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只練有氧?或只練間歇?會發生什麼事呢?帶你瞭解兩種練法所帶來的改變

老是會把這裡叫成「漩窩鳴人」的「鳴門漩渦」;紀錄於2024年初的日本德島

或許你聽過一種說法:

「一直跑(或騎或游)就會進步了啦,不用練速度」!

也可能聽過一種說法:

「你要練間歇才會變快啦,一直慢跑(或騎或游)只是浪費時間」!

何者是對的呢?

當然聰明如你或個人網站的長期忠實讀者,一定會回答:『有氧與間歇訓練兩種都需要』

但這次我還是想聊聊這話題,因為近期看到一篇剛出爐的研究,還真的讓一群人只練有氧騎乘,另一群人只打高強度間歇,兩群人就這麼樣的練了10週,雖然這是一個以單車為主體的研究,但個人強烈建議練長跑者與練三鐵者,都應該看一看。

往下看吧,老樣子,最後有懶人包!

前幾年第一次去德島時沒來這景點,今年初又去了德島一次,剛好碰上最合適看渦流的時刻,於是就前往了。而當天也很詭異,只有漩渦這裡有一片烏雲,船一駛離此地都是大晴天

研究介紹

這篇2024年7月剛出爐的研究《Endurance training volume cannot entirely substitute for the lack of intensity》,文章標題很直白也是結論『耐力訓練無法完全取代高強度訓練』,但其實反過來講,也有些東西是高強度訓練練不到的,讓我講得詳細些。

首先,找來44個一般人而非重度訓練者參與,最後共35人完成10週訓練,這35人先隨機分配到第一組叫『低強度高訓練量組(LIT)』,這組共16人(9男7女),平均年齡32歲,BMI 26.7,VO2MAX 37.6ml/kg/min;另一組叫『高強度低訓練量組(HIT)』,這組19人(9男10女),平均年齡33歲,BMI 25.1,VO2MAX 37.4ml/kg/min。

〈補充資訊I:VO2MAX與馬拉松成績關係〉

我先補充一個資訊提供給大家,老是在講VO2MAX,但一般人可能沒概念怎樣的數值叫高或低?我分享一個圖如下,是最大攝氧量與馬拉松可能完成績的對照表,不過請切記,單用VO2MAX預測成績是有很大誤差的。這我常以智商來對比說明,智商高的人不代表考試一定拿高分,但智商高的人只要一認真起來,連他自己都怕😆,要拿低分恐怕蠻困難的。VO2Max也是同理,這代表了他們的潛力,只要願意練,是有可能達到下圖所其對應的成績,且VO2MAX也與智商一樣,雖然先天決定了大部份,但還是能經由後天訓練再加以提升的。另外再分享一個RUNANALYZE網站,可以自行去換算不同成績與VO2MAX換算,這是個不進實驗室測量也能推估的參考值。

資料來源

所以,從35個樣本的BMI與VO2MAX資訊可得知,這35人的VO2MAX在37上下,運動能力算一般,有在運動,但並不到突出的程度。故當他們持續且規律的練了10週兩種不同型態的課表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遠看是風平浪靜的海洋與一座跨海大橋,其實不知道的是再往前一點點就是湍急的海流與漩渦。

研究流程

下圖完整說明了這整個研究流程,一開始先做前測,瞭解所有受測者體能狀態,且由於整個實驗都是用單車來完成,前測就測了15秒全力衝刺、測了最大攝氧能力、也做了3小時有氧測驗(結束前再做一次15秒全力衝刺)、也測練完後的心率變異(HRV)來看看他們的恢復狀況有沒有差異等。待練完10週不同模式的課表後,再測一次來比較,就這麼簡單。

第一組『低強度高訓練量組(LIT)』只騎有氧,主要為外騎,每次騎車最少45分鐘,最長4小時,以騎在低於LT1的強度為主(乳酸閾的第一轉折點,若不理解可去看我的舊文或直接理解成騎個50-60%FTP強度左右而已)。

10週下來,LIT組平均每週騎4.8次車,平均每週騎6.7小時,心率強度有88%都在Zone 1也就是低於LT1的強度,12%在Zone 2,完全沒有高於LT2的強度。這10週下來的平均訓練心率是63%的最大心率,此意即若一人最大心率為185bpm的話,那麼他的平均訓練心率為117bpm,這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低強度有氧訓練了。

第二組『高強度低訓練量組(HIT)』,主要為踩訓練台(因為都練高強度間歇,室外不好操作)。他們平均每週有2-3組課表,扣除熱身與緩和外,都是打3-7分鐘間的110%以上FTP強度,每次總強度時間控在15分鐘,此意即可能是3分鐘間歇的5組或是5分鐘高強度的3組,務必讓他們強度開到LT2以上。

10週下來,HIT平均一週只騎2.4次,每週平均只練1.6小時,強度有36%在Zone 1,38%在Zone 2,26%在Zone 3。你可理解為除了熱身與緩和外,他們就是全打Zone 3以上高強度,而來來回回間有些許時候進到Zone 2而已。

下圖是他們的心率分佈狀況,圖左為『低強度高訓練量組(LIT)』,圖右『高強度低訓練量組(HIT)』。請留意Y軸是訓練時數,左邊與右邊的刻度不相同,HIT組頂多一週只練2小時的,而LIT組就是大量的有氧來堆疊,最後平均每週會騎到近10小時了。

愈靠近鳴門海峽大橋,愈常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漩渦形成,也是種大自然的藝術傑作

