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順便分享一下前陣子去四万十川跑完超馬之後,隔天前去參觀的地方:四國高知縣檮原町(檮,音同桃),也是內人這次指定要去的唯一景點,這是地標之一:雲之上溫泉。 |
這次想聊聊抽筋這回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抽筋的經驗,但或許也有人同我一樣,以為已經懂了抽筋,但其實一直都誤會了一件事,是什麼呢?
不賣關子是個人一貫風格,直接先告訴你:『抽筋其實與脫水或電解質失衡沒太大關係,補了鹽(也就是鈉)恐也改變不了肌肉痙攣的事實,導致抽筋的真正原因恐怕也沒那麼複雜,單純就肌肉使用過度而已』。
乍聽之下有沒有刷新原有認知?沒關係,我原本也充滿著疑惑,直到看了一些證據之後.....
白天的雲之上溫泉 |
這個建築其實只是個走廊,但很可惜時間配合不上,沒能上去看看 |
右邊那棟是溫泉,中間就是上方的走廊,左邊是博物館 |
這種大量木材的自然疊加風格,懂建築的朋友,應該猜到是出自大師隈研吾之手了吧。據聞,隈研吾在1987年受邀參加當地的檮原座保存運動來到此地,被當地的森林環境與木匠工藝所感動,於是參與了當地5座建築的設計(飯店本館、別館、溫泉、圖書館、役場(區公所)),也影響了他日後木造建築的風格。 |
實證研究分享
嚴格上來講,我們要討論的抽筋應該叫:『運動所誘發的肌肉抽筋(Exercise-associated muscle cramps;EAMC)』,那種日常生活沒來由的抽筋、緊張到胃抽筋或半夜睡到抽筋,不在此文討論範圍,先與你分享三篇研究,看完再討論後續。
第一篇是發表於2022年的研究:《Muscle Cramping in the Marathon: Dehydration and Electrolyte Depletion vs. Muscle Damage》。
這研究找來了98個預計參與馬拉松的跑者,先在賽前蒐集了他們的生理數據,包括尿液與血液,接著共計88名完跑,其中有20人有在賽事中發生抽筋現象,賽後就將『有抽筋者(20人)』與『無抽筋者(68人)』分兩組,再次蒐集生理數據進行比較,結果如下圖所整理:
資料來源 |
兩組在賽後體重改變上沒差、尿液比重也沒差(Urine Specific Gravity,這可用來判斷身體是否脫水的指標)、血液中的鈉濃度與鉀離子濃度也沒差。有差異的地方是『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與『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這兩者是用來衡量肌肉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有抽筋者,他們血液中這兩者的濃度都顯著高於非抽筋者,即使賽後24小時後再次採集血液來分析,一樣是有抽筋者的CK與LDH數值高於非抽筋者。
小結:跑馬拉松抽筋者,往往也伴隨著更高的肌肉受損情形,但他們體內的脫水程度、鈉與鉀濃度、體重流失情形,與無抽筋者並沒有什麼不同。
檮原町是個很小且偏遠的小鎮,2024年最新人口統計才2900多人,常駐人口可能更少,但卻充滿著大量傳統日式氛圍與許多隈研吾的建築設計。若對比台灣人口最少的鎮是台東縣關山鎮的8000多人,可以想像這裡人口有多稀少 |
第二篇想與您分享的研究是2015年的研究,雖然有點舊,但樣本數夠大,且也有幾個很有趣的發現,這篇是《Muscle Cramping During a 161-km Ultramarathon: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ith and Without Cramping》。
這篇是針對2014年參與美國Western States 100英哩(161公里)超馬賽的參與者為樣本,順便補充,這場比賽在超馬界非常有名,總爬升超過5500公尺。一共376位跑者參與賽事,共計296人完賽,有280人完成調查,也有181人願意奉獻自己的血液給予進一步的分析,且另一資訊也很重要,當天最高溫達39度(可簡單理解為流的汗也多,進而流失較多的鈉)。
