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鍵盤叫陌生網友練馬拉松的故事.... |
偶爾,會有些人傳訊息或寫信給我,聊聊他們的訓練疑惑或想聽我的一些建議,通常只要問題有趣、對方對訓練的積極度也高,我一定會回覆,有些時候可能問完就沒後續了,也有些人,會與我一來一回的變成了網友。
這次這篇文章,我就想與你閒聊一位一年來常常與我往來e-mail的香港網友Leo,他是一位馬拉松跑者,最近終於在成績上有些突破了,而我仔細回顧,竟也聊了47封信之多,與他的交流內容在經過他同意後,我想公開一小部份,並匯整成6個訓練者該有的6 Dos與1個Don't訓練心態,我想也許有些也對您會有所幫助。
結緣
剛好就在一年前的2024年1月底,我收到了一封來自香港的e-mail,來信者名為Leo,想請我當他的教練....
但是我拒絕了😆!
多年來我當教練會收的人數都有限,畢竟自己要訓練、要專心看東西進修自己、也寫文章造福更多人、更重要的是我花很多時間在看我帶的每一位選手的訓練數據上,我的生活從早到晚全年無休滿滿都是訓練相關的事,不想過勞只能抱歉了。
然而,這位Leo依然很積極的寫著他的自我介紹、還有他自己的訓練狀況、訓練數據、成績、目標、並談了他的課表安排模式。包括他原有的數據是2023年的台北馬拉松3時12分、半馬PB是2024年1月創的1時31分16秒、10km是41分26秒,今年40歲,目標是2024年10月份金澤馬拉松要破3。
看到這麼積極的人,我也覺得很有衝勁,就不斷回信給他及一些訓練上的建議,也出一些功課給他做,並要求他完成後回來報告。
就這麼樣的過了一年,我們之間往返信件已達47封,我依然沒當他的教練😆,也沒收他任何一毛錢,但只要他提問,我都知無不言的給予建議,也開功課給他去做,僅管他最後也沒成功在金澤破3,還很慘的跑到只有3時26分,辛苦了一整年,沒進步就算了,成績還大退步!!!!
嗯?那我分享這個案是要幹嘛?
因為兩個好消息!
今年(2025)1月12日與1月19日,他接連參加了一場半馬,與一場10km。半馬跑了1時28分20秒,破原半馬PB 2分54秒,且賽中的後10km也一次刷掉了自己原有的10km成績;隔週再跑一場10k路跑賽,雖然距離不足(9.55km),但跑了38分整,換算下來至少也一定是破40分的,那10k PB又再破了一次,也足足比一年多前是至少推近了1分半鐘。而這個SUB 40也是我去年給他的功課之一,去年沒來及達成,今年一開春就達標。
金澤馬發生了什麼事?
Leo的金澤馬只跑3時26分,跑得並不好,那場之後,我們也往來了許多信件討論,包括他也提供比賽的數據與訓練資料供我推論可能原因,過程就不贅述了,直接歸納三點最大問題:
1. 賽前一天走了太多路,超過2萬步。評語:一日一萬步是健康有保固,但賽前兩萬步?你確認你是來跑步?
2. 比賽當天一出發就心跳高,比平時訓練同配速下都還要高不少,但沒有警覺到而是繼續硬撐,25km後心率就開始往下走了,這表示前面的心肺也超過可承受的負擔,血乳酸也堆積過超過負荷,身體逼迫你進入節能模式。俗稱:爆了。
3. 賽前一週的長跑日太多也太長,且是有些壓力的課表,導致至比賽週都還沒恢復,而比賽週還有一個tempo課表,其心率也已反應出疲勞仍未退。簡稱:減量沒做好。
接著討論完也同意了我的推論後,他就很失落的暫時消失了一陣子,最後一次通信是在10月底,而接著2個多月都沒再有所往來,當時我以為這人大概不會再來信了吧😆,也一度懷疑是自己誤了人家吧.....💀💀💀。
然而信件再來時,就是上方講的兩個好消息。
我是個物慾非常低的人,只有對購物袋會有莫名的購買慾..... |
我想跟你分享的6 Dos與1 Don't
這位LEO的案例,從一個一年多前跑3時12分,接著用近一年的時間去追尋SUB 3大夢,最後不僅沒達標,還大退了14分鐘,接著挫折沮喪的消失一陣子,我身為一個鍵盤嘴炮叫練,其實看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然而這位確是成功的案例,因為事隔三個月再出現時,一次刷了兩個PB,故我想以此為例,分享6大Dos給正在追尋自我挑戰的您!
