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碳水化合物的另一種思考:補給補得好,恢復沒煩惱

路過宜蘭幾米公園,覺得這片天空真美...

最近在Asker Jeukendrup的網站看到他介紹了一篇研究,幾乎是以超量碳水化合物補給的方式,來討論對於馬拉松選手的優缺點,我相當感興趣的去把研究原稿找出來看,意外引發了我的另一個角度思考,故這次就來聊一下耐力運動最重要的能量來源:碳水化合物』


先簡述一下研究,發於今年2020年的:Effects of 120 g/h of Carbohydrates Intake during a Mountain Marathon on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in Elite Runners.

那如果是英文能力較好又不想看我廢話的話,可直接去Asker博士網站看原文(120 grams of carbohydrate per hour in mountain marathon runners)。

====補充資訊====

談這研究前,我先講一下前情提要,快速補充一下關於『碳水化合物補給量』的知識,以免您不理解為何每小時碳水化合物補給加到120g有什麼大不了的。

先拿Aker Jeukendrup在2011年的研究(Nutrition for endurance sports: Marathon, triathlon, and road cycling)裡的摘要直接說明(見下圖)。


我只簡要提左方三欄位,先記住這樣就好了。左一欄位是講運動時間長度、第二欄與第三欄是建議碳水補給量,所以30分內基本是不用補的、30-75分也只需『潤口(Mouth Rinse)』即可(補充:如果你有印象在2018世界盃足球賽時,就有不少足球員是喝一口運動飲料或能量飲再吐出,那陣子有很多文章討論他們在幹嘛?其實早在2011年甚至更早就有研究提及這樣的作法了,不過我比較貪吃,我都直接喝掉XD);運動時間達1-2小時,因身體肝醣存量其實還不至於用盡,除非運動強度高,所以每小時可補最多30g碳水化合物;2-3小時,每小時就需補到60g碳水;2.5小時以上,最多可補到90g碳水化合物。

當然,這邊的用字是『UP(最多)』,你當然也可以運動3小時,但只補個30g甚至不補。這邊關係到很多考慮的點,包括前一餐有無進食、是空腹還是有滿滿的膏、當下運動強度高低、身體適應程度等等。

而最後兩欄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該考慮單一碳水化合物來源還是多元可轉換碳水化合物來源?Asker博士的網站有專門介介紹這類的文章,或者我想我有機會再寫,這邊不想離題太遠。

簡言之,對大多數人而言,我認為只要記住三個重點即可:
第一、補給很重要,時間愈長愈是如此。
其二、超過1小時並且運動強度高的話,以好吸收且液化的補給為主;反之運動時間長(2-3時以上),且強度中或低,可以固態/液態補給交替。
第三、補給的多寡是與你預計的運動時間有關,2小時內補30-60g好吸收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2-3小時以上,就有較多的個人差異性

所以,僅管你不知道為何是常聽到的『每小時補給60g碳水化合物』?或是已聽過但不懂為何是『60g』這數字的話,說實在話也沒有一定要剛好的60g黃金標準,很多時候就只是每分鐘補1克,1小時變60g這樣而已,簡單好記。

如果以我目前所查到的資料,這樣的說法最早是在1980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開始有幾篇研究出來,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Andrew Coggan,對,就是那位出了《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功率教科書的Coggan,就算你沒看過他的書,但只要你有用功率計在訓練,有用單車功率訓練間間的概念,大概90%以上的人採用的建議區間,都來自於他!

但Andrew Coggan教授其實主要的研究脈絡之一是研究碳水化合物,而且是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研究了。我隨手查了一篇1992年的研究:『Carbohydrate and fluid ingestion during exercise: are there trade-offs』,這篇雖不是Coggan的著作,但也引用了數篇Coggan的研究,這樣大概就能理解Coggan在運動補給這領域的地位了。但回到正題,這篇1992年的研究,其實也只提到每小時需『25-60g碳水化合物』作為補給,這可說是30年前的共識。

而後慢慢演變,開始有人嘗試將碳水補給往上加,70...80...甚至90g,發現效果不錯,當然也有補得多但不見得就更有用的研究結果,這跟有些人會有消化不適的問題有關,所以不管是研究或實務或個人,也常建議在訓練中是要練習吃補給的(吃,也是一種專業的),讓身體慢慢去適應碳水跟邊運動邊吃邊消化的能力。

但無論如何,60-90g 大概就是人的吸收極限了,所以60g並不是什麼黃金標準,而比較像是一般人應該都可接受的吸收程度。不過,我都會建議沒補給習慣的人,還是可以從30g開始,慢慢增加至40, 50, 60g,並多觀察自己的吸收能力與對當日運動的影響,等吸收真的都沒問題了,再來想有沒有必要往上加。

====以上,補充資料結束====

既然已行之有年,那麼這次要談的研究,是有啥好談的呢?

