力、更經濟性、更低心率低費力的的方式跑完比賽。

是故,放到訓練上,VO2MAX也代表著一個超馬跑者,依然是需要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的,這是許多準備超馬者會忽略的一環。只是這高強度的安排比率絕對會比一個全馬跑者要少,一週只需安排一次就相當夠了,絕大多數(90%以上)的訓練應當都還是有氧或所謂的Zone 2甚至Zone 1區間。

5. BMI與體脂肪

過往的不管是全馬研究或超馬研究,體脂肪或BMI都是跟完賽成績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性,越低體脂與較低的BMI往往有更好的成績。但超馬跑者仍普遍稍稍比全馬跑者要重一點點,甚至比較接近長距離三鐵選手的身型。頂尖的世界級超馬跑者,男性體脂肪約在8-10%之間,BMI則是20上下,女性在10-12%之間與19-20左右的BMI,相較於全馬頂尖跑者常在BMI 18甚至更低,體脂也少有超過8%者。若是業餘但較為前段的超馬跑者,BMI大多落在21-23之間,體脂肪14%以內;女性則是20-22之間,體脂肪17%以內。

體重或BMI往往伴隨而來的就是你在超馬跑步時的身體負擔,距離越長,甚至越到賽事後段,已經難以維持住理想跑姿時,每一下偏擺的落地都可能增加受傷風險與給肌肉帶來疲勞。

然而這邊也需格外留意解讀這樣的資訊,別以為是認真減肥就可能跑得長而遠,實際上最可能的邏輯是這群跑得較好成績的跑者,因為花了很多時間在練跑,在飲食上也較為節制不會吃過多垃圾食物,所以養成了較低的體脂與BMI。是訓練與對飲食甚至恢復的重視,才帶來理想表現,不是光靠減肥就會有好成績的

6. 單次長跑量

第6至第8點務必要一起看。首先談單次長跑量,這在100km超馬甚至更長的超馬賽事裡,是個非常重要的課表。

但一樣的問題來了,到底這個長跑要跑多少?跑多遠呢?

根據大多數超馬教練們所給的建議:『100公里的50-60%』是個重要門檻,務必要在賽前能有單次跑到這長度的訓練或是同我上方建議:『單次最長跑需以預計完賽時間的50-60%為一個目標』。例如預計10小時完賽的話,就應有單次至少5小時,至多也不宜超過6小時太多的跑+走訓練;若是稍慢者,可能預計12小時完賽,那你也應當有個1次跑+走達6-7小時的練習,那怕這之中是有超過2小時都在走路都無彷,因為你就是要去體會那麼長的時間下,身體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又該做什麼準備以因應?甚至就算走路,要走得穩、走得挺、走得有風,那是練出來的本事。

這當然也絕不會是突然就能達成的,一樣是從訓練初期開始疊加一次又一次的長跑,從30%、40%、50%、60%,一一循序漸進上去,就算到不了60%,至少也要有3次以上40-50%的訓練經驗,我認為這會對你完跑100公里有更高的自信心。

其實每一次長跑前都是蠻大的壓力,越往後期,一跑動輒就是4小時、5小時,壓力山大。但也因此,每一次超長跑之前2-3天,訓練需要減輕,也要注重高碳水的補充,把每一次長跑日當一個比賽來應對,不斷找出問題與修正,才有可能期待在比賽日能按劇本演出

7. Back-to-back Run的運用

『Back-to-back(B2B)』俗稱背靠背的連兩日長跑,也是絕大多超馬跑者會採用的訓練策略,最大目的是要訓練身體在帶著前一天長跑後的疲勞,隔天仍然能進行長跑,訓練你的身體與心理都能在高度疲勞下持續前進。

但我之所以接在單次長跑一起講,是我認為這兩個有些衝突性存在,例如距離比賽只剩1個半月時,我到底該跑一次6小時長跑呢?還是連兩天的4小時+2小時或3小時+3小時B2B?

