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十個小提醒,寫給正在準備226km的您

2015 IRONMAN TAIWAN,首次Sub 10,首次取得KONA資格

若今年有打算要挑戰226km的朋友,尤其是上半年就有好幾場,這時應該是你最緊鑼密鼓準備的時間點吧,這篇文章想分享個人幾點準備心得給您,如果您已是好幾場226完賽者的老手,也歡迎提出您個人的見解!

直接破題,226km的賽事三大重點:配速、補給、正能量

1. 你不需要有一次騎180km或一次跑42.2km的訓練,但你一定要有一次游完3800m的能力

每到冬天這時節,就會有相當多要準備226km的朋友與社團,會紛紛邀約來個200km以上甚至300km以上的長騎,或者跑馬拉松。

但在個人看法裡,若你是抱著挑戰或好玩的心態無彷,但若是以準備226km來說,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不需要的!

有騎過的人就明白,這種長騎往往到後面都不知道自己在騎什麼了,要瓦數沒瓦數,坐又坐不住,全身酸痛疲勞只是在慢慢耗里程,以訓練品質與效率來說都不是好事,最糟的是,往往騎完一次後,會有好幾天不想碰車。

與其一次騎久久,但騎完休很久,倒不如很平均的把單車訓練平均分攤到每一週一次3-5小時的長騎,你可以確保疲勞度可控制,專注度能保持,也能控制輸出的瓦數與力量,確保踩踏效率與品質都能顧及。同時練完車後,隔天還能再進行別的訓練並且不影響品質

同理,一場馬拉松對身體的傷害其實頗大,為了跑好馬拉松,賽前得減量,賽後得花時間恢復,一來一往就半個多月過去了,這還不提練全馬的受傷機率是相較來說最高的一項,受了傷更不划算。尤其若你是單車較缺乏信心者,跑一場馬拉松並不會因此補上你的弱項,倒不如把這時間與體力去發展單車,並控制好練跑的疲勞度。

但反之,游一次3800m,對體力的影響就小得多,無論速度快與慢,再怎麼樣也是2小時初頭就能游得完,也不太可能游完一次3800m,就必須像長騎200-300km或一場馬拉松般休息很久,往往隔天就恢復了。

特別對於游泳苦手者,或對開放水域有障礙的人來說,更該很習慣每週至少一次3000m以上不停的長泳,不管是為了建立水感,還是降低心裡對3800m的恐懼感都非常有用。反過來說,若你平時連去游泳池要游個2000m以上就產生相當大的壓力,那絕對不用講等到了開放水域一定更是緊張與全身緊繃,比賽還沒開始就先把自己嚇死。更進一步來說,只要肌肉一緊繃,下水後要游得好更是不可能了。

小提醒:體能是日積月累的訓練所堆疊起來的,別期望一個超負荷的訓練就能改變什麼!

分享一幕畫面,這是2015年去KONA時所拍到的一個身障選手,他下半身癱瘓,只能靠上半身的力量來游泳,行走也需要依靠他人抱著或輪椅
若這樣的人,都在賽前來練習,而且下水後就靠自身能力游了出去,那麼好手好腳的你,有什麼資格說自己不會游泳?

2. 熟悉你的配速

226km是個很漫長的比賽,除了游泳時剛好很幸運碰到有相當速度的人可以跟游以外,其他絕大多數時間只能靠自己獨立完成。

那既然如此,該怎麼妥善分配體力到三項去就是個重點,也就是『配速』

在三項當中,游泳是最好抓到合理可游完但又不太累的配速的一項(前提是你有乖乖的每週至少一長泳再搭配變化的課表)。

而跑步的配速,會受單車的騎法影響甚大,故許多人會用以下這表直接運用拿來當作226km的單車功率配速指引,但實際結果上往往都蠻慘的。


先介紹一下這圖與來源,這圖是由Rick Ashburn所設計,相關討論會建議你去參考Joe Friel的文章:How to “Cheat” by Using a Power Meter in an Ironman.,也有很多人譯為中文了,但我還是建議看原文原意較好。而此圖橫軸是FTP的比率(IF),從左至右依序是67%至80%FTP,縱軸是時間,從6.5至4.5小時,圖中的數值是TSS(訓練壓力分數),底色代表的是從白灰色(較保守與安全的配速)至黃橘色(較危險,有爆的可能)。

但是,這就只是數學而已,不是個什麼偉大的戰術,也不表示你可以這樣採用!例如用IF 0.7騎上6小時,就是294TSS(0.7*0.7*100*6),就這樣!沒了!沒了!不要過度高估這張圖!

