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懶人包:能量果膠的10大Q&A | #補給能力是可訓練的

這裡叫『白山洞門』,位於日本四國最南端的足摺,紀錄於2024年10月份

補給,或者是果膠的議題已經不是第一次提了,但時不時還是會被問到這類問題,丟個舊文過去又被嫌太複雜,能不能直白點講?(我只有白眼....)。

好吧,直接來個懶人包Q&A解惑所有您可能的疑問,保證簡單明白。如果您的問題不在此文中,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本文沒有任何難懂的術語或研究,但字字含金量高,科學證據已濃縮在談笑風生裡;本文也沒有任何廠商業配立場,保證中立客觀純分享,不純去砍蜜蜂的頭。

Q1:為什麼要吃果膠?我就是討厭吃不行嗎?

可以!真的沒有人逼你吃!

至於為何要吃果膠?最主要也最簡單原因在於,人在運動中,身體的血液會流向主要運動部位,騎車、跑步的話,主要就往腿部走,腸胃內的血液下降,導致吸收消化能力變差,加上人體內的存在肌肉與肝臟內的肝醣頂多就400-500g,這還是存滿滿的狀態下,如果你已空腹許久,那當然就更低。而就算存滿了,頂多只夠你使用1-2小時(依運動強度而定,強度越高,越拿肝醣作為能量使用),而且相信我,很多人根本吃不夠碳水。

所以,當進行一個長時間運動時(1.5-2小時以上),或者就算只是一個1-1.5小時內但高強度運動時,都會建議要補充點碳水化合物。但是,又得考慮到腸胃在運動狀態下的消化與吸收能力變差,會建議以簡單、快速、好吞、免咬、好攜帶、且能讓身體快速吸收消化的高碳水能量、還有方便計算碳水量的食物/食品為主,於是能量果膠就誕生了。

兩種大情況下,你可以完全跳過果膠的選項。其一是你完全沒有腸胃道問題,吃什麼都能快速消化,要帶顆地瓜慢慢吃當補給品是也沒什麼問題,只要你知道大概補了多少碳水量就好;其二是你並沒那麼在乎成績,那真的也不需要斤斤計較該補多少碳水量,反正等餓了再找東西吃,若是比賽就全靠大會補給站,吃完再繼續前進也是可以。

白山洞門有個頗類似愛心的石景,有點類似花蓮石門洞也有個March洞。在這不管拍照還是聽海放空很Chill,重點是乾淨得不得了。

Q2:果膠很貴逆,我又不是盤子。

嗯,我也覺得很貴,所以我都挑便宜的牌子吃,比賽時才會吃較貴且較愛的品牌。

還有在進行長距離訓練時,我也不見得會全吃果膠,特別是騎車時,不像跑步會有較大的身體晃動,故能吃較多元化的東西,例如我常帶的香蕉、高碳水低油脂的麵包土司配果醬等等都是種高碳水選擇。

長跑的話,畢竟大部份的人的訓練都是在2個多小時內會跑完,替代方案可用運動飲料、羊羹、蜂蜜蛋糕、軟糖類等替代一部份果膠。若是超馬的話,訓練也是常有3-4小時以上,但往往強度也更低,能比照單車長騎的模式辦理。

至於果膠價格的考量,我其實真的不建議你都吃一包上百元的果膠就是,除非你早已實現果膠自由,或有廠商送你源源不絕的果膠,那想當零食吃都沒人會反對。不然一般人的話,買個高單價的果膠,反而會讓你捨不得吃,那真的不如買個便宜點的,但能持續補充又不會太心疼。甚至發展出自己高碳水補給品,一小時補到100g/h碳水都不心痛,也是另一種碳水自由的實現。

白山洞旁還有個迷你神社,祭拜的就是這塊大石頭

Q3:每次比賽後段都吃不下,甚至想吐或拉肚子,一定是果膠害的啦!

