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續)訓練的開始:強迫自己,建立慣性

分享一個對話紀錄
今年普遍很多人都有意興闌珊的狀況,上半年想練時碰到疫情而停擺,現在就算知道了下半年比賽會回來,但好像又提不起勁來!?
好像也不是沒在動,但就是少了些什麼,練起來就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有時候熱血個2天,又休了好幾天,這陣子又進入了酷熱的夏季,運動表現又不如年初天冷時期,看看資料又不想練了!
偶爾的懶散可稱為休息,持續性的出現上方狀況,甚至開始懷疑與否定自己,就不是好事情了。往好處想,我相信今年目前為止受傷率大幅降低(復健科/推拿/中醫師表示:我們需要經濟紓困方案)!
怎麼找回動力?或重燃熱情?
我的答案是『強迫自己』,類似的文章在前陣子已寫過,有興趣可再去看:『訓練雜談:尋找動力?不如建立慣性』。那一篇主要是寫一個真實故事,這篇則是談談另一種觀點,所以標題才有(續)的字眼。
先講一個個人觀察,所有『好』的習慣的建立都始於『強迫自己』;反之,只有壞習慣才會在無形之中養成,不會有人說他要刻意養出壞習慣,例如今天抽半包煙,下週要增加到一包煙,沒有的,都是無形中越抽越多的。僅管『強迫』總是帶有些負面的涵義,但強迫久了才會成為『慣性』,才會讓你持續長久,就算偶爾暫停,也會很快回到常軌,但常常半途而廢,放棄就會在無形中變成你的新慣性。
不要太相信一個熱血的動機,再熱血遲早都會冷卻;也不要太期待一個遠大的目標,如果你連每天眼前的小事都做不好。
至於怎麼強迫自己?不管是自己排的課表或有教練安排,把每一天訓練填滿,就算訓練效果不好也沒關係,訓練課表不外乎就是從時間、強度、頻率或反覆次數所組合而成,最為基本的就是『時間』,把訓練時間先填滿,填不到100%也要80%,沒有80%也好過60%。
此外,訓練,也是給自己一個與自己獨處的空間,放腦子自由
講到腦子,來額外補充一個大腦的科普小知識。
人的大腦本質跟肌肉是一樣的,都是『用進廢退』原則,有用有主動思考,它的神經迴路才會變得活躍,大腦細胞才能不斷增生;反之,被動的接受訊息,對刺激神經迴路沒太大幫助,因為它只需走相似的神經迴路,只會讓原有的迴路繼續運作,沒用到的神經迴路開始衰退,當要處理的資訊越來越少,用不到的神經迴路就持續衰退,最後整體大腦功能就會退化。
但現代人的生活,特別出社會之後,大部份都是在處理規律的事務,例如差不多時間起床、差不多時間出門、走差不多的路線上班、處理差不多的公事、回覆差不多的訊息、吃著差不多的午餐、開著差不多的會議、走著差不多的路線下班、還有要處理差不多的孩子雜事、在差不多的時間上床睡覺等,日復一日成了差不多先生與差不多小姐。
尤其現在離不開手機與電腦的生活,只要打開3C,都是在被動接收多樣化的資訊,看似在思考,其實都是被動的被餵著訊息,並本能直覺式的處理與回應,例如公事該怎麼回應?朋友的幹話該如何回應?因此,大腦所走的神經迴路越來越像,也越來越少接收到新的訊號刺激。
但脫離這樣的慣性後,在運動的當下,遠離手機或3C用品之後,你的大腦才比較能自由,去想下個轉角會不會遇到誰?或過這個山頭會碰上什麼?多樣化與難預期的資訊才會進到大腦裡,尤其若是騎單車出門,神經都會特別緊繃,深怕被三寶擊落,不只接收訊息,也同時在推敲著路上的一景一物是否會對自己生命產生威脅感,是種主動性的去感知環境事物,這些刺激都會誘發新的神經迴路產生。
就算只是跑跑步或游游泳,也能逼自己放下3C用品,主動地去思考事情,那怕是天馬行空的想像,都是日常生活裡較難會有的部份。
當然,什麼也不想也是很棒的事!
再分享另一個實例,曾當過一個職業婦女的教練,她得一大早起床準備早餐並送孩子上學,接著自己上班,下班後還要趕著去接送孩子與給家人準備晚餐,屬於『自己』的時間寥寥可數。
但我還是告訴她,每天抽出至少30分鐘到1小時來,給自己『放空』,好好與自己獨處,想想自己的事,不要再煩惱家人的事,這就是個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要把『運動』這事當成是種『Suffering(受苦)』,而是一種『Charging(充電)』,那怕只是散散步都好,不愛運動,也要有一個屬於自己時光的興趣,每天都要有個屬於自己的時間,是休息,也是成長。
強迫自己,看似負面,實際是種再正面不過的事情了!
今天很心靈雞湯。
放空,紀錄於2016年澳洲布里斯本某個公園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