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跑步訓練課表介紹與運用:Billat's 30s

日本三重二見浦夫婦岩, 紀錄於2019

如果有一種課表可以用『人名』來命名,一定是種很酷的事情吧。

例如跑步訓練裡知名的『亞索800m』,由Bart Yasso命名,以800m作為間歇訓練,並且能作為馬拉松完跑時間預測基礎。

其實除了Yasso外,還有個相當有名的課表,叫『Billat's 30s』,Billat是法國人名,唸法比較接近於中譯的『畢雅』
Billat全名Véronique Billat,法國的運動科學學者,而且是女生(運動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裡,女性仍是少數),她這輩子都專精於跑步間歇與vVO2MAX的訓練研究。

右為Véronique Billat本人

甚至在Youtube上也有她出席TEDxTalk的演講(但是法文,我看不懂)


=======================
先腦補一下,基本上,間歇訓練的變化不外乎幾個層面在做變化:
1. 距離:單組距離由100m-5000m都有人練。
2. 或時間:也有人不以距離而是以時間作基礎,從30秒到8分鐘都有人練,甚至拉長至10-15分間。
3. 組數:重覆多少組數。
4. 休息時間:每組間該休多少秒或分鐘。
5. 強度:以心率或以速度的百分比當基礎,強度也會跟距離/時間相關,訓練時間越長,強度往往也較低。
=======================

就好比單車訓練裡有『30s-30s』的經典課表,當然跑步裡也有類似的訓練,這就是今天要談的『Billat's 30s』,或是『Billat's 30-30』『Billat interval』都有人稱呼,故名思義,她主張就是以30秒作為時間基礎,進行30秒衝刺後,再慢跑30秒為1組,初期可以10組為目標,慢慢延展至能重覆15-20分鐘(即為15-20組)。

我不特別提那一篇研究,因為她的研究非常誇張的多,在ResearchGate網站裡的介紹,她共有220篇論文出版,幾乎全專精於跑步的研究,就不難想像為何會有課表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了。後續甚至在其他領域的運動項目,如划船、足球、游泳、當然也有單車都有教練運用來提高選手VO2MAX能力。

OK,那麼『Billat's 30s』的這30秒的速度該怎麼配呢? 就是要控在vVO2MAX速度,不懂vVO2MAX可參考我前幾天的文章(VO2MAX 與 vVO2MAX:認識、解釋、測試方式),這也是為何我要先談VO2MAX與vVO2MAX後,才來談這篇。

摘要一下 vVO2MAX那篇文,能持續12分鐘最快速度的均速,例如12分鐘均速為4:00/km(時速15k/h)的話,這30秒就是以15k/h為操作,30秒約前進125公尺。

也有人在實際操作上會以v1500m或v3000m來取代,即用1500m均速或3000m均速,來作為這30秒的配速基礎。不管何者,這樣的操作方式,目的是能快速的進入vVO2MAX,也就是能誘發最大攝氧能力的最小速度,但30秒後即停止,利用緩跑的30秒讓乳酸堆積下降,但又不會到完全清除或恢復,馬上又要再進入下一組,持續循環後,讓身體有10幾分鐘處於最大攝氧量的狀態,這是相當好運用於賽季剛開始時,讓身體提高對速度的適應,並且能對VO2MAX有相當好的提升效果。

寫個簡單易懂的課表來說明:

1. 充份熱身與緩跑10-20分鐘
2. 30s-30s:vVO2MAX 30秒+緩跑30秒,反覆10組
3. 加休3分鐘
4. 30s-30s:vVO2MAX 30秒+緩跑30秒,反覆10組
5. 緩和 10-15分鐘

利用這兩個循環,達到刺激VO2MAX的目的。


實務操作上的問題

雖然Billat's 30s很有名,但卻很少看到人練,包括我也沒開過這種課表給人練,原因有幾點

1. 速度很難掌握:大多數人仍不清楚自己的vVO2MAX或v3000m的速度在那,就算知道了,都會把這課表當作是30秒的全力衝刺,甚至要跑到力竭,但其實速度控得穩,並不會特別辛苦(只是很少人控得穩~)。尤其往往越短的間歇,練的人往往都想要跑到爆才甘願?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再提一次定義,vVO2MAX的速度是能誘發最大攝氧的『最小』速度,並且此課表的目的是要累積總進入最大攝氧能力的時間,所以並非是以刷新30秒 PR為樂。

