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跑步間歇訓練延伸討論:組休時到底該慢跑?緩走?還是原地休息?

忽然發現,大概一年沒去跑田徑場了....

在個人過去的訓練類文章中,有一篇流量相當高的文章叫:『閒聊:寫給新手看的間歇訓練Q&A』,點閱率達4000多人次,奇怪~明明是閒聊,卻有這麼高流量!? 是被『閒聊』二字給騙了,還是真的對間歇很感興趣呢?

這篇文章,我想要增加一些關於『組休時間』的討論,作為這一篇流量文章的延伸!

也就是說,到底在間歇訓練時,組間休息時是該用慢跑來恢復?還是用走的?還是原地停止休息?還是乾脆躺平算了?

如果您也有過這樣的疑問?

那我會反問:你的訓練目的是什麼?

這篇提出一篇2022年的研究來輔助說明!也相信同樣的道理能運用至騎車與游泳的間歇訓練中。

前言提要:

先提上述那篇文章,在該文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故白話來說,想要練最大速度(或專業一點寫法就是練VO2MAX),則組休要夠,故不建議組休時用緩跑來休息;但反之,目的是要帶點拉高整體訓練強度的分佈比率與心率在LT的時間,建議休得短,或組休時用緩跑的方式來進行,不要讓心率降得過低,這目的是練乳酸閾(即LT)的能力

當然,這也牽涉到訓練速度絕對也會有所差異,前者必然速度會安排得較快也較有壓力,後者則是速度較慢一些,也可能距離較長些,總之,這些都是在訓練安排前就要想清楚的事!

研究說明:

接著,就來分享最近看到的一篇2022年5月才剛發表於《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新研究,可以直接證明我的看法:Active vs. passive recovery during an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session in well-trained runners. 

這研究找來11位業餘跑者,平均年齡36.6歲,平均身高174.8公分,平均體重71.3公斤,重點是這11位跑者的平均10公里最佳成績是35分01秒(每公里均速3分30秒),平均最大攝氧量59.6 ml/kg/min,是相當具有實力與訓練有素的跑者(見下圖)。

MAS運用與操作:

這邊我特別想要一提的是他們的平均MAS(Maximum aerobic speed, 最大有氧速度達到時速18.7k/h,約略是每公里3分12秒。

所謂的MAS,定義上是指:『達到最大攝氧量時的最低速度(The lowest running speed at which maximum oxygen uptake (V02 max),也可以寫成vVO2MAX。這篇文章裡並沒有特別提他們是怎麼測出MAS的,但通常的測法不外乎是用6分鐘全速跑完後取其均速,或是用1500m-2000m的計時測驗的成績取均值。

同樣的也有運用到單車上的操作,可以用6分鐘的平均功率值作為Maximum aerobic power,或是無功率計的話,用6分鐘全力去騎的均速。同理,在游泳上也有相似的運用。

測驗流程:

回研究本身,給這11位跑者的訓練安排,是每位跑者都必須進行4組2分鐘的100%最大有氧速度跑(MAS),若以上方平均值的18.72km/h來說,就是必須配此速度跑2分整(大概可前進624公尺)。

第一次測驗,是讓跑者在組間休息時採動態恢復(Active recovery)』,也就是間歇訓練的組休時,必須跑其MAS最大有氧速度的80%,若就以18.7k/h來說,就是剛好4:00/km的速度來緩跑。接著休息足夠48小時後,再進行一次4組2分鐘的100%MAS間歇,但組休採靜態恢復(Passive recovery)』,原地不動。簡謝可寫成如下:

測驗一:2分鐘MAS速度間歇+2分鐘80%MAS速度緩跑,反覆4組。

測驗二:2分鐘MAS速度間歇+原地休息,反覆4組。

當然測驗前的說明、熱身、收集每人的生理數據,還有測驗期間的管控都是有做的,盡量只讓這些跑者的其他各條件都相同,僅僅去變化組休的方式。

研究結果:

這裡先以文字說明,相關數據請參照下方兩個較重要的圖表:

1. 靜態恢復(PR;組休時不動)』比起動態恢復(AR;組休時需緩跑)』,可以誘發出選手更高的最大攝氧量,前者最大值達97.85% VO2MAX,AR只能達95.11%VO2MAX(見下圖)。

