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多久沒練,體能會退化呢? 談談中斷訓練(Detraining)

今年農曆春節是在日本東北度過,剛好碰上今年日本破紀錄的大雪,有時也是不得不中斷訓練。圖為位於青森縣的美術館,主打的是奈良美智的個展,招牌是這隻8.5公尺高的青森犬。

最近碰到幾個朋友,出現了幾種狀況,包括:生了場病,病了個3-4天,但就開始極為擔心自己體能沒了;也有人過年放縱過頭,1-2週都沒練,擔心體能也沒了;或是出國玩了好幾天,又是個沒練或無法練的狀況,一樣擔心體能沒了。

真心先說一句:『體能要進步很難,但要退步也沒那麼簡單』

但如果已經2-3個月以上沒練的話,嗯~那就重來吧!不過放心,要再練回來的速度,會遠比當時疊起來的體能速度還快的。

本文就想來與大家聊聊Detraining』,這詞中文大多翻譯為停止訓練』,但我偏好用『中斷訓練』,因為『停止』有一種好像不會再繼續或無止盡結束的感覺,然而『中斷』比較像一種中場休息,會有再回來的期待感。不管你遭遇到受傷、生病、出差、放縱過年等等因素停了一陣子沒練,讓我們來看看,『中斷訓練』這段期間,對身體會發生什麼影響?

青森美術館還有一個6公尺高的森之子,雖然這一直讓我想到小時候周星馳的電影,鹿鼎記中由林青霞主演的神龍教主,那髮型有87%像,差不多年紀的朋友就應該知道我在講什麼😂

Detraining(中斷訓練)是什麼?

從2024年一篇相當新的研究來看,『中斷訓練』可定義為訓練活動的降低或完全中止,導致部份或全部的訓練適應性的流失(Detraining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partial or total loss of training-induced adaptations, consequent to the reduction or complete cess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在這一主題的研究上,又分為期中斷訓練』期中斷訓練』兩種,短期是指四週內中斷訓練,長期是四週以上中斷訓練。所以首先先回應上方有那些問題的人,只是生個病3-4天沒練,這真的還稱不上中斷訓練啦。得有個1-2週以上,才比較稱得上中斷,對體能的影響也才會慢慢浮現出來,我們一一來看。

中斷訓練與心肺功能指標關連

這一脈絡研究,其實較少也較難以設計用成績當個標準,舉例來講,你很難找到兩群有相似成績的人,一組作完前測後繼續訓練一個月,另一組前測完後中斷訓練一個月,接著再做一次相同計時測驗,這樣的設計,找些路人或少運動者或許可行,但要找到訓練狂熱份子或進階選手,要讓他們中斷訓練一個月恐怕有些困難。但若找些初階的人來做,恐怕研究結果會是不管有沒有中斷訓練,對他們體能大概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中斷訓練與最大攝氧量(VO2MAX)

故這一類研究,大多去探討生理指標來推估中斷訓練的可能效果,最常用的就是『最大攝氧量(VO2MAX)』例如在80年代就有這類的研究人體的最大攝氧量與中斷訓練之間的關係,是呈現出一個拋物線狀關係(如下圖),在中斷訓練的狀態下約兩週會有5%左右的衰退,到了3-4週都不練就退個10%左右,但到了6-7週之後退到約15%之後,大概就不太會再退了。


而2024年的一篇回顧研究:Cardiorespiratory and 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detraining in endurance athletes,他們最後篩選出41篇訓練中斷的過往研究,重新梳理出了新的發現(下圖),請先看圖,我再解釋。


上圖中的X軸都是中斷訓練的天數,Y軸由最上圖到下圖依序是:『最大攝氧量(VO2MAX)』『最大心率』『Qmax(最大心輸出量,每單位時間心臟所泵送的血液量)SV(每搏輸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又必須知道的是心輸出量= 心率 × 每搏輸出量』

這邊先談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相當多研究都是以2週左右為一單位,大致上的證據就是2週不訓練,最大攝氧量下降3.7-7%之間;2-4週間的降幅就沒那麼明顯了,可能還是在5%上下;但是到達4週以上不訓練,最大攝氧量下降會到10%左右;8週沒練,最大攝氧量下降到13%,接著就持平了,即便到了12週也沒明顯不同於8週的狀況。至於圖中有一個4週降到20幾%,文中並未特別提及,但我猜是單一研究的也許極端特例導致。

