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TrainingPeaks是個好用的訓練工具,但我想告訴你更多也許你不知道的事

這是一個讀者來信詢問的問題,讓我不禁想來長篇大論談談TP的運用及限制

偶爾我會收到一些私訊或來信詢問些訓練的問題,多半都是我曾寫過的文章,我都會充當個google蒐尋引擎,把我過去寫的文章丟給對方自己讀😆。但有一類問題,我就不曾寫過,但這類問題雖不至頻繁但偶爾也會出現,只不過多半是隨口一問,沒有上面這圖檔中這麼認真的來問這幾個問題,當然我也花了點心思回覆了。

不過這幾天想了想,我還是打算寫一篇文章來聊聊『TrainingPeaks』在運用時需要留意的幾件事,我不會教你該怎麼用這軟體,那些『使用方式』與『專業用語』的意涵,請見官方網站的說明,或是Jim Vance的書《Triathlon 2.0: Data-Driven Performance Training》,我想談的是官方與書本上不會告訴你的事情。

這篇文章會用較為口語化也很務實的角度,來談談幾點訓練者在使用『TrainingPeaks(以下簡稱TP)』工具時該事先理解的幾個眉眉角角,可能沒那麼有系統有架構,因為這部份會根據這幾年來被問到的一些問題出發,再以個人多年來使用上的心得來分享,還有我的答案也不一定正確,歡迎各方先進來分享看法與心得

但假設你是個連TSS、NP、AP、IF這些名詞都不懂,或也不知道TSB、CTL、ATL、PMC等等,那完全不用浪費時間看,可以轉檯了或直接拉到頁尾請J帥喝咖啡也行啦😘)。

使用TP,您必須要做對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設定好區間

許多人開始使用時,就是把Garmin或他牌穿戴裝置裡的資料倒入TP裡,但這時資料都是錯誤的,因為你沒設定好區間,這些區間至少要優先設定的是『最大心率』與『心率區間』,練三項者,游騎跑的強度區間都要設定完,練單項的只需設定自己運動的即可

絕大多數初次使用者,都沒有認真看待設定區間這事,那當然就得到了嚴重高估或低估的TSS(Training Stress Score, 訓練壓力分數)與CTL(Chronic Training Load, 長期訓練負荷)等資料。

還有一個近幾年才發生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對於跑者而言,現在不少手錶也內建有『跑步功率』模式,故也會有一個跑步的TSS值(這邊一樣叫TSS,但這是以跑步的功率為準,與rTSS是以跑步的配速作為基準不同)。只不過TP的演算邏輯會自動先抓跑步功率作為計算TSS參考,如果你只設定了rTSS,但沒改到TSS值,就讓TP自動計算的話,也會有嚴重的誤差

至於該怎麼設定?本文這不贅述,詳情一樣請至TP官方網站瞭解,我們要進下一討論章節,當我們設定好區間就沒事了嗎?來想想下一個問題!

游/騎/跑的TSS數值意義都相同嗎?

這是個很少人討論到的問題。

先從單車部份來講,自有功率計以來所衍生出的單車功率值(AP、NP)、IF、EF、TSS等,都算是最普遍被單車族們所採用的量化指標,騎到多少強度與多少時間,會衍生出多少TSS,數據背後所代表的疲勞感受度,在每個人身上應當都大同小異。

然而當這樣的概念被衍伸運到游泳領域與跑步領域,就分別產生了sTSS與rTSS,還有以心率為基礎來計算疲勞度的hrTSS。

一張簡表,幫你複習一下各種TSS意義與設定,不過這邊漏了跑步功率也是叫TSS;資料來源

我們來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同樣練一小時的游泳、單車與跑步,都得到了一模一樣的80這數值,80的sTSS(游泳)、80的TSS(單車功率)、80的rTSS(跑步),你認為身體所感受到的疲勞度有一樣嗎?』

如果感覺不太出來,OK,那例子延伸到三小時的游泳、單車與跑步,也都得到了一樣的sTSS、TSS、rTSS為200的數值,你還覺得身體疲勞會一樣嗎?(還感受不到的話,請自行加到五小時)。

