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2022 IRONMAN Austria:終於等到讓我撒野的一天!


2019年就報名的賽事,原定2020年7月就該履行的計劃,被病毒一拖再拖,連自己都在6月份也染疫確診,但心中那所嚮往的道路、所期盼的舞台、與最後想說的話沒有變過。

在2022年7月3日這一天,終於站上了起跑點、終於完賽、也終於在海外取得KONA資格,更在賽後KONA分配典禮上,撒野似的放棄資格(四月IM TAIWAN已取得資格,詳見該賽報),我知道我撒野的有點超過,但在這個幾乎全由白人所主宰的運動項目裡,還有這個最強的歐洲競技領域裡,一個沒有任何運動背景或底子的亞洲黃種人來此踢館,這練習了超過10年才能換得的20秒撒野,就算你覺得我超過,我還是要撒野!

撒野影片原封不動分享在此:


前言提要與心理建設

快速摘要一下,在2015與2017年兩度去了KONA回來後,我已決定以後只會出國拼資格,不打算在台灣拿KONA門票了,2018-2019年四度挑戰全失敗(德國漢堡、美國亞歷桑那、愛沙尼亞塔林、澳洲西澳),但我認為都只是落選邊緣,只有漢堡那場距離較遙遠。

2019年年中我也擬好2020年的兩場比賽計劃,其中之一就是IRONMAN Austria,也是我太太很想去的國家,原本也一直期望今年我終於要出國的時候,我們倆能一起去,但考量到費用成本還有隔離的天數太多會影響到她的工作,最後只能不捨讓我自己飛了,雖也有想過要不要再延一年到明年再一起去奧地利?但在這混沌時代,誰曉得會不會又一個變種病毒出來,全球又要封城呢?故與其等待老天給機會,不如自己去創造命運吧!

但今年真的確定要出國,也是到5月份左右才真的定案,今年也真的花了好多時間在說服老婆放我出國,僅管她一直擔心我出國會得病,但沒想到機票住宿都定案後,我自己自認已經夠小心謹慎了,還是不小心在台灣先確診了(詳見上一篇確診紀錄文章😓)。

最後是定案買了土耳其航空機票,先飛到伊斯坦堡轉機,轉飛薩爾斯堡停留3天後,搭火車前往克拉根福比賽地點,賽後再前往維也納觀光兼有班機才能回台,全程是16天13夜,之所以是13夜,就是因為班機時間都很差,都是在伊斯坦堡機場等紅眼班機,還有回台灣時基本也是快深夜了,差點就變17天了。同時這後疫情時代的班機誤點、班機取消或突然換登機門似乎都很正常,我碰上了不少狀況,讓整體行程中的精神都非常緊繃,深怕趕不上班機或跑錯登機門。

出發當晚的桃園機場,只有一班國際班機,卻是大排長龍

但在轉機的伊斯坦堡機場卻是大爆滿

從薩爾斯堡搭火車再前往比賽場地的克拉根福

瞬間就要報到準備比賽了,這快轉有夠快吧😁

講到疫情影響,這兩年影響也真是大,整個出國費用成本大增,還有物價也飛漲,就連我在2019年就訂好的住宿旅館,也在2021年因疫情影響而宣布倒閉,被另一家公司接手經營轉型成學生宿舍(比賽地一旁是University of Klagenfurt),同時對方也很負責任的願意幫我協調住進學生宿舍裡,但是必須等到7月1日,學生離開後才能入住,故我又必須再額外找一個民宿去安身7月1日前的立命之所。但這種三方的協調(倒閉飯店、新接手經營者、我)也可是耗心耗力,一直到比賽當週,才真的找到新接手的學生宿舍幫我處理完成住宿與費用問題,這來來回回的通信應該10幾20封以上跑不掉了。

訂機票也是個大問題,台灣基本上還是處在半封城狀態,機位機票少得可以,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票,轉機怎麼轉?怎麼飛?都是大麻煩,這過程真是光回想就頭痛!總之在一連串複雜與繁瑣的行程安排作業裡,感謝我的太太花了很久時間處理好一切,沒有她,我相信我根本出不去,不然就是飛出去沒地方住,接著還回不了台灣吧,當然更沒有後續那個撒野叫囂的歡欣鼓舞,故嚴格來說,沒有她就沒有我,《沒有J太就沒有J帥》!再次感謝!(男人們,學著點,知道為何我能一直這樣玩了吧?嘴的甜度決定夢想的高度!)