實際上的狀況是,你確定你的FTP設定得很準確?你確定你能從頭到尾的180km都控制在單一的強度都不衰退?那怕全程都IF 0.6,你都能確保控得穩?你確定你上坡下坡順風逆風都剛好0.6?你確定這TSS是你能承受的?你確定不用考慮風勢、地形、天候影響,一切能完美的在剛好設定的時間騎完?只要隨便一個變數改變,這就沒用了,還可能誤導!

我再給大家看一個圖,出自Jim Vance的《Triathlon 2.0》一書。我比較傾向認同這書的TSS建議。差異在於有考量到選手的能力,是只求完賽?中階選手?菁英或職業選手等級?這幾種類型選手所求的目標不同,自然影響他們合理的TSS分配。有此概念後,才來想該怎麼將這個範圍值的TSS分配到比賽當中。再者,把TSS視個一個區間概念才合理,因FTP也不可能每天都一模一樣的數值,也不會有人到了比賽前夕還刻意測一個精準的FTP值,故我比較喜歡採用範圍式的配速概念,甚至進而把比賽距離作分割,例如前40km保守,採IF 0.68目標來配速,中段120km採IF 0.7來配速,後段20km允許自己有所衰退,IF保持在0.65-0.70間的功率值就好,那心態上就不會變得整場180km都緊張兮兮。


怎麼知道該怎麼分割比賽距離與訂定功率範圍配速

答案很簡單:訓練

這都是平時在長騎時慢慢摸索出來的,尤其我很建議不管你是團騎還是自己訓練,騎車之前都要先設定好每一次訓練的目標,尤其越靠近比賽時,都要開始練習用功率配速,配多少?配多長?可以承受的功率範圍與持續時間是多少?練完後,是否有檢討自己訓練前的預期與實際執行有否差異?在那一段配得不佳?是過高瓦數還是過低?狀況是在何時出現?補給有沒有跟上?何時身體開始酸疼?又疼在那?練完車後,能否承接轉換跑?又能跑多少速度與時間?這些都是不斷試誤法所抓出來的,也才是真正活用功率計!

小提醒:配速是非常個人化的,你必須不斷反覆嘗試與練習!

3. 吃你愛的補給

226km的第二項重要事情:『補給』。也有越來越多人知道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甚至能講出一個經驗法則是每小時60g碳水化合物,也知道市面上有許多的補給品牌可選擇。

但問題來了,假設預計12小時完賽,而平均每一包果膠約在20-25g碳水化合物含量,你確定你有辦法吃下720g碳水化合物約略30包的果膠嗎?

我之前認識一個朋友,他非常認真的在準備226km,每週必騎一趟180km,而且每趟都逼自己吃下20包果膠當訓練,結果不但沒有因此適應果膠,反倒是每次騎完後,腸胃都很不舒服,最後比賽狀況也不好。

你真的不需要逼自己吃下不喜歡吃的東西的!

個人認為補給有三大原則,其一是當強度越高,越要以液態好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為主,包括運動飲料、果膠等流質性,反之強度低,能交叉搭配固態食物但好吸收的碳水,像是能量棒、小餐包、香蕉等。所以除非你打算用IF 0.80甚至IF 0.85全程開完180km,不然你不會需要完全依賴果膠等流質性補給。

這就帶到第二個原則:多樣化的補給組合,再好吃的東西,只要吃得多就膩,再怎麼愛巧克力,短時間內吃下一大桶巧克力,除了參加大胃王比賽以外,只是換得滿滿的噁膩感。從好攜帶又能供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補給下手,甚至鹹甜交錯吃,從平時訓練就開始練習搭配,搭出你最愛吃的組合,能持續且不間斷的補充能量下去,遠比逼自己硬吃下一堆不愛吃的東西還重要!就算要吃果膠,也建議多口味來穿插,膩的感覺會小許多。

其三,不管怎麼搭配,不要脫離60g碳水化合物太遠。尤其要記住,單車補給不是為了單車本身,而是為了跑步,尤其跑步時很難一次吃下太多補給,所以有能力的話,在騎車時就盡可能的補給,訓練時從每小時40g開始吃,慢慢可以加到70甚至80g,並拆分為每小時補3-4次的份量,小份量且持續的補充,維持住體內有足夠的肝醣可以燒,而不是騎完車就已經能量耗竭了。

此外,我也會建議在練長騎時,要有幾次刻意增加補給量。原因是許多人也許覺得我騎個車,吃點小東西就夠了,頂多3-4小時練到快完時才開始餓也沒關係了,回家就能吃飯了。但準備226km時不是這樣的,因為後段有個全馬的關係,不管你跑得再怎麼快,也是3-4小時以上的運動量,所以一定要在騎車時補足足夠的碳水量與水份,甚至我會建議偶有幾次訓練時刻意增加補給量到每小時80-100g碳水化合物,讓腸胃有機會先試驗與吸收。

小提醒:補給是個人化、需要不斷練習嘗試的,挑你愛吃的也能一直吃得下的補給!

