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從日本飲食文化來談碳水與肥胖的距離:彩蛋是阿娟

日式早餐,紀錄於2013年日本奈良馬拉松


這篇沒啥太專業術語,也不是個太正式的文章,純粹閒聊一些常被問到或是對於一些飲食方法的看法。

其實只要每次一提到『碳水化合物』,包括上一篇文章,就算再怎麼強調『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的能量來源(Carbohydrate is KING)』這件事,但很多人還是對『碳水化合物』敬而遠之,因為它常與一些罪惡食物連結在一起,例如碳水化合物就是一些『麵包』、『甜點』、『飲料』、『PIZZA』、還有最冤枉的『吃飯 = 會胖』這事。

所以很多時候,不管我們談再多『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但是也許很多人真正要的不是運動表現能發揮得多好,而是在意『體重會不會因此增加了幾克幾公斤』,所以運動表現差一些也沒關係,不要胖就好!

另外,我也發現一個相當有趣的事情,越是運動量大或運動表現好的人,反而越斤斤計較於自己的體重,越可能採用一些"特別"的飲食法,包括生酮、低碳、斷食等,當聽到這樣的想法時,我就會想談鄰國例子,也就是『日本的飲食文化』
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想到日本食物或和食,你腦中會浮現那些東西呢?從三餐跟點心分別來談。

典型的日本早餐,一定是白飯為主,再來有一份蛋或魚(蛋白質),配點簡單的醬菜、漬物、納豆、菜等配菜,或再一碗味噌湯,這是典型的日本早餐。或是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後,麵包成了替代方案,但同樣也是碳水化合物為本體。
午餐,基本也是便當或定食、拉麵或其他麵食類、飯團、三明治等等,同樣是以碳水化合物佔比最高。

晚餐,除非回家自己煮有可能較為輕淡,外食則與午餐相似,還有日本特殊的居酒屋與應酬習慣,又增加了燒烤類、炸物、以及必搭的啤酒,碳水、油脂、蛋白質全數到位,這應是日本三餐飲食裡,熱量最高的一餐。

那點心或甜點更不用講,也是滿滿的碳水化合物與糖份,尤其你我可能都很難理解,日本獨特的『碳水+碳水』飲食習慣,像是『拉麵+白飯』『餃子+白飯』『丼飯+麵類』、還有我最無法接受也至今完全不會想吃的『炒麵麵包』

但是,最近台灣也搞了這『拉麵+PIZZA』出來....(本文絕沒接受業配,但歡迎來配XD)



回正題,這個三餐+點心+宵夜都少不了滿滿碳水化合物的民族,卻看不到太多的胖子,為何呢?

先用點數據來佐證,根據Ourworldindata網站的資料,該網站統計了全世界各國的一些人口變項資訊,其中在『肥胖指標』是以BMI當基準(BMI =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目前為止的最新資料只統計到2016年,日本男性的平均BMI是23.68,全世界排名58,當然排名在前的大多是非洲國家,例如衣索比亞僅20.1排第一位(台灣男性平均BMI是25.14);日本女性平均BMI是21.82(台灣女性BMI為23.75),排名全世界第6位,僅次於衣索比亞、馬達加斯加、厄利垂亞、東帝汶、浦隆地等非洲國家。

這份資料相當有趣,因為愈是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因經濟能力有限,肥胖比率並不會太高(常常吃不飽),反而愈是發展完備的文明國家,肥胖比率愈是高(不只吃飽還吃太好)。日本是少數的例外,而這個民族又不是說沒有過多的誘惑,反而是滿街都有各式各樣的美食可吃,但肥胖比率卻如此之低。

補充個有趣資訊,全世界BMI最高也是最肥胖的國家是『美屬薩摩亞』,位於南太平洋的小島,人口僅5萬多人,如果你看過去年電影《玩命關頭:特別行動》,影片後面就是在薩摩亞拍攝的,其中主角之一的The Rock巨石強森的媽媽就是薩摩亞人,但絕不是整個薩摩亞島民都是The Rock那種身材,而是以下這種的....(看完那部電影後,我還認真的查了一下要怎麼飛去這個島玩?)



扯遠了,再回到日本飲食,滿滿的碳水主食,卻沒太多的胖子? 原因我認為最大關鍵就在他們每一個餐點的份量都『超級小』啊,有去過日本旅遊過的人就可以回想,撇除我們在渡假時會因放鬆心情吃下更多食物以外,請去留意當地人或日本每一餐份量的大小,無論白飯、麵食、麵包、飯團、餅乾、甜點、蛋糕等等都是小SIZE,甚至他們超商所販售的飲料,都是迷你SIZE的200-300cc,對比我們的手搖飲是700cc起跳,這種無形之間的飲食習慣,很難讓人一次就攝取過多熱量(有本事吃飽也吃好,但他們選擇了吃得剛好就好)

所以,來第一個小結,我始終認為關鍵不在『碳水化合物』本身能不能吃,而是你吃了多少?他們一樣有炸物、有甜食、有啤酒、有高熱量食物,但控管份量也控好自己所攝取的熱量才是重點。

老是被誤會的白飯

另外聊一個前些日子,我在咖啡廳工作時聽到隔壁桌三位地方媽媽的對話,當時他們正在聊減肥,A媽媽說她前一晚破功吃了一碗飯,今早就多了1kg,B與C媽媽都說那不能吃啦,吃飯會肥啦。

我的耳朵瞬間打開,並瞄了他們一眼,桌上有4塊蛋糕(3個人share 4片蛋糕),A媽媽喝的應是拿鐵,但杯子旁有兩包用完的糖包。

地方媽媽啊,這才是你胖的答案啊,為何老是誣賴給白飯勒?