另外稍早前也有一篇2022年的回顧研究,他們針對VO2MAX衰退幅度作了些比較分析,也有幾個有趣發現。其一是短期的中斷訓練裡,VO2MAX衰退最快,但一旦超過30天之後,VO2MAX就不太降了,就算中斷訓練90天,最大攝氧量也與中斷30天那時沒明顯差異,此點與上方雷同。

其二是,年紀輕的人(20歲以下),只要一中斷訓練,VO2MAX降幅會比成年人還多(20歲以上),不過關於這點,個人的看法比較會是訓練資歷的影響,當你練得越久越長時間,降幅就可能較低。

最後一點,最大攝氧量越高的人,中斷訓練後的降幅會越大,例如有個70ml/kg/min之高的選手,要掉個10%到63容易,但一個40ml/kg/min的人,要掉10%反而沒那麼快,這真的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啊。

故小結來講:中斷訓練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一週不練不明顯;兩週以上沒練降個5%;四週沒練降到10%;八週後可能還是10%或頂多到13-15%,之後到至少3個月都不會再有明顯變化了,反正都躺平了,還能怎麼樣呢?(但是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說,停個30天跟停個90天,VO2MAX降幅都差不了多少,那如果都躺平一個月子了,繼續躺平一整季好了......)。

不過也有一個更重要更實際的研究發現必須補充一下,就算訓練量大幅下降個2-4週,只要還有保持輕量運動或加減動一下,VO2MAX降的幅度就會減半甚至可以持平,故想要最大攝氧量降得慢一些,有動比沒動好,30分鐘都勝於完全不練

當天美術館外的雪是大成這樣的....

外面下著大雪,我在室內期待著太陽。

中斷訓練與心肺功能

另一個中斷訓練最直接的影響是心臟功能,在上方Cardiorespiratory(心肺功能)的那張圖形裡,可發現若短期的中斷訓練,最大心率反而會上升個2-9bpm,所以你可以在該圖的HRmax、Qmax、SV中都看到的一開始或一週內,反而曲線比率都往上走。接著2週後的心輸出量與每搏輸出量才往下走,那最大心率變化幅度就不大了。

在研究上的解釋是,短期訓練中斷時,會導致血液與血漿減少,而心臟的心室充血量也降低,導致每次心搏輸出也下降,而身體為了維持同樣的心搏輸出量,只好提高心臟跳動來維持相同的輸出血量(心輸出量= 心率 × 每搏輸出量)。

然而,我用一個更常見更接地氣的解釋,對於持續且長期在訓練的人來說,特別是耐力訓練者,身體常常都是帶著疲勞在練的,只是疲勞度多寡而已,停個1-2週沒練,身體正好得到了完全休息的機會,當再回來進行高強度訓練或測驗時,就很容易在心肺系統與肌肉都相當健康的情況下,衝出一個更高的心率。這就是為什麼,到了訓練週期的中後段,我們不見得很容易看到最大心率值的出現,但反而在off-season後,或是剛開訓時,最大心率就來了。

不過只要停個超過2週沒練,最大心輸出量與每搏輸出量都會降個5-10%左右,但接著3-4週以後,再降的幅度就有限,頂多也就10%上下,之後也持平了。這也能用來解釋,為何當你停個2週以上沒訓練時,剛起步開練時,心率會上升得很快,絕對會比過往相同強度下的心率都還高,因為你的心臟功能,也就是每跳動一次心臟所能打出的血液量下降了,只好用提高心率方式來維持心輸出量與維持身體運作。

好在還是有些地方雖然溫度低(基本是-2度到2度間),但只要不積雪,能練就加減練。

或是白天下雪,但中午或下午雪化了後,逮到機會就快點去跑跑步,維持基本訓練量是確保在外遊玩期間,維持體能不衰退的方法。還有就是讓老婆好好去逛街購物,男人還是少在旁邊吵比較好。