以一個平均強度在90%左右的訓練持續一小時,才可能得到一個80的疲勞分數,有在練的人應該很有感,游泳相對來說是比較輕鬆,其次會是單車,跑步鐵定不會太輕鬆!且殘留在身上的疲勞度,跑步可能得2天左右才會退,也絕對會影響隔天練車(游泳影響會有但較小)。然而若是一個80sTSS或單車的80TSS,隔天要再排一個騎或跑,影響雖有但一定小得多,排游泳甚至是可能不太受影響的。

這就是為何在上個月那篇文章《看看J個PRO:兩位奧運鐵人三項選手的養成之路》裡,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下圖),也就是不同運動項目對身體的衝擊性是不相等的,故這位西班牙教練採用的ECO法就有考慮到加權計算,但在TP裡並沒有這樣的考量,這是所有使用者必須留意的,至於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後續再談。


那些因素會影響游/騎/跑的TSS數值?

讓我們先來講講幾個會影響TSS或相關負荷值的原因:

1. 課表的設計本身

就算作為單車訓練最合適的TP工具,還是有可能因為課表設計的差異,即便產生相同的TSS,但卻有不一樣的疲勞度,這也是單看表面TSS而看不出來的。

例如我們先看下圖的兩個課表:

課表一:(2分鐘50%強度+8分鐘 90-95%強度)* 6組,共計1小時,預估得到78TSS
課表一:(10分鐘50%強度+50分鐘 90-95%強度)* 1組,共計1小時,預估得到80TSS

以課表一為例,課表是8分鐘LT(90-95%強度)與2分鐘緩和,連著6組,預計得到78TSS;下圖二是10分鐘熱身,與50分鐘90-95%LT強度,也是一小時課表,預計得到80TSS,兩者壓力疲勞相當,但練過的都懂,第二組實際體感疲勞度要比第一組高上許多,需要的恢復時間也較長,甚至練完後後的平均心率,也絕對是第二組會比較高。

同樣的例子,可以套用到游泳與跑步上,也都會得到相似的TSS值,但截然不同的體感疲勞度,故單看TSS數值是察覺不到課表背後的故事

2. 團練還是自己練

從上一點再繼續延伸,就可以想像得到,自己一人外騎或是與車友團練的『跟車』所得到的TSS就算一樣,但疲勞度可能也會有所差別。甚至就算自己騎,你是很勤勞的踩踏,還是騎騎晃晃看風景的TSS也會有差別,或者是地形的影響,全平路?多個上下丘陵坡?還是一個大長坡?這些都涉及到AP與NP的差異,以及後續的TSS,這都比單單在訓練台上估一個TSS值還複雜些。

另外游泳也是不得不考慮的部份,單車起碼還有NP可以稍微考量到跟騎的影響性。但『跟游』也是個能大幅降低訓練者本身的費力程度,卻沒有指標可以考慮到這點,加上許多人是習慣游泳團練的,若我始終跟在他人腳邊來游,就帳面數字上來說就能記錄到個相當漂亮的配速、也記到個較高的強度、較低的心率、當然還有高於實際的TSS值。

故一個固定自己練的人(不管騎或游),與一個習慣團練(騎與游),兩者就算練出一樣的TSS,自身體感與實際疲勞也會有所差異的。

跑步表示:怎麼沒有討論到我?😳

J帥表示:因為跟跑只有心理效益大,破風省力效益極小,基本上可以無視。

穿插幾張風景照片,中場休息並消化一下吧,這是2020年造訪北海道小樽的港邊,清晨約莫-5度的小跑

3. 游泳的TSS最易錯估

上方提到單車是最合適的用TP作為輔助訓練工具而游泳恐怕就是沒那麼適合的(鐵人三項則最為複雜)!假設你是個只練游泳的人,也以TP作為訓練工具,那就要謹記在心以下幾個現象。

首先,泳池大小。眾所皆知,越短的池子能游出越快的速度,25m池子會比50m池快,25yards會比50yards快,故你用短池所測到並設定的CSS值,套到大池來訓練,TSS會低估;反之,用大池的區間,拿來游短池,sTSS會高估。別小看也許平均只差個3秒,在游泳強度與sTSS的計算裡都會被放大。最好模式是都固定在同一池裡游泳,但若是常常必須長短池交替練習的人,基本上這sTSS的參考性就不大了。

