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幾張最近在散步時隨手拍的照片,這是台北大縱走第一段的大屯里附近,俯瞰關渡平原 |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在練高強度間歇課表時,總覺得那時間過得格外的慢,特別是到了倒數幾秒時,好像有小精靈把時間轉慢了一樣,數字從5...4...3....2...怎麼還沒1?
更詭異的是,在組休時,又好像有那麼一點錯覺,怎麼休息時間這麼快就過完了,2分鐘過得像快轉?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別懷疑,你不是唯一的一個人,本文藉由兩篇研究來告訴你,大家都是如此。
這是夜裡的淡水河濱 |
研究一摘要與結論
第一篇要分享的研究是2023年發表的《Sense of time is slower following exhaustive cycling exercise》。這篇研究找來26位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人(確認認知及反應沒問題),共17男與9女。
測驗方式頗為有趣,讓我先說明一下。第一階段他們會先進行一個時間遊戲的測驗,每位受者者手上握有一個控制器,受測者會隨機被告知2秒、3秒、5秒、7秒、10秒,當指示秒數出現後,受測者根據該秒數開始倒數,時間到了後按下手中的控制器(例如出現5秒,他們就默數待5秒到了之後,按下控制器),這些受測者不會知道自己所按下的秒數與實際秒數的誤差,只有實驗室的人員知道。第一階段會先讓他們練習10次,確認熟悉整個測驗過程,同時也紀錄下了誤差時間。
第二階段就是結合了單車訓練台做『力竭測驗』,每個受測者騎到訓練台上,從40w開始騎,每3分鐘增加30w,一直增加上去,直到受測者撐不住放棄為止。同時會從100w這一階段開始,受測者也會被隨機被告知2秒、3秒、5秒、7秒、10秒等任務,他們要在指示的秒數到達後,按下手中控制器。當然這些受測者不會知道自己按下秒數與實際秒數的差異,當然也不會有任何時間的提醒(包括每一階功率所剩時間)。在測驗過程中,他們的最大攝氧量、心跳與體感疲勞等都會被紀錄下來,但這不是本測驗重點。
我想先提一個問題給各位想想:『你認為對秒數的掌握度,是在有騎車測驗時會比較準確?還是沒騎車時呢?如果是沒騎車時,那是高估了實際時間(控制器按慢了)?還是低估了實際時間(控制器按快了)?』
答案應該是有練過的人都不難猜到,確實就是在騎車時,受測者都提早按了受指示的秒數時間,他們對時間的感知誤差平均達到8.4%。也就是說,若換算成1分鐘的間歇訓練的話,那就是他們普遍覺得到了55秒時就應該已過1分鐘了;若換算成3分鐘間歇訓練,你可能會認為2分45秒時就3分鐘了,接著那因時間錯覺而產生的另外15秒就有格外痛苦的感覺了。
不過在看此研究時,有兩個潛在疑慮,一個是這群受測者是都不太運動的人,當然也不太會騎車,有沒有可能因此影響了他們在單車上的判斷?其次是,2秒與3秒,或是5秒與7秒的這間隔太短,很容易失準耶?
於是,我又找了另一篇研究可以消弭我的疑慮!
