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一篇寫了兩年的賽報:2025 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NICE

我差點以為這篇賽報寫不成了....

理論上,一篇賽報應該是要有起承轉合,如何開始?經歷那些事?要有些戲劇化事件帶來衝擊,又有些反轉張力帶出具有意喻的結尾與啟發。

但是我想,怎麼『起』?相信老朋友們都看我提了好幾次了,略。

戲劇化、張力、反轉,這兩年間也經歷夠多了,我已不想再寫驚悚片了,回歸紀錄片吧,一篇寫了兩年的紀錄片。

賽前流水帳:賽前一週

我多年來的習慣都是至少賽前一週就要到該國或該時區,調整身體、時差、心情也適應氣候,這次也不例外的在賽前一週的週末就先飛到巴黎調整,還記得兩年前也到了巴黎,但那次已出意外,到巴黎是住在機場飯店,只是為了轉機回台灣的空檔能有地方休息,我還記得那一晚,因身體疼痛當然也出不了飯店太遠的地方,但還是去機場超市買了酒也買了醉,那是我第一次來到法國,卻只留下了不好的回憶。

兩年後重返巴黎,光是出門晨跑,跑到天剛亮正好瞧見艾菲爾鐵塔,就能全身起了雞皮疙瘩;也去了一處游泳池游泳,很明顯感覺出身體有很深的疲勞,不只時差影響,更多是2個月前才又完成了一場226km(Challenge Roth),還有更往前3個月還有一場IRONMAN South Africa,其實我很清楚,這的身體狀態好似已經來到季後賽的球員,心情是很High,但身體疲勞已到了臨界點,這場NICE比賽結果有可能呈現兩極化發展,要嘛孤注一擲,毫無保留的燃燒完體力,卻也可能提早氣力放盡,跑步段大爆炸。

但不管是那一個,前提是NICE這場賽事的單車關得先過,那一關最難也最具風險的單車關,無論是客觀條件還是我個人主觀的懼怕,跑步要爆也不至於爆到多慘烈,這樣的微自信還是有的。

在巴黎的期間,每天晨跑把該看的景點先看一看,且清晨的好處就是沒人;羅浮宮。

倒是巴黎街頭跑步的人遠比我想像中多得許多,不分早晚,且有大半人都會背著水壺背心跑,是個稍微不一樣的風格;聖母院。
在塞納河畔跑啊跑,突然抬頭看到艾菲爾鐵塔,還真會嚇一跳,這建築真美


賽前流水帳:比賽週

比賽週的週二,從巴黎坐了6小時的火車後,終於抵達法國南部的NICE,兩年前就該來的地方,兩年後真的來了還是有些近鄉情怯,好在這地方遠比我想像中的美、乾淨與好逛。

飯店check-in、組車、採買生活用品,是個很忙碌的週二,還抽空去領了週三一個游泳比賽(Swim Baie Des Anges)的物資,意外碰到了一個台灣女生,她是嫁去美國,跟也來參賽IRONMAN的美國老公一家人一起前來,只是聽到了我的口音就來相認,除了互道加油以外,她很意外我竟然是M45歲組的人了,嗯~運動能讓年輕常駐啊😂。

NICE似乎很愛藍色,有著各種深藍、淺藍、蒂芬尼藍、土耳其藍.....算了,就叫你『尼斯藍』吧
另一個地標就是這椅子造景,也是藍
它的側面是這樣

這個海沒什麼流也沒什麼浪,就是踩在石頭上很難走路

週三一早參加游泳活動,是游與IRONMAN比賽一模一樣的路線,只不過只游1900m,也就是剛好一半距離,我剛好當一個試水溫與抓強度的練習,穿著防寒衣下水試著開到8分力左右游完,約34分整游完(但上岸花了快1分鐘吧,詳可去我IG看搞笑影片)。若比賽當天用再稍稍慢一點速度游完,應該可抓在1時10分上下吧?

但這天也埋個隱憂,我發現很多人都沒穿防寒衣,心想該不會不能穿吧?僅管我體感覺得水溫是24度上下?但反正前陣子Roth的經驗,這次有帶上Speedsuit當備案了。

週三清晨的尼斯,又是一種矇朧藍

游泳比賽會場

另一種藍

報到會場也是藍...