研究發現

用兩張圖全部講完發現,我先上圖,再一一說明。



1. 不管是LIT組(高訓練量但不打強度),還是HIT組(只練強度不打量),他們經10週訓練後,在LT1的功率都會上升,也就是低強度時的能力都提高了,且兩者都是提高16%。換言之,只要有練,在低強度區的表現都會提高

2. 但是在LT2時的功率來講,都不練強度的LIT組不會有所提升;但HIT組提高了13%(可簡單理解為FTP上升了)。不僅於此,HIT組在到達最大攝氧能力時的輸出功率也上升了,15秒全力衝刺的功率也上升了21w,但不練強度的LIT組則是在高強度LT攝氧能力不變,15秒衝刺瓦數也沒變,雖然到達最大攝氧能力的輸出功率略上升11w(5%),但還不及HIT組的27w或13%增幅。白話講,你不理強度,強度也不會理你

3. 那有什麼是HIT組練不到的東西嗎?有的,最大差異就是脂肪氧化率(Fat Oxidation),先補充個資訊如下:

〈補充資訊II:脂肪氧化率Fat Oxidation〉

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有二,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兩者的來源比率除了跟運動強度息息相關以外,還有就是你的脂肪氧化能力。通常都是用漸進強度測驗,例如以單車來測就是逐步增加功率直至力竭,或是在跑步機上持續增速至力竭,透過輔助工具來衡量受測者所呼出的氣體(見下圖左)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比率。

圖片來源

而通常一個從事耐力運動的人,我們都會期待這個脂肪氧化率愈高愈好,那表示我們能用更多源源不絕的體脂肪作為能量,而不是非常有限的碳水化合物存量。再以下圖為例,A與B選手兩人的單車輸出功率差異並不大,但A選手脂肪利用率相當高,若兩人同時以低至中強度來騎乘,例如同樣要輸出200w的功率,看似兩人的體感疲勞與作的功相似,但A選手絕對能撐得比B選手還要久,因為他利用脂肪作為能量的能力遠高於B。

圖片來源

3. 續回到上方第3點,LIT組在低強度時的脂肪氧化率從155mg/min提升到了187mg/min,大幅提升了20%之多(雖然還是跟我上方舉的A選手有高達800mg/min甚至1200mg/min以上的超強脂肪氧化能力有懸殊差距就是了)。但是HIT組脂肪氧化率完全沒任何改變。小結:低強度有氧訓練就是訓練你身體運用脂肪能力的最好方法

4. 另外有一塊持續騎3小時後再量心率變異(HRV)來看看兩者有沒有差異?這邊就不特別提了,因為兩者並沒有任何差別。

這張照片的遠近天候及海象差異更明顯,似乎就是海底有酷斯拉之類的怪獸要浮出來一樣

訓練結論與建議(懶人包)

本研究讓兩群運動能力中等的人走兩套截然不同的課表持續10週期間,一群走高訓練量但完全不打強度(LIT組),平均起來是練在最大心率的63%,平均每天練個近1小時,當然有時多一點會到3-4小時,有時少一點的45分鐘。而另一群HIT組是一週平均只練1.6小時,上了訓練台後扣除熱身與緩和,他們只打間歇課表,就此經過10週後比較兩者差異。

而個人認為這篇研究之所以有趣,是因為過去我們已能理解當然是練高強度間歇,就收到高強度間歇的效益,而練低強度有氧,可訓練身體運用脂肪作為能量的效率。但很少有研究還真的做到那麼極致,練有氧的不打強度,練間歇的不打有氧量,且持續到了10週之久,研究結果也真的與過往認知相符,故總結三點結論與建議給您帶走。

1. 兩派訓練法相似的部份是兩種練法都會提高他們在低強度(LT1)的功率值,大約提高了15-16%,你可簡單理解成可能原本LT1的心率是120bpm,那10週前這心率只能踩100w,但10週後,兩邊大概都能在120bpm時踩到115-116w。且LIT組的攝氧能力還上升了,他們的身體更能有效率的運用氧氣,不過僅限於低強度時。

2. 兩種訓練法的最大差異點有二,其一是高強度(HIT)這組,在LT2的功率上升了,短衝刺的能力也增加了,最大攝氧能力也上升了,這是只練低強度(LIT)所練不到的。其二是低強度高練量組(LIT)則因為都沒練強度,他們在高強度時的表現幾乎不變,但他們在低強度時的脂肪利用率卻大幅的上升了20%,這是高強度(HIT)這組所練不來的。

3. 雖然本研究是以單車為主體,但其實是能完整運用本研究發現到所有的耐力運動上的,特別是你目標賽事距離愈長,不管是馬拉松、IRONMAN、單車2-3小時以上的活動等等。那麼你的有氧能力愈為重要,那什麼叫有氧能力?在低強度時的耗氧愈低愈好,可用愈低的心率產生愈高的輸出。還有更重要的是運用脂肪作為能量的比率,這也是要愈高愈好,但很多人因為這能力「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所以常認為有氧訓練不重要,但這是錯的。而這能力又是怎麼練來的?低強度的大量有氧(或現在正紅的名詞:Zone 2訓練,前陣子有寫一篇討論Z2,沒看過的話請再往這走)。

可是只練低強度有氧,還是無法讓你成為更為優秀的選手,你仍然需要一些高強度間歇訓練,去提高你在閾值區的能力(包括功率、速度),也提高你的最大攝氧能力,這樣你才可能在高強度時有效率,低強度時少費點力。

總結來說,高強度間歇訓練有存在的必要,低強度有氧也不是浪費時間的訓練,高與低強度的訓練,你都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