1st DO:不要被一場比賽的成績好壞給擊垮了
不管那一種耐力運動(鐵人、馬拉松、單車賽),都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然而吊詭的是,往往準備得越充份,訓練期拉得越長,期望值就會拉越高,一旦結果不如人意,失落感之大也是超乎想像的。
有的人會因此就不練了,也有人可能大休了好一陣子,也許日後會回來,也可能不會,更可能休了太長時間想再回來練時,才驚覺體能怎麼掉這麼多?於是先前比賽失常的挫折感又會再浮現,開始不斷浮現許多負面思考,包括:我老了、我練不回去了、再練也練不好等等,於是可能又淡出了。
先講個最有趣的事,通常沒啥準備的人,反而不會有這些負面情緒。
請先拉回來好好仔細審視自己,到底這場比賽發生了什麼事?決定一個比賽成績好壞的原因太多了,有些你能控制,有些你不能,也有些你以為你能控制,但實際沒控好,甚至你根本忽視了那些因素干擾,最忌諱的就是停留於情緒性字眼,例如:我就是爛、我沒用等等。
只要客觀公正來看待許多事情,你就會發現數據不只會說話,還說了很多故事,例如:如果你一場比賽配個平常可能跑10k、20k就會爆的配速,或是可能170bpm心率只能撐1小時左右,結果一個3小時的比賽就大膽的這麼開,那不提早撞牆怎麼可能呢?上述的Leo,就是他願意把資料給我看,我才能幫助他找出確切徵結點。
2nd DO:你曾練過的東西不會背叛你
續上一點下來,我想提醒你的是,千萬不要忘了,你之所以失落這麼深,那是因為你準備很充份,而那些訓練積累下來的東西,其實還牢牢的刻劃在你的細胞、你的神經、你的肌肉裡,它們只是在比賽那天因為某些因素缺席了,但絕不代表它們不存在。可是如果你被一個比賽就擊潰了、就不練了、就此告別了...。
嘿~你知道有多浪費你先前積累下來的東西嗎?
回到Leo的案例,它從去年10月底金澤馬之後到今年1月的10k與半馬賽事,頂多就2個月左右時間,還不包括他那場賽後休息兼療心傷了一陣子沒練。故你要說就靠約莫2個月的準備就能刷新半馬PB與10k PB?那是不可能的事!
這絕對是他去年一整年訓練下來的成就,更確切的說,是從他開始練跑之後,就不斷在積累,直到今年一月才終於看到積出了些什麼東西。假設他10月後就放棄了,那這些積累就被埋沒了。
只要你曾經練過,它就不會背叛你,只有你冷落它離去。
3rd DO:把目標做大,也把時間拉長
所以我們再討論下一個重點,把時間拉長來看自己的訓練才合理。
我很常被問到一些問題,包括:準備XXX賽事,三個月夠嗎?我的OOO賽事只剩多少時間,我可以練到多少多少成績嗎?或一個週期要多久?我何時開練?我該練什麼課表可以快速達標?
我聽到時的反應往往是先想,那如果時間不夠?你就不練嗎?或者是,我跟你講可以,但你自己不想努力有用嗎?甚至我說你不行,你就真的放棄喔?