報到完就快快閃過EXPO,否則荷包要失血是種憂鬱藍....

緊接著回飯店換裝,出門騎比賽路線,『單車』才是這場比賽最具考驗的關卡。

僅管我在賽前,甚至可說兩年前就針對此賽道做了相當多功課,要說我是全台灣最懂這賽道的人絕不誇張,但紙上談兵也只是種嘴炮,當天實際騎了約110公里,基本上也不太需要導航或查地圖,但仍比想像中的難騎,難不在爬坡,而在過彎、路面大小坑洞與減速坡太多,還有汽車往來也頻繁,那天原預計3.5小時可騎完,但實際卻騎了4小時10來分,撇除停等紅綠燈及車流量大減速段,還有下了一場大雷雨等因素,我估這怎麼騎都要近4小時。

故賽前,我評估自己大概會在比賽當天以5時40分左右騎完180km,這天練完後得修正一下了,可能保6小時就是緊繃了。

這時大概已騎了3個小時左右,下車拍照才發現一邊是烏雲,一邊是陽光,接著就是跑個雨神追了

當然是沒躲掉,一陣大雷雨把我淋成落湯雞

時間來到週四,一早慢跑完後,帶著單車去租了台汽車,又去把整個賽道繞了一圈,也刻意挑了一段最危險的下坡來回練了兩三遍,畢竟要降低未知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先降低未知,後面恐懼自然下降

這邊也不得不提大會有一點挺用心,週三四連兩天去看比賽路線,有些路爛或坑洞嚴重的地方,到了週日比賽時,都已鋪完新的柏油。

專程開車來此練下坡,這是此賽道最經典的地標路段(在google map上找『The Arch above Greolieres』),當天來此騎時,左邊還一直有落石掉下來,挺可怕的

這地方是『Col de l'Ecre』,是賽道最高點,海拔1120m。我在Laura Phillipp的影片中看到,她有來此地貼一張貼紙,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KICKASS SPORTS ED』,我也留了一張在左下角,可自行找找。

週五,又去了海邊輕鬆游了一下,慢跑了一下並帶了點比賽速度,體感感覺並不算太好,但我評估以此難度頗高的單車賽道,等真正要跑的時候,不太可能再複製Roth與南非分別最後跑出3時13分與3時08分的水準了,我評估也許315-320間就不錯了。

故整體成績最緊繃應會落在游泳1時10分、單車6時、跑3時15分,而轉換區非常長,兩次轉換應該會至少耗掉8-10分,故10時30分完賽恐就是超水準的演出了。

稍後,去聆聽大會的賽前說明會時,公佈了一事,因近幾日的水溫都偏高,比賽當天極可能不能穿防寒衣。

OK,完賽時間再加3-5分。

週五又來到海灘旁,是個很美的日出

上到城堡山公園,就能將整個NICE海灘淨收眼底。一想到再過1天多時間後,就要在此游泳、騎去遠方的大山、還有在這路線上跑一個馬拉松,頓時覺得好幸福。

週六,吃早餐、放空、吃午餐、放空、交車、放空、吃晚餐、放空、睡覺,真是個超無聊卻內心有滿滿戲的一天。

交車去


路邊發現一個廣告看板,查了查是在IRONMAN的隔週,也就是9/21會有個長泳活動,最長距離是10km組,且限時3.5小時;再隔週的9/28是UTMB NICE;再下一週有一場越野自行車賽。我就問,NICE人都不用上班的膩?

轉換區旁還有個迷你自由女神像

原定週六下午過後會有一場大雷雨,故把車保護好,我怕它感冒!


比賽日(游泳):為什麼你有防寒衣?