圖片來源

4. 不需要強迫自己一套三鐵衣到底

奇怪,三鐵賽不就要穿三鐵衣嗎?你在說什麼呢?

是的,很多人都會準備一套三鐵衣來參賽226km,但別忘了三鐵衣的褲墊是很薄的,這是為了方便跑步時,不會在跑步時,有個被戲稱為尿布的內襯墊阻礙去干擾跑步而設計的。但也因此,許多還沒練出鐵屁股的朋友,在180km騎車時,前半程可能還能適應,後半段開始逐漸坐不住,身體開始扭動或不斷起身變化坐的位置,但這些小動作不只讓人產生煩燥感,不也在無形之中產生了許多風阻?完全浪費掉了三鐵車應有的空力性。

在我剛開始比226km的前幾場,都是游泳一套泳褲(當時還沒有防寒衣喔)、騎車穿車衣車褲、跑步再換一套跑衣跑褲。這目的是讓自己騎車能更加舒服一些,同時在騎了5-6小時,累積了滿身的臭汗味之後,進了T2轉換區,能再換一套乾爽的衣服,身體也不會有那麼不舒服的黏膩感。

也許必須多花了1-2分鐘在轉換區更衣,但花少少時間換得一段時間的舒適感,這是值得的。特別是騎車時都受不了三鐵褲的薄薄內襯墊,那就穿車褲吧!

小提醒:226km是很痛苦的過程,所以你必須找到能讓自己不那麼痛苦的方式渡過。

這是我的第一場226km,多麼陽春啊。2010年台東226km,10h51m完賽
第一場226km,跑步再換一套舒服的衣褲

5. 熟悉你的比賽車與比賽路線

現在許多人都有2台以上的單車,包括一台公路車與一台三鐵車,多一點的甚至3-4台以上。當然從好處來說,擁有兩台不一樣的單車,例如公路車與三鐵車,兩者的騎姿不同,所對應到的肌肉徵召肌群也略有不同,看似交替訓練可以練到不同的肌群,聽來很理想吧!

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

實際狀況就是對於要準備三項訓練的朋友而言,一週裡能有幾次練車機會呢?甚至我瞭解有人也許一個月就只騎個2-3次車,平日也討厭上訓練台練功,那就請專心練好一台車,且是比賽車就夠了。

尤其越靠近比賽時(起碼3個月內),如果你的賽事幾乎都是平路,需要有大部份時間是以Aero Pose騎姿來應付的話,那請先問問自己,你能在車上趴多少時間呢?2小時?3小時?4小時?如果趴不住,三鐵車的空力性又被浪費掉了。

這不是Fitting就能解決的問題,就算Fitting出再完美與適合你的姿勢,人在長時間處於幾乎固定不變的姿勢下,肌肉都是會酸痛的,訓練的目的之一就是延緩疲勞出現的時間,這都是需要適應的。若時間很有限,練車,特別是長時間趴騎的機會少,那就請專心練好三鐵車就夠了。

反之,如果你是新手沒有三鐵車只有公路車也沒關係,我的前幾場226km也是用公路車比完的,而且當初的公路車連碳纖維的車架都不是,更沒功率、沒電變,當初那整台車都還買不起我現在的一顆板輪。但就算裝備雖沒現在的好,都能靠訓練去彌補上的。只要你多勤勞多練習,人車合一的你與公路車,不見得會輸人車都不熟悉的三鐵車!

小提醒:愈靠近比賽,愈要跟你的比賽車培養良好感情與默契。

我的第二場226km,還是騎公路車,但多借了一組板輪使用;並且沒穿三鐵褲,而是車褲

6. 累積疲勞,但不要過勞

226km,最累的不是比賽當天,而是準備過程。

我們總會有許許多多時候是帶著疲勞在訓練的,長時間的練車所產生的全身僵硬與酸腫,還要在下一課中,帶著仍在酸疼的臀、大小腿去練跑;游泳也沒好到那去,疲勞的下肢與僵硬的下背和腰,踢水踢不動、核心撐不住,讓身體游起來變得特別沉,肩關節可能也因在三鐵車上趴了過久而活動度受限,訓練品質不佳。

只要累積一段時間後,應該就會有感怎麼三項都在退步了?