訓練這回事,如果你練個2-3個月就有大幅成長,那說穿了不是這訓練課表多神奇,而是你還在新手村而已,怎麼練就怎麼進步。這不只在耐力運動世界裡,重量訓練領域裡也是如此,新手的頭一年往往是長肉最快速的時期,有練就有,飲食控制、睡眠、生活壓力管理都不太需要費心就能大幅成長。
但離開新手村就不是這樣了,目標可以做大,但真的不要期待一個3個月就速成,短期高壓逼出來的成績,往往也帶來更多的傷痛機率,也帶來更高的患得患失。
若把時間拉長,你就會這樣想:
『我是為了眼前這場即將到來的賽事準備沒錯,但同時我也在長期經營自己的運動生涯,若不幸有些傷痛了,我不會賭上我的運動生命繼續練,而會想得更長遠』
『若不幸這場賽事我沒調整好,結果差了,但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經驗與不該犯的錯誤』
『我承認我會因為一場比賽成績差而失落,但我得快速重新調整好自己,接上下一場比賽的準備軌道等等等』
養成這樣的長遠訓練目標,自然就會有持續而不間斷的訓練慣性,那成績遲早會出來的。
4th DO:寧可練少一點,但能練得更長遠
包括Leo在內,我也收過蠻多問題是關於訓練的安排,有一類是屬於過於貪心的想要練太多東西。
例如Leo最近的一個問題是他想要每週跑一個15-20k的Tempo Run,速度想安排在他這兩場賽事的10k與21k均速之間,問我有何意見。恰巧我先前也寫過一篇『看看J個PRO怎麼練:Tempo Run的眉眉角角』,直接丟給他看並勸他打消念頭,有興趣者也請先看看內容。簡言之,這麼長距離的Tempo,跑完必然很傷體力,其他課表大概難練,只剩Easy Run了。
同理,也有人問過我是否該衝高跑量到月500km甚至600km?是否要一日練兩組LT課表?或是不是該多打幾組間歇?我就真碰過有人因為覺得只跑個8-10組800m間歇好像沒什麼效果,於是他想直接安排到20組!就鐵人三項來講,特別是226km的準備,更多人好奇的是要不要一次騎個180km,甚至更長的200km、300km等等,然後下車再跑個馬拉松。
在說答案之前,我想請您先考慮幾件事,首先:你練多久了?有沒有個10年20年?小時候有沒有運動底子?其二,這種課表你能否每週執行?還是操完一天得休七天?第三,你一天有多少睡眠時間?是不是除了訓練外都沒事做了?更重要的,你幾歲了?
絕不是職業選手在做的事,所有人都能跟著做,甚至職業選手不做的事,你還做得比他們多!不管是職業馬拉松跑者或職業鐵人,一般人的課表與他們課表差異最大最大的地方,是在基礎有氧的量,特別是經年累月所疊出來的量。強度安排上當然也有差,但那不會是最大的差異點。
舉例來講,有在關心單車Youtuber的話,應該會認識一位名叫Dylan Johnson的人,他除了定期分享單車訓練知識以外,也會分享他的訓練內容,近期就有一個影片是談他的『The Unbound 200』越野自行車賽訓練內容,其中下圖是其中三週的訓練,8/22-8/28訓練時數24時43分、8/29-9/5是30小時整、9/6至9/12是28時44分,這全是騎車練出來的量,量非常非常驚人。但如果你細去看內容,你會發現有些日子實在輕鬆到不像話,例如8/25騎1時3分,TSS只有15;8/29與9/7連TSS都不到10,這根本是通勤騎的強度;就算是長騎日,9/5騎了5個半小時,也才209TSS,這是約略IF = 0.61的強度,前一日的7個半小時,也是約略0.61的強度而已。他的訓練量很高,但真正有強度的時間比例其實相當低。順帶一提,他是有推力比超過5.5的單車Youtuber,不是隨便亂練的路人。
資料來源 |
回正題,訓練量多寡與高強度訓練到底要安排到多少組?這完全因人而異,但確定的事情是只有一個:你吃不吃得消?且是每週都能持續的吃下去也消化下去喔?也不會因為吃得過多,很快就反胃想吐,抹煞掉你對這份運動的熱情。
你也絕對不會因為一個課表、一個很操很累很變態很挑戰性的訓練就改變身體什麼,而是你能夠持續日復一日的練,那怕量不高,強度課表也不多,但品質好、恢復得來、更不會受傷,那長期累積下來的東西,留在你身體裡也才留得長久。
連只是去伊斯坦堡機場轉個機而已,都能買個購物袋..... |
5th DO:狀況好時,沉住氣;狀況差時,不躁進
耐力運動的訓練準備與比賽當下,配速是最重要之事!