在我的訓練想法裡,我會選擇一次6小時,因為那是我不曾有過的經驗,不管是練馬拉松或是練超級鐵人三項,都不曾經歷過那種跑到4小時以後的世界。而Back-to-back其實比較好掌握到身體的狀態,第一天累到差不多的時候就結束,第二天剛起跑時,身體一定很沉很笨重,慢慢會有些熱開,跑也是跑得完,不會很陌生。

不過我並非否定B2B的重要性,我在練跑初期,也是有相當多例如3H+1.5H、3.5H+1.5H、或4H+1H的練法,但都不是第二天有很高的量,可能會有練車2-3小時以上,但絕不會有跑超過1.5H以上的安排。原因在於即便到了訓練的中段,跑4H一樣是個很有壓力,對身體負擔也大的訓練,我不會硬去追求隔天還要再帶著沉重的疲勞硬跑,取而代之的單車訓練是對身體負擔小很多,甚至騎個2-3H都不見得比跑1H還來得累。

且同上述,我的目的是要到賽前準備的單日最大量時能有一個60%左右完賽時間的長跑(原目標是6小時單次長跑),我前面的訓練都是為了能在預定時間可以有疊出這6小時的能力來,過多與過長的B2B,若把身體搞到疲勞過高甚至受傷,或影響到平日課表,這不划算。

另外有一個也是我尚未找到一致性答案的點,也沒有研究在回答我的問題,那就是B2B到底是要第一天較長時間,第二天短一點?還是反過來?也就是4H+2H好?或是2H+4H好?甚至4H+4H會不會更好?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認為採用前一天較長,讓身體更為專心的準備,速度也能快一些,而隔一天則是較為輕鬆無壓力的湊湊量,不適就停止,這是壓力較小的作法。至於4H+4H這種?我可以肯定告訴你,跑100公里是完全用不到4H+4H就是了,但160公里以上的超馬就需要了。

8. 不可忽視的週間訓練

我在研究國外超馬教練所開的課表,或網路上的免費甚至付費課表時,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每一週的重點幾乎都著重在週末的長跑,不管是一個超長距離,或是B2B的安排,週間再扣掉一組速度(但通常組數也相當少),其他4天的跑量都相當低,幾乎不是跑個5-8公里或是30-45分鐘而已,不然就是休息日了。

這與一般對全馬的準備截然不同,經驗法則上來說,全馬的準備是週末長跑量或單次長跑量,盡量不要超過整個週跑量的一半。舉例來說,週末一個30公里的長跑,或再加一個隔天8-10公里輕鬆跑的話,週間也應當有個起碼30-40公里以上這才合理。

但在超馬的安排裡,週間的跑量相對低上許多,一個週跑量幾乎60%甚至70%以上都是由週末來貢獻,我認為這是有高風險存在的。因為這表示週末的負荷相當大,需要好多天非常輕鬆且極少量的跑步,才能讓身體得以恢復,那是否也反應出了,在週末訓練時,不管是一個超長跑還是B2B Run,跑者常常是在訓練中後段,是帶著高度疲勞與走鐘的跑姿在應對的,這反覆個幾次,要嘛是受傷,要嘛就是一定會很害怕如此長距離的訓練吧。

直到我看到一個教練的分享,我認為與我的觀念較為接近了,那就是『與其單一次的超量練習,不如持續且穩定的練跑』。接著我去STRAVA上看了許多職業超馬跑者的訓練模式,又一次應證我的想法,他們確實沒有因為週末長跑較大,而忽略了週間練跑的重要性,週間也是常常能有2-3小時的訓練的。

所以我才想提這一點,週末長跑或B2B固然重要,但也不要練到整個週間都沒辦法練跑,那就是過勞了。與其週末可以略少一些,週間仍有穩定且持續的累積才更為重要。若要給個具體比率,我想『週間佔40-50%,與週末總量在50-60%』可能較為理想。