2. 也許你沒練過Billat's 30s,但你可能聽過Fartlek:Fartlek Run是種不限時、不限距離、不限速的速度遊戲。常有例如快跑1分、慢跑1分的變化,其實就有點是Billat 30s的衍伸課表,利用不同的速度與距離,達到對心肺與肌肉的不同刺激效果,所以前面才會講,這當作賽季剛開始時,準備要進入速度時的訓練課表還不錯。

3. Billat's 30s的更多變化型態:Billat's 30s雖有名,但其實也不僅只有30-30一種,還有60s-30s(跑60s、緩跑30s)、或是15s-15s,或是在緩跑時做速度變化。

例如我在看文獻時,發現 Billat 有一篇有趣的 研究Very Short (15 s - 15 s) Interval-Training Around the Critical Velocity Allows Middle-Aged Runners to Maintain VO2 max for 14 minutes),針對7位平均年齡51歲的歐巴們,以15-15的方式,即跑15秒與緩跑15秒,發現都能提高他們的VO2MAX,但只限定在兩種情境下,分別是用90%vVO2MAX的速度跑15秒+以70%vVO2MAX速度緩和15秒(90-70 vVO2MAX),以及以100%vVO2MAX速度跑15秒+70%vVO2MAX跑15秒(100-70 vVO2MAX),因為這樣的安排,能讓速度提高到接近vVO2MAX的水平,對肌肉適應性有效刺激,也不會產生過多乳酸堆積的情況,同時在緩跑時仍維持一定速度,讓乳酸下降速度減慢,刺激身體對乳酸的適應性與排除效率,能有效提高速度表現。但還有一種是以110% vVO2MAX與60% vVO2MAX緩和(110-60 vVO2MAX),則發現效果不如前兩者來得好,推估是因60% vVO2MAX過慢,乳酸已代謝掉了,但也可能樣本不夠大的關係,故對結果需持保留態度。

但這邊可確認兩件事,也是我認為這篇研究的價值所在,就是速度訓練對於提高中年長者的VO2MAX仍是有效果的;再者,搭配速度訓練,而非全部都慢跑,對於提升長跑能力,包括肌肉適應性、跑步經濟性、乳酸代謝能力等等,都是有幫助的;最後,間歇課表在組休時究竟該慢跑、緩走、全停,都有不同的意義在,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總結

以上,為了寫一篇Billat's 30s的介紹,從好多天開始鋪陳談VO2MAX, vVO2MAX、談單車間歇的訓練,最近也是很燒腦。但不管怎麼樣,訓練的課表雖然千百種,但追本溯源,都跟人體到底怎麼運作脫不了關係,先掌握人體怎麼運作的基本原則,當面對五花八門的訓練課表時,就比較能夠抓到核心重點,練你真正需要也最有幫助的部份,而不是看人練啥就拿香跟拜了。

Billat的研究太多,我還在裡頭找有趣的東西,有機會再分享了


日本三重二見浦夫婦岩旁的青蛙......., 紀錄於2019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6 則留言:

  1. 70%的vVO2max 要怎麼抓? 例如vVO2max 時是4分速,70%是 E pace 嗎?

    回覆刪除
  2. 算PACE跑30秒很難算;100公尺20秒,150公尺30秒,這樣好像比較容易理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都是個大原則,沒有強制一定30秒,也可以是28秒或32秒,練到一定程度後都會有彈性,定秒數有個最大好處是不受場地限制

      刪除
  3. Strava上有看到一位法國菁英選手Nicolas Navarro(全馬2:10等級)很常用Billat's 30s

    https://www.strava.com/activities/3660045939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樣應該理解為何有人要這麼練了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