補充另一個資訊,既然日本人這麼愛吃白飯,可以從早到晚餐都吃白飯,於是我就查了各國人民平均食用米量的資訊,在Helgi Library網站裡,就有這麼樣的一個資料,統計全球154個國家平均每年每人的食用米量,但因免費資訊查詢最新只到2015年,就以2015年的資料來比較吧,該年度全球最會吃米的國家是『寮國』,平均每人吃掉258kg的米,再來像孟加拉、柬埔寨、越南、印尼都是人均年吃超過200kg的食用米大國;而日本則是82.7kg,排名第28位,台灣則只有統計到2014年的資料,但2012-2014都是48kg。

僅管這樣的排名不見得有意義,因為歐美並非以米飯當主食,所以亞洲國家排名都會很前面,但這邊有用的資訊是米的消費量,也突顯了日本人比起台灣吃更多的米飯,但肥胖比率依舊低。

所以,第二個結論是,重要關鍵還是在你搭配什麼副食在吃?很多人為了避白飯或澱粉,反而吃了過多的配菜配肉,無形之間攝取更多的脂肪與油脂,就像開頭所提到的『麵包』、『PIZZA』類,這些食物的問題不是在麵粉本身,而是添加的奶油、沙拉油、醬料等,這才是胖的主因。

關於便當:我的打工啟示

既然聊到飯,另外談一個有趣的觀察,日本人跟台灣人一樣都很愛吃便當,但有一個最大差異,那就是他們是吃『冷便當』,我們習慣吃熱的,但如果把我們便當放冷後,除了有衛生疑慮外(高溫潮濕的關係),我們的便當既油也膩,甚至底部還會積一層厚厚的油。

我過去高中時期是半工半讀,在不少餐飲業與便當店打工過,尤其便當店用飯量大,都是用大飯鍋來煮,而在用大飯鍋煮飯時,都會倒入相當多的沙拉油,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讓煮好的米飯會有香味與油亮感,其二是讓飯鍋不會有鍋巴,不然底部焦掉的話,洗鍋子會刷到手軟的。

那麼炒菜時,當然也是加入不少油拌炒,若是餐廳,那所用油量更是會多到你嚇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外食特別容易讓人攝取過多油脂的原因了,你以為只是吃碗白飯,殊不知白飯裡也加了過多的油脂(而且你還不曉得是新鮮油?回鍋油?好油?劣質油?)。

第三個小結:想要吃得健康些,建議還是自己親自多下廚吧!

阿娟來現身說法

本來文章只寫到上面就沒了,但看到阿娟』前幾天發布的影片如下:




註:阿娟』(台語發音)是我一直以來對『Gwen Jorgensen』的暱稱XD,因為很多人不會唸Gwen這字,其實發音就接近於台語的娟。阿娟』今年34歲,是2012與2016年兩屆奧運的美國代表選手,並在2016年奪得奧運鐵人三項金牌,後隱退並結婚生小孩去,同時也放棄了鐵人三項,前兩年復出決心以馬拉松項目拼戰2020年東京奧運代表權,但後受傷且成績未達標,現專攻於3000m-10000m中距離,最近剛刷了1波3000m的PR,時間為8分48秒,平均1公里為2分56秒再註:她是女生。若對比台灣3000m紀錄的話,室內3000m是吳文騫的8分14秒,室外場地是黃文成的8分39秒,女子紀錄保持人則是謝千鶴的9分36秒。

沒空看影片的話,直接幫你摘錄重點,這是她老公幫她拍的一天下來所吃的食物熱量,僅管是估計值,但近3600大卡熱量,將近是一般靜態性工作或活動量低女性的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的3倍了(3倍娟是妳?)



不過這有個重點,其實不太知道她那一天訓練量多大?或前一天多大?或者後一天多大?因以運動員來說,有時多的攝取是在補足前一天耗盡的肝醣,或是儲存肝醣準備後一天的訓練。我過去文章曾提過『Train High, Train Low』的概念,意即訓練大時就需補較多碳水,反之訓練量少時就補得少,這裡比較難判斷她這3600kcal是在何種狀態,但不管如何,我想基本到3000kcal應是她合理且應有的攝取量。

再補充,負責拍攝與作菜的人是她的先生,他過去曾有機會成為職業自行車手,後為了全力支持太太阿鵑,改學營養與烹飪,並負責料理阿娟的飲食、攝影、以及訓練相關工作,好男人一枚。

結語
總之,本文雖閒聊雜談,但仍可總結兩重點,其一是如果你只是個想透過運動減肥或修飾身材者,日式的飲食法是你可考慮的方向,一樣可以吃碳水化合物,一樣可以吃些甜點、啤酒等放縱食物,但請適可而止,控制好份量,就不需要採用極端飲食法。

第二點,如果你是一心求取有好成績好表現的業餘運動員,更不該採用過於極端的飲食法,有時間可留意一下阿娟』的影片,包括過去也有幾支關於她飲食的影片,可自行上Youtube看看,她並沒有在避碳水,也沒有採用斷食法這類極端飲食,她一樣有甜點可吃,最重要的還是訓練本身!

以上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