關鍵就在僅管每小時60g,甚至到90g的碳水化合物補給都有人建議,但還是要考慮到腸胃的適應能力,要在運動中補到120g的碳水化合物不是容易之事;再者,這篇研究是以跑者為對象,跑步又不像單車方便進食又好攜帶補給品,還有跑步過程的身體晃動大,吸收或補給能力都不是太方便。

可是這研究就以一場位於西班牙Oiartzun的山路越野馬拉松(42.195km),路線圖如下,基本上就是三座6km爬升600m左右,平均坡度約10%的山路越野馬(硬!)。




一共31位參賽選手,並且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越野馬經驗的跑者,其中還包括2名曾有世界冠軍頭銜的選手當樣本研究,接著排除了幾位不符資格或未能完賽選手後,最後有效樣本剩20人,再將這20人分為3組,LOW組是每小時補60g碳水、CON組是每小時補90g碳水、EXP組是每小時補120g碳水(如下圖)。



而且不僅是賽中的補給策略不同,在所有選手賽前的48小時起,就控制讓他們的飲食一致,以避免有人賽前補給得宜,影響比賽過程,這是個蠻不錯的研究設計。

下圖則是兩個賽後資訊,LOW組平均完賽時間是4h38m、CON組是4h44m、EXP組是4h31m。而運動強度(這邊是以每人的比賽平均心率除上最大心率, Average Heart Rate/Max Heart Rate),LOW組強度是0.821, CON組是0.849, EXP組是0.854。三組差異不大,統計上也沒明顯差別(下圖)。

目前為止,我認為都算合理,因為不管60g或到90g都算可忍受範圍(給你個參考基準,一包市售果膠GEL,每包約在20-25g碳水之間,60分鐘補60g就是2-3包的概念,90g則需4包Gel),有補充就有持續能量,但也不會因為你補得多就表現更好!

那這篇研究有趣的地方是在,他們去抽血驗了這20個選手賽後與24小時後的血液樣本,分析幾個身體稱為『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 運動誘發的肌肉損傷)』,包括creatine kinase (CK),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GOT), urea and creatinine總之,都是判斷肌肉受傷程度的指標

====結論在此,不想看上面就直接跳來這吧====

結論是,攝取碳水化合物達每小時120g的這組,在賽後的GOT, LDH, CK都明顯低於另兩組。這三項指標,就我理解GOT與LDH是跟肝臟有關,當激烈運動後,骨骼肌、心肌、組織破壞後,這兩值都會偏高,而CK是跟肌肉損傷有關,當CK值過高時,就會產生常聽到的橫紋肌溶解

這篇研究的價值就在此,也是讓我想覺得驚訝之處,僅管可能還是有些想提出質疑之處,包括我始終對於這類研究的樣本量都過少?代表性是否足夠?類推性又夠不夠?再者,120g的碳水補給量,其實真的不低,這是需要在練習當中不斷嘗試的,否則可能還來不及考慮賽後恢復的問題,就先在比賽中DNF掉了。

但我還是想寫下這篇文章,我覺得有個實際上的運用可以去試試看,那就是對於訓練量較大的人,或是老是覺得在訓練後恢復較慢的人而言,或許可以嘗試看看增加在訓練中的補給量,也許有可能加速你的恢復效率。

也就是說,過去的思考是,在運動中補給是為了維持能量運作、讓身體能持續運作更久或維持高強度更長的時間,而『恢復是練完之後的事情』。但這篇文章給了我一個新想法,補給得宜,有可能縮減恢復的時間,讓身體更快速的從疲勞或肌肉破壞中加速恢復過來所以恢復是在運動當下就在進行的事

以上,分享最近所看的東西給您參考。

ㄜ.....我不能吃...不要這樣看我.........(觀霧山椒魚);紀錄於2020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6 則留言:

  1. 前一陣子有一篇相同主題的文章供您參考https://sports.garmin.com/web/article/186773259937024
    請問馬拉松跑得慢的(超過5小時的)要怎麼吃?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認識該作者XD.....其實應該都是從Asker那邊看到的,而之所以引發這麼大討論,還是回到這樣的作法目的何在?有何問題?又碳水化合物量這標準從何而來?何時開始?以及可能運用,這就是本文重點。

      不過,我還是有些質疑,假設一個超過6小時以上的賽事,甚至10小時以上,真的大多數人都有辦法攝取到120g carb嗎? 打個問號

      刪除
    2. 就我了解,原先建議60 g/hr主要是因為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速率是1g/min,但這速率是可以訓練的,所以之前可以到90 g/hr,最近的方法可以到120 g/hr。但這訓練好像還需要蠻長的時間,我覺得大部分素人跑者應無法做到吧!
      我想鐵人三項超過6小時的,如果要成績好的,醣類應該還是能量補給的首選吧?但對一般選手要自己攜帶的應該不容易。
      這邊有篇用電腦模擬討論為何需要補充醣類的老文章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0960可以參考。有位前輩對部分內容有做過介紹,https://www.don1don.com/archives/125828/想無痛完賽馬拉松,你必須了解速度,補給與撞牆?fbclid=IwAR2lXw7xKYuZWDiCieaspazzDI4f2OOb7INeHSIHwvKqyhM9flKpGBWkxKE。

      刪除
    3. 這點真的很因人而異,像我從小就是腸胃很不好的人,再怎麼練都難,或者說有些天生就大胃王(千千?),就只能去抓到自己的合理平衡點,能夠有能量,卻又不會不舒服,從訓練裡一直去摸索

      刪除
  2. 王博,為什麼你練習時吃的、喝的都TMD那麼少?!你駱駝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