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22 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賽後分析隨筆:整體觀察、職業選手表現與裝備變化

冠亞軍合影;圖片來源

這篇主要是整理了我在Facebook粉絲頁上的三偏KONA賽後相關貼文,因FB不便查詢也會隨時間而漸被遺忘,故特此整理至此,方便日後回顧查詢。但因是FB上的貼文,在語法與用字上也較為隨性,不算個很嚴謹的文章,還請見諒。

本文章新增一塊個人新增的7點整體觀察,這是FB上沒寫的部份;接著談男女職業選手成績與裝備品牌的比率。

IM KONA賽後整體觀察

在重新回顧這些貼文與賽後持續閱讀許多新聞報導後,我認為今年的賽事,透露了至少七個重要趨勢,也必將影響未來幾年內的職業與一般選手們!

1. 職業男子組勢必將越來越年輕化,應當會吸引更多20餘歲就轉往長距離的頂尖好手們。

2. 職業女子組競爭變得比以往更激烈,但年輕化的趨勢目前在職女組尚未發生。同時男女的競爭激烈也反應了一件事:要像以往能連霸的難度是越來越高了。

3. 無論男女,整體實力都還在不斷提升,職業男子刷破7時30分與女子刷破8時20分的日子應當不遠了。

4. 分齡選手的實力也同樣在提升,扣除職業組不談,今年總計有39位分齡選手成績在9小時內完賽、9-10小時內完賽的選手也有高達617人,10-11小時內完賽則將近1200人。

5. 科技越來越重要,特別在單車裝備上,另方面也反應著成本越來越高,用荷包換速度成了必要之痛。

6. 跟5月份在St. George的World Championship熱度相比,KONA明顯更為熱門與更有話題,KONA仍有不可取代的神聖地位。

7. 未來兩日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特別IRONMAN將在許多IRONMAN賽事中大量增加女性KONA保障名額,一共新增1200個額外的名額給女性,就是為了要湊出第一天女生為主的比賽日有足量的選手。只是這到底是種保障?還是種看輕?這還叫世錦賽嗎?可再觀察。但衍伸出來的另一個議題就是,聚集了如此多的選手到KONA,引發了不少當地人的民怨,新一期的GTN影片內容也在探討此問題,有興趣可前往觀看(連結),個人則認為一日賽就足矣,拿不到資格的與不夠強的,那請練到夠格再來,因為這叫World Championship!


10月11日賽後貼文:職業男子組

【IM KONA職業男子組賽後心得:變化,永遠比我們想像還來得快】
時隔3年再回到KONA,歷經疫情期間的沉潛閉關,果然讓一大票無論職業或分齡選手大爆發,今年再度刷新了一大堆紀錄!

IM KONA職業男子組總成績歷代前10名;圖片來源

IM KONA職業男子組單車分段成績歷代前10名;圖片來源

IM KONA職業男子組路跑分段成績歷代前10名;圖片來源

在男子組部份,如同個人賽前所寫的一樣,年輕選手出頭天,一大票30歲以下的選手攻上TOP 10,奪鋒頭搶焦點(可對照先前文章看:https://reurl.cc/Zb60jW)!

同時再補充男子前20名成績如下表:


Gustav Iden與Kristian Blummenfelt
這兩人原預料就能攻進前三名,最後分佔第1第與3名。而成績也真的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只可惜了我在賽前跟他們一起騎了一小段車,卻手殘的一直拿著手機卻沒按到錄影的畫面。
但真的衍伸出來另一事,是我也一直想提的,與其一直強調Iden戴的是來自台灣的帽子,也讓順澤宮再次躍上鏡頭。但瞭解這兩位挪威選手背景的話,就會知道這兩人從小就受挪威國家級的栽培,加上挪威的運動科學發達程度在全球也是屬一屬二,在沾光之後,怎麼思考培育出我們的下一代,與讓整體環境更健全,出更多的人才,這才是健康長遠之計!

Sam Laidlaw(阿滴;上方的表格裡,名打錯了,是SAM才對)
23歲的阿滴,第2名完賽!
個人也在賽前文章裡介紹過,從小就受專業的三鐵教練父親開始培訓,雖然才23歲,卻已經練了三鐵近20年!游泳本就超強,單車這次又打破賽道紀錄,甚至比職業車手的Cameron Wurf的4時9分還快上4分多鐘。但也不知道是否因為如此,跑步無法再推進個2分鐘? 不曉得,等他回去後跟他老爸再討論一下!
我想提的點是,我覺得他在跑步35km被Iden追到時,不應該太早擊掌的(本文置頂照),那一掌彷彿在說:『唉~終究被你抓到了,我輸了』一樣,你氣勢消下去,Iden會瞬間High起來忘了痛楚,一來一往就差很多了!
比賽到了那個時刻,所有人都是非常非常的痛苦,真的還笑得出來的,只有PRO前三名,後面沒有一個人臉色是好看的(例如Lionel....),Iden要追到你,也承受很大的痛苦,起碼要再咬一下,那怕只能撐1km都沒關係,也許他比你先爆,誰曉得呢? 有些可惜了!