9. 補給

在超馬的世界裡,不太像鐵人三項或單車或全馬較常用『每小時碳水量』來當補給單位。超馬人喜歡用『每小時熱量』來作為補給單位,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超馬跑者不會只吃果膠,而果膠的主熱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沒有脂肪與蛋白質的熱量;然而超馬跑者也許吃能量棒、吃固態食物,甚至吃巧克力、洋芋片等高脂或高蛋白食物,多了脂肪與蛋白質作為熱量來源。

在研究發現上,80公里以上距離的超馬跑者,每小時補到300大卡者,跑得會比只補200大卡者要好,當距離更長(100公里、160公里以上),甚至會到接近每小時400大卡。而世界頂級的跑者,就算6-7小時內能完成100公里,也會補到300-400大卡之間,原因在於他們的強度較高,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若300大卡是個攝取目標值,全由碳水化合物來的話,是75克碳水。也有研究建議增加每小時以5-10克少量蛋白質補充(透過蛋白質能量棒攝取),其餘靠果膠來補足熱量,有可能降低肌肉損傷。但重點是,一定要定時定量補給,才有體力一直跑下去。

其實我身上到處都有塞一些小東西,只是你可能不會發現而已。或是在長跑時,我會選擇可以來回的路線,再藏果膠與水在不會讓人發現的某處,方便我來回補充;不然就是出動太座當行動補給了。越是長距離賽事,練補給與練跑量是同等重要之事,不可輕忽

10. 交叉訓練

在觀察頂級超馬跑者的訓練紀錄時,我發現不少人都有交叉訓練的安排,最常見的就是單車輔助訓練。這塊在研究上也探討過,到底交叉訓練是否能提升超馬的表現?目前沒有定論與一致的看法。

然而個人過去寫過兩篇實證文章,探討單車訓練確實對跑步的提升是有幫助的,有興趣可以點取(交叉訓練...鐵人三項該如何相輔相成)。

但到了超馬選手上,可能就很難找到足量的樣本來執行也不一定,加上最現實的原因是每個人去練車的目的並不相同,也沒有一定規律性,例如有的人騎車都相當輕鬆,可能是用來在激烈與疲勞的長跑隔天,當一個緩和運動;也有人會用室內訓練台來騎強度,當一個強度的輔助訓練;當然,也有可能是跑到受傷了,不得以只好用單車來持續訓練,維持住體能。這各種理由都存在,當然無法判定其一致性與推導到實際運用。可我也須要講,那些世界頂尖的超馬選手,推力比(w/kg)也是隨便就破5的,只要是好的耐力底子,套到不同運動都是強。

無論如何,這提供了一個給準備超馬的朋友,一個只練跑以外的替代選項,特別是非常容易受傷的超馬準備中,真的不盡然要逼自己明明都快受傷了還硬要練跑,你可以有別的選擇。

像我初期是完全沒法跑,只能靠單車來輔助訓練。加上我並不想放棄三鐵,故我整個超馬準備週期裡,單車訓練量都沒有減少過,但內容有因應跑步作些微調整,此點文末會談


我是如何安排我的100公里超級馬拉松訓練

我的20週訓練紀錄,紅線為週跑量(km)、黃線為單日最大跑步時間(H)、粉紅直條是該週總跑步時間(H)、白色直條圖是該週總輔助訓練(H,只記單車,全為訓練台)。最後一週距離127km是包含比賽。


再上一次文章開頭的圖,要來解釋我的訓練了。上圖左Y軸是距離(公里)、右Y軸是訓練時數(H)、X軸是訓練的週數,第一週是6月3日,我剛恢復可以跑步的日子,那一週共跑了18.6公里(紅線)、單日最長跑步時數是1小時(黃線)、週跑量是2.25小時(粉紅直條圖)、還有輔助訓練是訓練台(白色長條圖),該週騎了8.66小時。

