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除了溫度,你更該關心體感溫度

日本三大奇橋之一的德島祖谷蔓橋夜景,紀錄於2019年冬
如果你曾出國旅行過,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好像國外就算溫度再高,感覺起來好像也沒台灣那麼熱?尤其越是乾燥的地方,頂多只是被日曬得皮膚有些熱或痛,但也不像台灣一曬就渾身不舒服的濕黏?這是為什麼呢?

這次來講一個名詞叫『體感溫度』


在過去個人don1don專欄裡,有篇文章:『溫度與速度:氣溫對馬拉松配速的影響性』,裡頭摘錄了一個實際研究,要跑出最理想的速度是在6度的低溫,而當氣溫達16度時,男性與女性會有平均3%的衰退;若氣溫達26度,女性掉11-14%,男性掉15%的速度,即使是菁英選手,在26度時,仍會衰退6-7%。那當然就不用講現在氣溫基本就破30甚至35度了。


但是,這個只考慮到空氣中的溫度,若沒考慮到『濕度』的話,就易錯誤解讀,如第一段的例子,在乾燥的日本,即使25度也不覺得熱,但在濕熱且若又是吹南風的的台灣,25度就已經讓人不太舒服了。


溫度、濕度與體感溫度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資料提供(內有數學公式,但在此不提略過),下圖以風速2.5m/s為例(微風),以台灣動輒濕度達70-80%,若是南風天或雨要下不下的前夕,濕度可達80-90%,僅管氣溫只有28度,體感溫度都會達30-32度,若氣溫達30度,在濕度高的狀況下,體感溫度可達33-34度;當溫度大於32度時,基本上也別練了,因為體感溫度已高於人體正常溫度的36.5-37.2度了

所以當我聽到人說『我不耐熱』『我很怕熱』,其實撇除生理或個人差異因素以外,真正的關鍵是體感溫度都要高於人體溫度了,別說要運動訓練,連呼吸都不舒服,再加上運動時也會讓體溫升高可達38度甚至達40至41度,當身體都已經來不及散熱時,身體的本能反應就是會要你提早結束或降下強度來因應,除非你打算把自己舒肥』掉才硬撐下去。


溫度、濕度與體感溫度表


補充上表下方說明,這是在天氣較為寒冷的時候,當『風速』愈高,身體所感受到的『體感溫度』則會越低,例如氣溫10度時,若風速達14m/s(強風等級),體感溫度會只剩0度。

不過其實沒說到的部份是,當天冷時,『濕度』愈高,體感溫度也會愈低,這也能解釋為何明明都是10度的天氣,在潮濕的台灣,必然會比乾冷的日本還覺得冷的原因。


另一角度的德島祖谷蔓橋夜景,紀錄於2019年冬


體感溫度與訓練的關連性

在熱環境下運動,肌肉的收縮運作會產生代謝熱,熱又會透過血液傳輸使體溫上升,為了有效調節人體回到正常溫度,心血管系統就必須加速運作,使熱氣透過體表汗液蒸發排出,這就是流汗,但在高濕度的情況下,體感溫度已高,身體必須加速排除汗水以降溫,如果來不及排除,所以當皮膚已有汗疹等症狀時,就是個汗水已來不及排出並且堵塞在毛孔的狀況。

再者,體感溫度過高導致大量排汗的過程,也會導致心率升高速度更快、耗氧量上升、肌群對肝醣消耗量增加、產生更多的血乳酸,也表示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若再考慮到排汗量大增的影響,只要體內水份流失『超過體重的2%』就會開始對運動表現有所影響,就算你再怎麼訓練有素,3%就是能夠承受的最高極限了』。而在夏天裡,只要強度高一點的訓練,很容易一小時就流到2%的汗水了,這也是為何在夏天要練長距離這麼困難的原因之一。

補充2篇研究給各位參考,第一篇針對2004年IRONMAN Western Australia賽事中選手的研究結果來看(Core temperature and hydration status during an Ironman triathlon),僅管樣本只有10筆(皆為男性),但平均完賽時間是10時11分,算是業餘選手中的菁英,他們在比賽過程裡將脫水控制在體重平均2.3kg(賽前平均體重77.7kg),約略就是3%的水準。

第二篇研究,針對的是一場160km的越野超馬跑者所進行的研究(Food Intake and Electrolyte Status of Ultramarathoners Competing in Extreme Heat),樣本共26名選手,僅13名完賽,平均完賽時間是26.2小時,由於是進行長達超過1天的賽事,該日最高溫達38度。這份研究有趣的地方在於,完賽的13人在比賽過程中所攝取的水份,都明顯高於未完賽者(DNF)。

