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年紀,究竟是生理心素?還是心理因素?

Maui島上的彩虹樹,當初在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雜誌上看到照片,2017年就趁比KONA時順道來了一趟

近看比較明顯,每顆樹都有獨特的彩虹紋路





你老了啦,不要這麼勉強....

人要服老,不要這麼拼命....

年紀大了,不能這樣玩了.....


這些說法,你陌生嗎?





先簡單說說自己的例子,我從27歲開始跑步,但真的開始練跑,是28歲進了博士班唸書後,生活苦悶、當時又失戀、也沒啥朋友同學、尤其當時唸博班只有我一個全職學生,每天住在學校旁,除了唸書、睡覺,也真的不知道要幹嘛,一堆的陰錯陽差下開始跑馬拉松,隔年跑到受傷後,又意外開啟三鐵之路...

但這故事不是重點。

重點是,從那時開始就常被說:你老了、有年紀了、不要那麼激烈運動等等...

更不用說,當時一大堆的比賽,甚至週週有賽事,搞得全身是傷,更容易被人勸,人老了要服老!

套句鄉民用語:你才老,你全家都老


年紀到底對生理因素有何影響?

先幫各位摘要一些重要研究與生理參數。

首先,人在30歲後,最大攝氧量VO2MAX會以每10年衰退9-10%的速度往下降,也就是平均1年掉1%左右(資料來源)。

另外,針對最大心率的研究,有一篇meta-analysis(不懂meta的意思的話,白話來說,就是整理了過去數十或數百個研究的資料,把這些資料重新分析),這篇研究整理了351篇研究後發現,最大心率會以每十年掉7下的速度往下衰退(資料來源)。

另外一篇針對1979-2014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馬拉松的研究,共有31萬筆資料,研究發現是年紀在34.3正負2.6歲左右會到達巔峰,接著運動表現開始下降(資料來源)。

再看一篇單車的研究,以10秒peak power來測無氧能力(anaerobic power),研究發現年紀每增加10歲,Peak power會衰退8%。但也有另一個好消息是,有氧能力不受年紀影響。


好,看到這邊,你有何想法??

想法A:對啊,人過了中年,不管VO2MAX或MAX HR都會往下掉,馬拉松也頂多到了36-37歲就往下走了,人還是要服老?

想法B:誰說的,如果你對三鐵稍有瞭解,一定認識這兩個老怪物,近年來專精於70.3 mile距離的Craig Alexander已47歲,依然有3時40-50分的實力。另一位老怪物 Cameron Brown 48歲了,還是威風八面 (但話說,小的在下我,去年IRONMAN Western Austarlia贏了他耶XD)。

這兩個想法都對,但也有點矛盾之處。

想法B部份,這兩個年輕時更強啊,目前只能維持或盡力讓衰退幅度降到最低。

想法A部份,對於從小就訓練的選手而言,沒有問題。
但大部份的一般人,沒有經過完整訓練,體育天份都沒被開發過的話,VO2MAX與MAX HR到40歲都還在往上走都很正常。

再看上面單車那篇研究結果,那些樣本都是有訓練過的單車選手,10年掉8%的peak power,那你可回想,你剛開始騎車第一年與騎到現在不管3年還是10年,peak power有衰退嗎?還是往上走?好吧,就算往下降好了,你認為真的就是年紀害的嗎?還是其實是你訓練變少或變得越來越不想練車的影響有關呢?

而且馬拉松、鐵人三項成為一般人能輕易投入的項目,或是有職業選手的出現,甚至市民選手菁英化可以說是近10-20年內左右才變得普及,更不用提技術的進步、訓練系統化與科學化、營養與恢復等等新知,我認為都是近十年來才發生的事情。

所以,生理指標的衰退也許仍是事實,但透過訓練、恢復、營養,能更減緩衰退的產生,簡單來講,一個40歲不運動的人與一個40歲但維持每週跑量50km的人,你認為誰的體能衰退速度會快? 或誰會比較像大叔大媽?


那什麼是心理因素?

我過去曾觀察到一個現象,在網路社群上,有個20出頭的年輕人因受傷而不能訓練,很多人會鼓勵他,諸如:你還年輕、很快就好、比賽還有、再繼續努力、好了會更強....等等等,都是偏正面的鼓勵話語,而且基本上是不分運動圈的同溫層或外界的異溫層!

但如果是30幾甚至40幾50歲以上的中年人,在同溫層的聲音可能還是鼓勵,但在生活圈裡可能就會面臨他人告知:要保重啊、別這麼拼啦、換個運動啦(其實很多人想講的就是你老了要服老)。

來自於他人的聲音,會不會對當事人有影響呢? 

當然會有,尤其在一個受傷而心情沮喪的人身上,自信心是非常容易動搖的!

但有沒有可能其實這兩個人需要的恢復時間根本就差不多呢?

就算年輕人恢復快一些,也不可能會差到數週或數個月吧?那麼,明明兩個同樣休息或治療後就會康復的兩人,前者會受到鼓勵鼓舞他繼續向前,後者很可能就因此停下腳步,將重心轉移去其他地方了。

同理,再套用到運動表現上。

一個年輕的人因為一場比賽比不好,一樣會獲得大多數正面的聲音鼓勵他:你還年輕、大有可為、休息一下再出發、再調整一下就好了;但後者就可能會接收到比較多負面的訊息,告訴他人要服老,拼成績是年輕人的事等等......

可是有沒有可能,前者其實已經訓練到體能的頂了?而後者還有很大空間? 誰曉得呢? 但在得到答案以前,我們就常因年紀而直接下定論了!

講兩個實例,在我自己帶過的人裡頭,有個47歲馬拉松破3的例子,跑齡約2-3年,但不諱言告訴你,他小時候是游泳選手,只是後來中斷了數十年沒運動,到40多歲才又開始跑步,我只是幫他找回了過往的運動能力。

另一例,也是40幾歲才開始運動的人,但以前完全沒運動背景。我觀察了他這幾年下來,速度依然每年在提升,連最大心率都在提升,這明明就步入中年了啊? 怎麼會這樣?  原因就在因為過去沒有訓練底子,其實根本不曉得潛力在那,隨著訓練累積,身體能負荷的max HR也越來越高,VO2MAX當然也隨之升高。


結論!

年紀的影響,確實可大可小,生理指標上,平均來講的衰退幅度就擺在那裡,你可能衰退多一些,也可能少一些。

但另一方面,心理上相不相信自己還有未開發潛能?身邊的人對你的支持是否大過於打槍?你認為是生理衰退的影響大一些? 還是心理影響大一些呢? 我相信後者的影響是較高的,尤其再加上必須面對同儕、家庭、同事等的意見的話。

年紀必然有影響,先接受這事實,但不是消極的就因此放棄,或者在放棄以前,先問問自己,你真的盡了所有的努力了嗎?  還是其實能夠更積極投入於訓練的安排與規劃上、更勤於保養與恢復的工作、更著重於營養與每日所攝取的食物上?  先問問自己,你相不相信還有突破的可能? 相信,就會帶來力量。

最後用個比喻來完結,你敢不敢今晚回家後,跟你太太或你媽媽說:反正妳都老了,皮也皺了,擦保養品也是浪費錢,省省吧!

願你還見得到明天的太陽~~


Maui島路邊偶然發現的烤肉美食,超好吃, 紀錄於2017年IRONMAN

有烤豬肉、雞肉、水果沙拉與烤香蕉,懷念的美味(野味),紀錄於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