重要發現是,280人中有40人抽筋(14%),75人臨近抽筋邊緣(27%)。接著分析到底抽筋或快抽筋的人,相較於那些沒抽筋者,有沒有什麼差別?答案是,抽筋者(或快抽筋)與無抽筋者在比賽完後的體重差異沒差、比賽中的鈉補給量沒差、賽後尿液中的鈉濃度沒差;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平均週跑量沒差,單次最長跑量也沒差,反應出兩群體的訓練相當。
那到底什麼有差?三個地方,一個是抽筋者(或快抽筋)的『肌酸激酶(CK)』濃度較高,且平均是高達35265 IU/L,這是極為誇張的數值;而完全沒抽筋的跑者,其CK平均值是11862 IU/L,差了3倍之多。
第二個地方是在賽後的『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這個衡量的是腎臟排除與代謝廢物的功能,正常值是在7-20mg/dl之間,在激烈或長時間運動後就可能升高,意味著腎功能受損。而未抽筋者的BUN值平均為25mg/dl,抽筋者是平均35mg/dl。
第三個差異點在,過去跑超馬有抽筋史的人,就是有更高的機率又會抽筋。
小結:在100英哩超馬跑者的研究裡,有抽筋的跑者(或頻臨抽筋邊緣),與無抽筋者最大的差別在他們的肌肉、腎功能受損程度與個人過往抽筋史,然而在賽前的訓練準備量、賽事中的鈉補給及水份流失、與賽後鈉濃度指標上都沒差別。
這是另一個地標:雲之上圖書館 |
進入館內就被這一堆木頭給震懾住了 |
我想當初建築工人應該也被隈研吾的想法給嚇死了吧...... |
第三篇是2005年的研究《Serum electrolytes in Ironman triathletes with exercise-associated muscle cramping》。樣本是參與2000年IRONMAN South Africa的選手,樣本為11個有抽筋的選手與9位無抽筋的選手,資料雖舊,樣本也小,但這研究特別之出在於他們用了『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檢測肌肉反應,這是相當罕有的分析方法。
先談這兩組(抽筋組與無抽筋組)的賽後的血液檢測,發現他們體內的鈉、鉀、鎂濃度都沒有差別、葡萄糖濃度沒有差別、血紅素濃度沒差別、血容比沒差別(後兩者是看紅血球狀態)。但一旦用肌電圖檢測,有抽筋者的人,其神經肌肉系統會有顯著高於無抽筋者的數值,這反應出來的是他們有更高的肌肉疲勞度,這才導致肌肉與神經不斷在頻繁地放出肌電訊號。
小結:同上兩篇研究,一樣是有抽筋的完賽選手,其肌肉疲勞度更高,但體內電解質濃度與血液狀態都沒差別。
館內還有個小咖啡館,可以拿本想看的書自由坐在館內任一角落Chill |
感覺真的很奇妙,一個2000多人的小鎮,放一個名人設計風格的圖書館在此?到底給誰看?期待觀光客來看書嗎?何況打造這些要花多少錢呢?在台灣應該被罵死了吧... |
當天不知是遊客還是當地人,其實陸陸續續也有不少人前來參觀也好,看書也好,肯定還稱不上蚊子館 |
我喜歡外頭這雕像:切磋琢磨。就算住在偏鄉,民眾仍有閱讀的權利 |
肌肉抽筋的兩大假說
接著回頭來講講重要的兩個抽筋討論的派別,在看運動引發的肌肉抽筋研究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其實自1900年代就開始不斷有人研究抽筋的主因,而時至今日,大概就是兩個主要假說(例如:Muscle cramps: A comparison of the two-leading hypothesis):
第一是『脫水與電解質失衡假說(Dehydration and electrolyte depletion hypothesis)』,這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因為大量出汗,細胞內外的滲透壓改變,特別是細胞內水份降低,細胞間隙逐漸擴大,導致變形而抽筋。
但是同我上方分享的三個研究所示,抽筋者與無抽筋者的水份流失好像沒什麼差別,體內的電解質也沒什麼差別,但為何就是有人會抽筋?這個『脫水與電解質失衡』假說近年來不斷被挑戰,讓人難以完整解釋抽筋的主因。
甚至我們再想一想,如果脫水是導致抽筋主因的話,為何不是全身都抽筋?而是特定的肌肉群?難道是那塊肌肉特別缺鈉嗎?