就日常訓練而言,配速得宜是為了確保你的體力能平均分配到每一天、每一週、甚至能剛好夠你練完一個週期而不過勞、不倦怠、不受傷。故每一個訓練區間都有其意義,該練強度時,你要確保身體已有了足夠的休息恢復,才能讓你在強度日是推得上去,而輕鬆的日子,也不會急於想要證明些什麼而多開了強度,那怕當天狀況再好,永遠要用整週、整個月、整個週期的角度去規劃訓練,不要只憑每一天的感覺好壞來練。
到了比賽當天,選手往往也有個很巧妙的心理狀態,那就是準備越充份情況下,配速往往也越積極、越高壓力、越想往高標方向去配,高企圖心是好事,但也充滿著高風險。像本次談的Leo,他在金澤馬一起跑出發後不久,看到心率時就知道不太妙了,但他選擇繼續賭一把,結果是25km過後不久就撞牆了,後段跑得更是辛苦也挫折(十賭九輸!?)。
有了那次經驗後,今年一月再跑的半馬,就知道該保守點來應對賽事前半段,當他對於配速掌握越來越好時,就能更有自信的往上加速,也才能夠一次刷新10k與21k新PB。
6th DO:別被賽前的任何一點小事給搞砸了經年累月來的努力
當你挺過了好幾個月的辛苦訓練,真的別在最後一刻搞砸了,特別是Leo也示範了許多人比賽前可能會犯的幾種狀況。
包括越靠近大賽,越捨不得減量,越想要把速度推上去,甚至我也看過有人賽前最大量訓練週竟然就是賽前一週....。
再講個有趣的事情,您可也能也有過相關經驗。通常到了賽前,當然是那種準備非常充足,期待也相當高的賽事,你全身精神都很緊繃,好像都不會累不會疲勞一樣。但一旦比賽結束,身體變得異常疲憊,甚至感冒、生病、受傷等等全都來,這是跟我們自律神經系統有關,賽前的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導致主管休息的副交感神經出不來,而所有身體可能的不適,都被交感神經給壓了下去,等到大賽結束,交感神經終於能退場時,身體所有的大小毛病才會通通跑出來。
不過這種情況還算好的,另一種不好的是到了比賽前幾天就撐不住了,大賽前先來病一場傷一回的,這通常也是跟賽前進到接近競賽期時,突然拉高了訓練的量與強度有關係,或者是越靠近比賽越不敢休息、放鬆,每天訓練都想逼到絕境才罷休,甚至再往前推是整個週期安排裡,都沒有適時的減量安排,以致於身體積累了過多的疲勞與壓力,那就是賽前引爆了。
然而,這我必須承認,這種週期與賽前的調整,是需要些經驗的,如同Leo給我的第一封信中寫的一句話:『Running is Science, Program is Art』,每個人都要走過幾個週期,才能找到較合適於自己的安排方法。
但有些賽前的錯誤,那就不太需要經驗了,是完全不該犯的錯,舉凡賽前走太多路啦、賽前熬夜沒睡飽啦、賽前喝酒啦、比賽穿新裝備啦等等等,這都會搞砸你長久以來的準備。
再額外談一事,我的訓練哲學裡,是沒有『以賽代訓』這事的,只有『以訓代賽』!訓練就是訓練,比賽就是比賽,僅管你再怎麼認為可以用訓練心情來面對比賽,本質、氣氛、面對態度就是不一樣,比賽中有很多選手、觀眾,會帶起你的腎上腺素,讓你比較忘了痛苦,然而訓練的話,你會清楚知道自己現在狀態是好是壞?是不是身體有不對勁了,也許該喊停。然而若是在比賽中,你停下來,旁邊的人潮還會叫你繼續前進,結果就是你一定會超出你應有的體能水平,那就是帶來更多的疲勞度。