我與太太的LINE群組名稱的來去奧地利,一寫也寫了三年了,終於實現,只是遺憾少了另一半。
此外,除了我太太已幫我安排好的詳細的行程外,每天早上還會再提醒我一次當日重要事項!
嘴的甜度決定夢想的高度😂

不過後來自己還是搞了烏龍,火車坐錯站,只得拉著兩箱行李走了大老遠路去民宿。但事後才發現我走的這路竟是比賽跑步路線,也算是提前探勘路線了吧😏
在不太愉快的民宿住了3晚後,到賽前終於能搬進這學生宿舍,也終於能睡個好覺,前幾天住的地方簡直惡夢一場...

報到物資

最特別的是連單車補給點都標記好作成貼紙了,這很方便

比賽手環很特別

當然還有到了當地後,單車又出了點狀況(其實出國前夕也是碟煞出了點問題),到了克拉根福時所住的民宿也發生些讓人不開心的事,但就不贅述了,可能要再打個2000字吧。只能不斷的在腦中提醒自己:『在這時代,能出國、能比賽、我很幸福!』所有的不順在賽前都會結束,比賽一切會順利,正向、積極、BE HAPPY。

賽前兩天,最後確認身體狀況!聖筊啦~~

比賽地點Klagenfurt,還有我與奧地利的淵緣

我與奧地利還有另一個奇妙的淵緣,在2014年的IRONMAN 70.3 Taiwan賽事中,我當時也取得了2015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的參賽資格,在那個年代,要拿IM70.3世錦賽的資格是非常非常難的,與現在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在早些年,幾乎每年能取得資格的台灣人都只有個位數,而我2014年第一次參加IM703WC時更是感動到無法自己,我都還記得當時站在加拿大Mont. Treamblant的游泳起點等待鳴槍時,在泳鏡裡的眼睛都不爭氣的濕了。

但後來在2014年取得前往2015年IM70.3WC時,我選擇放棄了,因為我當時想拼2015年4月份的IRONMAN Taiwan,而且要賭能取得15年10月份的KONA資格,故9月份的IM703WC就先捨棄了,當時也沒想說先報名付費再說這選項,是直接割捨,賭非取得KONA資格不可的決心。而該年的IM703WC舉辦地點就是在奧地利的Zell am See-Kaprun(位於薩爾斯堡),當時就希望也許未來有一天能再回到奧地利!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7年後,真的來到奧地利了,只不過比賽地點不是IM703的薩爾斯堡(Zell am See-Kaprun這場比賽還是每年固定舉辦),換成較為南方的克拉根福(Klagenfurt),比賽距離從70.3變成完整的IRONMAN 226km距離,這場IM Austria自1998年首次舉辦以來,一直是奧地利或歐洲相當經典的賽道,今年的參賽人數達到2500餘人。

花了三年時間才終於來到此地

額外一提,在開賽前夕,大會有公布了本場IM Austria參賽人數最多的前五名國家,依序是:奧地利、義大利、德國、英國與以色列,奧、德、義要嘛地主,要嘛鄰近國都容易理解,怎麼有點遙遠的以色列也有這麼多三鐵人口?我覺得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但更有趣的是,全場我看到的黃種人不到5個吧,跟前幾年出國比IM還能看到不少日本、中國、香港與台灣人大不同,我想也是疫情影響吧。

回到比賽地點的克拉根福,這個地方位於奧地利南方,在過去是個沼澤地,並棲息著一直噴火龍,不時出來擾民甚至吃人,造成當地百姓相當不便,接著出現了一位屠龍勇者打敗了噴火龍後,創造了當地的安寧,也成為當地市中心的一地標與該市代表形象,這也是完賽獎牌與完賽T-Shirt上都有一隻噴火龍的由來(嗯....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故事時,我還傻眼了一下,內心OS我到底看了什麼??)。

克拉根福市中心的地標
來個全景圖
領到完賽T-Shirt與獎牌後,我確定了這裡的人認真看待這隻噴火龍耶XD

千里迢迢來抓這隻寶可夢

比賽開始了沒啊?談看待游泳的態度!

又碎碎唸了一堆,該進比賽了吧? 其實我反倒覺得比賽本身沒特別好提的,但我想談談我眼中所看到的歐洲人怎麼看待游泳這事!