嗯,也許是吧,想想也可悲,去餐廳吃飯,吃完後若上吐下洩,可以叫店家負責。但吃果膠吃到吐吃到拉,沒有廠商會退你錢。

追根究柢有三個原因導致你反胃!

第一是平時都沒練吃果膠的能力,但比賽一到,一天連吞個8包10包甚至20包,完全受不了,不只腸胃受不了,對高糖份的果膠也膩口,更為想吐。

第二可能原因是你吃錯了果膠的方式!果膠是個高糖份的產品,大部份的品牌果膠內容物主要是三大成份: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麥芽糊精(Maltodextrin)的混合,剩下就是各種香精香料調配。然而當高單位的糖份進到腸胃裡,要讓身體快速吸收還需要有水份的幫忙,否則它對身體來說就是個高滲透壓的糖液,高滲透壓會延緩身體的吸收能力,好比喝了高糖份的飲料是解不了渴,反而越喝越渴一樣,就是因為這高滲透壓糖液都卡在小腸裡,細胞吸收效率低。效率低可能還不是個太壞的事,但萬一你還處在中高強度運動下或是長距離賽(如IRONMAN)的後段,且身體已有脫水狀態,腸胃更難從身體其他部位吸收水份來達到等滲透壓的平衡,於是結果就是可能導致你腸胃道不適,包括脹氣、想吐、反胃、腹洩等問題。

故僅管許多果膠廠商都宣稱自家產品可以直接服用不需配水,但我依然強烈建議你,只要吃果膠,一定要配水吃下,千萬也不要配飲料,否則還是個高滲透壓狀態,吃得多卻吸收不了,自然久了就反胃。

第三也可能原因不在果膠,而是你吃下了太多高纖、高油、高蛋白、乳製品等不易消化的東西而不自知,例如比賽當天的早餐,你是否吃了高纖維不好消化的地瓜、飯團、肉類?高油脂的台式麵包?牛奶與乳製品的拿鐵咖啡、優格、起士?可能引起脹氣的豆類等等?甚至往前一天去回想,前一天是否也吃了不少難以消化的食物?或是比賽當下,喝了太多補給站提供的可樂(含氣量高)、餅乾洋芋片(高油脂的)等等,這些很可能才是元兇。當你狀況還很好時,腸胃當然不易作怪,可越到比賽後段,身體越來越疲勞虛弱,心跳也越來越高,血液也越來越往腿部肌肉去時,腸胃消化能力與效率變得越來越差,就容易產生狀況了。

足摺也是在10月份去四万十川跑100km時專程去的景點,畢竟四國都去了三次,不想踩重覆的點,就開始探訪一些冷門景點,這裡就是個坐車加轉車得好久才能抵達的地方,優點幾乎沒有觀光客,很適合賽前放空放鬆之地

Q4:都不吃果膠不吃補給,是不是更能訓練身體運用脂肪的能力?

好問題!

會問這問題的人,絕對是懂身體在運動時,主要能量來源是依賴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兩大類,關鍵在於那一類貢獻較多的能量嘛。

於是就有了一類想法,那都不補給甚至空腹運動,身體的碳水存量就很低,於是就能逼身體用更多的脂肪,可以減肥、可以訓練身體燃脂,聽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實際身體的運作不是這麼簡單的,當身體碳水隨著運動時間而逐漸降低時,它以為它會聰明的切換開關,轉為都由脂肪來輸出能量嗎?並不是的,身體的本能是直接會要求你降低強度以因應,因為這樣子才能更為降低碳水存量的損耗,但脂肪燃燒就變多嗎?不盡然,很可能是兩者都下降,因為身體知道你已經沒有能量了,會逼迫你繼續減速,而釋放出來的身體訊號就是腳軟、無力、饑餓感、體虛、頭暈,逼迫你快快結束運動去尋找食物。

所以低碳水下或空腹運動,你並沒有比較燃脂,當懶得吃東西,又是一個時間短、低強度的運動時無彷,但若想要好好訓練身體燃燒脂肪且能運動較長時間,還是建議得持續給身體補充能量,有能量才能持續的消耗脂肪。

這議題可參考此篇:影響IRONMAN成績好壞的關鍵是?燃脂率重要嗎?


