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給你不一樣的間歇:遞減式間歇訓練法(HIDIT)

看完《天能》後,又想起塔林了;紀錄於2019IRONMAN Tallinn

你可能知道『間歇訓練(Interval)』對於提升最大攝氧量有幫助、對於提升心肺或心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有幫助、對提高血液中輸氧效率有幫助、對降低乳酸堆積與提高乳酸代謝效率有幫助、對提高神經肌肉運用效率有幫助。

當然也知道,這是個爆心跳且痛苦的訓練,是個讓你體會為何時間是過得如此緩慢,但停下休息時,好像又有世界在3倍速快轉的錯覺,間歇,讓人又愛又恨的訓練方式!

但你有沒想過,怎麼樣的『間歇訓練(Interval)』安排會最有效呢?是3-5分鐘的長間歇?還是30-60秒的短間歇?還是有其他解?

今天帶你認識另一種間歇安排的方式:『遞減式間歇(High-Intensity Decreasing Interval Training; HIDIT)』

塔林街頭一隅
塔林街頭隨拍,建築都很有特色

說實話,這其實不是我原本想寫的題目,確實原先是針對『間歇訓練(Interval)』在查一些資料,好解開個人深藏多年的疑惑,但在尚未找出答案之前,發現了這篇有意思的研究,所以先擱下我原本的疑惑,介紹一下這篇研究結果,與提供個人建議並運用到你的訓練中!

先腦補一下,間歇訓練不外乎是在『強度』、『訓練距離』『訓練時間』、『休息時間』、『組數』上做變化,例如常聽到跑步的亞索800m、單車的30s-30s或3分鐘FTP 110%間歇、或游泳100m 20組等等。但是大多是單一種模式,例如亞索800m就是800m相同距離的多組數,或是個人過去介紹過的Billat's 30s、或是單車與游泳間歇,都是相同距離或相同時間,並在相似強度下,做組數與休息時間的變化。

順便來教大家怎麼拍出網美照

但HIDIT就是要在訓練課表上作操弄,讓訓練距離(或訓練時間)來遞減,期望達到更好的效果。這篇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期刊,且是今年2020年8月剛登上的研究:《High-intensity decreasing interval training (HIDIT) increases time above 90% 𝑉O2peak》。

研究針對12名業餘單車選手,平均41歲(29-62歲),進行了三組不同的間歇訓練模式,包括『長間歇(Long Interval;LI)』『短間歇(Short Interval;SI)』『遞減式間歇(HIDIT)』三種模式,瞭解受測者的訓練反應,僅摘要幾個重點說明:

1. 找來的12名受測者,都有重新找出他們的Critical Power(這邊的CP定義為可達到VO2Max並持續騎乘一段時間的最低強度, "allows one to reach VO2Max during a steady-state exercise"),單位是輸出瓦數。方便理解,你可想像這12名受測者重測一了次FTP。

2. 接著這12名要再分別進行三次不同的間歇訓練方式,當然這不會是同一天內進行,同時也要限定他們在每次測驗前8小時不得攝取咖啡因,24小時前不可以有其他運動,以免影響訓練。

3. 重點來了,短間歇組(SI)、長間歇組(LI)、遞減式間歇組(HIDIT),都是採相同的訓練時間與休息時間比率:『訓練時間3單位:休息時間2單位』下方有示意圖,即SI組是30秒的高強度,搭配20秒低強度的短休,重覆一直到受測者體力耗竭撐不住為止;LI組則是3分鐘高強度,搭配2分鐘低強度的短休,不斷重覆直到受測者力竭;HIDIT組,則是採『3分鐘高強度+2分鐘低強度;2分鐘高強度+1分20秒低強度;1分鐘高強度+40秒低強度;45秒高強度+30秒低強度;30秒高強度+20秒低強度』重覆此流程,直到受測者力竭。

而這三組的強度,高與低,都是控制住的,只改變高強度與低強度的時間,並非隨意你騎。而這邊的強度是CP值的117%,休息組是83%CP(補充:其實並不輕鬆)。




4. 談結果之前,要先理解一事。我們在進行間歇訓練,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身體在高強度狀態下的時間。你當然可以直接開一組拼盡全力到力竭的模式,但這樣的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效果並不好。所以用好幾組『練-休-練-休-練-休』反覆循環的模式,在訓練的時候,拉高強度、心率、血乳酸,接著透過短休讓身體短暫恢復,讓心跳與血乳酸代謝掉,接著再重覆此循環,就可以增加身體在高強度的『總時間』,只要操作得宜,身體處在高血乳酸、高攝氧量的時間絕對會比單次用盡全力來得好。

因此,本研究就以三種訓練模式強度可達『攝氧峰值達90%以上的總時間(90%以上VO2Peak)』來計算,結果是HIDIT共有312秒、SI有182秒、LI有179秒,證明了HIDIT可以達到更長時間在攝氧峰值90%以上的時間(見下圖)。



5. 此外,HIDIT也讓受測者作出最多超過CP的功;達到更高的血乳酸濃度,HIDIT為 8.03mmol/L、SI最高血乳酸濃度是5.69mmol/L、LI是7.85mmol/L。最有趣的是,體感疲勞與騎至力竭時間上,三者沒明顯差異。


白話來跟你講結論,對於受測者而言,三種間歇訓練法,累的程度差不多,撐到掛的時間差不多,但是HIDIT能讓身體達到更高的血乳酸濃度,與更長在VO2Peak 90%以上的時間,因此,HIDIT是對於身體刺激更為有效的間歇訓練方式,此為本研究重要發現!