在薩爾斯堡與前往克拉根福的路上,我看到了蠻多湖的,但令人相當意外的,幾乎每個湖旁都有人在游泳,並且是都不戴任何泳具,包括泳鏡、泳帽、浮具,他們就這麼隨性的跳進湖裡就游起來了,這有點改變我的三觀!

例如下方這圖是在哈修塔特(Hallstatt)所拍,不時都會看到幾個人在湖裡邊游邊玩,完全不需要浮具與泳鏡。

準備下水游泳的阿北與大媽們

這邊也是兩個當地人說下水就下水去游泳了~

而下方這是比賽的下水點,其實它是一個類似我們海水浴場的感覺,入場需要門票(印象好像5還6歐元,IM選手則在每天有特定的免費時段),但入場後就隨你進水裡去游泳、去曬太陽、去玩水,印象中沒有看到救生員(或許有但不明顯),總之,安全一切自己負責,很西方的概念。

同時,我在賽前也下水游了兩次,很意外的也碰到不少當地人或前來渡假的人在游泳,一游出去也是能游很遠,也不只是有年輕人,更多的是中老年人,一樣不需浮具與泳鏡,反而如果是選手都會戴泳帽泳鏡,還蠻好區分的。

比賽下水點,平時是個公共的開放浴場

若稍離開這有人管理的浴場,到旁邊免付費的下水點,也是一樣可以看到許多選手與非選手,不需任何泳具就下水了,攜家帶眷的,帶寵物的,老人小孩都是想下水就下水,沒有絲毫畏懼,這現象普遍存在許多我搭火車途經的路邊所見的湖中。

當然比基尼也是滿街跑啦.....

這現象代表什麼呢?個人一向認為,所有的運動,一定要起於『玩樂』,因為是『玩樂』,你不會產生多餘的害怕恐懼,在水上運動裡,更不會產生許多踩不到底、會淹死、水下有怪物等奇怪的反應。

但如果對水產生無謂的恐懼感,我們就會使用浮具(怕沉下去)、會戴泳鏡(怕看不到會沒有安全感)、甚至穿防寒衣,就算天再熱都要穿,但使用越多,反應的是自己對水性有更多的害怕,如果光『水』本身就讓人害怕了,那要如何游得好?一入水就全身僵硬、肌肉緊繃、呼吸急促、擔心緊張的,游得好才怪。

可這些歐洲人,從小就不需藉助任何輔具(也許剛開始還是有啦)就能在水裡玩樂,等到他們真要練游泳時,『恐懼』本身已不會是他們的阻礙因素,吃到水與嗆到水又怎樣?你也不會因為走路拐一下,從此就不敢走路吧?

再回到我們的環境裡,多年來我一直有個觀察,小孩子學習游泳的速度永遠也比成人快,除了小孩子柔軟度較好以外,小孩子接觸水的開始也是始於『玩樂』,他們不會去想水的負面恐懼,而是想到有趣與好玩,但成人的顧忌往往相當多,故學習游泳是種痛苦、是無趣而不是娛樂。

同理,去了歐洲也幾次了,更別提常在路上就看到滿是騎著單車的人,不管是以單車通勤或騎車運動的人,還有多是喜好戶外運動與爬山的民眾更是多不勝枚舉。故若要說有所謂的『輸在起跑點』,東方與西方看待運動的角度,我認為是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的,西方從小就有許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長大後仍是將戶外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份,當他們要轉化為競賽項目時,進入速度與學習效率就會很快;但在東方環境裡,升學主義至上,就算要開始從事某種運動,似乎也有太多目的性的存在,學習某項運動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達到目的後可能放棄,達不到也可能放棄,這起跑點的位置與動機就先輸了。

總之,我只想表達若你還是苦手於游泳或某些運動,我們已無法再重新投胎回到小時候或換個出生地了,但或許不彷先從『玩樂』開始吧!