Q5:有沒有推薦的果膠或額外的補充品呢?

我個人是不太挑,反正就是個果膠,就是個讓我能持續練下去的東西,我又不是要慶生要過聖誕節吃美食,難道還要挑餐廳看google map評論喔?所以能吃、方便買又不貴就好。

那我給大家的建議都是多種口味或多個品牌混著吃,單一口味再怎麼喜歡,吃多了都是膩,挑你不討厭的,能持續不斷補充的才重要。

至於額外的那些補給品,我也不一一點名了,只能說身體在運動當下,最重要的就是碳水化合物與水份要補夠,能做到不脫水、不缺能量,這就不簡單了。那預計時間會很長(超過4小時)且你又是很會流汗的人,可考慮補充鈉或電解質(上一篇文章剛介紹過鈉與電解質的議題,可參考),不然其他吃的吞的喝的都是多餘,還是去多買2包果膠吧。

我小時候是在海邊長大的,對於海總有個特殊情感,但明明台灣與日本一樣都是四面環海,台灣的海邊總是滿滿的垃圾與腥臭味,我小時候都會幻想,將來我要是有權力,第一件事就是把海邊給清得乾乾淨淨

Q6:我知道吃果膠是要補充碳水,但要不要順便補蛋白質呢?

這問題核心的想法是在於,運動中如果有了蛋白質,或許可幫助修復可能受損的肌肉組織,讓肌肉損害小一點,不就能運動持續久一點,甚至恢復也更好。

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樣的議題在先前這篇文章:營養:蛋白質在耐力運動中的角色,提出過實證證明了其實運動中有沒有蛋白質的補給,對於成績啦、肌肉修復啦,都沒太大幫助!蛋白質最重要的角色是在你練完之後,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補充,一般大多建議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比例在1:3-1:4,即30g蛋白質對應90-120g碳水的食物,是最好的訓練後餐(或者練完直接吃正餐最省事)。

但在運動『中』或比賽『中』,蛋白質角色其實可有可無,它也許重要,你可考慮在一個耐力訓練或賽事中(4小時以上),以每小時5-10g蛋白質來少量補充;但若你的腸胃並不是太好,畢竟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速度稍慢,這個是可以跳過不考慮的。

重點還是三件事:運動/比賽中的水份與碳水先補夠、日常訓練裡就要習慣補給以訓練你的腸胃、還有更重要的,吃課表遠比吃一些拉里拉雜的補給品對你的體能提升更有幫助。

但我現有的能力只能夠呼籲大家愛護環境,不要亂丟垃圾而已😆;此為足摺岬灯台,日本四國最南端的燈塔

Q7:到底要補充多少碳水?怎麼有人建議60g/h?也有90g/h?還有職業選手都吃到120g/h是怎樣啦?

我給你四個參考方向:

1. 低補給量:以每小時20-40g/h為目標。

當進行低強度、中長時間以上(1.5-3小時)訓練時,例如跑者的LSD、單車的輕鬆有氧騎;或是高強度但短時間(1小時左右或以內)的課表,可抓每小時補個20-40g/h小補即可。

2. 中補給量:以每小時40-60g/h為目標。

低強度、長時間(3小時以上)長距離有氧訓練,包括超馬跑者的訓練、或會騎個大半天單車但強度低的郊遊類行程可考慮;或是中強度但會持續1-3小時的Tempo或是夾雜有些高強度的混合課表之類。

3. 高補給量:以每小時60-80g/h為目標

中強度、長時間(3小時以上)的訓練或會超過3小時的比賽,且你會很在意成績的話,至少就是要能補到60g/h,才能確保體能在後段不會有太明顯的衰退(當然也是配速合理與訓練充足下)。一般比賽包括113km/226km/馬拉松/超馬都在此區。