再者,即便泳池大小相等,喜好或擅長蹬牆(Flip Turn)的人與不擅長的人,一來一往就差了相當大,會蹬也愛蹬的人,每一個翻牆都先噴個10-15公尺,這加速度是相當快的,自然也讓整體游泳訓練成績提高不少,那又高估了sTSS。

這邊額外補充一事,我強烈建議要準備鐵人三項賽事者,要改掉蹬牆的習慣,簡單的手觸牆翻身或就算蹬牆,也盡可能把踢的力道降到最低,這才是最接近實際開放水域比賽的狀況,你所游出來的成績,也才最能作為比賽時抓配速的參考。

第三,團練還是自己練習?此點上方提過不多談,關鍵在跟游與否,會大幅的影響了sTSS值。

第四,練基本動作與技術,也是幾乎不會有sTSS值的活動,但技術練習到底累不累?這就很因人而異了。

第五,另一個所有人都絕對有過的困擾,時不時的手錶就會多記一組50m或25m,這原因過去提過,通常都與突然變化泳姿、突然閃人超越人、突然在水道中停下等等的「Big Move」,都會讓手錶自動判斷你已游完了一組50m或25m並在折返了,且游完後手錶還會告訴你,你創了個60秒100m或4分30秒400m之類的偉大紀錄。但你知道是假的,是因為被人擋到而多記了里程,可是Garmin錶不知道,TP也不知道,他們只知你游了一組超快的速度、超高的強度,這速度只要多個幾次,sTSS不高才怪。

最後一點讓我們考慮一下開放水域,目前的GPS對於定位與距離的判斷仍不夠精準,一樣會高估或低估你的速度,偏頗了sTSS值。更重要的是,在開放水域中是否有水流?有浪?有穿防寒衣等等太多因素都會讓最後資料失真。故游泳要用TP來輔助,你必須先掌握好每一筆數據有那些可能造成資料失真的影響。

很喜歡這種清晨時分,在天寒地凍的路邊天橋邊,若非有火車進站,空氣是一片寧靜,然而火車進站後,上班族與學生們的談笑聲又為這空氣注入了一時片刻的活力朝氣,然而列車一走的數分鐘後,又剩下烏鴉的啊啊聲提醒我,該繼續跑步去探索這城市了。

4. 跑步呢?rTSS與TSS有差嗎?還有你該考慮一下hrTSS

上方提過,若您有配戴跑步功率計,或手錶內建功率計,在TP裡還會有一個TSS值,我這邊假定你也設定對了,那我們來想想到底何時該用rTSS?何時用TSS?

首先,我們明白在區間設定時,都會以你的最佳閾值速度當基準,並以此設定不同的跑步區間,然而這閾值速度是在何時跑出來的呢?根據TP官方的設定,跑步的閾值速度是你最快的45分鐘均速(Pace Threshold (Run Only): We suggested a threshold if your Peak 45 Min Average Pace is faster than the currently set threshold.),通常作法是拿10km最佳成績當閾值速度,除非你的10km會超過1小時或低於30分鐘(嗯?我還沒碰過這種人),那必須要權衡一下來修正。

然而問題來了,不管是45分鐘或最佳10km成績,你有印象的最佳成績是什麼時候跑出來的呢?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跟齊秦一樣的大約在冬季對吧!甚至你也可以此成績所得到的心率,設定為閾值心率,那也能設定出一個hrTSS基準,聽起來很合理吧?

但是這個閾值速度,到了夏天時會發生什麼事呢?至少衰退10%甚至到20%之多,冬天時能跑4:00/km的10km,到了夏天,可能4:20/km還不見得跑得完10km,故這時一樣的訓練課表,夏天所跑出來的rTSS是不是就下降了?但實際體感疲勞度呢?一定也不輸冬天,甚至比冬天還累對吧?(別忘了J帥舊文:談夏季訓練:脫水的嚴重性超乎你的想像,文中一個重點是:夏天很容易練到脫水,而脫水會增加你的疲勞度與延長恢復時間)。

除了生理上的疲勞影響外,夏天也容易因高溫而爆心率,不管是輕鬆跑或課表,甚或就算是長輕鬆跑(LSD)都很可能在尾段爆心率,這時如果你去比較rTSS值與hrTSS值,兩者的差異性就會相當大,但現象是在冬天較少見的。