但是打破單車賽道紀錄與最後的亞軍,你也紅了;圖片來源

Leon Chevalier(法國里昂哥)
也是我賽前介紹的8位30歲以下新世代的其中一人,最後總排名第7。比較可惜的是他的游泳52分54秒,在PRO中排到38位,不然單車4h09m(PRO第3快),跑步2h49m(PRO中第15),他只要游泳能再快個2分鐘,最後是在前5之列了。
Magnus Ditlev(帶錶哥)
一樣是我賽前介紹過的,我也非常看好他至少前5,但最後只收在全場第8名,不過也是KONA史上第10快的成績了。
我剛好在比賽那天早上出門前,看著線上直播正好訪問到他,主持人問他有何策略?
帶錶哥說,游得好、騎得快、跑個240、MIX在一起就好了(用說的果然都很容易啊~~)!
結果他游49分(第25名)、騎4h13m(第11)、跑2h48m(第11),只能說很平均,也非他希望有的水準,且最後結果也讓他必須重新思考,現在跑240都不夠了!
Clement Mignon(小可愛
賽前寫選手分析時,他是資訊最少的一位。最後卻也沒讓費心找他資料的我失望,以7時56分58秒,總排名第9名完賽!

至於剩下幾位,我有介紹,但最後不知道他們到那去了的人呢?幫你更新一下!
Daniel Baekkegard(貝吉塔)
游泳48m20s、騎車4h19m,在完成前兩項後,應該都還在前10左右,但是.....他就沒再出過T2了,下背疼痛,無法跑步,DNF!
Kyle Smith
跟貝吉塔幾乎一樣的狀況,騎完車後出不了T2,DNF。

至於比較讓人驚喜的老將們!
Sebastian Kienle
今年是他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來KONA,明年起會巡迴世界比賽但不再拼成績,接著退休!
卻在這場以第6名完賽,游泳52m58s(排名41)、騎4h09m(第4)、跑2h48m(第13),總成績7時55分40秒,也是他史上最好的一次成績了,這有像要退休的人嗎你說說?

新增補充一個周邊新聞,在KONA賽前記者會時,有記者問道Sebastian Kienle有何期許?他的回答不是拿冠軍,而是希望賽後也能出席記者會,根據慣例,必須要前5名才能參加。而這場他拿了第6名,但賽後記者會則多放了1張椅子一共6張,窩心吧?

如果我是第16名?會不會現場就有16張椅子呢?圖片來源

其他 Joe Skipper 不意外的殺到第5名,他的型態跟S. Kienle很像,都只差游泳!
前世界冠軍 Patirck Lange 剛好擠到第10名,他是前兩項都算不錯但不突出,完全靠跑步逆轉的選手型態,但此招可能從此不再有用!以後要來KONA且立志奪冠的人,你必須三項都達世界頂尖水準才夠了!
最老的職業選手 Tim O'Donnell 且還經歷心臟病開刀過,竟然也有8時02分,第13名收尾,RESPECT!
Max Neumann 是我賽前完全沒料到會在前10之列的人,以第4名作收,特別是他最後跑步真的跑出了個240,僅次於挪威兩人組的快,以後有機會再來聊他!

Max Neumann,日後再來研究你喔;圖片來源

而這個第4名沒料到的位置,應該是屬於 Lionel Sanders 的,可他不知道怎麼了....
我跑在Queen K往Energy Lab方向去時,有碰到折返的LS,看起來就是大爆了,且他的前兩項表現也確實不好(游52m58s, 42名;騎4h16m, 17名;跑3h17m, 37名,總合8時32分的第34名收工)。
答案等他自己揭曉吧(新增補充:他就是累了,詳請看他的影片有說明,個人觀點就是他賽前Overtraining了,可能那天跟我騎車,他被我操壞了吧😂😂😂)

LS:王八蛋,兇手就是你!!! 