網美照的三大重點:美景、美建築、沒看到臉

又一網美照
該如何解讀此發現與訓練建議

這篇研究,個人看得頗有共鳴,不管是長間歇、短間歇,個人當然都練過,也都運用在游、騎、跑上面過,當然也都開給他人練過,心得上當然是都有效果。

而HIDIT這種由長時間至短時間的間歇訓練變化,偶爾也會拿來練,對生理上是否有效果不確定,畢竟我們沒有專業的測量儀器去瞭解血乳酸濃度、最大攝氧量等生理指標,但個人是發現,對『心理』上很有效果,是什麼樣的『心理效果』,待會再告訴你!

先提這研究的發現與運用上的問題。首先,個人絕對不會就根據這研究12個樣本的資料結果,就斬釘截鐵的告訴你,短間歇與長間歇都沒有HIDIT的效果好,請你以後都改練HIDIT了,這並非本意。我們是透過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到不一樣的視野,找到一些訓練方向指引,但這些指引也不盡然100%符合每人需求,還需適度應用。

再者,個人認為這樣的課表安排,最難的是得拿捏好強度。訓練時,若以單一距離或固定時間的間歇強度,其實很好拿捏,前面1-2組抓到感覺後,後面就會穩了,但要透過HIDIT這種遞減式訓練的方式,多一種距離/時間的變化,就要多一分對自身體感、配速、輸出的掌握度。

例如,假設運用在跑步上,可能是下方的課表安排方式(假設這速度是你的Interval Pace):

3:00/800m + 休2分,1組
2:15/600m + 休1分30秒,1組
1:30/400m + 休1分,1組
0:45/200m+休30秒,1組

接著再回到3:00/800m,繼續循環下去,若重覆3個循環,就會有共計22分30秒的I Pace。

但實際運用上有大問題,即你不只配速要很穩,而且當跑步的距離縮短時,你還得忍住不加速,等於是用同一速度但跑越來越短的時間。可是實際上,大多數的人都會因為距離縮短了,心理壓力減低了,後幾組會越跑越快,只要你一超速,最後一組休完30秒,馬上再進3:00/800m,你『心理』上一定會感受得到,怎麼這世界時間走這麼慢的痛苦,並且,配速上恐怕又會亂掉,身體節奏不易掌握。

同理,若將課表運用到游泳上(想像400m-300m-200m-100m間歇,再回到400m-300m-200m-100m反覆),若是體感不夠好的人,配速會最為混亂,單車倒還可以用Smart Trainer開啟ERG模式解決,跑步可能必須透過跑步機來輔助,才是可能是較為可行的方式。

ㄜ,這不是網美照了。這是因塔林過去連年戰爭,許多建物都是蓋在地下以躲避攻擊,現都改為商家

因此,個人提一個另一種模式的『遞減式間歇訓練法』給你參考。

假設同樣是跑步800m間歇的8組,每組訓練3分鐘,間休2分鐘,總共就會有24分鐘的速度訓練(或共6.4公里),但若分拆為如下方式:

3:00/800m + 休2分,3組
2:15/600m + 休1分30秒,3組
1:30/400m + 休1分,4組
0:45/200m + 休30秒,4組

這樣總共有24分45秒的時間在速度訓練(共6.6公里),看似好像比起800m的8組多了一點點速度或距離,但練過的人就會理解,這樣是比較輕鬆的,而且有餘力的話,往往後面的600m、400m、200m大多會比較有自信的去超速偷秒數(相信我,一個可以800m跑3分鐘間歇的人,改為跑400m,絕不會只跑90秒就甘願的)。

而這種訓練模式,到後面幾組時,往往也強度可能拉高,加上休的時間變少,可想像血乳酸濃度應該也會拉高,而休息時間縮短又讓血乳酸下降速度減緩,整體來講,還是有可能拉高身體在高乳酸濃度與高攝氧峰值狀態的『總時間』

更重要的是,從原本高強度的3分鐘,縮成2分15秒,再縮成1分30秒,心理壓力會不斷降低,加上各組的速度也容易提升,等到真的累的時候,也快要結束了,而當你的訓練是收尾在能加速衝刺完成的狀態時,必然會更加滿意當天的訓練成果,這就是我上方所提的『心理效果』。就算當天狀況不佳,後段無法再加速了,但也只需盡力穩住原有強度,例如800m 3分鐘跑得到,後面就算累了,400m穩住1分30秒也非難事,這絕對也好過要一次面對800m連續8組循環的壓力。

同樣道理,運用到單車與游泳上也是如此,可以自己將上方例子換成游泳與騎車課表來想像,從較長時間的間歇,慢慢遞減至短間歇,只要確定總間歇訓練時間有達到你預期的目標即可。

記住最重要一事,訓練目的除了提高身體素質外,也是要提高心理自信,讓課表練得完,還能在後段有餘力拉高強度或加速,絕對好過練到一半就被自己擊垮還來得好。

所以如果你已厭倦了原有的間歇練法,不如換個方式,改變一下訓練模式吧!


美景、美建築、沒看到臉的....網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5 則留言:

  1. 之前看漢森的書也有看到金字塔速度課表(ladder) 感覺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這人比較龜毛,看到一個課表,我都會想知道背後邏輯原因,弄懂了,就會發現,其實各家課表就大同小異了,就看你想練那一塊而已

      刪除
  2. 我也是想到金字塔間歇。 XD 不過實際操作過金字塔,先不論這篇提到的血乳酸濃度的差異,就心理層面來說,我反而是覺得:頭過身就過,跑完1600m之後的遞減變的好像太簡單?整個下來的感覺好像練的比較少?不如還是直接800m 8組、1km 6組這種感覺比較有針對性比較累,自虐傾向?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都會交替使用,單一距離的練久了,會適應那個速度與強度,那偶爾就會想把它打破,多一些變化,也讓訓練好玩一點

      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