故冬天時,「通常來說」跑步的TSS值、rTSS值與hrTSS差異不會太大,若有差,大概可歸因於選手本身的問題(如:失眠、疲勞過高等讓心率拉高,hrTSS就可能高於另兩者)。但在夏天時,用原有的閾值速度設定,就產生了rTSS與TSS都會被低估,而hrTSS可能是真正較為貼近選手真實疲勞度的值

在TP上,也能自己去選擇三種疲勞分數的表現方式,有機會大家可以試試,看看在不同路線、不同天氣、不同身體狀態與週期等情況下,三種值會有多少差異

5. 越野跑與高海拔影響

在考慮跑步的時候,有些朋友喜好越野跑或跑跑山路,僅管TP裡在計算rTSS值會去考量『修正後坡度配速(Normalized Graded Pace, NGP)』,也就是會因應坡度來修正你的配速,下坡跑得快,會被NGP修正掉,上坡跑得慢,也不會因此產生較低的rTSS值。

但是,個人長期觀察這值下來,始終覺得NGP跟實際體感還是有些差異,特別是當坡度越陡,體感疲勞與實際考量NGP後的rTSS還是有所不同的。不信的話,你去跑一個6-8%的10公里長坡,那個對肌肉的耗損程度,是高於用同樣的跑步功率在平路跑一模一樣的時間,甚至平均心率也極有可能在爬坡時較高。

另外,進到越野環境裡時,不管是階梯、崎嶇越野小徑、甚至像近期很多朋友愛跑的三進七星山路線,就算被NGP修正後的rTSS值,也都無法反應出選手的真實疲勞度。

還有在高海拔的環境,空氣中含氧量下降(超過1500m開始就有影響),強度不如在平地時能輕易打得上去,心率也拉不高,故無論是騎車或跑步的TSS與相關值,都會被低估,然而高海拔裡的身體恢復速度也會下降,一來一往,又是一個實際體感疲勞高於帳面上的數值。

6. 交叉訓練

另一種常見的狀況就是交叉訓練時又該如何計算疲勞度?例如最常見狀況是重量訓練,TP裡內建是用hrTSS來計算疲勞度,想當然爾這絕對不準的,若練個最大肌力,又是練腿,只會得到一個傷心的hrTSS值,但絕對影響課表至少2-3天,至少騎與跑都難練。

其他像划船、衝浪、登山等等等,這種都是內建用hrTSS來處理的活動,都是隱含著許多看不到的疲勞值。

那怎麼辦呢?該如何處理時而高估又時而低估的hrTSS值?

我常用方法有二,一個簡單,另一個更簡單😆。

簡單的方法是,可自行修改TSS值,你自評當天練的項目有多少疲勞就填入多少,例如走了一個3小時的山,階梯甚多,走到腿很酸可能要2-3天才退,那也許我會填入200TSS。另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是直接無視,因為我只要確定我練到我當天想練的東西了,那管他TSS多個20少個20也無所謂!

這邊再帶出另一個我曾被問過的問題:『疲勞可以都看心率就好嗎?』。他的全文主要是想問,既然90%MAX HR的疲勞與70%的疲勞都很清楚知道是什麼樣子,這也不受功率計可能是個快樂錶(早年這在功率計時確實蠻常見的)所影響,也排除掉跟不跟團,是不是跑坡的差別,直接用心率強度來計算疲勞可行嗎?

那讓我帶出下一個問題!

這是北海道函館山,天再冷也是要跑上山看看風景

hrTSS數值反應在游、騎、跑上也等值嗎?

我們先不討論其他活動,就單單侷限於三項運動或游、騎、跑各一項,我們也不考慮那些額外的可能高估或低估因子,只用心率來判斷疲勞度是否可行?

這時你必須留意的是,你確定你在游、騎、跑上的最大心率都一樣嗎?假設你的90%MAX HR是170bpm的話,你確定游泳170bpm的疲勞跟騎車、跑步的170bpm會是一模一樣?甚至一常見現象,你可能連170bpm都到不了,不是你最大心率沒那麼高,而是你的三項運動目前能達到的最大心率很可能都不一樣。

更多與詳細的討論可參閱過去的舊文:何以一心有三意:為何不同運動項目會有不同的心率反應?