再來看第二個假說:『神經與肌肉假說(Neuromuscular hypothesis)』,這派的解釋是當肌肉過度疲勞時,它會改變人體中樞神經與運動神經原有的放電規律方式,產生異常興奮與高頻率且紊亂的放電頻率,這會讓過度使用的肌肉部位產生抽筋。
這就是為何我會放上第三篇來自於IRONMAN South Africa的研究了,以肌電圖檢測能看出最合理的抽筋解釋。
因此,目前的實證研究上,仍較為支持第二個假說,也就是肌肉過度使用,產生的異常疲勞,導致中樞神經與運動神經元改變,就使得肌肉異常收縮與跳動(即為抽筋),這就是為何我們在抽筋時,會覺得肌肉莫名的有縮起來結成一團的感覺。
這也是隈研吾所設計的雲之上飯店別館(還有個本館,但整修關閉中) |
裡頭的模樣,從2F往1F看就是賣些當地土產品,以及左上角是個小餐廳 |
我們在此住了一晚,房間風格相當簡單,但對一個剛跑完100km的人而言,加上深處山林裡,晚上靜得不得了,那熟睡的一晚,有足足補充三天體力之感 |
我錯了,原來抽筋不是我想的那樣簡單。
我承認,看了幾篇研究後,真的有點顛覆我原有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運動中抽筋,就是汗流得過多,是體內缺水缺鈉,故在長距離比賽或訓練時,都會備有鹽或鹽錠,也確實在多次抽筋的場合達到了解開抽筋的困擾。過去的文章甚至教練經驗裡,也都提醒大家,在賽事中要注意鹽份補給以免抽筋,但其實可能你補了也是一樣繼續抽,因為問題不在此。
我想,我可能漏掉了一個更可能的潛在因素,在快抽筋甚至已抽筋時,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知道了身體有此狀況,所以就降低了強度、配速、甚至想辦法借力代償(右大腿快抽筋,就少出點右邊的力,用左腳來代償),所以也許拯救抽筋狀態的不是鹽,而是我們會想辦法降低快抽筋部位的持續疲勞,先給它一點休息的時間?更有一說,你在補鹽的同時,一定也同時搭配喝下了大量的水份,故緩解抽筋的也許是水份而非鹽份。
甚至,我再試著去回想抽筋的幾次經驗,確實都是在比賽中用著相當辛苦的配速才導致,極少數會在訓練中發生抽筋的情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訓練時,我們本能的就是會保護自己多一點,當快要超出肌肉與體能所能負荷的範圍時,就會降速減力來因應,那這不也是一種『肌肉過度疲勞才造成抽筋』的原因嗎?並不全然是所謂的鈉流失過多導致。
甚至再去回想一些經驗,在一場長時間又高度疲勞的大賽後(例如IRONMAN或一個破PB的馬拉松),即便當晚大吃大喝了,水也補了、體重也補了、吃了不少零食(鈉含量高),但還是有可能一個較大的動作,或夜間睡覺翻個身就又抽筋了,這時好像也不能用『因為缺鈉,所以抽筋』的簡單推論,更可能原因還是在於肌肉過度使用,導致運動神經亂放電導致肌肉收縮而抽筋。
到此,似乎就比較能接受抽筋的真正原因了。
又一個隈研吾設計的建築:檮原町綜合廳舍,也就是類似我們的區公所。 |
只不過當天裡頭正在進行眾議員投票,只能拍個小角落,中央是展示區,後方就是各單位辦事處 |
這是當地的戲院,非隈研吾作品,但看得出歷史痕跡,當天裡頭是空蕩蕩的沒有任何東西。 |
結論與建議
到底該怎麼解決抽筋的問題?
以後比賽或長時間訓練,到底要不要補充鹽(或鹽錠)?
甚至許多廠商號稱的電解質飲料,到底有沒有效?