好啦~要開始游泳了:1時11分上岸

游泳賽道

IM Austria的游泳賽道非常特別,先是在湖裡游一個『ㄈ字型』約3000m後,接著游進運河裡,運河兩旁全是滿滿的觀眾,這段還挺High的,當然也因為賽道縮減,也是打得最兇的地方。

我在6月後游得很少(染疫隔離),抵達奧地利後,賽前去游泳池游了兩趟,也在此湖裡游了兩次,還是調不到最好的狀態,加上因天氣過熱禁穿防寒衣,加上我也預期今日最高溫必定會上到36度以上,只能採保守策略,游泳不用太積極。

這場採Rolling Start入水,選手自行選擇組別,分別有1時內完成、1時至1時10分、1時10分至15分、1時15分至20分等等組別,並採每5秒放4人。我排在1時至1時10分這組,應該是最能找到跟游對象的地方。

6點40分開賽,等輪到我下水時已是6點57分,以每5秒放4人來說,這時前面應該已有800人了吧?但一下水就發現果然還是很多人不老實啊,我在水裡還是能不斷超越人,閃來閃去的也是挺煩的。

一直到快接近1200m的轉折點時才終於找到一個速度較為類似的人能跟得緊緊的游,但再轉彎一次被人撞了一下後,回程碰上大刺眼的逆光,不小心又跟丟了。

另外這場也蠻特別的,只有每100m一個浮球,但沒有水道線,無法用水道線定位來前進,加上為了閃人歪來歪去的,自估應該是多游了不少距離,原本設定應可在68分-70分內游完(配速1:48-1:50/100m),結果是71分上岸(均速1:51/100m),並跑了900多公尺的轉換區,實在是有夠遠的,還有買的照片裡頭,完全沒拍到我游泳上岸的照片,真是難過。

加減放點大會照片來充數好了

游在運河裡感覺挺酷的,雖然下面滿滿水草,手隨便一抓都是草....
非比賽期間的運河就長這樣,偶有人划船或玩SUP

好一個Nice Bike的5時12分

單車路線

單車路線是從游泳上岸後,往上面繞一大圈約90km,接著繞到下面去也是一大圈的90km,路線不重覆。地形起伏多,官方宣稱總爬升為1490m,我實際記到是1585m,下面那一圈比上面的難騎一些,瞬間陡坡較多,但最長的坡就2km多不算太難。

真正難的是對路線的陌生,原本是有計劃租台汽車把賽道繞一繞看一看的,但一天租金約6000元台幣,我實在花不下這筆錢只得作罷。我僅在賽前騎了90-110km,與0-12km(再過去就上高速公路,單車禁行),只能大概有點感覺而已,接著在腦海中不斷背著路線圖,且我原以為只要撐過在165km左右的最高點後,後段應該都是下坡了,那知那段都逆風,無法再多追回點時間了。

這樣有沒有假裝自己是從PRO MALE出來的感覺😆
選手多歸多,但大會裁判也真不少,還真的嚴格在抓跟車,這才會讓競賽變得公平!
這張雖然追焦不在我身上,但蠻喜歡這感覺的!只是我現在才發現,我後面那人好像跟了我蠻長的一段耶!

此外,實際在比賽裡,大概最大差別就是常常突然過彎時,我因路線不熟悉而必須減速或提早煞車,往往都在此時被其他選手給超越過去,但超也超了不能怎麼樣,加上事後我從資料來看,騎到120km後,氣溫已上到34度,跟賽前自己預期有相彷,所以後段一定要穩,若是過去個人習慣,一定會很想要推進5小時內,在2018年IRONMAN Hamburg那場就是如此,加上那場還被罰時5分鐘,後段更急著要推進5小時內,結果就是跑步爆了,這場我反而不太在意能不能進5小時內,反而天越熱,心要越冷靜,因為接下來跑步才是硬考驗!

題外話,這場我也意外發現,好多Scott Plasma,以往在國外比賽都沒看過這麼多台Scott,這場在我身邊出現的少說有20台以上,絕大多數都是plasma 5,少數幾台plasma 3,當然只有我一台plasma 6啦,還有一個選手經過我身邊時,跟我講了句『Nice Bike』

但你知道嗎?人家跟你說Nice Bike,下一秒是刷了你卡,那感覺不是很好的😑。不過反正我今天很淡定,就算有2500多選手,我心如止水,穩好自己的配速就好!

"Nice Bike" with a not very nice guy

其實職業選手裡有一位瑞典籍的職業選手Rasmus Svenningsson騎Plasma 6(個人過去在粉絲頁提過他,並叫他阿瑞,他在2020年疫情期間都沒賽事時,自己SOLO了一個226km還打破8小時障礙,是非常有潛力的新秀),但他雖然有來,我也在賽前轉換區處有碰到他,可他身體不適,比賽當天DNS了,而他前一週也有去比IRONMAN Frankfurt,則是DNF,他在職業鐵人這條路的挑戰還多得很,加油啊!