訓練四階段

接下來分享我在訓練安排的四個主要階段,分別是5-7月的復健期、6-7月的基礎體能期、7-9月中的特別準備期,與最後到10月20日賽前的減量與速度期,一一來談。

5-7月的復健期(Week 9以前)

我是在4月中受傷,5月初才返台,一返台就開始上訓練台練車,這時的資料沒有在上圖呈現,你看到的已經是6月份的資料了,當時已騎了快1個月的訓練台,故上圖的Week 1的白色直條圖部份,才能很快就爬到很高(8小時)。

而5-6月間另有每天的走路當成替代訓練,這部份沒有在上圖中計算,6-7月間還有每週走一條台北大縱走路線(點閱連結可查看我的紀錄,那是我為了復出所做的第一階段訓練),這些目的都是為了在不能跑步的日子裡,透過單車、走路、大縱走來輔助我的體能,以期能如期完成100公里超馬。特別是那個台北大縱走,我要練的就是可以持續走上3-4小時以上的能力,做好就算到時跑不完100公里,起碼也有能『完走』的能力。我也蠻建議,如果你是個超馬新手,要一次就跑到數十公里或週跑量達上百公里有困難的話,多用走路來輔助,慢慢累積體能。

6-7月基礎體能期(Week 1-Week 9)

這與前一階段有些重覆沒有錯,因為很多事同時在進行。6至7月也就是前9週的訓練裡,我的目標只有一個:『累積有氧跑量』,幾乎全部的跑步都是在慢跑,主因在於畢竟受了個蠻嚴重的傷,我的身體不太能有過多的擺動與震幅,否則骨折處都會疼痛,加上肺部也受傷,很易喘與高心跳,所以我也得耐著性子慢慢跑,若仔細去計算的話,可發現我的跑步均速,頂多也就6分速上下,再快就不舒服了。

而這時期也做得不錯,有把量慢慢疊起來,從第一週的週跑量2個多小時,疊到9週後有週量9小時了;單次長跑的時數,也從期初的1小時、1.5小時、慢慢累加至2小時、2.5小時、3小時到3.5小時沒問題了。

我的訓練裡,每天只會有一跑,不做一日兩跑,原因有三:一是害怕受傷,畢竟這還只是我的第一場100km超馬;二是這夏天氣候太虐人,跑得辛苦就算,效益也不見得高;第三是我還是希望早日回到三鐵場上,超馬只是個過渡,故我一定要維持住單車的能力,故我採用大量的單車訓練作為輔助。

三角巾足足掛了2個半月,就這麼樣的練跑也練車,是辛苦,但決定的事,再苦也得努力完成


8-9月特別準備期(Week 10-Week 16)

這階段是開始為了目標賽而調整了,我的賽事:四万十川100km,因為前面要先翻過一座海拔600m的山,全程爬升則是1000m上下,我需要特別因應準備,不只因應上坡,還有更重要的下坡。因此在第10週至第16週間,我一共安排了三次高海拔訓練與三次模擬賽道的長跑訓練(有一次在第17週)

四万十川100km高度圖

三次高海拔訓練分別在第11週去觀霧練跑、第13週去大雪山練跑與第16週的太平山練跑。這三次經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一來是有長跑的經驗,特別是超過4小時甚至5個多小時的練跑,就會發現一些應該注意的小細節,這是過去準備全馬或三鐵時頂多2個多小時長跑中不會發現的;二來是為了刺激我那受傷了兩次的肺臟功能,刻意到了含氧量低的高海拔區練長跑,這三個地方海拔都在2000m上下,大雪山最高點達到2600m;最後一點就是,練長跑本身就是蠻無聊的事,一直重覆同樣路線很膩啊,加上夏日又熱,安排幾個長跑旅行,提高訓練品質何樂而不為。