很正常!只要這是正處於準備期間,甚至您正在經歷一個超負荷的狀態,一定會有感於速度或力量出不來,因為鐵人三項不是彼此各自獨立的運動,是一個整體性,是一個運動項目。游泳、騎車、跑步是彼此相互牽制與影響的,就算看似比較無關的游泳,若您曾試過游完3000m再馬上接跑步或練車,一定也會有感於下半身會有一段時間出不了力氣的感覺(英文稱為Jelly Leg, 水母腳),或是明明用同速度或同功率,但心率一定變得比以往高;且也因在水裡耗掉不少能量,練車或跑步的撞牆期也會來得較早,因為人體能量系統與肝醣存量就是固定,短期難以改變的。故整體運動來看,訓練量與訓練強度是個取捨關係,要衝高訓練量,就要減緩速度與強度因應;反之,要拉高強度,就很難衝高整體訓練量。不想當個小孩作選擇,兩個都想要的話?復健科就離你不遠了。

故身體的酸痛疲勞感,是準備226km中,必然存在的現象。但我們也沒時間讓身體到完全恢復才練下一組課表,『可以勉強,但不要逞強』是我過去常提的參考原則,只要還能動,也不會有疼痛感或姿勢完全跑掉,還是可以試著再繼續練,而且不知道你有沒過這種經驗,有時只是一開始,身體或心理會很抗拒,但一段時間身體熱開後,反而練習品質也不差,練完也格外有成就感。

在226km比賽當下,會有無數次想放棄、想變慢、想停下來休息的念頭,那是怎麼訓練出不放棄、再堅持多撐一下下的心理意志呢?不就是那些平時訓練日常裡,一次又一次克服自己惰性與懶散之中,養成的好習慣嗎?

但是酸痛的累積也不是無限上綱的,準備226km過程中,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不會是急性的拉傷、挫傷、扭傷等,而是慢性的疲勞累積,它不會馬上爆發出來,往往都要積累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一次引爆,它也不見得會反應在肌肉傷害或運動強度上,比較會是心理倦怠、訓練抗拒或過去曾提過的腎上腺疲勞(可點選連結參考舊文)。如果這種疲勞感是在賽前引爆,那就大不妙了。故每2-3週訓練後都該排個減量週,週間也應至少要有1-2天完全休息,就算身處超負荷期,超負荷完後也該排個休息的超補償。

小提醒:有時,我們與酸痛共處;有時,也要適時把酸痛清零。

訓練時吃得了苦,比賽時才不覺得苦;2016宮古島超鐵

7. 意外是正常的,能全按劇本演出才是不正常

來到226km的第三項重點了:『正能量』

在比賽當天,你絕對會碰到許許多多的意外狀況。舉自身例來說,我在2019年IRONMAN Western Australia比賽前一刻,都準備要下水了,突然泳鏡的泳帶斷裂,傻眼;2018年IRONMAN 70.3 Japan也莫名奇妙的墨鏡斷掉,全身發毛;還有在2017年KONA出了T1,才剛上車就扯到地墊而摔倒,電變壞了、手錶也掉了;2016年IRONMAN Taiwan時中暑;2012年日本米子超鐵在跑步段被蜜蜂螫到臉腫了個大包等等,這些是比較大的狀況。小一點的意外,包括手錶沒電、一直抓不到GPS、補給掉了、騎車經過水站時沒抓到水、鞋子裡跑進沙子磨到腳破皮、更別講防寒衣磨破皮或腳起水泡等等之類的履見不鮮。

意外狀況一定不會少,更別提226km當天,一定會有許多不舒服、疼、痛、酸、熱、煩、燥等許多的狀況產生,你甚至會驚嘆於原來大腦裡竟藏有這麼多負面情緒與髒話啊!不要亂!幾乎大部份的狀況都是能解決的,只是解決的時間長短而已,調整一下就能繼續前進。

除了生理上或機械裝備等問題外,反倒我覺得最難對付的是心理喪志,包括自身碰過或看到他人遭遇過的狀況,是若賽前要訂定了一個目標時間,例如單車6小時騎完好了,但過程一旦出了狀況,接著心態就會變急,一旦發現守不住6小時了,心情猶如兵敗山倒,後面也越比越亂,配速與節奏都會跑掉。

跑步也是,42公里路上,變數絕對也比單跑一個馬拉松還多,一旦心態崩解,後面都蠻慘的!而這些的慌亂與喪志,往往都在賽後就會後悔了,後悔自己怎麼當初沒有更鎮定一點、更心平氣和一些,這麼多月來的訓練都浪費了等等的無奈。

賽前設定了目標,很好!但也要保有彈性,別讓目標成了干擾比賽過程中的情緒羈絆。

賽中碰到狀況,正常!處變不驚,不要亂了套,在10幾個小時比賽裡,就算處理狀況浪費了幾分鐘,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問題!