此外,在歐洲比賽或騎車,難免都會碰到很多讓你震到不行的石板路,地上必定會看到一些水壺、果膠、甚至車錶我都看過,而最巧妙的就是,往往過完石板路,就會有技術支援人員了。

如果車子有狀況,震一震可能就GG了

能不能在Sub10完賽就靠跑步了!3時23分收工!

跑步路線

跑步路線則有點複雜,在上方圖中的紫色線跑兩圈,我賽前研究好久,也大致騎了一圈但還是看不太懂,但反正跑步不就那樣,反正你不會是跑第一個的人,只要跟著前面的人跑就好,就算你是跑第一個!也一定會有前導車,放心啦!

該煩惱的是,等到開始跑步時,正常來說應該是過下午1點了,正是要開始進入最熱的時間點。我覺得來幾次歐洲比賽的經驗,那邊跟台灣往往熱在10:00-14:00這時段有些不同,因他們日照時間長,約4點多就天亮,晚上9點多才天黑,但日夜溫差大,10:00往往都還算舒適,而真正最熱的時期,個人感覺是在12:00-16:00間,偏偏就是跑步的時段。

來到Red Bull故鄉的奧地利,當然也是有喝不完的紅牛!

順便補充,我發現奧地利人真的很愛喝Red Bull,無論何時何地,不分年輕與年長,是不是運動員,真的隨時都看到人隨手一瓶紅牛,說不定是僅次於可口可樂外,奧地利賣得最好的飲料吧,加上也有各式各樣至少10幾20種不同口味的選擇,可惜沒有全部喝它一輪。

出了T2轉換區後,我算了算時間,要保底Sub10,馬拉松最差也要跑到3h27m以內,而我賽前估算,這種氣溫下,跑到緊繃應該也只能配到4:40-4:50/km配速,這樣要進327以內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貪了心,後面代價就付得大!

故我邊跑邊不斷叮嚀自己,前30km務必穩好配速,再怎麼樣衝動都要忍到30km才能放出去,前面務必控好配速來,而我配速以4km當一LAP來配,故每4km應該會落在19分正負20秒間,控穩、控好、也控制自己情緒!

最喜歡這張照片

突然想起前幾天在FB粉專開了個直播,有個人問:『國外比賽與國內比賽,心情有何差別』

寫到此,我忽有靈感能這麼詮釋:『在國外比賽看似人很多,其實只有我一個;在國內比賽,看似人少,但其實滿滿都是人』

這意思是,在國外雖然身旁不斷有選手,但反正沒人認識我,加上這次選手號碼的設計是以誰先來報到就拿前面號碼,無關於性別與分齡組,意即我完全不知道我身邊的人是否與我同組,所以我根本不曉得把誰當對手,就算知道好了,我這組選手人數多達400多人,遠比今年一整場IRONMAN Taiwan全部選手還多,我是要去在意誰啊?故真正對手就只有我一個,該怎麼分配好體力跟作好配速與補給工作最重要。而在台灣比賽,選手數少,不只身邊的選手幾乎都認識,還有場上與場外的加油團、志工、選手親屬與友人,認識我的還真不少,那麼多雙眼睛看著我(可能摳個屁股都會被拍下來吧😂),很容易一個失心瘋就失速了,故兩種賽事,調整心情的方式自是不同吧!

除了騎車會有石板路,跑步也不少,故在歐洲跑步,建議最好不要穿薄鞋!
看照片就知道一定還在跑步前段,兩腳還飛得起來
這就很明顯一定是最後幾公里的掙扎了...

進終點前,才有心思看看兩邊的加油團們,雖然還是沒有任何一個是我認識的人,也沒有過往會有太太拿國旗給我了,是最大遺憾吧!