先來個小插曲,比賽日一早前往會場會經過的Place Masséna,原來那上面的人像是個燈飾啊!還會七彩變化勒~

游泳路線圖

果不其然,一起床就看到訊息,禁穿防寒衣。但反正上次Challenge Roth連Speedsuit都沒穿了,這次也沒那麼緊張,按著既定流程的早餐、咖啡、出門、前往轉換區、將單車檢查檢查,並對它說說話:『你很幸運耶,才半年不到就能出國三次,南非、德國還有法國都去了,很多人類都沒你那麼幸運!今天我們都要好好努力喔,平安』

安檢完畢後,一位熟面孔站在我身後,向我打了聲招呼,並給了我一個紅包,謝謝我的文章分享,這完全與2022年在KONA那次比賽前的流程一模一樣。那是一位長年居住在美國的J大哥,我們也只見過這兩次面,其他時間也沒聊過什麼天,但兩次都專程在比賽前一刻找到我的號碼,來到我停車的地方,專程給了我紅包。要說我這些年來還堅持在比賽啦、訓練啦或受了兩次傷還不放棄,真的也不是我多固執或多熱愛這事,而是總是能碰到許許多多陌生人所傳遞來的祝福,祝福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特別在此焦慮與不安的時刻。

我買了官方照片,其中額外送給了我這張照片!? 但這又不是我?僅管這確實很像當天甚至近兩年的心境寫照,在茫茫大海中無止境的游,可時不時出現個標的物不僅讓人有了方向,心也穩而踏實了起來

7時5分,職業選手出發,這時我正在流動廁所裡輕量化.....。

7時15分起,每隔幾分鐘就放一大批選手入海,要先游一小段後再集體出發,等於是一種group start+ocean start,跟KONA是一樣的模式。

我的年齡組還放在蠻後面的,大概要到7點40多分才出發,等於是罰站蠻久的,此時還有一個人看到我三鐵衣上的國旗,問我是不是台灣人?還與我聊了一下,他也是台灣人,但第一次參加這麼大的比賽,我順便跟他說了一下等下開賽後要注意的事,但內心真正想講的是:『欸?你知道J帥嗎?』『有空要去看我文章喔?』

這張照片...嗯...應該有我吧,我是黃色泳帽的.....


時間到,一次200多人同時從水中出發,不意外的又是一場混仗,我刻意的排在後面1/3左右才出發,畢竟現在速度較慢,加上我不能被別人碰到我的左肩與鎖骨,反正今天會比一般226km更漫長,真的不需多貪那幾秒鐘。

游泳路線是一個M型,游出去約875m後折返回來,再出去一回,一趟875m有4個浮球,等於要游220m左右才一個浮球,正常來說這樣的設計是夠。但今天的感覺上特別的"Choppy",也就是水面上的浪起伏大,好幾次抬頭都找不到浮球,跟賽前練游的差異頗大,我想應該是選手太多,加上SUP與小船來回穿梭所帶起的浪花,但反正也遠遠不及3月在南非游泳遭遇的那種強烈的海流。

這時,我的定位方式改變成『偷瞄定位法』,名稱取自考試時偷瞄隔壁同學的樣子,也就是透過在游泳時,看似是盯著水底,實則去偷瞄左右有沒有其他選手?只要與左右兩邊選手都保持同等距離,那方向絕對不會錯,不需要抬頭定位了。且如果前方有選手可跟,那是更好,等於是成了一個三角定位,只要能被包起來,時不時偷瞄前與左右方向,那自身的水阻就好,游起來又省力,只是還是要提防別被打了。若這三角只剩一角,那就改成自己去找定位,再想辦法加點速或緩一下,去找下一個三角形。

時間也過很快,瞬間就來到了2000多米左右了,水中激鬥依然在進行著,時不時的會追到前一批下水的人,也不斷被下一波下水的選手超越,一度還被打到泳鏡而進水,我也不急不徐的游去一個小船邊抓著,把泳鏡調好再出發,淡定啊~

只不過到了約3000m時,跟上了一個人卻讓我驚呆了!

為什麼我前面這選手穿防寒衣啊?而且我邊游邊仔細的看,他穿的是ZOOT全身長袖防寒衣?到底?他怎麼混進來的啦?從旁邊沙灘自己混進游泳賽道來嗎?

完全想不通,但反正也無所謂,想著想,咻一下就即將游完了3800m,1時13分過關,比南非的快了12分鐘,比Roth快了2分半,我的肩膀越來越好了。

終於有我了....一隻章魚,上岸....

比賽日(單車):原來我是瘦子啊!

放個簡圖好理解,詳細路線圖與分析可去參考這篇賽道分析文章,這篇不多述

單車剛出發,身體還冷得有點發抖,明明剛剛還跑了有夠長的轉換區,但身體還帶著方才的海水(我還是覺得今天水溫是可以穿防寒衣的啊?),這單車前10公里,也是比賽中唯一的平路段,這騎得身體有點冷。

這180km,真正需要趴的路段可能不到40km吧?但我還是喜歡三鐵車!

