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減量期(Tapering)的藝術與科學

今年的中秋節在太平山的翠峰山屋度過,頭一次見到這麼『刺眼』的大滿月

在耐力運動的世界裡,有個時期只要你願意少練一點,成績反而會大幅提升,聽起來是不是很吸引人呢?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仍然不願意在這時期少練一點,甚至反其道而行,越練越多!

這是什麼時期呢?

答案是:賽前的減量期(Tapering)。

這次,我想跟你聊聊減量期的藝術面與科學面,有我個人的看法與觀察,也有研究的發現與整理,不知道該怎麼減量安排的你,此篇必須詳讀。

減量的藝術面:減量安排方式

先談談減量的幾種常見作法,有可能單獨執行,也可能綜合執行,一切都還是看選手本身的條件及想面對的比賽而定,先介紹以下幾種常見的模式。

1. 減總量(打折扣):依照減量前2-4週的平均訓練量直接打折扣,常見的有打8折、6折、5折甚至4折等。例如原本週三安排跑步1小時,週六騎車3小時,進入減量期且預計減到剩60%的話,那隔週三照常跑步,只是時間變36分鐘,週六騎車變1時48分(當然,正常世界裡可能是壓縮到30-40分跑,騎車1.5-2時,保有一定彈性而不會抓到這麼精準的時間)。若原本週四有強度,例如8組3分鐘高強度間歇,一樣要砍到剩60%的話,要嘛縮短為1分48秒(或2分),要嘛縮到剩5組即可,這是最簡單的作法。

2. 減總量(增加休息日):類似上一點作法,只是增加到一週2-3個休息日不訓練,其他天訓練照舊,達到整體訓練量減少到既定比率。此法較可能發生在有快受傷的疑慮,或是疲勞度非常高的情況下,用練一天休一天或練二休一的方式來減量,讓身體有更多時間修復。

3. 減訓練頻率:這跟減總量類似,但有點不太一樣 ,常見於較為進階並規律在一日兩練的跑者或自行車選手身上,或是經常也得一日兩練的三鐵選手身上,砍掉每天其中一組課表,通常是刪掉較為輕鬆的那一組。讓身體到下一次訓練前,有更長的修復時間。

4. 減強度不減量:總體訓練時數不變,但高強度課表縮減時間,剩下的用低強度有氧訓練補上,這整體的預計TSS仍會降低。此法通常較適用於你想持續拉高訓練量給予身體壓力,但又不想給身體肌肉過高負荷時使用。

5. 減量不減強度:這作法就是維持原有的高強度日安排,但高強度間歇的組數或時間可能也會稍減,但不會減過多,或是透過延長組休時間但訓練組數不變的方式,一樣達到有刺激效果,但疲勞度稍減。但是剩下輕鬆有氧的日子訓練時數大減甚至直接排休。這通常是在肌肉並沒有太高的深層疲勞,且對訓練強度掌握得相當好的人可採用,或是預計賽事是時間較為短暫(也許1小時內或頂多2小時可結束),那麼影響可能較小。

兩種不同拍照模式的月亮:刺眼版

兩種不同拍照模式的月亮:陰暗版

減量的藝術面:減量週期

再來,何時開始減量也是個因人而異的狀況,一般而言,減量期大約會安排在7-28天,其中以2-3週的安排最為常見,那怎麼決定要減幾天呢?有幾個考慮點:

1. 目標賽事距離愈長,減量的時間愈長。我有一個經驗法則叫:『135減量原則』,意即每需要1小時完成的賽事,減量以3-5天的倍數來安排,以此類推,2小時左右的賽事,需要6-10天的減量期;3小時左右賽事就是以9-15天為準;5小時上下賽事即為15-25天;再長的比賽例如IRONMAN或超馬之類一律抓3-4週不能再多了,再長反而不是好事。