這是平溪三貂嶺隧道出口看到的火車 |
研究二摘要與結論
在今年2024也有另一篇類似研究出版《The perception of time is slowed in response to exercise, an effect not further compounded by competitors: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and health》。
這篇研究是找來17男16女,共33人,平均25.9歲,他們是有運動習慣的人,只是不盡全都是單車,但確實有運動能力基礎。測驗方式類似前一個研究,只不過這次秒數是換成了30秒與60秒兩種,所有受測者都先進行一次前測(就是不用騎車),例如被告知是30秒,那就默數至自己相信的30秒到了之後,按一次控制器,我的兩個疑慮一次化解掉。
第二階段就得上單車訓練台了,這個實驗是讓受測者進行一個虛擬的4km個人計時賽,所有受測者被指示得全力衝刺4km。並且在測驗當下,受測者也要同時應付實驗人員的時間指示,只要接到30秒或60秒的指示時,受測者需自行默數秒數,時間到時按一次控制器,當然受測者所按下的秒數與實際的秒數時間只有實驗人員會知道。有一個稍稍與前一個研究不同的是,秒數測驗會在受測者衝完了4km後持續進行。
結果同上一篇研究,用一個最簡要的圖(下圖)可以完整說明這研究的發現,X軸是運動前的時間測驗(Pre-Exercise)、運動中(During)、與運動後(Post-Exercise)的時間測驗,Y軸則是受者者的秒數感知與實際的差異。可以很明顯看到在運動前與運動後,都會覺得時間過得比實際還來得快(例如被告知30秒,受測者可能到32秒才按下暫停),但處於測驗狀態時,受測者普遍覺得時間過得比想像中還來得慢許多,這來來回回的差距可以到近10%之多。而這個現象是不分測驗的時間點,不管是騎到500m了、或1500m或2500m了,受測者都會認為時間走很慢,與上篇研究發現雷同。
測驗前、中、後與知覺時間的比較 |
訓練建議與人生提醒
你一定聽過一句話:『開心也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其實在我們的大腦裡或對時間的知覺裡,客觀的『時間』雖然是相同,但主觀對『時間』認知並不同,所以若根據以上研究,難過不只一天,可能是1.08天那麼久。
而這兩篇研究是在約5月中左右看到的,是我在南非出了意外後最艱熬的時期,看到的當下完全同意,甚至還覺得人處在痛苦時期,時間不只慢個8%吧?根本是度秒如分,度日如年吧?特別是在南非住院與養傷的近3週間,那真是比3個月還漫長,特別那時期也感受不到身體有任何康復的進度,只有不斷發現怎麼這裡也破皮?那邊又流血了?一堆的疼痛與行動不便,都只是讓每一刻鐘都過得格外痛苦。還有在飛回台灣時,身體的疼痛也讓我沒法睡覺,兩個長程的航班,我只能一直盯著抵達目的地的時間倒數,那時、分、秒似乎真的有停滯不前的錯覺。不過,再痛苦也是熬過兩個月了,隨著身體慢慢康復,時間不敢說加快了,但起碼過得算正常點了。
人在低潮時,看到的風景也都變黑白了 |
回到本文的正題,分享這兩篇研究也是想幫大家解個迷惑,確實當我們處在一個痛苦的訓練課表裡(或是測驗),的確會有時間的錯覺,普遍在自我想像的時間世界裡,比真實的時間慢個8%甚至到接近10%都很正常,若是1分鐘間歇,可以差個5-6秒,若是3分鐘間歇,那可差到15秒以上,我想分享三個方式幫你度過這最後難熬的幾秒鐘。
第一個方法:無限正能量法
告訴自己,整個間歇訓練最重要、最核心、最有訓練效果的就是這幾秒,我前面的痛苦都是為了換來這最後幾秒最有效益的精華時段,要進步要贏過別人就趁此時,我要把握住!
第二個方法:大量詞彙轉移注意力法
當痛苦快要超過自己所能負荷時,開始轉移注意力,鉅細靡遺的把周圍的物品全描述一次,且多用形容詞,用得越多,你會覺得時間過越快。例如這是一個綠色的、圓形的、有點舊的、有四支腳的、上面有個杯子是白色的、厚度應該是5公分的、材質是塑膠的.....桌子;或是在田徑場的話,那可以開始想著,這跑道是橢圓形的、跑道顏色是棕紅色的、那邊有個藍色的單槓、在下面是綠色的草與黃色的花、旁邊有個跑者是穿白色的背心與藍色的鞋等等。且因為你的間歇訓練不會只有一組,通常也是越跑越累,所以你要讓自己大腦越想越多形容詞,上一輪用過的形容,下一組間歇除了前面講過的以外,再多想幾個詞彙出來,等想不到時,那時間也差不多過完了。
第三個方法:多撐5秒鐘
長跑界的傳奇Mo Farah有句經典名句叫:『One More Mile』,每當跑不下去時,就告訴自己再多一英哩就好,但我老是覺得一英哩好漫長,就算是輕鬆的長跑,1.6公里也是格外漫長。我倒覺得若在高強度課表下,當上面那兩招都用完且已經快撐不住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再多撐5秒就好,5秒那麼短,不過佔全日的86400秒中的超微小一刻,你一定撐得過的。
總結,不管是面對間歇訓練,面對比賽的最後幾百公尺,或是人生的困境時刻,盡可能轉移注意力或讓自己快樂一點,或是再多撐一會,相信之後你也會感謝當初那個沒有放棄的自己。
就像你抓一個平時都不運動的人去爬山,她可能走了一大段路以為起碼已走了1小時了吧?其實才過了15分鐘.....,差不多就是本文在談的概念😂 |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