離開熱身段,10km後開始爬坡,且直接來個每人得抽車才上得去的硬坡,這段讓我刷了一個2分鐘364w與1分鐘446w的功率,不過整天最硬的也就這一小段,後面的坡都算蠻親民的。

我昨天還看到了Rudy Von Berg(去年KONA第三名)的新影片,他提到了在此比賽中的40-59km長爬坡段,是個19km爬升約900m出頭的長坡,他爬這段坡的均瓦是360w,但都跟不住領先集團而被甩掉,他推測要有375w才可能咬得住集團。這還只是咬住,不是帶頭喔,他言談之間有些許對當今整體實力之強與自身之不足的感嘆,但我想,我360w也頂多就撐2-3分鐘,人家是頂上40幾分鐘,現在的實力層次真是越差越懸殊了。

回正題,我為了這場比賽,考慮最久最久的事情就是該怎麼決定單車裝備,不過完全不考慮的一事就是肯定會用TT車上場,因為我就是比較擅長TT車,連爬坡都比公路車快,這跟長年來訓練習慣以及衍伸而來所訓練出的肌群有關。

故這邊先給一個我常給人的建議,如果你打算參加三鐵賽,也確定用三鐵車參賽,那打從你一動這念頭開始,所有的練車,不管室內室外,全用三鐵車,別想著可完全轉換過去。除非你是訓練時間相當多的人,一週可以騎上5-6天,那也許其中1-2天還能用公路車交替,否則TT車到底,這個時間投資就是必須的,也不是花錢Fitting可以折抵的,因為更直白的說,公路車與三鐵車,就是兩種不同的運動項目

再來就是變速系統與輪組,我原車設定大盤是單盤50T搭10-30飛輪,這是年初時換新車的設定,畢竟那時也還不知道會來NICE啊!故這樣的設定用來應付大部份平路與別太誇張的坡都夠用。

但真的要來NICE了,難免還是會一直想,若是路線達到180公里呢?且NICE路線後段還有一個將近400m的短坡,硬是要爬當然還是上得去,但會否消耗太多肌肉能量,影響後面跑步?畢竟那是一個馬拉松啊。

於是我在今年訓練中,爬了多次的陽金公路、巴拉卡,甚至到直上塔塔加都很夠用,後面轉換跑也還OK的情況下,我決定省一筆錢,不更換設定。

最後就是輪組,這個選擇的點就比較沒那麼經濟理性,而是帶點幽默無奈了。我在7月Roth完賽後吃了太多垃圾食物,胖了2kg,於是我對自己講,要瘦到66開頭,才准帶碟輪去比賽,但7-8月的訓練,乃至到9月出發前,還有1kg下不來,這跟我自己這一年累積下來疲勞有關,總忍不住想偷吃零食點心。

好吧,最後只好捨棄雖然只多200g,但會帥氣多很多分的碟輪,決定帶上DT SWISS前65mm配後80mm輪組,這騎起來會比較輕盈好操控些,且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在下坡與過彎時,對速度感的懼怕仍在,總是會提早也多按了點煞車,那我也收不到碟輪加速慣性的效益,那就這樣配吧,這該死的1kg。

所以我看到別人用碟輪都特別想要刷掉XD

經歷了一大段起伏丘陵後,終於來到這40km-59km的最長坡了,以前會覺得這最難,但今年練著練著才感受到,這根本是最簡單的路線,因為就是一直踩嘛,踩不動就輕一齒比,再踩不動就抽一下車換個姿勢,沒有任何技術成份與危險因子,並不像方才來的路上蠻多急彎道,確實也有看到選手摔車,也有人機械故障,但爬這種穩定長坡,也不太可能摔車或爆胎等問題。

我預計是用230w來爬這坡,最後是用231w騎完,時間剛剛好用1小時整,跟賽前估計算的一模一樣,且這整路超越了至少250人之多,這並不意外,因歐美選手體型都偏大支,他們在此坡必然辛苦,反倒我這少減了1kg的人,沒特別費力就能開心的上去。