2. 至於何時該採『3』來減量還是『5』的倍數來減呢?首要考量就是選手本身條件,愈是年長與愈是新手,直接跳到『1:5減量原則』,用最寬鬆的期限,例如目標是個約莫4小時會完賽的全馬,直接抓20天或3週當減量期。若是個2小時左右的半馬,那麼你最後一個長跑與最長距離的練習,應當是兩週前,接著就不該再有超過這距離或時間的訓練了。因為年長者與新手,所需的恢復時間也較長,不要鐵齒去賭多一次兩次的練習,真的來不及了,下回請盡早把握訓練的黃金期。反之,程度越進階,基礎越好者,可用1:3或1:4原則即可。

3. 還有可以考量的點是你預計參加的項目是跑步?還是單車?或是三鐵?跑步一定是負荷最高,且需要最多時間恢復的運動項目。若是全馬,減量期也建議抓『1:5減量原則』或至少1:4最為保險(不要小看數個月累積下來的訓練疲勞);若是單車賽事,減量時間可再少一些,用1:3或1:4都可;若是三鐵如113km或226km,跑步的課表也可優先用1:5來優先減,其次再減單車,游泳甚至都能持續到比賽1-2週再減都還好,主因也是在於游泳的負荷小,可以持續用來保持體能。

4. 另外一種狀況是通常在進入減量週以前,很多人會走一個超負荷期,或是即便只是個進展期,但累積疲勞已非常深層與嚴重的疲勞,強度與訓練狀況都不佳,甚至接近受傷邊緣了,即便離目標賽事還有3-4週,不用客氣也不要鐵齒,直接大減了。

以上,大致就是個人對於減量安排的諸多想法,有原則可循,但無硬性規定,一切都視選手條件與預計參加賽事而定,故才講這是很藝術的層面,有很多調整空間。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過去研究的科學面怎麼說?

不過翠峰湖缺水很嚴重啊,明明今年雨水很多的說...

減量的科學面:減量的好處是在那些方面?

這次想分享的研究是2023年發表的《Effects of tapering on performance in endurance athl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這是一篇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作者們感興趣的題目是:『減量週的安排,對於選手之計時表現(Time-trial performance)、至力竭時間(Time-to-Exhaustion)、最大攝氧能力(VO2MAX)與運動經濟性(Economy of movement)』

接著就循正規的後設分析研究,找出過往的相關研究,設定篩選標準,最後取出14篇研究來重新分析。這幾個篩選研究標準我想額外一提,包括:第一點是研究樣本必須是最大攝氧量達55ml/kg/min以上,此點不容易;第二點有減量前後的各種訓練數據,舉凡訓練量、頻率、強度等都須有完整紀錄;第三是隨機試驗與隨機指派減量的組別;第四有計時成績、力竭時間、最大攝氧量、運動經濟性四種都需有前後期成績比較;第五是研究品質,此跟發表的期刊相關這不多提。

這14篇研究,共包含了174位耐力運動員,年齡介於17-32歲間,專項運動包括中長跑、單車選手為主。其他就不贅述,直接給你研究發現。

1. 減量的安排,對於『計時表現』與『至力竭時間』有顯著提升

2. 但是減量對於『最大攝氧能力』及『運動經濟性』沒有影響

3. 上述兩者合在一起看確實蠻合理的,當賽前能有一段較輕鬆的訓練,能讓積累已久的疲勞慢慢退去,讓你的心肺與肌肉都回到更為健康的狀態,自然對於計時測驗或是在高強度下能撐得更久(更晚力竭),然這樣的減量過程,對於最大攝氧能力並不會因此提高,或者對於在既定速度與強度下,對於氧氣的消耗量也不會改變,因為最大攝氧能力與運動經濟性這兩者,都只能透過訓練來提高,不會因為減量就變高的當然也更不用擔心減量個2-3週,VO2MAX與運動經濟性就會降低(這樣有沒有能比較安心的減量了呢)

遇上了好多隻黃喉貂來討東西吃,但還是要趁此呼籲『千萬不要餵食野生動物!』

減量的科學面:好的減量安排帶你上天堂

這研究還有額外拉出一個支線劇本出來,專門分析減量的各種安排對於提升『計時表現』的影響性,包括『減量期的訓練強度減不減?』、『訓練量要減多少?』、『訓練頻率減不減?』、『減量期要多長?』、『階段式減量還是漸進式減量?』,下圖為結果,看不懂或不想看沒關係,再往下滑有我給你整理好的發現。