小提醒:先預期會有未預料到的意外,那碰到時就不意外了。

2016年IRONMAN TAIWAN,跑步時中暑昏倒的經典畫面

8. 學著將你的訓練與比賽分段

準備226是很累人的事(又講了一次),不管練那一項,時間都很漫長,等到比賽那天到來時,光站在下水點往前一望,漫無邊際的海或那怕只是台東活水湖,都一定會有一種『好遠、好漫長』的錯覺!

那不是錯覺,而是真的就這麼遠。

但我會建議你從訓練起就學著把訓練做切割,簡單一點的方式,例如是預計騎3H的車,可以拆解成熱身20分鐘、主課表或外騎的路線切成3段,每段專注做好當下功率或體感配速的45分鐘,每一組結束再休息緩和個5分鐘,最後再一個10分鐘緩和,這方式就會比想到是3小時、180分鐘的漫長感給分解掉了。

進階一點的方式,可以預先去瞭解比賽當天的賽道,例如台灣的比賽,大多會是游泳1900m兩趟、單車來回2趟(台東路線)或者會有小圈的3趟等方式、跑步來回個幾趟的。那訓練時就可朝此方向來切割先建立起一種心理的慣性,像是游泳1900m的兩趟,一定是去程950m,回程950m,那在訓練上,就可以1000m當做一個段落,完成一個段落稍歇口氣再繼續。

騎車也去找必須來回折返的路線,讓身體去適應出一種時間感,知道在騎了多少距離與時間後,是能稍喘一口氣的折返,這比騎車時一直想著怎麼還有80公里?60公里這種距離崩潰感還來得有效率許多。

將冗長的訓練時間切割分段,每完成一段給自己小休息一下,或吃一點小獎勵,而這獎勵通常都是吃補給或點心,這就是為什麼上面要強調,補給一定要挑自己愛吃也願意吃的東西,如果你是當受苦,那全程都很難開心起來了;反之,有效率的將訓練/比賽分段,又有小獎勵,都會讓心理上覺得時間似乎有過得比較快的錯覺。

小提醒:訓練不只練身體,也要訓練怎麼欺騙大腦。

不過不管你是訓練還是比賽,都請記得吃完的補給/零食的包裝垃圾別亂丟

9. 跑走策略與騎停戰術

延續上一點,在跑步時,也有個『跑走策略』蠻推薦給大家來運用的。對比較新手的來說,可以再縮減分段成每一個補給站的位置,大多數賽事通常是2-3km左右就有一個補給站,比賽當下就以『下一個補給站』當跑步目標,不要去想今天是還有剩20幾還是30幾公里,就只要想著『下一個補給站』就好,等跑到補給站時,就停下來走走路吃吃東西與喝杯水,離開補給站再跑起來,2-3公里的補給站,快一點10來分鐘能跑到,慢一點20多分就能跑到,每到站就讓身體休息一下,頂多只會慢個10秒或頂多20秒,但心理上對於距離的壓力就能減輕許多。

訓練時也是同理,練226km時,很難像只準備一項全馬一樣,可以跑個相當長的距離與有水準的速度,大多數時候是一起跑就有一些酸痛與疲勞感了,一樣能在訓練上做些分割,可以是熱身、主課表、緩和等方式,湊出一個長跑來;也能是將長跑分成2-4個不等的段落,每跑到一個段落,就短暫休息一下再出發,這也會比硬是帶著疲勞身體撐到後面姿勢都變掉還來得好,尤其當你姿勢都撐不住開始變形時,往往都是最容易受傷的時刻,『可以勉強,不要逞強』。

騎車也是同理,很多人一想到比賽要一次騎完180km,壓力就變得非常大,就算J帥你說可以心態上切割距離,我切來切去還是覺得騎得很痛苦啊,怎麼辦?