我那多的1kg放在這裡,根本就微乎其微啊
這張身材對比也很明顯,本來我這討厭爬坡的人都突然很愛爬了

接著59-110km又是不斷的上下過彎的丘陵路線,危險髮夾彎路段也不少,我估計這整條路大概也被100餘人超越吧,有時還被後方要超越的選手大聲喊著"Left"嚇了一跳,不過也無所謂,我認為這些下坡要再怎麼衝怎麼快,了不起就快個3-5分鐘,但不留神,可得慢上7天.....。

有時也挺有趣,我在下坡被某幾名選手刷掉,但若緊接著是個上坡,我又能再抓回來,反正騎來騎去,身邊的人都是相似面孔,而真正很快的有實力的,是上坡段我根本也追不上,甚至直接刷過去的人。

這場比賽可說在132km後,也就是爬完最後一段爬升近400m的坡之後就結束,這132km爬升近2200m,我已花掉4時40分左右,而最後剩下的48km,是不斷的下坡、轉彎、進小巷、切側路等,這邊可說是完全不需在意功率,只需在意安全。還有更重要的是:『持續補給』,有時人很容易因為都是下坡,只專心在路況(尤其是路面品質不佳),又加上下坡不費力,更容易覺得反正不用吃,若只是單車賽倒無彷,但為了後面還有跑步,我依然按時補給,確保身體不斷電。

然而有趣的事又來了,在最後連續30餘公里的下坡時,我發現我身邊的熟面孔一個一個遠離我,而後方刷掉我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在一些我看似較安全的路段,給它換到最重齒比準備也跟人家拼一下速度,但不對啊~我怎麼踩都沒有人家快?甚至人家不用踩只是趴著都還比我快!

唉呀,關鍵在體重啊!

我觀察他們體重約莫都在75kg上下,更高大一點的也許到80kg,又再加上車重與輪重,而我大盤又只有50T,就算對應10齒飛輪,也會在某些路段踩到不夠用,就不會斷發生當坡度陡一些,我就被輕鬆遠遠甩開。好吧,只好認輸,誰叫我是瘦子呢?哼!

最後回到平路往T2方向去,是個大逆風,我確定今天是騎不進6小時內了,反而放很鬆,也在車上活動活動筋骨,畢竟今天游+騎都已過了7個小時了,身體好僵硬啊。

6時4分後,終於平安騎完這總爬升達2500m以上的180km。整體時間約來到7時23分,剩一個馬拉松

沒關係,我下坡輸的部份,等下跑步我會連帶利全討回來

比賽日(跑步):我忘了....!

跑步路線圖

在那漫長的轉換區跑著,而且還得牽著自己的車,一邊心裡犯滴咕:可惡,都沒有人幫忙牽車,以前的KONA都有,ROTH也有,這邊好小氣😤。另一邊邊跑邊感覺身體肌肉的疲勞度,嗯,今天好像不太妙!

換完跑步裝,喝了瓶自備的西瓜口味Red Bull,邊喝邊皺眉頭這什麼怪口味?喝個2/3就丟到一旁,準備上班了。

出了轉換區,聽到老婆有喊了聲加油,我預計先配4:45/km開跑到5km處再說,因這是一個來回跑4趟的賽道,每趟過去是5.2km左右後折返,這一趟去程當熱身就好。

我一樣設定是每1km會自動自圈一次,故當一次震動來到,我瞄了下錶,嗯?『4:18』?太快了,再鬆一點,第2次震動很快就到來:『4:13』?嗯?這是怎樣?環顧四周感受一下氣氛,阿~是順風啊。

對吼,剛騎回T2是大逆風,但現在是往反方向跑,當然變順風,故我想體感應是正確的,撇除風的因素,應該是4:30-4:35/km速度差不多,可接受。

來回跑4趟雖然很無聊,但全程都有觀眾吶喊尖叫,也是帶來滿滿舞台效果

續跑到4-5km左右,追上了一個正在跑最後一圈的職業選手Harry Palmer,跟他哈拉了一下(可去看我賽後解盤職業選手的那篇分析文章瞭解我與他聊什麼),然後速速就甩掉他繼續往前跑。