不過還是一樣的邏輯,就算找一樣的教練,一樣的抽血驗血乳酸,有人拿冠軍,有人比得比以前還糟......這訓練的世界真是複雜!!
對了,在看下方這些紀錄時,我真的最為敬佩的人還是兩位上古神獸:Dave Scott與Mark Allen.
以上心得分享!


10月8日賽後貼文:職業女子組

圖片來源

女子組部份,我著重較多是在Daniela Ryf身上,但整體成績與其他選手也可自行參考下圖。

職業女子前20名成績;資料來源

【贏者展氣度,輸者現風度】

在緊接著吸收大量新昨日賽後新聞資訊時,我最喜歡這篇(DANIELA RYF: IN KONA, IF YOU FALL APART YOU REALLY FALL APART),故特此分享出來並寫寫心得!

Ryf怎麼了

“I probably went a bit over my limit, but I’m happy I did as it’s the only way to try and win this race.
“Coming off the bike with only a little lead and feeling bad I knew it was going to be a hard marathon.”
從這兩句話看出,確實她在單車催過頭了,要補上落後Lucy的游泳7分鐘GAP,雖然換得了4h36m單車全場最快,跑步3h23確是在WPRO中排到24名去了(總計32位WPRO完賽),為了這7分鐘,讓她的跑步付出了至少慢20-25分鐘為代價!

戰術失效嗎

“But that’s sport. You invest a lot and sometimes it works out and sometimes not.”
比賽有時真的就是場賭局,你可以只押50元,輸贏不過就百元間,打了個安全牌後就退場,怡情養性;但也可能試著孤注一擲梭哈,可能大贏也可能輸到脫褲。但賭局絕對不會是場盲賭,以Ryf的經驗與身手,她要下注前,絕對有自信自己可以駕馭或至少沒這十足也要有8成把握能吃下這速度或這功率,結果卻失敗了。
我自己常年在看他人的訓練數據與提供比賽建議,也不是每次都能準確抓穩最適的比賽配速,主客觀條件、身心理素質、臨場應變反應等等,都遠比單看數字來得複雜許多(這邊插播一下,上週IM70.3墾丁的冠軍李長泰,真的越來越成熟了,尤其他這季碰到的狀況是比較多的,但最後都還是一一克服了,長大了,可以單飛了QQ)。
回正題,如Ryf所講,有時就是試成了,但有時也是失敗了,成了,鬆一口氣,敗了,充滿挫折。運動科學與運動心理學間,其實不是獨立的兩門學問,而是交織纏繞的連結互動。

如果你是Ryf會怎麼做
我想很可能還是會再賭一次!
因為單車補不上這7分鐘的GAP,要靠跑步去追回落後Lucy的距離不容易(Lucy跑3h02m),還有後方還有Anne Haug(最後跑2h57m)與Laura Philipp(最後跑3h01m)這兩個擅跑的高手在,當然Chlsea Sodaro又是另一個沒料到的故事了!
故這戰術到底是失敗了?還是其實你沒得選擇只能試著梭哈吧!或者....梭個8成就好,補回個3-5分鐘就好?但比賽也沒得重來,下好也需離手,可那過程的各種決策,相信會是Ryf這幾天會不斷重覆回想的事!

至於放棄?
“It’s much easier to give up if something doesn’t go great, but I always want to finish to show respect for the other athletes – and you never know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 had the jellyfish sting in 2018, and I wanted to give up but I could still change everything. But eventually I knew on the run that it wasn’t going to happen today.”
放棄是饒過自己,堅持到底是尊重他人! RESPECT以上這段話!

給冠軍Chelsea的一句話
“It’s also nice to be happy for someone else and I was super happy for Chelsea. It’s great to see other athletes coming through. She’s a mum, and I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
Ryf不忘展其風度恭賀冠軍。

給不如意的人一句話

“I don’t know how I’d have reacted if I’d not won in 2015, but for me now it’s not life changing if I win or lose. It’s a disappointment but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輸就輸了,比不好就比不好,這又不是世界末日!
這話給你,也說給我自己聽。