第一次的觀霧長跑之旅,原定是要跑大鹿林道東線,但當時碰上施工路線不通,改跑樂山大道來回(柏油路),單趟約是12公里多一點,單趟6公里上坡去,爬升近300m,再下坡回來,蠻符合我賽道的條件的。當天原定要跑滿4.5小時,但跑到3個小時後,天空下起豪大雷雨,艾涅爾的閃電狂霹,我壞事做得多,早早湊滿4小時整後收工,4小時跑42.4公里,總爬升1047m,海拔高度在2036至2381m之間,第一次在高海拔還是4小時的長跑,疲勞度很高,故隔天只再慢跑40餘分鐘,不算Back-to-back。

觀霧4小時長跑

第二次是在第13週時,來到了台中大雪山,原本要跑大雪山林道200線(越野路面),但跑了2小時後就放棄,原因在於前一天下過雨,這林道路面過於鬆軟濕滑,實在難跑,2小時只能跑了19公里,後改跑柏油路下到小雪山來回反覆,也是個長上坡+長下坡的組合,那是首次跑滿5小時,剛好50公里,總爬升864m,海拔高度在2200至2650m間,也是個相當吃力的訓練,隔天再慢跑80分鐘,這天是8月31日,距離比賽只剩50天。

人生第一次單次長跑5個鐘頭,開心得不得了

第三次移地訓練是在9月中來到了太平山,這天長跑是在週間平日而非週末,因為這天是我的生日,想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過節方式,特別是這一天還是我人生44年史上首次生日與中秋節同一天,我還特地查了萬年曆,確認還真是首見,著實難得

這天原定是要跑太平山莊至翠峰山莊來回2趟(海拔在1872-2121m間),預計跑滿6小時或66公里,也是預計的賽前最大量,然而在跑到50公里左右,右腿後肌開始不適,可惜了前4小時就跑了47公里的好速度,後面跑跑走走,湊到5小時20分左右,過了60公里後提早收工。雖然覺得訓練未完成,但我很清楚沒必要為了多湊那僅剩的半個小時或6公里,搞到之後要以受傷來交換,這絕對是練超馬的過程中最不划算的投資。隔天受到腳有不適影響,休跑,也沒做到Back-to-back,故這就是我前方所講的,我這時缺的是超長跑的經驗,B2B對我的受傷風險太高,我寧可專心跑好一個長跑就好。

那天跑完後,心裡極為踏實,加上這天也把留了13個月的大鬍子給刮了,又為自己的訓練劃下了新篇章,接下來就能減量了,無論1個月後的100公里跑得是好是壞,我盡力了!盡力之後的滿足感是沒有任和事可以比擬的,這天是我人生44年來,最開心的一次生日。

又一次突破單日練跑新高度,破60公里了。若加上中間上廁所與補給,應該是5時30分左右,個人認為夠了

練跑完的生日宴,有好友前一日送的生日蛋糕,有愛徒送的柚子,自己買的小月餅、花鵰雞麵、汽水,配上剛剛的60公里,又有老婆陪伴,這就是我的生日大餐,全天下最美味。
這一天穿的T Shirt也想特別提一下,這是在我傷後跟Lucy Charles-Barclay買的,標語寫著『Live to Inspire』,很中我的心,特別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特別有感,這也成了我的生日願望,期望自己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與啟發。

我的好朋友說:『滿足很簡單,生日做喜歡的事』。我心有戚戚焉。

那晚的中秋滿月,也是皎潔明亮得驚人

另外也做了三次特別針對賽道的準備,在賽報分享中提過一句話:『上坡會讓你輸掉比賽,但下坡會讓你放棄比賽(DNF)』,這是指上坡跑得比他人慢的話,會讓你輸給擅跑坡的強者,但又長又陡的下坡,就很可能讓你的肌肉受損而不自知,最後很可能是棄賽收場(因下坡是種肌肉離心運動,對肌纖維傷害較大)。

