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Sub7Sub8挑戰賽:結果、分析與場內花絮 | 補充研究:你知道團騎效益有多大嗎?

挑戰結果;圖片來源

Sub7Sub8計劃一提出,很不幸的就碰上COVID-19疫情,挑戰日期一再延期,又歷經了2次換人風波,包括原本的Lucy Charles-Barclay因傷退賽,由Kate Matthews頂替,甚至到了挑戰前一週又發生Alistair Brownlee舊傷復發退賽,再找來Joe Skipper頂替。

當然這競賽規則一出,又引發了不少人質疑這那叫鐵人三項啊?

但不管怎麼樣,主辦單位也好,挑戰選手也罷,都頂住了壓力,在2022年的6月5日Sub7Sub8計劃毫無懸念的挑戰成功,而之所以能順利挑戰完成,總結就一句話:『跟車跟得好,破紀錄沒煩惱』

這也如同個人先前寫的文章(Sub7Sub8計畫介紹與賽事說明)中,不斷強調的集團默契與團隊運作,特別是單車集團絕對是最能影響該計劃是否挑戰成功的關鍵,剩下兩項的游泳與跑步,有沒有配速員反倒沒那麼重要了!

故這篇文章來聊聊為何會說單車是關鍵?還有挑戰的過程的趣事,以及看看有沒有可以打臉個人先前預測失準的地方囉。

以下分析取材大部份來自於官方Youtube所釋放的影片完整版,有興趣者可再自行參考並對應我的內容觀看。

1. 選手成績與過往最快紀錄比較

將四位選手成績整理成下表來看,他們的分項成績,騎車是最誇張的快,但為了讓你更有概念,我再將過往賽事中的單項最快成績抓進來一併比較。

圖片來源

下表則取自維基百科的資料,男子過往游泳最快紀錄是41分26秒,女子則是45分04秒;單車最快是Jan Frodeno的3時55分,女子是Daniela Ryf的4時26分;跑步是Matt Hanson的2時34分(這邊順便提一下過去曾以Matt的成績與他獨特的跑法寫過一篇關於步幅的文章,有興趣請點連結:跑步,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再談步頻與跑姿),女子的Chrissie Wellington 2時44分。故只比較最快紀錄的話,單車是差異最大的,而跑步是幾乎沒差別的(且你不得不再一次佩服Chrissie Wellington到底如何在自己獨自完成一個226km的同時,能跑出這速度來?

圖片來源

2. 為何游泳似乎沒想像中得快?

從上方資料可發現,就算游泳有配速員的情況下,也是帶不出如此高速度,而我個人先前文章曾預測,Kristian Blummenfelt應有45分、Nicola Spirig應有50-54分間、Kate則是53-55分間,Joe Skipper後來才加入沒預測到,但他過往IRONMAN的游泳成績約莫在51-54分間。

而實際上,兩個女生都在54分內完成;而男子組,邦邦48分游完,Joe 52分,雖跟預測的相去不遠。但好像也沒有感覺到太明顯的配速員幫忙破水的幫助?

我認為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太難定位了,畢竟這非比賽,沒有那麼多選手可以當作標的物,故除了浮球以外,沒有任何可以幫助定位的目標,加上四個挑戰選手大多只採1-2個配速員,這個幫助降低水阻的效果不是太大。

而我原以為可以靠領航的獨木舟來帶領,只要該船保持在選手與浮球的一線之間,甚至還能利用獨木舟所切出來的尾流省力前進,但如果只是在旁護駕而已,那就一點功用也沒有,例如下圖,水裡的兩人明顯與划船者的方向不同。

最理想的狀況應該是下面這樣,獨木舟來定位,選手一直線跟游就好。


但現實成了下面這樣,小船、領游者跟挑戰選手都偏掉了

第二個原因,是領游者還得不只要瞻前也要顧後,仔細看下圖,領游人的眼睛餘光是往後顧的,他們每划幾下就要轉頭看一下挑戰選手是否跟上跟緊?一下要定位前方,一下要顧及後方,這幾個小動作都是在無形之間增加了水阻,故很難讓他們發揮出100%游泳全開的實力,此兩因素,讓游泳配速員的設計實在發揮不出太大功用。


3. 為何說『跟車跟得好,破紀錄沒煩惱??』

個人先前的文章說道:邦邦Blummenfelt約莫在3h35m-3h40m間可騎完;Nicola Spirig約在3h55m-4h間騎完,以及Kate Matthews在4h-4h10m間,不是Kate單車比Nicola弱,而是Kate是臨時被找來的,可能準備不充份或團隊默契未建立好,有些出錯的可能性。另外,沒想到更臨時的是Joe Skipper前一週才被找來頂替Alistair Brownlee,但Joe的單車實力非常強,就算準備不足,我想若重估的話,Joe應該也是有在3h35m正負2分鐘騎完的能力。

從結果來看,邦邦3h24m(均速52.9km/h)、Joe 3h16m(均速55.1km/h)、Nicola 3h53m(均速46.4km/h)、Kate 3h50m(均速47.0km/h),都遠比我估計得還要快。也比過往個人獨騎的單車分項最快紀錄,男子可以快到16%-20%之間,女子則快上15%左右的時間。

這邊就再額外來上一個單車小教室:到底跟車或集團輪車所能降低的風阻有多少?