這場也確實配得很穩定,每4km的分段時間依序是18:37, 18:17, 18:40, 18:55, 18:08, 19:00, 19:00, 19:10, 20:54, 20:39, 12:25,除了第2段跟第5段略超速外(應該是路線有起伏的關係,我沒印象有突然的加速才是);在第9與第10段則是32-40km段的衰退,還是因為有疲勞影響了,而最後的12:25是記到2.5km(GPS 42.5km),均速到4:59/km,略拉了點速度回來。故整體4:48/km配速,也算跟賽前自己抓的差不多了,沒有太明顯的掉速,僅管後半馬相較於前半馬差了6分多鐘,我也沒特別去查過往紀錄,但應該是配到衰退幅度最小的一次了,還有補給也是從頭到尾完全照計劃進行,完全沒有吃不下或想吐反胃的現象,完全像個機器人一樣完美執行了賽事計劃。

還有,在馬拉松項目裡,很有趣的幾乎是很平均每跑1km都可以抓下1個人,最後至少應該也抓下了至少40餘人,沒有被任何選手超越過。喔對,還有那位說Nice Bike刷我卡的傢伙,在跑步時也被我倒刷了(君子報仇,等到第三項都不晚)!

進終點前最重要工作:先把錶按停,這樣才有帥氣的進終點畫面!

接著來個帥氣的3連拍........ㄜ~~第一拍失敗NG
第二拍,好像過度曝光了點....
第三拍,好啦勉強OK!其實是終點照也就只有這僅僅的3張😓

賽後的心情三溫暖

最終完賽時間就是9時56分59秒,第7次Sub10達成,是有歡喜但沒有太高興,因這也是自己所有Sub10中成績最差的一場,故進休息區後沖完冰水降溫完後,就一跛一跛的走去2公里外的轉換區牽車,不想去排賽後按摩(也怕自己再次染疫),也不想留在現場吃東西(沒胃口)。

牽完車,領完轉換袋後,默默的走回住宿的學生宿舍,先打電話跟老婆報平安,她說我比得很好,我原以為她只是在安慰我,接著打開APP看成績,嚇了一大跳,我這成績有分組第9名喔?以往起碼也要9時10幾或至少20幾分才能進前10吧!?我從來沒有任何一場海外的IRONMAN擠進前10名過耶!

賽後看到成績,有點無感,但看名次,怎麼好像有點怪怪?

再去看總成績後(下圖),這時就懂了!往年冠軍都在7時40多至50多分,在2011年的7時45分還是當時的最快成績(由個人也非常喜歡的前職業選手Marino Vanhoenacker所創下),就算2019年同樣碰上熱浪來襲,但冠軍成績也有8時14分,比今年冠軍8時17分還快,甚至拉長來看,8時17分是自1998年IM Austria首屆舉辦以來,最慢的一場冠軍成績!

僅有7名選手sub 9,是近年很罕見的現象

若要說是冠軍太弱?好像也不太對。因為第二名Michael Weiss也曾是該賽的冠軍(2018年,8時4分),加上他也是多場IRONMAN冠軍選手,更有多次sub 8的實力,但他都還輸今年冠軍6分多鐘。還有整場只有7個選手破9小時,這也是現今很少見的現象,擴大來說,全場不到100人Sub10,在這賽事或歐洲賽事裡是非常罕見的。

(備註:本賽事沒有職業女子組;而隔週在瑞士舉辦的IRONMAN Switzerland才有職女組,但沒有職男組)

我當晚就覺得,應該會有很高機會可以拿到KONA資格了!

當晚,輾轉難眠(廢話,全身痛得要死,還有分泌爆表的腦內啡,根本睡不著),夜裡還能再回現場去幫較晚完賽的選手們加油一下並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

還有也順便回會場去花個20歐元刻下成績,若是以前的我,一定不會想花這錢刻下紀錄,因為只有破PB的成績才值得留念。但這兩年受困不能出國比賽,甚至可以說在台灣比賽也是可能隨時取消的情況下,我也不曉得以後還有沒有機會比賽了,加上自己也40幾歲了,或許這就是我最後一次Sub10了,凡事都有可能嘛!故能留念時,還是快留下點回憶吧!

刻個紀念品

越夜越HIGH

來張全景圖

隔天的KONA分配

賽後隔天一早,把單車處理且打包好後,去會場等候KONA分配,而終於等到M40這組時,主持人報了會有6張資格,且依序喊到第4名選手已經有3人放棄(已取得資格或沒出現),我接下來已是腦子完全空白了,僅管練習了許多次,但腦子還是轉不動了!

直到喊到第7名時,我老婆傳了LINE訊息說要記得錄影,我才趕緊用發抖的雙手準備在喊到我名字的那一刻,千萬別忘了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爾後,也就是文章開頭你們所見的影片了!