1. 『減量但不減強度』比起『減量也減強度』的安排,對於提升最後的計時表現最有幫助

2. 『減量41-60%』對提升計時表現的效果最顯著而『減量21-40%』雖然沒達到接統計意義上的顯著(p=0.05),但個人認為仍是有參考性。至於減量低於20%,或大減到60%以上者,對計時表現完全沒幫助,不是有減跟沒減一樣就是減過頭了。

3. 『訓練頻率不變』的安排也比更動訓練頻率要來得好,此意即盡可能在減量週仍維持你原有的訓練規律性,但量要降低。

4. 『減量8-14天』的效果最好,『減量15-21天』為其次,再來是『減量7天內』的效果,這三者都達顯著性。效果最不明顯的是減到超過22天。但這邊解讀要很小心,因為研究上不可能給你排個減量前是測個全馬或113km鐵人或騎一趟武嶺,減完再來一次相同測驗比較吧?研究上通常會用時間較為短暫頂多至一小時左右的測驗,故這邊必須呼應我上方所講的,減量的天數安排,實際上是需要考量目標賽事的時間的。但無論如何,減量21天內都有其效果,這是肯定的。

5. 至於該怎麼減?必須先介紹一下減量在研究上的分類,一共有三種,分別是線性(Linear)、階段式(Step)與漸進式(Progressive)。線性是每天降一點,依序降到比賽日,在耐力運動中罕見,但也不是全然沒人用;階段式就像下樓梯,直接砍到目標量,例如減量三週的話,就連三週都練減量前的60%,像下個樓梯一樣;漸進式則是逐步減,例如同樣減量三週,第一週先減15%訓練量到原有的85%,第二週再減15%,第三週再減個15%,目前研究主流看法是漸進式減量原則為最有效果,這邊的研究發現也是一模一樣。

以前分享過,我最愛的就是這種景色,當朝陽穿透樹稍枝葉所撒下來的晨曦,再大的壓力都化為烏有,CHILL~~

雖然隔天一早就變天了,啥也看不到。或許就跟減量安排一樣,減得好,比賽那天的體能就像陽光普照有源源不絕的能量;減不好,反而在比賽當天進到體能低谷與撞不完的白牆

減量的科學與藝術需要你仔細品味

以上就是這次想分享給你的內容,我這次不以結論與建議來收尾,因為減量的安排存在著太多的變因需要考慮,難以有個肯定或接近肯定的答案,你想參加什麼比賽?預計完賽時間多長?你又練了多久?身體恢復好不好?是新手還是老鳥?還是老人?有沒有舊傷困擾?身體疲勞到什麼程度?有沒有走超負荷訓練安排?甚至該不會目標賽前又有好幾個小比賽吧?有太多太多不確定因子了。

但我還是想分享給你一些東西,請記得打包帶走,包括『135減量原則』:即每需要1小時完成的賽事,減量以3-5天的倍數來安排,以此類推。再依目標賽事時間,抓出個預計減量的天數或週數來,用漸進式的原則來減量,每週減個10-20%,最終目標是減到原有的41-60%或是至少21-40%(依個別條件而定)能達最好效率,也請記得保有你原來的訓練頻率與慣性,以減量但不減強度來安排,當然重要前提是你確實還吃得下課表喔。

忽然想到我也許能給你的肯定答案是:『減量安排是絕對有效』的這句話吧!且研究也告訴你了,減量雖然不會提升你的最大攝氧能力與運動經濟性,但也絕不會因為2-3週少練了,就讓這兩個耐力運動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標下降,故真的不要怕減個量之後,體能就沒了。故對自己恢復的掌握並不好,我直接建議抓寬裕一點的減量期吧,畢竟時間太短根本不夠恢復,但也別減得過久?這樣我會懷疑你是根本不想練!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