第一圈折返後,理應是要逆風了,結果錶依序出現的是數字4:15, 4:15, 4:16.....靠北,是怎樣?體感像43X,實際確是41X,感覺有點不真實,但我卻也不怎麼累?雖然體感是沒有到3月底IRONMAN南非那時殺紅了眼,直推4:0X/km,但確實也比7月初Roth最後全馬狀況好很多。

好險不是體感435,手錶說你535....那就是悲劇了

『Follow Your Heart』,相信自己、相信體感、相信J帥😂,我就不太看錶了,完全照感覺走,跑完第一圈,續跑第二圈,重覆一樣的節奏、步伐、補給,刷掉一個又一個的選手,好像路邊有人叫出我名字,但我不記得是誰跟說了什麼,也好像有與人招下手,但也忘了到底是誰。

我只確定在幾個關鍵處會瞄一下錶,例如21km時是剛好90分整,28km時是剛好2小時整與0幾秒,這是種很詭異的感覺,我事後並沒有對這20幾公里有太多印象,只覺得時間好像過很快,好像以前在打電動,不知不覺就好幾小時就過去,那是一種心無旁騖,全然進入心流的境界,好久沒有進入這種空間了。

賽後還是覺得很神奇,到底怎麼進入那心流領域的?

但也不是不累啦,不然要驗尿了。在進入27-28km後,差不多是第三圈要折返處,也終於開始有點疲累,速度開始慢慢往4:2X/km掉,但我很快就有點改變策略,我允許自己跑進補給站時,用緩跑或緩走的方式稍休個3-5秒,出了站再跑起來,雖然這樣的作法自然是很不利於如果我想跑sub 3或至少更接近3小時一點的話,但我覺得這樣的緩和,可以讓我後段跑得更穩定,並不會為了想刻意追速度而亂了節奏。

以茲證明,我確實也有跑到很痛苦的時候😆

在撐過了37km後,也就是最後一趟的最後折返點後回程,那些疲累又不見了,38..39..40..41..42..接過了路邊老婆手上的國旗,轉往終點去,跑了3時6分鐘(GPS距離是42.3km),跑出史上最快的226km最後全馬。

賽後去分析今天的表現,在游泳結束時,總排名還在1220名,分齡在146名;騎完車後追到變766名,分齡位上排到82位;跑步繼續往上走,刷掉了304人,總排名推到462位,居全部選手的剛好前20%內,這排名看起來不怎麼樣,但若用金融的財星500大企業角度來想,我也是個世界500強之一耶!分組排名則往上衝到32名(前10%),應該也可理解為某個產業的TOP10%,這樣想的話,挺酷的。

今年的比賽裡,我從南非IM、德國Roth到這場NICE,都一直在演相似的戲碼,越往後面項目,我會越瘋狂的追逐,雖然這是因為我的左肩傷與對摔車的PTSD仍未完全克服才導致前兩項會趨保守,只有跑步能肆無忌憚,但我心頭忽然浮現一句話:『我不是一路領先的人,但我一定是最晚放棄的那一位』,比賽如此,這兩年的日子也是。

但最關鍵的這一位,終點前碰到的這一位來不及刷掉,可惡!

只能用側拍的照片了....

不然動一下手腳好了......

終於來到終點

這隻歷經了2年意外多舛的海龜,在世界各地反覆漂流,足足花了2年零4天,又10小時34分鐘後,終於在NICE完成了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拿下了最後一屆於NICE舉辦的世錦賽,也是生涯第四次世錦賽完賽(2015, 2017, 2022@KONA;2023@NICE, DNS, 2025@NICE, DONE)。


成績單
第四枚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完賽牌GET

這一部關於這隻海龜四處流浪的紀錄片,相當平穩與順利,沒有什麼波濤、沒有驚人的張力、也少了增加看點的戲劇效果,他就是履行他自訂的訓練計劃、執行既定配速與比賽策略、更履行他的承諾,將這些年來大家給予他的祝福化為力量與堅持,帶著大家一起通過這最高殿堂的終點線,那不是他一個人(一隻龜?)的成就,是大家的。

下一站,海龜要去那裡呢?不曉得,但肯定的是他會繼續用他的方式探索這世界的,敬請期待。

今年大會主題叫:『Resilience』,心理學名詞,中譯韌性,或稱心理彈性,指個人在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重大壓力時,能夠適應、調整並從中恢復的能力,我喜歡這主題,也喜歡這片尼斯藍。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