中斷訓練與乳酸閾

短期中斷訓練,必定也會導致在原有負荷強度下的血乳酸閾值上升,這點對於耐力運動者來說也是格外重要的指標。不管是游泳的CSS(Critical Swim Speed)、單車的FTP、跑者的5k-10k的配速能力,其實都是種達到第二血乳酸轉折點(LT2)左右的強度,故中斷訓練後,最直接的就是原本的CSS配速、FTP、LT PACE都一定會變得困難或達不到。

然而在過往研究上,這類研究並不多見,一樣有研究設計上的困難。不過,2022年一篇針對14位菁英游泳選手的研究,還是發現了在12週完全沒訓練之後(在中斷訓練以前,剛走完一波20週約游了840km的週期),再次測驗他們的達到血乳酸閾值的配速,發現男性平均降低了2.2%速度,女性則是2.5%。這看似不大,但以男性在LT配速達100m游到58-59秒,女性70-71秒間的菁英選手來講,掉個2.5%,那就是將近2秒的差距,這在游泳領域是碩大之數據了。

另外也有一篇個案研究,針對一位實力還不錯的業餘自行車手進行追蹤研究,他因為摔車而鎖骨骨折(嗯?怎麼有種既視感?),在進行開刀手術與復健後,32天後重回訓練,重啟訓練的前兩週,沒有強度也練得輕鬆,保持有在動而已,到了3-4週開始加一點點強度訓練;5-6週恢復到一週5-6騎,距離也逐漸拉長;9週後大致恢復原有訓練模式(見下圖)。

而重點在下方這張圖,X軸是天數,0值往左走是重啟訓練前,往右走是重新開始訓練,Y軸是變化比率,該圖就兩個重要資料呈現。正方型框框線條是最大攝氧量,圈型線條是達到血乳酸4mmol/L(也就是LT2點)時的功率值,呈現都是與意外發生前的資料作比對。

上圖主要有四個時間點可摘要給您參考:

第一是意外發生的28天後測了VO2MAX,比起受傷前是衰退了25.7%,閾值功率下降了16.7%。而之所以他的VO2MAX降幅比上方研究所提的30天降約10-15%間還大得多,就個人親身體驗過的慘痛經驗可以跟你講原因,那就是肺臟也傷到了。

第二是重啟訓練後的2週後,體能都有些許提升,但離受傷前還是有大幅差距。

第三是到了重啟訓練4週後,VO2MAX就練回到只差受傷前的2.3%,但閾值功率還是偏低,差了12%左右。

第四點是訓練6週後,VO2MAX已回到原有水平,但閾值功率還差5%。就算到了最後一次測量,也就是到了第11週,閾值功率尚未恢復。不過個人看法是訓練課表的問題,既然VO2MAX已回來,閾值功率要練回來並不難才是。總之,這個個案所呈現的就是一個中斷訓練後的階段性影響,依然很有價值。

再者,當血乳酸的轉折點因為中斷訓練而有所變化,必然也會影響到選手的『力竭時間(Time to Exhaustion)』(因為血乳酸上升變快了,代謝乳酸效率也變慢了),一篇較早期針對跑者的研究,就發現光是2週沒練跑,至力竭時間就下降了9%之多,他們同時也測量了最大攝氧量,在這中斷訓練的2週間,平均VO2MAX也只降4%,可見一旦一陣子沒練,在中高運動強度下,能撐的時間一定是直線下降的,降幅會比最大攝氧量的降幅更明顯且直接。

這種雪就是最可怕的,別說跑了,走路都可能滑倒。好在有先作過功課,找了間有跑步機的飯店,但有趣的是,當我一早5-6點在跑步機一邊練跑,一邊看著窗外時,街上依然是有人在來來回回的跑著。

結論與訓練上的建議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我有三種想訴求的對象,歡迎拉個椅子來對號入座,讓我一一說明。

第一種想訴求對象,就是我文初所提的人,因為生一場病、因為出差、因為某些限制無法練的人。若只是停個3-5天,甚至1週,其實體能是完全不會有影響的,反而如果你能剛好結合你的訓練週期,把這個停下來的日子剛好卡在『減量週』裡,這會是更為理想的情境,那接著訓練重啟時,課表可以完全繼續走下去,不需有任何擔心的。