這是我看完多篇研究後,腦海中浮現出的問題,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的話,我想再引用一篇知名的營養學教授Asker Jeukendrup教授網站中的其中一篇文章來談談:《Are electrolytes important for athletes(但這篇作者是Alan McCubbin教授)》。
該文中的核心精華讓我幫你濃縮一下:抽筋是個複雜的症狀,它不是單一因素導致,而很遺憾的,至今仍有許多無法解釋人體抽筋的可能(例如藥物、睡眠、生心理壓力等)。僅管常有軼聞故事分享運動員補充了鹽(甚至醃酸黃瓜水)之後改善了抽筋症狀,但實際上完全沒有科學實證依據。甚至人體流失的汗水裡的鈉濃度又因人而異,即便同一人,每天也可能因為許多因素產生很大的落差,故就算作汗水檢測也沒意義。
在討論到鹽錠補充時,他們認為絕大部份的人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鈉的,除非你是要進行一個長達4小時以上的運動,且是個汗水中含有相當高濃度鈉含量的人(>1g/L;這量非常高,大多數正常人每公升汗水裡的鈉都不會超過1克),才有需要補充。不然補充鈉的功用,只是用來維持滲透壓的平衡,以及需要大量喝水的時候,降低低血鈉發生的可能。
再回答上述第三個問題,電解質類的產品有必要嗎?下文我直接貼過來,我不直接翻譯,但告訴你全文關鍵字在那個『hype』,這字一出,相信懂的就懂了,如果你不知道『hype』的意思,那來個每日一英語單字學習,這字有炒作、媒體大肆宣傳甚至渲染之意。
是他們講的..不要罵我 |
至於該怎麼解決抽筋的問題?還是回到兩個最基礎的功課,其一是訓練充足,你越級打怪,參加一個遠超乎你能力與訓練距離的比賽,不抽筋也難;其二是找到合適你的配速,想用平時最多只能撐1小時的強度,卻想在比賽中持續撐3小時以上,不抽筋一樣也難。
那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裡,特別又是長時間的比賽時(馬拉松、長時間單車賽、113/226km鐵人三項),首重的還是補充水份,減少脫水發生的可能,先不管抽不抽筋,脫水必定直接影響的就是你的運動表現與續航能力,至於鈉或鹽錠,想帶就帶吧,但它並不會是主要造成抽筋的原因,此點謹記即可。
若你常有抽筋問題,應當從訓練調整、疲勞管理著手,不是一直補鹽就有效的;圖片來源 |
最後再分想一篇有趣的超馬研究《Sodium Intake During an Ultramarathon Does Not Prevent Muscle Cramping, Dehydration, Hyponatremia, or Nausea》,跟上方分享的第二篇是同一作者,一樣是Western States 100英哩(161公里)超馬賽的跑者,但討論另一個議題。該研究發現,這些跑者補充的鈉含量是高達平日飲食的9倍之多,甚至有人吃到高達25倍之多,但是會抽筋的還是抽筋,會噁心想吐的還是一樣反胃想吐,兩者間完全沒有關聯,甚至也不會因為沒有額外補充鹽(鈉)就低血鈉症,因為你過程中吃的東西與喝的飲料都內含有鈉,不需額外多補充太多(平均完賽時間為26.8小時,會吃下不少東西)。然而最有趣的是,本賽事一共還是有93.3%的人會自備鹽錠或電解質膠囊,明明研究一再證實無效,但還是有絕大多數的人會帶(剩下6.7%的人應該是放在飯店,忘記帶出來吧),真的是足以顯見『Hype』的商業廣告威力。
總而言之,如果您仍覺得補充鹽份有效,那就繼續吧,但若還是抽筋了,請切記,絕大多數人抽筋的產生可能不是在鈉補給上,而可能是訓練不足、是配速失當、是身體狀況等等等,那才是該思考的方向,可別就只是單純的一昧一直吞鹽,除非你只是為了想在賽後撂一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另一個檮原的地標:維新之門,紀念日本幕府末年時代,坂本龍馬由此處脫藩前往長州 |
然後有個幼稚鬼..... |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
謝謝分享,省下買鹽錠的費用請J帥喝咖啡!(下次會有壓力褲能否防止抽筋的主題分享嗎 XD)
回覆刪除哈~先感謝! 不過壓力褲或壓力產品,作為恢復時使用的效果可能還是好一點。 要預防抽筋,從訓練、配速、補足水份與碳水才是根本之道
刪除感謝分享,真的受益良多,只是還有一個問題醒要請教J帥,BCAA號稱也會降低抽筋發生,不知道是否有用嗎?
回覆刪除NO! BCAA就是個胺基酸,幫助肌肉修復與合成,與抽筋關聯有點遠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