4. 超高補給量:以每小時80-100g/h為目標

通常比較可能發生在一個3小時以上的比賽,且強度是至少達Tempo或接近LT的水準(或最大心率80%以上且持續一段時間),並且是有長期訓練腸胃吸收能力者才建議這麼補。

至於有些職業選手會補到130g/h,甚至我看過有補到170g/h的(前陣子T100 Dubai賽事中,冠軍Marten Van Riel的補法),但並不建議一般人這麼做,因為就算你吃得下如此高的量,你能否持續高強度輸出那麼長時間也是另一個問題,不然你就算吃得了那麼多,輸出可能都噴射在馬桶裡。

會來這個地方的遊客雖少,但十之八久都是來此:『金剛福寺』,是所謂的『四國遍路』八十八箇所(道場或靈場之意)之一。目的在效法日本佛教的弘法大師修行時所走過的路徑,重新洗滌心靈與檢視自己的旅程。這幾年我發現也越來越多台灣人來走這些路,或是去西班牙走聖雅各之路。這是很奇妙的感覺,當人擁有得越多,似乎心靈越是空虛,反而越想回到單純的生活重新想想自己到底真正擁有的是什麼?

買個小紀念,代表我也算收集了88之1了。
順便分享個冷知識,日本神社與寺廟都很多,怎麼分辨差別呢?寺廟沒有鳥居,神社有!


Q8:但一小時要吃到2-3包果膠那麼多,到底怎麼練的啊?

當然可以練,你知道大胃王也是日積月累的訓練出來的嗎?

分享一個我收藏很久的文章,那是2007年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KONA)女子冠軍Chrissie Wellington的補給策略,她當年是找了知名的營養學教授Asker Jeukendrup來幫她規劃補給。她9時8分完賽,全場共吃了約莫775g碳水,單車段是抓到100g/h的補給量,跑步則抓50-60g/h的補給量,這是常見的三鐵賽補給方式,主因還是在於騎車時好帶補給,也相較跑步來說,身體晃動小,不易產生反胃的現象

那關鍵來了,一小時吃到100g碳水是怎麼補到的呢?她是調和高碳水粉至水壺裡,並在水壺上自己作記號,以每10分鐘補一次的高頻率持續補到每小時有100g的量。果膠是選擇含有咖啡因的果膠,一來轉換點口味,二來也是藉由咖啡因幫助她對賽事的專注力。

這邊要提供給大家參考的重點有兩點,第一點是她絕對也不是到了比賽當天才這樣補,平時訓練就在練了

第二點,若您是腸胃格外敏感的人(包括Chrissie Wellington也是如此),可以學她用高頻率低劑量的方式來補充碳水,假設您要吃的果膠是每包25g碳水好了,拆成15分鐘吃半包,每次再搭個100-150cc一小口水份;再不行就拆成10分鐘補一次,或是擠到水壺裡,每10分鐘喝一口,以此少量多次補,這對身體負擔小,又能給予身體源源不絕的能量。


Q9:J帥請問你怎麼練補給?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的比賽補給量會看賽事性質而定,像前陣子寫的那篇我如何準備100km超馬的文章中,有提到我從訓練時就開始試著嘗試比賽預計的75g/h碳水化合物補給量來練習。然而若是IRONMAN的賽事,我在單車段也是會抓到90-100g/h補給量,跑步則在60-70g/h之間,跟Chrissie Wellington很接近,若是全馬,大概也是抓在60-70g/h間,但這也不是一蹴即成的,也練了好多年的時間,花了好幾萬果膠錢練出來的。

主要練法在兩個地方,其一是打強度課表時,不管是短距離高強度間歇,或是中長時間Tempo/LT課表時,組間緩和時會小補,一個課表大概只需1-2包就夠了(2包通常是後面要接轉換跑),這是為了養成有補給的習慣。你說不吃會怎麼樣嗎?會打不完課表嗎?其實還真的不會,影響是不大的,但若後面要接轉換跑,沒有補給的話,一定會有腳軟與提前撞牆的感覺。