至於冠軍Chelsea Sodaro,相信未來一年內會有大量關於她的新聞,日後再談也不遲;圖片來源


10月13日貼文:裝備品牌與普及率

【KONA選手們愛用的裝備是?以及我的觀察】
這兩篇文章要搭配著看
簡要數據篇:https://reurl.cc/jGAA0n
實際分析篇:https://reurl.cc/pMGGE8
3年沒回KONA,這3年裡有產生那些大變動呢?今年一共5276台單車,代表5276個選手;相較2019是2377個選手,就能明白為何今年比賽要拆成兩天了!
單車品牌
Cervelo依然市佔第一,但也僅約2成左右市佔。
Canyon市佔上升最多,從7.5%上升到14%,等於是每7人中就有1台峽谷!
Trek有超過10%市佔,614台。
Specialized, Felt, QR, Argon, Scott, BMC都在200台左右,5%上下市佔,再來就是百家爭鳴,也是種熱鬧!
輪組品牌
ZIPP第一不變,但市佔從67%降到47%,幾十年來都是ZIPP獨霸的情況,今年大受打擊了!而吞掉原來20%的主兇就是DT SWISS,2019年只有7%的人使用DT,今年上升到28%! 兇~~
當然這也跟共計18名職業選手使用或者也可說受DT贊助,大大打開了知名度有關,對比ZIPP只有9名職業選手使用!兩者品牌在PRO與AGE GROUPER間有明顯差異。
分享個小故事好了,我在2017-18就開始留意DT,18年底就毛遂自薦跟DT聯絡,希望他們贊助我! 這是我極為罕見會主動去找廠商的行為,故2019年起就使用DT至今,也是種走在時代的先趨者啦XD!
但是今年KONA真正的輪組話題反而是不到10%人使用的HED,而且整體使用率還較往年下降,關鍵就在那顆『類碟輪 Jet180』,成功帶起話題,不知道會不會引起其他輪組商的仿效? 例如取個DT SWISS AC 1688也不錯!
Aerobar
Aerobar是另一個我覺得比較妙的裝備,職業組有9人且也是最多人使用的Drag2Zero的Aerobar,但分齡組還是Profile Design為主,Drag2Zzero僅有100出頭人使用,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在價格上。不過我相信應該會越來越多人會願意投資在較好的Aerobar上了!
剩下的我就沒太大興趣,自行看。
番外篇
倒是提出另外三個觀察是目前還沒看到的統計,但我認為趨勢在發生!
第一個是補給品牌越來越多,其中有兩款的曝光率相當高,包括IRONMAN官方贊助品牌的Maurten,另一是Precision Fuel & Hydration(簡稱PF,是PTO官方贊助商.....又想到我PTO DNF悲劇><)。
這兩家我都吃過,也都很好吃,當然價錢也比過往的品牌貴了不少,Maurten一包果膠有25g 碳水,但我買不下手,賽道上則吃得很爽!
而PF產品有很吸引我的一點是,它有一款一包就90g的碳水,基本款則是30g碳水,對比過往大多數的例如GU等品牌都在22-23克Carb. 來說,提高單位面積的碳水量,真的有帶來攜帶上的方便,希望其他牌子也能多出一些高碳水但仍保持小包裝的果膠!
第二個是跑鞋,最大變化在ASICS市佔快速上升,首受衝擊的當然是NIKE!
那對我而言(我ASICS是自己買的,無贊助),我相信兩者的碳鞋絕對都有一定品質,但ASICS比起NIKE耐穿耐磨,我認為這點還是會讓精打細算的人大大加分的,加上A牌也合我寬楦的腳型,應該暫時還是會是我的主要比賽鞋!
最後一個就是也有人私訊問我頭上帶的那一條是什麼? 也是非常多不管職業或分齡選手使用的石頭頭巾。那產品叫Omius headband,也是自購,有興趣自查去官網看!
它的概念很像迷你的保冷袋,但有專業的朋友說我的比喻很俗XD,它是像喝威士忌的不鏽剛冰塊! 故,當有冰塊冰水先幫它降溫的話,這頭上小石頭就能稍稍保冷,接觸在額頭上又有風吹過,就有其效果;但是退冰之後就是常溫狀態,或是補給站都沒冰水的話,那就沒意義,跑起來也無感了。
但它也有個致命大缺點,就是那小石頭很脆弱,很容易一碰就掉或斷,掉了就沒救了,必須買新的來更替。加上帶了石頭頭巾在額頭上,又很難戴上帽子,故有不少選手會自行加工把帽子挖個洞,再將小石頭縫上去。
目前也已知有帽子廠商跟Omius合作,有可以鑲石頭進去的帽款(用電玩術語比喻,例如在打暗黑破壞神,武器裝備上鑲孔的概念),但整體而言,我認為這產品還有需要再改善空間,等看看下一代會不會更耐用些吧,故我會建議可以再觀望看看,畢竟這一條不便宜!
以上分享

這是個人賽後隔天,坐在海邊吃Acai Bowl,還很意外的有人送了我一張海報當紀念,CHILL。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