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游泳啊,紀錄於2017年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游泳池 |
近2-3個月裡,幾乎全球賽事都停擺,但為了維持我協助訓練的市民選手們繼續保有訓練動力與目標,我給每個人各出了不同的功課,測驗時間也都盡量安排在原本的RACE A比賽日,這目的是要為本週期訓練作為結尾,也驗證一下過去幾個月裡的訓練安排是否理想?同時也找出下一階段要補強的方向。
測驗,或是模擬賽,都是因人而異,端看我來判斷每個人的狀況與原賽事內容而定,有的人要進行騎120km+跑21km、也有騎90km+跑21km、也有準備單項的,那就是測跑10, 16或21km的距離,或是測單車CP10的能力,或是騎一趟風櫃嘴等不同型態,總之因人而異。
結果上,有好有壞,有幾人破個人最佳紀錄,為這準備週期劃下完美句點,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談那些成績。 而是也有人犯了些不該有的失誤,如果這些能修正了,其實都能幫助你不只在最後成績表現上更理想,也讓你在過程中不慌亂,幾個狀況整理後分享如下:
1. 裝備問題
裝備問題蠻多蠻雜的,包括手錶操作不嫻熟或是心率帶出問題。
對於從事三項運動的來講,平時訓練很少會用到鐵人三項模式(正常操作包括游、T1、騎、T2、跑,所以會按的話,就只需按5次按鍵即可),但其實平時根本不會這樣練,所以也疏於按錶的練習,於是到了比賽時就不會按錶了。
但其實如果有轉換的訓練,也可以在騎完車後,利用手錶也是可以做多樣化的轉換,以Garmin的錶來講,在操作介面有個『更換運動』的功能,我這邊不細教,因為真的很簡單,多摸幾次就會了。
另外,也有要測跑步的人,事先利用Garmin Connect設定好了每圈400m的秒數,這點真的很認真(拍拍手),但問題也因此發生! 到了測驗當天,實際跑的速度跟錶上事先設定的不同步,偏偏每圈又有自動LAP,搞得自己越跑越亂,心亂了套,速度成了忽快忽慢,節奏都亂了,不是個太理想的跑法。事後來看,倒不如自己手動去按每圈400m LAP還比較輕鬆一些。有時Old School還比許多新潮的作法還靠譜的。
另外也有發生心率帶出狀況,或是用光學心率,搞得資料不準。對此,我真的千拜託萬拜託,如果你是需倚賴心率為訓練參考指標的人,或是很重視資料準確度的人,請放棄光學心率,別說手錶只要繫不緊,光學心率就有很嚴重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心臟離手腕的距離那麼遠,你會用台中的天氣預報來推測台北的天氣嗎? 請愛用心率帶!
2. 比賽配速面
雖名為測驗,但其實我都有給每個人一個合理但具挑戰性的配速目標,只要按計劃走就可以。相信這也是每個人在比賽當天都會有一套事先擬好的劇本,而長距離賽說穿了沒別的,就是比『配速』與『補給』的能力。
但實際到了測驗當天,普遍都過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尤其在準備三鐵的人身上(畢竟此次做單項跑或騎車測驗的人,距離或時間都短,就算爆了,影響也較小)。但對於騎+跑長距離的人來講,時間一拉長,狀況就會被放大了,最主要問題都是在騎車時過度高估自己的瓦數,接著都在後1/3單車階段開始嚴重失速,只要此現象一發生,跑步大概就完蛋了。