取自2018年發表於《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期刊的研究:Aerodynamic drag in cycling team time trials. ,該研究以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擬出最多9名騎士的TTT騎法(團隊計時賽),其中一部份是針對兩台單車距離分別保持在0.05 公尺、0.15公尺、0.5公尺、1公尺與5公尺時,各台單車所需承受的風阻。但在此,我僅列0.15公尺、0.5公尺與1公尺的結果就好,距離太短雖然風阻最小但也最危險,而跟車拉到5公尺也不符合本賽事目標,故列三者就好:

從下表可知,在輪車距離達0.15公尺時,只要前方有三台幫忙破風的配速員,挑戰選手本身只需承擔領頭者不到一半的風阻(46.6%),若再增加到5-8名,增加的效益就不是那麼大了;若是輪車距離達0.5公尺時,只要前方有三台車破風,挑戰選手本身只剩48.6%的阻力;就算拉大到1公尺距離,有四位破風手的話,挑戰選手本身就能減到領頭者的49.3%力量,一樣是再增加的效益就不大了。

故結論來說,只要盡量壓在0.15至0.5公尺以內的輪車距離,同時派出4-5位幫忙破風的助手,3-4位在前,1位在挑戰選手後方,這樣就很夠用了,甚至前方可以派到6個選手幫忙破風,挑戰者甚至只要用領頭者4成的力量就能有與領頭者相當的速度了

跟車距離0.15公尺的TTT各選手負擔的風阻

跟車距離0.5公尺的TTT各選手負擔的風阻
跟車距離1公尺的TTT各選手負擔的風阻

回到比賽場上,四個選手一一來談。

Joe Skipper最多時曾採用到8位破風手,團隊默契也是最佳,跟車距離都盡量保持在最小距離


Nicola Spirig最多時也採用到8位破風手,且大多時候,她們會放一或兩個選手在Nicola後頭(下圖,圖右邊數來第三位是Nicola),是全場唯一一位採用這戰術的團隊。因為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並非是最後一位選手所獲得的風阻最低,反而是倒數第二位(詳可再見上方的研究模擬數據)。這個策略明顯與其他另三人的設計不同,我相信應該是Brett Sutton(Nicola Spirig的教練)的計劃,他一定也看過我上面分享的那篇研究😂。


而且在一整片的TT車與碟輪包夾裡,地方媽媽堅持騎他的公路車+休息把,還有全隊的配色、服裝與輪車的默契,看得出她有多重視這賽事,我真的是給她滿滿的RESPECT!


這是來拍寫真的吧?

Kate Matthews 只用少少的5位破風手,而且幾度還差點被甩掉(見下圖左,後頭的騎士是Kate,與前方這樣的GAP,要追上去是非常費力的,這就是我先前所提到的最擔心『默契不足』


ㄜ....又被海放了

但要講被甩掉,邦邦Blummenfelt 才是一絕,我就不多說了,直接看截圖,真的好幾度讓我笑到岔氣。

喂~嗯~~等~~嗯~等~我~~嗯~啊~~~(咬著水壺說不出話來)

抓水失敗....

還被海放....

更~差點摔車~~

4. 跑步不要2266就破7破8了

當單車以超高速完成後,邦邦與Joe Skipper的前兩項完成時間都在4時15分內,兩位女子選手都在4時48分以內。換言之,只要男子選手能跑在2時45分,與女子跑在3時12分以內,Sub7與Sub8就大功告成

這難度對這幾位選手來說並不高,他們過往在IRONMAN或相關226km賽事裡,不靠跟車都有辦法最後跑出此成績了,只有Nicola Spirig例外,因她不曾參加過任何一場226km,但5屆奧運選手,跑不出這速度也才奇怪吧!

特別是若您已理解單車集團運作的威力,不管是男子選手或女子選手,我估計他們全程的功率強度係數頂多只會開到各自的60%的FTP,對比正規的226km賽事,職業選手強度會抓在0.78-0.82之間。兩相比對,從原本要開4-5小時的Tempo強度,改成只要3個多小時的Zone 2有氧騎,兩者差異是相當大的,又省下不少體力來對付最後馬拉松。當然,有些搞笑片段讓部份選手在單車時又不時的得開一下無雙追回集團,不小時就拉高了NP值。

所以,我們就來看些有趣的小片段,例如:

邦邦你又調皮了(拿水給補給員時,補給員沒接好摔車)。

Nicola Spirig 這組的接水流程就非常順暢,甚至連看到不用看就接到水了,且連行動補給員都是統一的紅色系。

Joe Skipper 有最專業的行動補給車,能補水也能灑水,多功角色!加上又騎Scott,不用多說,一定給推!