這邊直接講結論與建議,如果你三項的最高心率(訓練或測驗時所見)差異範圍在5bpm以內,基本上可無視,可把單一hrTSS當作三項訓練的疲勞分數指標,這沒問題

如果差異頗大,超過5bpm甚至10-20bpm,例如跑步最大心率190bpm、單車最大心率175bpm、游泳游到臉紅脖子粗全身力量都榨乾了才160bpm(別懷疑,我講的是例子是真有其人,且這種懸殊差異還不只單一個案),那這時如果還想運用hrTSS來反應疲勞度的話,我會建議在TP裡游、騎、跑各自都要設一個MAX HR值,也要設定各自的心率區間,這時的hrTSS才有真正的意義

從函館山頂俯瞰市區

回答讀者問題(一):週TSS該設定多少?

以上講了相當多現象,似乎都沒去回答開頭那則讀者的問題,我再貼一次過來:

講了一堆,終於要來回答問題了😂

這裡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週TSS該規劃多少?』

如果你看懂了我上方所寫的內容,這是就會明白這不該是個問題了,甚或我會如此回答:『週TSS是個結果,而非訓練目的』

干擾TSS的因素太多,若我們以週TSS為目標,我們在訓練上很可能在會低估TSS但實則很費力的課表上練得過多,也可能在極易高估TSS但實則輕鬆的課表上練一練就滿足週目標,但其實沒給身體足夠刺激。

再者,週TSS是在2-3天的課表裡衝出來的?還是平均分攤至6-7天練出來的?這也有意義上的大不同。要短天數衝出高TSS,但剩下天數都在休息,那就是走一個超負荷課表,例如一天騎個300公里也許就400-500TSS,或跑一個馬拉松也會有250-300以上的TSS,但剩下天數都沒練,這對體能提升其實也沒太大幫助。

甚或練鐵人三項者,你的週TSS有多少比例是分別從游、騎、跑而來?這也會有極大不同的意義。

所以,在規劃訓練上,不該以週TSS為目標,你應該先是從週期概念來看,這一大週期目標為何?切到小週期是要走基礎還是進階期?或是要重點發展游騎跑那一個項目?還是要重點發展有氧體能?最大攝氧能力?還是乳酸代謝能力?這些決定好後,再細切到各週訓練,那一天要練長距離?那一天打強度?這些大與較累日子決定好,剩下的天數才放那些較為輕鬆的課表。

只要專注在每一天的訓練課表安排上即可,接著去認真執行,練完了才看一下週TSS,大致瞭解這對應的身體疲勞度程度。且對於絕大多數分齡選手來說,我甚至會建議你相信自己體感疲勞多一點,週TSS作為輔助判斷就好,因為看完上面TSS的潛在問題後,我相信你就明白一個週TSS為500不一定比週TSS700輕鬆,週TSS400也可能練得比TSS600的人更有效率!

回答讀者問題(二)TSB/CTL/ATL該練到多少才理想呢?

這不僅是這讀者所問,過去個人也被問過多次,例如CTL要練到多少?比賽時TSB又該是多少?ATL能操到什麼程度?甚至有人說,為何他的朋友某某某,CTL練到XXX時,就有多少多少成績了,為何他一樣的CTL卻沒有那成績?

先來快速理解這公式:

Form (TSB) = Yesterday's Fitness (CTL) - Yesterday's Fatigue (ATL)

CTL = Chronic Training Load(長期訓練負荷),TP內建是過去42天的每日TSS採加權後計算而得,簡單理解若你CTL為80,就表示你過去42天每天大概就是練到平均80TSS,這種長期累積下來的訓練疲勞在退去後就成了你的體能基礎。

ATL = Acute Training Load(短期訓練疲勞),TP內建是過去7天內的每日TSS加權平均,同樣可簡單理解為若ATL為100,則你過去7天每日TSS就是100,這些疲勞都還在身體留存著,反應你目前疲勞度有多高。

TSB = Training Stress Balance(訓練壓力平衡)。把CTL的長期體能基礎減掉近7天的短期疲勞,就成了你今啊里ㄟ氣力:TSB!

故先給這問題的第一個答案:『如果你是初學者,或是練了一段期間,但都沒有過去太多的訓練資料,那可以先完全忽視TSB、CTL、ATL這些事情,等規律訓練也養了2-3個月以上資料後,再來看這些數據才比較有意義。優先功課,還是專注在每一天訓練上就夠了』

那假若已練了好一段時間,資料也養了好一陣子,TSB、CTL、ATL又該如何解讀呢?