而我要參加的四万十川馬拉松,前16km爬升至240m高度,接著6km上到600m,接著是連續10km下坡,下坡若跑到High過頭,後段必定付出代價。

故我拉出了一條路線,是由淡水紅樹林捷運站附近出發,接淡金公路轉北新路至巴拉卡公路入口,這段約10公里出頭,爬升240m,再上巴拉卡公路10公里爬升近600m到海拔約800m位置,再接陽金公路一路下到金山,是個長達20公里且有16公里以上的下坡,一路下降800m的路段,之後會在金山再跑一段路湊滿時數。這條路線只要是大台北地區的車友,大概沒人沒騎過了吧,只是沒想到我居然有一天要用跑的。

這路線讓我模擬了比賽路線的上坡段,甚至還更難一些,也跑了更長的下坡路,也體會在長坡之後,能再跑平路的感覺。這種練法一共三次,都是在8-9月間完成,第一次真的有體會到跑長下坡跑到腳反而無力,進到平路更難跑的感覺,第三次就適應得不錯,我個人認為也是此次準備100公里中相當重要的訓練。

不要只注意上坡,長下坡的跑法才是更需要訓練的,掌握好配速與肌群的適應

畫一條切開北台灣的路線圖,也是挺有趣的

減量與速度期(Week 17 - Week 20)

整體減量安排從第17週開始遞減,足足拉了4週的減量,以每週逐步減20-25%方式來減量,單車雖看起來訓練時數沒有減,但實則強度已降得更低,大多只騎平均在50%的強度。跑步的頻率、長跑日與速度日都保留,只是都會減量,同我先前寫的文章:減量期的藝術與科學,有興趣的建議閱讀。

另外為何這時叫『速度期』?其實我在前一期就開始做一些跑步速度訓練了,不過狀態並不佳,過度的身體擺動仍會有些許不適,故速度沒有以往快,比較依賴體感來跑1-3分鐘的間歇,或是爬坡反覆,但不管速度快慢,我還是必須得做些強度,主要目的都是要給身體肌群不同的刺激,避免只剩單一種跑步速度,大概一直到9月過後甚至到10月初,骨折的傷勢影響才降低許多,速度也才比較穩定且有所提升,當然也有可能是跑量開始下降,速度更能很好的發揮出來,不過也還沒回到巔峰時或至少受傷前的狀態就是了。

但準備到那就發揮到那,既已盡力,就放心減量,期待比賽了。

額外分享一個隱藏景點,跑到金山時,那邊會有幾個免費的公共澡堂,我都會把這個『磺港公共浴室』當路線終點,雖然它早上9點後就關了,但戶外泡腳池仍開放,我會去廁所簡單擦拭身體後來泡泡足湯,雖然是7-8月的盛夏,光泡腳都會爆汗,但也是挺過癮的。以前在北海岸騎車騎了不下百次,還從未曉得這地方,反而是跑著跑著,就發現出了這個隱藏景點。

那些沒提到的關鍵要素

既然我提了一共10大準備重點,那我就把其餘有練到但沒提到的一併講完吧。

1. 估計完賽時間

約莫在賽前2週左右,我當時要抓配速與評估自己完賽時間時,以我開頭所訂的100km成績推估法則:『全馬最快完成時間的3倍會約當於100公里完賽時間』。但我的狀態較特別,因我的骨折傷勢仍未完全恢復,不能用全盛時期的成績來估,故要現在跑一個全馬,自評頂多就只有2時55分正負3分之間,推導到100公里的話,估約莫8時40分上下,高標有可能至8時30分,低標力保9小時內(最終完賽成績是8時26分)。

2. 體重控管

而上方也提過的體脂或BMI,我在4月受傷前是67公斤的競賽期體重,接著養傷期間大量補充營養,6月底已胖到72公斤,但隨著訓練展開以及越加投入於100公里的準備與飲控,最後賽前兩週的體重都已穩定在66.5公斤上下,對照身高176公分,BMI在21.5左右,沒有特別去量體脂。