KONA資格分配會場

13年了,從接近30歲之際才開始接觸這運動,並且是從0開始學習游泳、騎車、跑步的我,過程之中當然也因完成學業、當兵而中斷過,但這麼多年始終嚮往著KONA,去了KONA又嚮往用更艱難的方式取得KONA資格,接著又被疫情打斷了兩年多,好幾波與好幾折的考驗後,終於證明了我是有能力在海外取得KONA資格的人,特別是直接踢館踢到歐洲,這鐵人三項風氣最盛行的區域,又是場2500餘人的大場子,沒有在用特殊規則或挑軟柿子吃的這事,這不簡單也不可思議。

我想接下來更難的方式是用職業組身份參賽然後拿到KONA吧?但我肯定直白的說,那對我來講是完全做不到的天方夜談,除非我早個20年就開始練可能還有點機會吧!但也許就沒機會去多唸書,把唸到看似無關的東西,轉化成我自己去吸收訓練知識的能力吧,人生的峰迴路轉有時就是如此奇妙!

還有加上我自己都40幾歲了,進步空間已幾乎怠盡,接下來能不退就不容易了。持續保有對這份運動的熱情,用『玩樂』的心繼續在這個世界舞台闖蕩,我想還是會有趣許多。

這次也拍了不少照片,之後再慢慢分享出來

最後,如果有什麼想對正在看此文的你說的話?

我想告訴你的是,我真的不是特別有天份的人,而且很少人知道我小時候是有氣喘的,國中時飆車還飆到摔斷過腿,後來雖也玩票性質的接觸過不少運動,但沒有一項能練出點成績。但好在耐力運動的本質不外乎兩件事:『耐性』『堅持』,它不太講究天份這東西,就看後天誰更願花時間去累積,誰能比他人更承受多一點痛苦,那人就有機會出線,而我撐了很久很久了!

我相信台灣有更多有本事出國參賽IRONMAN也能拼到KONA資格的人,不會只有少數人才做得到,有更多在小時候就有打下良好體能底子的人都比我更早先贏在起跑點了,我只是不安於室先一步去闖了,加上我打死不退的守在這個非去國外拿KONA資格不可的堅持上!

作一個大夢,花時間去圓這個夢,人生這條路才叫活得值得!

最後,我也想對自己說說,不管你決定下一階段賽事規劃怎麼安排?都要記住,保持一顆『玩樂』的心,Have Fun and Have an Unforgettable Iron-Journey!千萬不要太自滿就停留在此了啊,這次說不定只是運氣好,有本事明年再拼一次資格,再去別的地方撒野啊!

世界很大,值得用一輩子去探索....順便撒個野!

最後,我想再額外感謝近兩年半間,曾經透過下方平台以實質贊助支持過J帥的朋友們,不管您是因為我所分享的知識與資訊有所受益而給的回饋,還是只是單純想挺一下這個老是在作夢的人,我都要再次謝謝您,是你們讓我有能力、有勇氣持續出去挑戰,也因為你們,我不孤單;我圓的也不是自己的夢,是我們一同的夢,再次感謝!未來,我還想持續闖蕩,希望帶給大家更多有價值也有趣的視野,不讓你們失望,THANKS!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10 則留言:

  1. 看到最後,最後以後好感動阿!然後我一定會好好玩樂的。

    回覆刪除
  2. Red Bull老闆是奧地利人(這個飲料是泰國人發明但是是被這個奧地利老闆發揚光大!所以在奧地利到處看到這個飲料完全合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是像例如台灣也有黑松沙士黑松汽水,但也不會紅到大街小巷人人都在喝,要紅到國際,同時又被國民普遍接受,不簡單

      刪除
  3. 保持玩樂心態,覺得很有意思!希望我也能維持下去

    回覆刪除
  4. 這篇文讓人又找回當初比鐵人的初衷,應該是近期J帥最激動又真情流露的心得了,再次恭喜,衷心佩服~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初衷就是要去KONA,都沒變過啊XD

      能獲得你共鳴真好,我也謝謝你!

      刪除
  5. 恭喜J帥成功在國外拿到KONA資格,真的是值得紀念的一刻。有考慮撒野影片附上翻譯,讓英文不好的同學也知道,J帥和主持人在激動些什麼嗎? 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 這些英文很簡單啦!

      難理解的應該是,一般人應該不懂到底在國外拿到kona資格是有多難吧?這個才難解釋

      但無所謂,懂的人就懂,跟英文一樣,懂的就懂,不懂的就看我發神經就好X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