另外也提一下,邦邦與Joe,都是採單一配速員從頭陪到尾的方式。雖然不知道原因,但這樣對配速員不也挺累的嗎?僅管這兩位配速員都是大有來頭的,Joe的配速員是德國職業跑者Frank Schauer,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時14分;邦邦的陪跑員是肯亞的Barnaba Kipkoech,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時09分。

雖然叫這兩位陪跑員跑個2時30分左右是還算不太累的差事,但陪跑員還是要負責引導、幫忙拿水、甚至幫忙澆水降溫(下圖),隨時隨地都要關注選手有無狀況,是勞心也勞累的工作,若有2人互相分擔可能還是比較好,尤其我注意到好幾幕畫面,都是邦邦或Joe要自己拿水喝,這點應該是由陪跑員幫忙比較好,也可避免讓行動補給員摔車的狀況發生。

像是兩位女生都是採多位陪跑員,Kate Matthews是採用三人配速員相互輪替的方式來陪跑,而比較多人好奇的是,怎麼陪跑員的身材好像有點.....!?

最受討論的應該是下面右方這位,是Kate起跑後的第一位陪跑員,後續也有再輪替上來,其名為Nerys Jones,她也是英國國軍,是Kate同袍,馬拉松最佳成績2時54分,IRONMAN最佳成績是2019年的IRONMAN Tallinn的10時17分(真的很巧,2019年Tallinn那場賽事我也有參加耶,世界真小)。另外左方的則是英國職業鐵人選手India Lee,但她過去主攻都是在70.3距離,不曾比過226km。另外還有一位職業選手Ruth Astle,其實力不輸Kate,但因Ruth也有騎車,故陪跑距離並不多。故此就能理解,為何Kate是讓這三名陪跑員交互輪替有機會休息,否則很可能會變成實力較好的Kate最後成了領跑員了。

當Nicola與Kate這兩組一交會而過,身材一對比就很明顯的.......well 不好說。


Nicola Spirig 找的兩位主要陪跑員,背景就更不凡了,下圖中間是Maja Neuenschwander,她是Nicola的瑞士同鄉,也是2012年奧運馬拉松選手,馬拉松最佳2時26分;另一位下圖右一的是 Luisa Baptista,巴西選手,也是2020年東京奧運鐵人三項選手。看來,地方媽媽在奧運界打滾了20年,果然有加進不少地方媽媽奧運代表團的LINE群組。

最後邦邦以2時30分、Joe 2時36分、Nicola 2時45分、Kate 2時46分各自完成他們的挑戰,當然也完成了Sub7Sub8任務。男生至少破了12分鐘以上,女性也破了超過25分鐘之多。

5. 結語:紀錄是留給後人破的,但要破得漂亮才行!

這場賽事歷經好幾波、好幾折、還有好幾次的病毒變種與換了兩次人之後,終於劃下句點。

當然這賽事規則也被不少不只是國內同好質疑,國外一樣是許多人認為:『這不是鐵人三項啊!』這應該只是個長泳、加上團騎與跑馬拉松吧?

個人也是認同此看法,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跟車的合理性,不然為何鐵人三項的發展,特別是長距離賽事為主的IRONMAN與Challenge系列,都不斷拉長跟車距離的限制,從最早期沒有限制跟車,到後來我開始從事這運動時,記得就已是7公尺,接著又改10公尺,到現今的12公尺,甚至PTO還規定到了20公尺,也界定了相關的罰則,就是要避免單車團騎影響導致競賽不公平!

結果這個挑戰賽直接打破此限制,還來個群體輪車,也因此我看到有國外的討論,直接建議找個一路可順流而下的河流來游這3800m、上岸後一路下坡加上大順風、再跑個一路下坡的馬拉松好了,那可能男子Sub6與女子Sub7都可達成了。

若只是單純以『挑戰』為名來進行就算了,偏偏主辦單位又一直強調這是要打破過往226km的個人紀錄,但明明就不是放在同樣的基準點上來比較啊?主辦人之一的Macca明明就是很懂箇中規則與差異的人,怎麼宣傳出來變成了有些違背圈內人所理解的常理呢?

再者,我也相信,就算同場地也同此Sub7Sub8的規則好了,我認為現今全世界有能力參與並挑戰成功的選手,應該少說有30-50人之多!這跟當初Nike所推廣的Sub2馬拉松挑戰的難度與公平性還是有蠻大的差別的!

總之,我還是花了相當多精神與心力,寫了介紹Sub7Sub8的文章,也寫了賽後的分析與趣事給大家知道,因為我認為選手依然是認真且盡責的,多樣化的競賽模式也增添了這項運動的豐富性,順便也解說一下團騎的影響性究竟有多大,希望能幫助大家更瞭解這門運動,也更看得懂門道!

或者..看看總能讓人笑開懷的邦邦也不錯..............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Sub7Sub8計畫介紹與賽事說明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