這邊先排除TSS的可能會讓真實疲勞狀態產生偏差的問題不談,這時也不用想得太複雜,TSB數值官方建議如下:

1. 理想的狀態是在正的15至25間,那表示你今天表現會很不錯,也是個合適比賽的日子。

2. 正常訓練狀態,應該落在-10至-30間。故才有一玩笑話說法,如果你TSB都是正的,你該感到內疚。

3. 超過-30就要警覺了,訓練效果不會太好。而超過正的30可能也是最近休得太爽了。

然而實際現實狀況裡,也有太多變數了,隨便舉一例,我做了一個強度過高的課表但時間短暫(例如單車全開一個30分鐘的短坡,或去跟人硬拼了一個5km計時),最後的TSS並不會高到那去,但你的身體也許需要至少2-3天以上才恢復,故你減量或大休了幾天,這幾天的TSB很快就會回正值,且還正蠻高的,但你知道你根本無法練強度。

再來一種狀況,如果你的CTL值相當低(假設30好了),但接著連做了5天每天都150TSS的超負荷,可能練很多強度,也可能突然練頗多的量,TSB反應下來會迅速掉到-40以下甚或更低,但不管多低,只要過個5-7天之後平均下來,就會回到TSB正值,但這時的疲勞絕對還沒退。因為偏低CTL值,反應出這人本來練的量就少,又大吃大喝課表了幾天,這疲勞不會在短短7天ATL所內建估計的日子就退掉的。

反過來講也是,若一人CTL值超高(假設170),但這也絕不代表他能夠連打好幾天的高強度,即便連搞5天250TSS,再過個3-5天,他的TSB可能會快速回正值(因為CTL夠高),但絕不代表他肌肉全恢復了,不然這世界上就沒有Overtraining這詞彙了。

所以回過頭來,真正重要的還是在課表的安排上,若你真的某一天練習狀況不佳,那可以再參考一下當天的TSB值,也許就有線索,這值若是負值,那沒話說,近期疲勞太高了。那若是正值,卻還是練不好?那也許這兩三天是否休息不足?營養不足?還是前幾天那個課表搞死自己了,以致現在都還沒恢復。

故,這些數值是參考用,同上面那句話:『TSB是個結果,而非訓練目的』,故更不可能有練到多少CTL就會有多少成績這事的!

日本每個城市都有一個最適合跑步的地標,如同東京要跑皇居一般,來了函館無疑是五陵郭公園,一圈1.815公里,僅管溫度零下,河水都結冰,散步與跑步的人群仍然不少

再延伸第三個問題:Performance Management Chart(PMC)圖表有標準可循嗎?

很多人會追求一個很漂亮的PMC,我隨手從網路上抓了兩張蠻漂亮的圖來跟大家聊聊。下圖第一個例子是某一選手單一賽季的PMC圖,極為規律的有功能訓練期(通常是練些重訓或技術)、接著基礎期開始快速堆疊訓練量與TSS、再來一個減量期之後進賽事,這是很典型也很漂亮的PMC對吧?但你有沒有想過幾件事?他是練什麼的?在準備什麼賽事?更重要的,比賽表現又是如何?是好是壞都不曉得,連這圖片出處的網站都沒寫,所以我們就因為一張圖不錯就說他練得好嗎?

資料來源

再來第二個例子,是在TP網站上找到的,一位單車選手與其5個賽季的PMC圖,每一年也都極為規律的疊量、增加負荷再減量後比賽,詳可從連結進去看文章,此不贅述。這只談重點,其一只練單車(數據會最為穩定),其二賽事少且一致,一整年就1場賽事(但第3年與第4年拉了2波週期),其三,他在off-season就還真的幾乎全放掉,CTL甚至會降到20不到,這種又規律又長期穩定慢慢疊量只為單一賽事的人,這年頭反而這才是少數。但同我上方所說,以週TSS或CTL為目標來規劃,卻不曉得週期訓練重點及課表發展方向?這有些因果倒置,總不能你今天去團練時跟大家說我今天騎車目標是要湊出60TSS來,等到了我就叫計程車回家😆?無論如何,讓大家看看這個5年來都很穩定且一致訓練的人的PMC圖模樣而已。