3. 不可忽視的週間訓練

雖然上方介紹的都是我的幾個關鍵長跑日,但請千萬別誤會,以為平日的訓練就不重要。我一樣是按著最上方第8點『不可忽視的週間訓練』要點,每一週的跑量都有至少50-60%以上是來自於平日的練跑,避免過度集中於週末的單一日長跑,不讓單一個過度的週末超長跑拖垮整體體力,週間怎麼樣也恢復不來。

4. 補給

補給部份,我這場100公里準備了9小時的補給量,每小時70g碳水化合物,拆解成每小時補充3次的少量定額補,目標是要在賽中補到每小時75-80g碳水化合物,還差5-10克不足之處,再靠大會補給站補充,例如運動飲料或小點心。

我多年來習慣一定是自己準備補給,這是我自己最為熟悉的,也能確定在該補的時機點能補充。這個量在平時訓練時就已很習慣補到這樣的量,特別對於過往在準備三鐵或長騎時,早已習慣70g以上甚至到100g碳水的補法,故沒有適應上的問題。但若你在準備超馬時,很少在練補給的話,強烈建議你務必要訓練好自己的腸胃,以免賽中出現反胃或腸胃不適等現象。

5. 交叉訓練

我主要都是透過單車來輔助,整體來講可分兩大階段,在8月中以前走一個『金字塔訓練』的安排,週間固定有一個Tempo或LT課表,與一個VO2MAX最大攝氧量課表,主要去彌補跑步無法練強度的問題,也是必須透過高強度訓練,把我那受損的肺功能重新練回來,其他天1-3小時不等的輕鬆踩踏。

而8月中之後,隨著跑步的課表開始增重,單車改走『極化訓練』路線,一週只留1次VO2MAX課表,其他全是Zone 2為主的輕鬆踩,少量Tempo或LT,同時跑步課表也會開始加入速度訓練,故整體一週共兩次強度(一騎一跑)。這些安排方式,在過往個人文章中都有提過多次實證研究為基礎,有興趣請自行查閱。

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問心無愧的完成每一個訓練環節,那就是出發的時刻了!
圖為四万十市中村站裡的書法,是由當地學生所書寫,在賽前抵達時,看到時格外有感。

總結與未來可能的修正方向

回顧四個多月的準備期,我依然認為還是有可以調整之處,特別是如果在沒有傷勢的影響,並想要認真跑好一場100公里超馬的話。我會調整三大方向,其一是縮短單車訓練量,大概砍到一半左右即可,保留強度與長騎,其他可刪減;其二是把刪掉的部份,拉到跑步去,增加總量的10%-20%,甚至再多一個月的準備期,會讓我練得更為完整;其三是應該會在週間再做點跑步課表調整,前期一樣走金字塔模式,有長跑、有Tempo與LT課表,以及一組VO2MAX,後期因應長跑距離變相當長,改為極化訓練,只留VO2MAX跑步強度以及一組長跑,其餘日子皆慢跑。我想應該會練得更為完整一些,不過這場超馬本身就是場意外,要是沒有那一場車禍的話,我應該這一兩年間還不會跑超馬,故能在既有限制下,這一次的準備與最後成績,我給自己打了高分評價了。

總結以上,我完全就是照著自己歸納整理出來的10大100公里準備重點來走,按表操課、堅定信念、維持訓練的一致性,僅管仍是經常懷疑自己能否完跑?但絕對要相信訓練,相信前輩經驗與科學的結論,做好所有可準備之事,那麼結果就一定會是甜美的!

以上,分享給您。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4 則留言:

  1. 看了這篇,如果有一天我完成了目標,那麼我也想認真準備一場日本飛驒山100K超級馬拉松,希望能擺脫第一次南橫100K馬拉松的惡夢,目標也抓10小時~~ XD
    https://www.r-wellness.com/takayama/course/

    回覆刪除
  2. 我沒有要跑超馬,不過把內容都看完了

    回覆刪除
  3. 請問J帥,補給主要是能量膠嗎?還是有其它的補給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