以上兩個研究,就是用以解釋,不脫水是耐力賽表現好壞的重要關鍵之一。



日本妖怪兒啼爺,故鄉也在德島,但我把他貼出來純粹只覺得他也脫水蠻嚴重的XD,紀錄於2019德島

訓練上的建議

但是夏天還是要練,那該怎麼辦呢?幾點建議如下:

1. 多喝水沒事,不喝水會出事:同上方所述,水份補給與不脫水至關重要。

2. 起得比太陽早:能早起並越早開始練越好,趕在體感溫度高於身體溫度之前快練,避掉太陽直接曝曬間或減少曝曬的時間。

3. 降強度與縮短時間來練:不管是練跑或練車(除非冷氣房裡騎訓練台),不要期待還能有冬天的速度,適度縮減強度與訓練時間,或以體感來練。若是長距離課表,也不需像冬天這麼長,尤其過長時間的曝曬,也許你還是撐得完,但身體恢復的時間也需更長時間,也不見得是好事。

4. 室內低溫訓練:真的早上爬不起來或還是得執行高強度或長時間課表,那就請轉移至室內,且不用客氣把冷氣開下去吧,低溫的環境才能確保高訓練品質。

5. 是否需要耐熱呢? 這邊只講一個概念作結尾,當電腦過熱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處理速度會降低對吧,除非你能幫它散熱! 電腦的CPU就是人體的心臟,當過熱時,心肺的負擔就變大,它必須加速運作與排汗來散熱,而非專注於在肌群的運作或乳酸的排除,訓練品質與效率就下降,所以你是期待電腦的CPU能100%專心的處理工作?還是被過熱給拖累,只剩50%的處理效能呢?所以說,若是離比賽還早得很,那最重要的是提高『訓練效率』,而不是做『舒肥料理』


最下方延伸閱讀處,提供幾篇個人相關議題的舊文可參考,有興趣者自行閱讀(意外發現在google自己舊文時,竟被許多網站給抄襲了,原文照抄或亂抄一通,真是無奈)。




白天的德島祖谷蔓橋,看起來正常多了,紀錄於2019年冬
白天的德島祖谷蔓橋,紀錄於2019年冬

延伸閱讀:
1. 夏天來了,我需要做耐熱訓練嗎?
2. 鐵人的夏日抗暑大作戰
3. 鐵人的夏日抗暑大作戰(二):補給的重要性
4. 鐵人的夏日抗暑大作戰(三):烈日下的訓練準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6 則留言:

  1. 『濕度』愈低,體感溫度也會愈低,這也能解釋為何明明都是10度的天氣,在潮濕的台灣,必然會比乾冷的日本還覺得冷的原因。

    文章上面這句話應該要修正一下:『濕度』愈低,體感溫度應該也會愈低,但是為何明明都是10度的天氣,在潮濕的台灣,會比乾冷的日本還覺得冷的原因在於:「台灣的溼冷天氣經常伴有雨,液態水比水蒸氣的比熱大,所以當身體或衣服上附有液態水時,若還有風的吹送讓水分蒸發,會讓人感覺更加寒冷。」

    回覆刪除
    回覆
    1. 非常感謝您的問題!
      其實應該說,我比較放重點在「濕度」與「溫度」兩者上,你多談了「風」的因素,低溫高濕又有風,那體感溫度更低了(冬天騎摩托車),如果再加「雨」的因素,當然更冷。但我盡量就是簡化,傳達最簡單的語言,高溫高濕=更熱的體感溫度,反之,低溫高濕=更冷的體感溫度,簡易明暸,也不談比熱。並以此提醒大家留意夏天訓練該注意事項,這就是本文目的。

      刪除
    2. OK, 謝謝你的說明。
      再看了一下中央氣象局對體感溫度的說明,這張「溫度、濕度與體感溫度表」在10度時不再看濕度而改看風速是因為低於20度後,濕度的影響比風速小,這就是體感溫度,對人的感覺,實在是很難量測.

      刪除
    3. 我修正了文中確實有筆誤之處,濕度高+溫度低,會帶來更低的體感溫度

      此外,你討論的風的因素,這點對於騎車與跑步又有不同的影響,假設其他條件相同下,氣溫高時,騎車(假設時速30k/h)迎風帶來的散熱效果會優於跑步(假設10k/h),在天熱時,騎車是能撐得比較久且衰退幅度較小的;但反之,天冷時,騎車就冷吱吱了

      刪除
  2. CPU過熱會降速的比喻很傳神,宅男們應該都很能體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