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看了GCN在實驗室裡的示範,也看了研究上的操作方式,下集來個實際在外面跑的資料來說明吧,本文感謝上方照片裡的車主提供資料!
先說明,我個人極度重視我所訓練選手們的隱私,絕不透露任何個人與訓練資料,除非你自己想公開,否則我也絕口不提!
本次是個很棒的資料,可以在『功率輸出不變,僅透過迴轉變化,就縮短騎車時間』,是很棒的資料,故並徵得當事人同意,為了本文會公開部份資訊,而無相關部份全蓋牌,若有閱讀不便之處,還請見諒。
這次會透露三次的騎車訓練資料,但路線是相同的:『台24縣:三地門至神山部落』段,根據GPS資料,這段全長16.8km,是個先上再下再上,爬兩個坡,總爬升748m。
這三次的訓練裡,都是要她全開(喔對,這是女生!所以推力比也蓋牌了,體重是女人秘密!),根據這條路長度與時間,等於是要做兩組LT課表。
這邊補充一事,我通常都會建議要練三鐵者,一定要有至少三條單車私房練功路線,第一條是長平路,不管是繞圈或來回路線(最起碼來回一趟有10km以上,才能保持長時間Aero Pose,不需一直起身轉彎);第二條是短坡,坡度3-6%之間,約20-30分鐘左右可爬完,可練肌力也可反覆操作LT課表;第三條是長坡,坡度平均分布於2-6%之間,或由平至緩的長坡,至少需要40-60分鐘以上才爬完,適合做長時間Tempo課表,這三條路線就夠練飽練滿了。
回到個案,我只打算以第一段爬坡來說明就可以了,因第二段結論相同。
第一次是6/20騎,第一段坡是由三地門到三德檢查所前,長5.63km,爬升361m,平均坡度6.4%,騎乘時間34分13秒,平均功率AP 166w,修正功率169w,IF 0.94,平均心率134bpm(她是我先前文章提到三項運動心率不一的極端個案之一,跑步心率可近180bpm,但單車心率只能到15Xbpm),重點來了,平均踏頻60rpm。
因此,這天騎完後,我告訴她其中一個事情:『迴轉低於70rpm,功率會明顯難帶,會有較多的死點,60rpm以下更明顯難騎』。於是,我要她兩週後再騎,並盡可能將迴轉速拉高來。
第二次是7/04騎,GPS抓到的是5.67km(比上次多了0.04km的合理誤差),平均功率163w(比上次低了3w),修正功率NP是168w(比上次低1w),功率可視為一樣,但重點來了:平均迴轉速76rpm(對比上次60rpm高了不少),而最重要的時間是32分24秒,對比上次34分13秒,快了1分50餘秒近2分鐘之多。
當然,心率也拉高許多了,平均144bpm,比起上次的134bpm多了10bpm。但同上所述,對一個跑步心率可達170-180bpm間的人來講,她的心肺其實還有很大突破空間。
第三次7/18,這天的交待是第一段坡訂160w來騎,迴轉同上次,所以結果上也幾乎相同。
5.64km,AP163w(同第二次騎), NP 167w(比第二次低1w),平均心率143bpm(比第二次低1bpm),平均迴轉74rpm(比第二次低2rpm),時間32分12秒,比第一次騎足足低了2分鐘整。
三次結果易閱讀版整理如下:
TEST | 平均功率 | 平均迴轉 | 平均心率 | 時間 |
TEST 1 | 166w | 60rpm | 134bpm | 34m13s |
TEST 2 | 163w | 76rpm | 144bpm | 32m24s |
TEST 3 | 163w | 74rpm | 143bpm | 32m12s |
只是改變迴轉,不改變功率情況下,時間就能提升2分鐘(第二與第三次可解讀是合理誤差或風向所致)。
所以就算低迴轉會有較低的乳酸堆積與較低的心率(上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發現),但在時間短的情況下,加上心率還有上升空間,拿心率與乳酸來交換也是值得的,畢竟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如何能最快騎完這條路。
而這三次騎乘,唯一的不變的地方是,都在4點多就出門練車,個人也由衷的佩服南部人對付酷暑盛夏的決心!