而『以訓代賽』是讓你有相當多機會類似於模擬考的感覺,去面對也許每週一次或至少2-3週會有一次的最重要的課表(通常是長跑、長騎、或長騎+轉換跑),你可以嘗試許多調整的方案,舉凡前一晚應該要吃些什麼碳水食物會讓隔天訓練更有效率?幾點睡?又睡多久會最不影響訓練品質?補給該怎麼配會有高的續航力?又那些裝備合適在比賽中使用?甚至更進階的,我該用什麼樣的配速、心率來面對我之後的目標賽事。這都是我們在訓練中要做的事,其實是非常忙碌的。
故養成這樣的『以訓代賽』習慣,你就會知道那些事合適在賽前做,那些又該避免,當你越嚴肅的看待自己最重要的課表,到了比賽來臨時,你才能更為輕鬆自若,按部就班的調整自己,因為你已在日常訓練中練習無數次了。
但是拜託各位朋友,請不要送我購物袋!因為我自己買了都捨不得用,都已囤到被老婆唸了XD 不過我是真的愛Hawaii與Coffee💖 |
1 Don't:Don't Give Up
如果你真心想要達成一個成績、一個目標、甚或一個夢想,不要輕言放棄!
特別對於小時候沒有任何運動底子,又到了出社會甚至中年才開始練跑或練三鐵的人來說(註:J帥就是這樣的人),別說輸在起跑點了,你是連起跑點都沒有的好嗎?而人家都繞了好幾百圈了....。
所以你想要去追那些有底子、有運動基礎、甚至有練過某單項的人,那是極為困難之事。但好在耐力運動的世界裡,它的技術層面沒那麼高、它也沒那麼仰賴天賦、它也沒那麼吃身材條件,重點是,它是能做一輩子的運動。
不要因為一次打擊挫敗就輕易放棄,如果你真的有想挑戰的目標、想去的地方、想做的大夢,再說一次,不要輕言放棄,永遠相信自己有進步、成長、突破極限的可能!
在農曆年前寫下這則文章,是對Leo說,也想對這裡的所有讀者們說,更是對自己喊話。今年這個2025乙巳蛇年,是個象徵生生不息重視行動力的一年,也是個驛馬年,代表萬物都在奔騰與變動,讓我們為自己的夢想好好再拼一次吧,祝福大家『不要虎頭蛇尾』了!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
謝謝J大,文章受益良多,新年快樂。
回覆刪除謝謝小銘,也祝福您新的一年順心如意
刪除謝謝教練一年來的包容跟指導,新的一年希望您跟家人平安順心。
回覆刪除Jason Lai hahah
刪除謝謝J大,我就是屬於很認真準備比賽,反而跑更差的人,你的文章真的有撫慰我最內心最深處的痛!
回覆刪除多謝你的文章,祝你身體健康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讓我心有戚戚焉!之前為了柏林馬練得要死不活,抵達當地後,每天不行超過30000步,最後在賽事當天炸鍋,後半馬只能跑跑走走,吃晚餐時還全身抽筋。從那之後,雖然還是持續訓練,但總覺得自己的狀態不是很好,看來課表真的有好好調整的必要!
回覆刪除感謝分享,新年快樂
回覆刪除Dylan Johnson的视频一直是我骑车训练的好指导,难得的人间清醒,J帅新年一切顺利顺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