高估瓦數或者配速策略失靈,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平常很少做瓦數配速(Power Pacing)的練習,就算在訓練台上打課表有過,但也很少在外騎時定功率騎乘目標,試想,如果平時跑步都會做配速跑了,怎麼外騎時就變隨性了? 我很常跟人講一件事,練車不是看騎了多少距離,騎了多少時間而已,理想的外騎訓練是要有目的性的,當缺乏配速練習的情況,就少了掌握自己體能的能力,等實際要騎上90km或更長距離時,狀況就產生了。
第二種高估瓦數原因是太小看了貪瓦數的後果,以為瓦數與時速就是個簡單的線性關係,瓦數多個10w,應該時速也可快個1-2km/h,實則不然。用個簡單的圖示來說明,資料來源為Bike Calculator(下圖),這裡用個很簡單的設定,不考慮風向與坡度,僅以平均風速3k/h、騎乘者70kg、總爬升100m與全程Aero Pose作為90km騎乘設定(當然實際世界是更為複雜的,這邊是最理想也是速度最快的狀況)。
為了方便閱讀,我一一輸入了從100w到300w的時速與90km所需時間(如下)。簡單來講,時速愈快,必須面對的風阻愈大,但不全然是完全的線性關係,反而有點是拋物線狀的指數型線性。例如:在140w下就能達到時速30k/h以上,但要增加到35k/h,得拉到200w以上,而再增加到260w,時速只有增加4k/h到39k/h。但從140w到200w,與200w拉升到260w,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而不管你是預計要配160w或180w或200w都好,當你打算多貪個10w甚至20w時,其實時速增加的幅度都非常小,僅有1km/h甚至不到。而且你也別期待前面貪了1小時的10w 20w,等後面再降回來就好,因為往往後面一降常是直接崩盤掉個30-50w,甚至更多。
若再將時速換成90km騎完所需時間來看的話(下圖),160w需2時48分、180w需2時40分、200w需2時34分,但每一階段若為了多貪10w,90km情況下雖會縮短3-4分鐘,可是如果跑步一爆掉或走個路,要一次吐出5分鐘也不是太罕見之事。
切記:鐵人三項比得是最後完成時間,不是單項表現,千萬別在單車貪快,而是要懂得保留體力給最費力的跑步!
3. 能量補給
再講一次,長距離就是比『配速』與『補給』的能力。上方提過配速,現來講補給。過去我在Don1Don專欄裡提過相當多補給或身體能量的文章,這不詳談,這次只提兩個重點:
第一:平時練習時就要練怎麼吃東西,並且留意自己到底在吃什麼?
我一向不建議訓練也一定要吃果膠,除了貴也不見得愛吃,除非你特愛此味我也沒意見。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找到好吸收、自己也愛吃、並且吃得下不會造成不舒服的東西。
此外,僅管目前主流就是每小時60g碳水化合物(詳可參考Asker Jeukendrup博士的文章,這邊只摘錄圖片如下),但這只是大原則,還是有各別差異存在。再者,也很少人在訓練時也會吃到這個量,包括我自己若是在3小時左右的騎車或2-2.5小時內的中低強度跑步,其實只需要水就夠了,但這絕對不表示當我要拉長訓練時間到5小時時,就可以等過了2-3小時之後再吃,因為我們人體的肝醣存量,要應付2小時內的強度不高的訓練,都是足夠的,但時間一長了就來不及了。
但往往也因為如此,很少人在訓練時去鍛鍊自己的胃,變成等真的比賽或訓練時間一長就吃不下東西,因為你的胃根本消化不了,所以為此,有時反而還會多吃點東西再來練,當然也不是吃過量到會反胃的程度。
所以不只平時要練著吃,還要留意自己到底在吃什麼,多去看每個食物的營養標示圖,久了就會有個概念。我自己已非常習慣到每次訓練完後,都能約略知道自己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多少熱量、多少水份?並且這些補給與訓練搭配起來,自己是否適應?或何時會感到能量產生缺口?