就算不補,我想也差不了幾秒鐘時間,只不過我不太希望讓身體有完全空掉的感覺,也就是肝醣幾乎耗盡的時候,因為那表示身體的恢復速度絕對會下降,身體要透過訓練後的飲食來回補肝醣會耗掉更多時間,若當天沒有下一組訓練是沒差,但若晚點還有另一組訓練,那組訓練品質一定不會太好,所以盡可能還是養成有練就有補給的狀態(除非是個超輕鬆又時間超短的恢復訓練)。

而且,我很在意一個訓練的小細節,那就是練完的時候,身體是很有力很有成就感的完成?還是拖著身體完成?這是很影響心理層面的自信心。若是前者,通常也反應著我最後的課表是完成得不錯的,可能跑出預期的成績,且都還覺得身體仍有餘力,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若是後者,死拖活拖,身體很無力的完成,下一次面對相同課表、相同強度,我必然感到害怕,幾次下來就很打擊自信心,但這自信其實不盡然是我真的做不到那課表的要求,而是我身體已進入低肝醣狀態,身體本能就是要我減速以因應。所以多吃一包果膠,為的不是那可能快的幾秒鐘,而是有一次又一次相信自己做得到的自信心。

第二種練法是『超碳水補給日』,這跟常聽到的肝醣超補不同喔,這是我很常開給自己也給他人的課表,通常都是在長距離有氧日,舉凡長輕鬆跑個2-2.5小時、長騎3-5小時等,我都會要求要練補給,最基本要求是每小時60g/h碳水與600-800cc/h水份,並且是從一開練就起算,不管你是想拆成每20分補一次、30分補一次、或腸胃敏感者就10-15分補一次都好,去練你的腸胃吸收與補給能力。60g/h沒問題了,就可考慮加到70g-80g/h,這種課表我會建議有打算準備超鐵賽113/226、長距離單車賽、超馬甚至全馬等等會超過3-4小時以上者都一定要練,想省錢一點的,一個月至少執行一次,不在意果膠錢的,每次長距離都要練。

僅管上方已提過,在低強度長有氧日,也許我們不需要補到那麼多的能量,但也別忘了在這種日子裡,強度也不高,不太容易因為吃到過多而引發胃部不適,這都是個機會慢慢訓練身體適應不管是果膠或其他高碳水的食物。

同時,這類長有氧課表大多是在一個訓練週期的前中段會發生,我們就是希望在此階段趕緊訓練你的腸胃,等到了訓練週期的中後段,訓練強度上來後,腸胃還能跟得上我們的補給量。你絕對不會希望到了訓練週期後段才來準備練腸胃,那萬一一個反胃影響到那天課表,你絕對會很不爽,當然更別提比賽當天才第一次塞那麼多果膠或高碳水食物,那只能祈求阿彌陀佛了!

在那裡住了一晚,夜裡星空真是迷人

Q10:有沒有J帥專屬推薦碼?

沒有。

對,我只是為了湊滿10個Q&A才硬生出這一題的😆。

總之,果膠這東西就是個圖方便食用,又給很在意成績的人一個能持續讓身體運作下去的產物。對成績不在意,果膠錢可省下來吃想吃的東西,OK的!那如果想要有方便補給又願意買果膠的朋友,掌握本文分享的幾個關鍵點:平時就要養成訓練腸胃的習慣、少量多次的補給避免腸胃不適、多口味的搭配、甚至加些正常食物進去,讓選擇多元些、記得養成計算每次的補給量,更重要的是,留意真正會讓你腸胃不適的食物,比賽時務必要避開,那補給這一課,你就能畢業了。

沒有推薦碼,給你滿滿的星星可以嗎?


如果您對這主題還覺得意猶未盡(有嗎?),可參考以下三篇延伸閱讀:

1. 無法更白話了:超直白簡單來跟你聊補給與營養原則

2. 碳水化合物的另一種思考:補給補得好,恢復沒煩惱

3. 耐力訓練後,該先補碳水化合物?還是先來杯高蛋白?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