但若是停到2週的情況,體能一定會掉,包括VO2MAX、乳酸閾能力與配速、至力竭時間必定有所影響,要再重啟訓練時,會建議稍稍調整一下課表,把訓練量與強度稍稍下調至原有的10%左右,應對起來的壓力才不會那麼高,適應良好或底子夠厚的人,應當只要1-2週後就能練回原有水準,也不需過為擔心。

若是中斷訓練已達4週以上,那就完全不建議接回原有的課表了,不管是長距離或高強度課表,你的訓練時間一定要大降,訓練強度也要下修,重回一個基礎期狀態會是比較理想,這也意味著你剛重啟訓練時的心率一定會偏高,必須先忘掉原本能負荷的配速與強度,多參考心率指標,讓身體重新在有氧區間,讓心肺功能重新適應,也透過較低的強度,你才能快速且有效率的疊出較高的量來。

第二種對象,是針對大賽結束的人(無論是一場全力去跑的馬拉松、一個三鐵或超鐵等等),且若是已經認真準備好長一段時間,那絕對會有一種終於可以大休一陣子的感覺,但又不免好奇能休多久?休久了,怕體能掉光光?不休,又處於一種不想練甚至有種厭惡課表的情緒中。

通常我過去在談off-season,或一個週期與週期之間的轉換期,大概會安排2-4週左右,甚至對於是一場超鐵(226km)完成者,我都用『作月子』來比喻你所需的休息時間,也就是直接拉4週來大休吧。其他全馬或113超鐵等,可以抓個至少2週都不會對體能造成太大影響的。

那這2-4週要做些什麼呢?疲勞度不高的話,全休個1週,疲勞度高者,全休個2週。因為這篇文章所引用的研究也已告訴你了,1-2週內來講,VO2MAX不太會衰退,或者最多就是5%而已;再來可輕量的保持有在動,用最輕鬆無壓力的保持身體活動1-2週,每週動個3-4天,這就能維持住最大攝氧量與乳酸閾能力。等休足了這月子,只要再投入規律的訓練,快則2-3週,慢則3-6週就能把原有所衰退的體能給練回來了。

第三種對象,那也是我最近接連碰到的幾個人,那就是『訓練倦怠者』

這類人,可能是長期都一直保持高緊繃壓力在訓練,也可能是剛好就快比賽了,而你已撐了好長一段週期,這時不管身體或心理都很疲勞,但偏偏又快比賽了,配速壓力相當大,想休想放又深怕一不練,最後比賽就功虧一

我會建議,那就先全停個3-5天吧,或者用輕量的保持有在動就好,時間強度都不拘,以此維持個7-10天,你的體能不會因此就完全掉下去的,上方研究已經告訴你了,只有這幾天休息,VO2MAX都不至於有明顯的下降,這點大可放心。

當身心理都休息夠了再回來練,相信你的狀態會更好的!甚至我會建議,這段期間不要戴錶,訓練時全靠體感去走,有些時候當你拋掉那些數字束縛時,反而壓力就輕了。

中斷訓練,有時也是一種訓練,一種巧妙運用下,依然能讓體能繼續成長的訓練!


這一天我就印象深刻了,當天在仙台,是個零下3度飄雪的清晨,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出門跑步?心裡是猶豫,身體很誠實的全付武裝還是出門跑了,跑到河濱後不久,馬上就有一個中年男子很快速的從我後方跑過去,上圖中所留下的就是他的腳印。『當你還在猶豫不決時,已經有人在身體力行了』,接著跑經過一個田徑場,也有年輕的學生選手們正開始熱身。日本能成為田徑強國,就是這些生活中對訓練的點滴執著累積而來的吧。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5 則留言:

  1. 他住在那邊,要是不出門,就天天躺平了。
    你偶爾去那邊,要是不出門,躺平7天內也還可以。

    回覆刪除
  2. 心率超明顯,過年前最後一次MP配速跑,心率都160以下,之後因為咳嗽年假九天只跑一天,過年完第一次MP配速跑,心率就完全無法持平了,一下就衝破160還一直往上🥲,不過體感上覺得可能有稍微喘一點,但根本沒那麼累,和過年前應該差不了太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換個角度,就好比前幾年確診COVID一樣,那時都要好一陣˙子才能練回來,現在只是個感冒而已,很快就會恢復的,加油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