這是某一選手5個賽季的PMC圖,每一年也都極為規律的疊量、增加負荷再減量後比賽,最後進入季休;資料來源

再來,我還想再補充當我們在看PMC時的幾個潛在重點:

1. 所有運動項目的圖形都長得不一樣。單跑步的,單騎車的與三項訓練者,通常都長得不太一樣。

2. 每個人也都會有所差異,這取決於你的基礎體能、有多少訓練時間、有幾年的經驗、有多少賽事、以及多麼規律在訓練而定。

3. PMC最適用於非常執著於訓練的人,沒有外務、不會生病、沒有受傷、比賽又少、幾乎不錯過任何一個課表,才有可能順著軌跡一路往上長。

4. 那若回到大多數的業餘選手身上,我引用上面第一個圖的來源,該教練寫了一段話相當不錯(原文出處):『It should be noted that your CTL is only comparable to your own CTL from a previous (or future) time, it is not helpful to compare your CTL to that of your friends because while CTL is a measure of training load and fitness in the sense of how much you’ve been training, it is not by any means a measure of performance. Having a high CTL has no bearing on your VO2 max or aerobic capacity or mitochondrial density or neuromuscular strength.

我將其譯為:『CTL是用來與自己前一季或下一季比較,與他人相比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僅管CTL是代表一個人的可承受訓練負荷或訓練量,但這與你最後成績沒太相關。就算有很高的CTL值,也不等同於你的最大攝氧能力、有氧能力、粒線體密度或神經肌肉力量會高! 

若從頭看下來,相信你此時就懂了,因為CTL或PMC這圖,都是根據每天TSS來的,那TSS怎麼疊出來?又有多少誤差?最後就可能養出一個虛胖的CTL或虛假的PMC圖表,重點還是回到你每天練了什麼?有沒有照著計劃走?這才是更重要之事。

有去函館的人,記得要畫一個仙女棒帶走

結論與建議

總結來講,TrainingPeaks是個很棒的工具,只要是耐力訓練者無論單項或三項訓練,我都強烈建議你使用個人免費版,喜好研究數據者又不在意花點小錢的,再考慮升級成會員版本,慢慢養你的資料,一定能從中看出許多現象。

但是,在個人多年使用心得下來,不只看自己資料也接觸過近百人的數據,卻也常碰到些數據所忽視掉的現象。TSS就是一個最常產生誤解的地方,本文也花了相當大篇幅舉例說明hrTSS, rTSS, sTSS各自會產生的問題點,那既然組成PMC或是反應出每天身體健康狀態的TSB是根基於你的TSS們而來,又怎麼可能不產生問題點呢?

故同開頭那位朋友的疑問,要設定多少週TSS?CTL又該設多少?乃至衍伸而來PMC圖表,其實都非我們訓練的起點,也非訓練目的。

你真正該評估的是你的目標賽事為何?距離賽事還有多久?你每天每週有多少時間能練?你的強弱項要怎麼加強或彌補?這些想強化與彌補的又該在何時達到階段性目標?這些階段目標又該如何細切到每一週裡的每一天?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後就成了你的課表,成了你明天醒來除了決定早餐吃什麼以外的第一件事:『今天練什麼?』,練完後也多花幾秒鐘想一下或紀錄一下練後感受為何?好或不好?好在那?不好在那?這些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以上,非常長的心得分享,可能對你有幫助也可能沒有,但都是希望大家多反思一下在數據越來越容易取得,以及有越來越完善的軟體可使用的今時今日,在運用輔助工具的同時,也要理解可能潛在問題點,找到合適你的指標,誠實面對自己的訓練強弱項,這才可能真正瞭解自己,進而超越自己,共勉之。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4 則留言:

  1. 今年去函館,沒有帶走仙女棒,因為一到馬上就跑函館馬拉松,跑完後也完全不想再跑步了,然後函館馬拉松的路徑也沒有經過五稜郭。😥😅🤣

    回覆刪除
  2. 今年夏天去函館,特別選了一天早上去帶走仙女棒。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很喜歡函館這城市,且如果櫻花季去,一定很美,仙女棒+櫻花很讚吼?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