好吧,那就比照平時許多人騎車的習慣吧,你是不是騎車騎個一段就會想進便利商店休息一下呢?若是,那就把單車賽道上的補給站當成行動商店吧,一般大多20km左右就會有一個補給站,短一點的賽事甚至10mile就一站,長一些的頂多30km會有一站。既然都有『跑走戰術』,那為何不能用『騎停戰術』呢?每經過1-2個補給站,就允許自己下車補個水、吃點東西、伸展一下,停個幾分鐘再上路,不僅讓身體有機會休息,好過於硬撐著身體踩著越來越踩不動的單車,也避免掉邊騎車邊抓水壺與補給的風險,尤其你會很怕放掉單手騎車的話!

『騎停戰術』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你不再需要帶著一大堆水壺與補給比賽了,也許就一支水壺與簡單一點的補給或果膠就夠了,因為反正每1-2個補給站就可以停下來吃吃大會補給,是不是整個人車都更輕量化了呢?

小提醒:226km是很漫長的路,休息是為了走完這漫漫長路。

中暑後發現天氣太熱不好睡,只好起身趕緊完賽,搶到一張KONA門票資格;2016 IRONMAN TAIWAN

10. 在充滿變數的疫情時代,要堅信沒有任何一個訓練是浪費的

是的,在這個Omircon不知何時結束?還是交棒個下一個變種病毒?又怎麼影響預定的賽事?沒人知道!

我也理解必定有許多人開始擔憂可能比賽取消,可能訓練又浪費掉了,可能好不容易調整出的狀況又產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稠悵,尤其像是IRONMAN Taiwan已經延了又延,從2020一路延到2022,都可能還有變數!

相信我,對於一個用大把青春都賭在這運動上的人來說,我比任何人都更無奈。但就算悲觀如我,我還是會想告訴你:『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練的課表』、『沒有任何一個訓練叫浪費時間』

就拿IRONMAN Taiwan那場賽事來說,我這邊在帶的幾個分齡選手,依然從2020年一路練到了現在,延賽就延賽,他們依然還在訓練著,有的人從本來游泳1000m要將近30分才游得完,現在已經推進到31分可以游完1500m;有的人從單車FTP 200w一路推到接近250w了;跑步也是,就算去年年中台灣疫情大爆,許多人依然帶著心裡不確定感,但肉體酸痛很真實感的挺過了一個又一個課表,全馬、半馬、或著自測都破了自身PB。

或者換個角度來說,許多在準備226km的人一定很有感,有種『怎麼練都練不夠的感覺』,或是就算你問完賽的人,他也一定覺得,要是能再多練一點什麼什麼,或多點某某某的課表調整,一定可以讓成績更好!

是啊,準備226km真的是很漫長的旅程,你不可能在一個週期3-5個月裡,就把所有面向都顧及、把三項都調到最佳狀態,絕對會有不足之處,如同我過去用過的比喻,準備三鐵是一個大拼圖,我們都是花時間慢慢補上每一塊小拼圖。

假設、萬一、不幸,比賽真的因疫情又取消了,那只要我們捫心自問,在過去一季的訓練裡,我有如期的補上那一片拼圖嗎?我有克服了那一項恐懼嗎?我有具體的成績突破?或心理又因那一次訓練變得更堅強?只要有任何一項答案是『YES』,那這季訓練就不叫白費功夫

226km,你可以視為是一場比賽的準備;也可以視為是一個人生的修鍊!就算比賽真的又取消或延期,你是多了一個能準備更充份的機會,也是一個修鍊自我成為更健壯的人!

小提醒:萬一比賽真的不幸取消,記得住宿跟機票也要去改期或退費喔😂😂😂。

我還是希望今年有機會用到單車行李箱啊....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10 則留言:

  1. 謝謝分享,受益良多啊🤔

    回覆刪除
  2. 天啊,好實用,謝謝分享。我不是三鐵選手,但我覺得這也很適合超馬選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耐力運動本質大同小異,很多是相通的

      刪除
  3. 看完這篇才知道為什麼當初沒有朋友願意跟我一起參加226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放心啦~執迷於耐力運動的人很多,你不孤單的

      刪除
  4. 好長的一篇, 分了兩天看完. 226真的有點恐怖, 很佩服參加的人. 另外, 有個小錯字. 腎上"腺"疲勞.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本來想拆兩篇,但想想算了,看不完的人會自動分兩天(ㄟ~就是你XD

      刪除
  5. 謝謝分享,從準備去年第一次226的現在備戰4月的CT,在文章中全部可以找到這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真的很中肯且受益良多,謝謝J帥的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