2. 同下圖,訓練時能誘發出的平均VO2MAX值,則是採動態恢復時會較高,達83.82%VO2MAX,而靜態恢復是80.59%VO2MAX。這邊不難想像,因為動態恢復時,仍需有一定的速度在緩跑著,攝氧需求仍高,無法充份休息,故會拉高整體平均值。此外,這研究也有測血乳酸值,也是在靜態恢復時,能測得較高的血乳酸(平均6.93mmol/L),對比動態恢復的6.24mmol/L,也是有顯著的高

3. 下表的倒數四排數據,則是在測選手達到最大攝氧量時所需的時間,以及達到90%最大攝氧量所需時間,還有在此兩種狀態所持續的時間,統計上都沒明顯差異。意即,不管採用那一種測驗方式,只要間歇速度是一樣的,要誘發出最大攝氧量所需的時間與持續時間都是相同的

4. 下圖則是VO2MAX的數據圖,黑線是動態恢復(Active),紅線是靜態恢復(Passive),能夠很明顯的看出紅線(靜態恢復)在每一組間歇都能誘發出較高的VO2MAX值,但因為組休時能完全的休息,紅線也能很快的降下去。反之,動態恢復組,誘發出的最大攝氧量沒靜態恢復時高,組休時也下不來。

5. 這研究還有心率資料可參考,但因只用文字說明,順便補充在此。結果就是動態恢復的方式,會有較高的平均心率,也誘發較高的最大心率;而靜態恢復,因為有較多時間休息,平均心率與最大心率都略低。


訓練運用與建議:

基本上來說,這個研究就是拿來佐證與強化個人先前的說法,這邊再說明一次作結尾!

間歇目的是要刺激與誘發最大攝氧能力(VO2MAX),那麼間歇速度要夠快,組休時間要充份,原地休息會比緩跑的方式來休息更為適合

間歇目的是要訓練乳酸代謝效率,拉長血乳酸值在LT2的時間,那麼間歇速度不一定要達最快速度(速度拉過高,緩跑絕對跑不動,也必定影響接下來組數的訓練品質)但組休時建議要用緩跑來進行,不要讓心率降得太快,要拉長血乳酸在LT2或接近LT2的時間。或是另一種運用法就是縮短組休時間,例如訓練時間與休息時間採2:1或3:1來進行,即跑2分鐘但只能休1分鐘就馬上要再起跑,也能達到相似目的。

同樣的,這個運用也能放到單車間歇與游泳間歇訓練上。例如單車在執行高強度間歇課表時,組休時是該維持一定比率的功率?還是很輕鬆的踩甚至完全休息呢?只要通了本文的道理,這時專業的您應該就會反問:『那就看訓練目的是要拉高VO2MAX?還是要提高LT能力?』

不過,撇開對身體訓練的刺激影響,在心理層面或訓練壓力上,也必然是第二種方法的壓力最高。我比較建議有一定基礎的跑者或選手才進行,尤其是緩和時還是必須有一些速度的話,要能把速度或強度控得好,不影響後續幾組的訓練品質,需對自己身體與配速能力有較高的瞭解才比較建議如此操作。否則,練間歇時,就好好專注把每一組速度課表做好來就好了!

總之,訓練課表,其實有非常多種變化型態,每一個變化的背後,都有其原理與目的性,只要瞭解背後訓練邏輯,安排訓練沒有這麼難的!

夏天,是練速度的季節。但強烈建議用靜態恢復來組休比較好,否則....以台灣的夏天訓練環境來說,用動態恢復會真的很痛苦!除非你想練的是LT,且對速度掌握很有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5 則留言:

  1. 間歇感覺是深奧武功秘笈,常聽到,正反兩派說法也都有。算是跑步論壇除了要不要戴口罩之外的最熱門話題了。另外,是否要參考休賽季那篇的說明,夏天不要用冬天的最佳成績來練習,用心率或體感來跑比較安全?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可能又得另外寫一篇了,哈....

      不過在不同訓練階段,用不同的間歇訓練法,本來就是個常見的作法。我是覺得也沒啥好爭正反的,就算同一套練法,對於不同人,反應也可能不同啊,所以都能參考,再找自己合用的!

      刪除
  2. 那请问J帅两者可以不可以混合起来练?比如说前面4组原地休息然后后面4组慢跑?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我就會問你意義與想練的東西是什麼?

      比較常見的現實狀況會是,前面4組組休用慢跑,但後面4組組休恢復不來,變成原地休!

      我覺得你要先想清楚,要練最大速?還是LT? 一次做好一件事會比兩件併著做,但兩個做不好了

      刪除
    2. 好的 明白了 谢谢J帅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