第二:補給沒有標準,但絕對與配速相關。
但也許你會好奇,平時訓練也都吃得下啊,可是到了比賽或測驗日這天,到最後還是反胃了,這是為什麼?那或許就是強度過高了,你用了超乎平時訓練時強度過高的瓦數或速度,在此強度下,胃裡的血液更少,更難去幫助你消化吃下的東西,反胃就是個告訴你它已接收不了你丟下來的東西了。
再者,平時大多數人的訓練可能就是騎一段時間後進便利商店,就算吃個飯團或便當,僅管都是不見得好消化的食物,但也不會有反胃的現象,這又是為何? 因為你不會3分鐘快速吃完,且一吃完立馬出門,直接進到比賽配速啊,應該都是邊吃邊聊,出門上路騎車後又邊騎邊聊一段才開始拉強度,這都跟比賽時狀況完全不同。而且我常發現,很多人都以為不過就進去個5分鐘10分鐘而已,但真的調資料細節出來看,你以為的10分鐘常常是已經20, 30分鐘了。
而真正的比賽時的狀態,就是持續一段相當長時間沒有休息,並且控在一定強度的區間,僅管我們不需要完全模擬到完整的113/226km,但平時訓練時,起碼也得有個多幾次2-4小時進入比賽狀態(包括補給與配速)的訓練,多試個幾次慢慢就能抓到自己的配速與補給方式,尤其越靠近實際比賽時,越需要做這樣的練習。
而真正的比賽時的狀態,就是持續一段相當長時間沒有休息,並且控在一定強度的區間,僅管我們不需要完全模擬到完整的113/226km,但平時訓練時,起碼也得有個多幾次2-4小時進入比賽狀態(包括補給與配速)的訓練,多試個幾次慢慢就能抓到自己的配速與補給方式,尤其越靠近實際比賽時,越需要做這樣的練習。
4. 準備心態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比賽就是要平常心。
但什麼叫平常心?平常心意思應當就是讓比賽越接近於『平常訓練』狀態,那心情就會更為安定,包括為什麼你會常常聽到不要在比賽當天用新的東西,就是要降低平常訓練與比賽時的差異性。
所謂『平常訓練』狀態, 就是你平常訓練時的SOP,包括賽前當週的調整、比賽前三天的作息、比賽當天的調整、比賽過程的節奏,還有面對比賽的準備等。
例如比賽當天是6點開始,起碼得在4點起床與吃早餐,但如果你本身就是夜貓子,這天的作息一定與你不合,要表現得好自是不太可能的事。還有像這次模擬測驗,就要嘗試去調整作息,如果你是在意肝醣超補的人,那麼訓練前幾天有沒有嘗試看看呢? (個人是沒有在做肝醣超補的,有機會再詳談原因)。
對於大部份Weekend Fighter來講(意即週末是一週裡訓練量最大,甚至訓練量佔比達整週訓練量50%以上的人),其實在週三至週五就可視為一個賽前調整,睡飽來、提高碳水的比例、週五早點睡、並提前準備好週六的早餐,讓這些過程成為SOP。
而且這些過程裡,你都能不斷嘗試些新的調整與變化,例如有的人前一天按摩後,隔天訓練狀況會很差(肌肉無力),但也有人反而狀況變很好,肌肉彈性變好了,這些都是必須記下來的。
換言之,我們在訓練之中,就要不斷找出讓狀況變好的幾個關鍵點,到了比賽當天,就是讓這些關鍵全數到位,這就是訓練中相當重要的目的之一。
結語
訓練,絕不是只有你在練的當下才發生的事情,非訓練時的所作所為,有時候對訓練影響更大。
尤其對於已經過了『訓練蜜月期』(指剛開始訓練的人,隨便練都進步,慢慢的進步幅度就會不斷縮小)的人,練個一年半載能否提升個3%-5%都不一定能發生,甚至練個死去活來也只能持平表現,但多去留意訓練外的事情,從訓練的所有裝備熟悉度、訓練的SOP、練習補給與配速能力、作息甚至飲食的調整等等,都能夠在相對簡單許多的情況下,提升你的表現。
最後,我們相信比賽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但在比賽到來的那一天,你是否準備好了? 這個沒有比賽的季節,正是好好調整、打下基礎、演練各種訓練狀況與化為魔鬼找出各項影響訓練成果好壞的小細節。
以上,提供個人這兩個月來觀看他人訓練準備的小小心得。
超實用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光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