建議與實際運用
從上集到下集,從研究結果到實際上路騎,得到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踏頻是種肌肉與心肺的取捨』。
低迴轉速,雖可壓低心率與減緩乳酸堆積速度,但必須犧牲肌肉力量與續航力,同時在上路後,也不見得能獲得最好的成績,這個實例就說明了,不需要改變輸出功率,只需在踏頻做變化,或是抓準變速時機,短短5公里山路就能有2分鐘的時間差異。
當然這部份,個人有兩個依然好奇的地方,如果讓她再以80-90rpm來騎一趟三地門這坡,同瓦數下有沒有可能更快?我認為應該有(但我沒打算要她重跑了,因為齒比也不夠用了,沒必要為了我的無聊實驗去更換XD)。此外,根據上集文章脈絡看下來,我相信如果拉到100rpm,應該結果也不會太好,這點應該無誤!
第二個好奇的部份是,如果回到平路,單單比較70rpm, 80rpm, 90rpm的話,何者會有較好的成績?
這問題可自問自答,平路TT的研究,在Effect of Cadence on Time Trial Performance in Recreational Female Cyclists,與Effects of Altering Pedal Cadence on Cycling Time-Trial Performance,這兩篇研究都是針對8km的TT,前者是發現60rpm會比100rpm的時間還快,瓦數也能更高;後者則是83rpm會比92rpm與101rpm這兩種高踏頻的結果還好。
但是,上面的話再說一遍:『踏頻是種肌肉與心肺的取捨』。如果我們要考慮的是鐵人三項,或是較長距離騎乘的效率,低迴轉就算快又節省心肺輸出,但是對肌肉消耗太大,更別提還要考慮下車後跑步的事。
以下是2015年,Macca受訪的影片截圖,因為影片短,只有兩句話是重點,我就不放影片了,有興趣自行點選>>>(完整影片請點我)。這截圖是談,如果你用低迴轉,但不是體能非常好(super fit),賽事後段必將付出代價!
所以,總結三點建議如下:
1. 個人認為『80-90rpm 迴轉』才是較合適的踏頻,就算每人特性有些不同,偏好也會有所差異,愈習慣高踏頻者,往往他的慢縮肌也較為發達,能輕鬆應對高迴轉踩踏;反之,快縮肌發達者,在低踏頻下會覺得更能帶出高功率,但整體應都不該脫離80-90rpm太遠(Macca偏好的是85rpm)。
2. 每人都應熟悉高與低踏頻的節奏,僅管也許有最合適或最有效率的踏頻。但我仍堅信,每個人有機會仍應該多練練90-100rpm的高踏頻踩踏節奏,與60-70rpm的低迴轉高扭力踩踏。因為實際上路後,不可能一個齒比用到底的,都必須因應路面狀況調整,也同時訓練不同肌群。
3. 如果你是喜歡騎山路,但怎麼樣都只能低迴轉,甚至都帶不到60rpm,那就表示該換大盤或飛輪了,不管是為了爬山能更快,也比較能節省你的能量,避免過多力量耗損。合理的運用齒比,省力又有效率!
以上,本文結束。
以下,講個下方照片的小故事。
有看過我2017年KONA賽報的話應該知道這事(不知道的人給點下方延伸閱讀之連結)。當年在出T1時絆到地毯而摔倒,電變去撞壞了,就連現場技師處理都修不好(還浪費了至少5分鐘),於是我只剩下前變53齒比大盤,對上後飛輪最小的三齒11-13,就用 53/11-13 這樣硬騎完180km,還有右膝還在流血(下圖可見),所以僅管我很不想用低迴轉重齒比來騎,還是硬著頭皮騎;現在想想,也不知道我到底怎麼騎完的? 還有,手錶也是出T1就掉了,沒資料可參考,更沒時間可看,只有進終點時才知道原來是花了10時2分,這個多出來的2分大概是我最大遺憾吧,期望有生之年能再回去彌補這遺憾,我要10倍、20倍、30倍奉還!
延伸閱讀:重返KONA,更上層樓:2017 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賽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