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看看J個PRO怎麼練? 增加跑量(或訓練量),而不增加受傷風險 from Adam Wood

Adam Wood,全馬218好手,但你要是不跟我說他是跑者的話,我還以為是打籃球的...

看看J個PRO怎麼練?』這次主題將以一位美國職業長跑選手:Adam Wood,在近期所分享的一支影片為主軸,除了分享與介紹這位全馬2時18分的選手以外,也以他的看法融合個人的想法,來聊聊許多業餘跑者或三鐵愛好者,在『衝高訓練量』與『潛在受傷風險』間的拿捏,同時談談『如何創造一個能衝高訓練量的方法與環境』

放心,本文極為淺顯易懂,沒有複雜術語,只想讓你快速融會貫通與運用! 

Adam Wood介紹

Adam Wood,25歲,美國籍跑者,越野跑起家,從小就是個跑步運動員,5000m有14分00秒實力,以及近年轉戰馬拉松領域,目前全馬最佳成績2時18分(創於2022年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Marathon)、半馬1時6分個人最佳。他的太太Micaela Wood也是個跑者,專攻於5000m與10000m,最佳成績是5km 15分36秒與10km 32分41秒。

圖中即為Adam Wood與妻子Micaela Wood,這兩人不只跑得快,連成婚速度都快,兩人在23歲時就完婚,以現今社會標準來看,真的叫神速;圖片來源

但結婚不是重點,影片才是。他在近期的一部片影片裡,分享了增加跑量而盡可能不受傷的幾點原則,有興趣者可先看影片,我接著分享幾個影片重點,後面再談談個人想法。

首先他分享的幾件事包括:

1. Mileage is PERSONAL(每人可承受的訓練量都是不一樣的)

他在2023年的總跑量為4052英哩(6483公里),約莫每週125公里的跑量,或是每日17-18公里跑量。但這絕對不是短時間內衝出來的,他在約莫高一時期,週跑量是20英哩,接著慢慢增加到40-50英哩間。到了大學一年級時,成長到週跑量70英哩,接著以每一年增加週跑量10英哩為目標,大二為80英哩週跑量,第三90英哩,到了大四時才練到週跑量100英哩。

這是花了很長時間才達成的,而且大家不要忘了,當時他還是個年輕的學生,恢復又快又好,但都記得提醒大家 "Don't force the mileage" (不要硬逼自己增加跑量),這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句話。

2. 不要同時增加跑量(或訓練量)與強度

這是最重要的事,也是我想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

如果你想提升你的跑量到一個新的高度,那務必要降低你的訓練強度!他也提到他在大學時,主要來拉高跑量的時期是在夏天,因為那時沒有賽事(賽事您可解讀成另一種強度訓練,而且是很高的強度),可以專心來拉高跑量。等夏季結束靠近比賽時,先前累積的訓練量效果就會慢慢出來。

在影片2分左右處,也有提到對於人體對於里程(或訓練量)的適應性是很慢的,你就是必須給身體時間,並多觀察身體的反應,當始終疲勞不退時,就是該緩一緩的時候了。

3. 重視恢復與營養

練得越多,你就需要更多的睡眠與營養,簡單易懂的道理。

他也分享了他該週的睡眠時間,有7-8小時,也有兩天睡到近10小時,也有一天跟朋友去酒吧喝酒,就睡6個多小時而已😜。

4. 多雙可輪替的鞋子

至少得有兩種不同的鞋子,包括速度鞋(Fast Shoes)用來比賽與跑課表,以及慢跑鞋(Slow Shoes)用來每日訓練用。接著就分享他的愛鞋,有NIKE、有NB、有ON等,不是為了業配而硬要置入,這點肯定!

其實他的太太Micaela Wood才是流量密碼,應該讓她老婆當影片主角的,流量直接10倍以上(膚淺~);圖片來源


J帥個人想補充的看法:

透過這很隨意的邊聊邊分享,但似簡單,但箇中還是有很多玄機讓我順便提一提:

1. 『跑量』本身就是個迷思

我去Adam Wood個人Strava上整理了他近一年來的跑量,平均每日跑1.2時,每週約莫8個半小時左右,換算週跑量約為115km或月跑量505公里。可發現他反而在轉戰馬拉松後的跑量不如學生時期了(當然這是假設他所有資料都有上傳Strava的前提,但他上傳資料的非常規律,不似有作假或藏私的感覺,且對應他影片裡提到的2023年均週跑量為125公里來說也差異不大)。

這什麼意思呢?

假設一個狀況,如果有人跟你提到他每月跑量500km,你可能會驚覺天啊,這一定很辛苦很累等等。但如果用訓練時數來談,每月約莫是36-37小時,平均每日1時10來分鐘,是不是就不那麼可怕了?這表示說,我們都忘了每個人的速度都不一樣,一個全馬跑2.5小時的人與一個全馬5小時的人,兩個同樣週跑量50公里,想當然爾是後者要累得多。而許多人喜歡或習慣去問一個精英跑者的跑量,甚至想要效仿,那絕對會是你比他更為吃力更辛苦,當然也更容易受傷了。

故與其在意跑量,不如用訓練時數或更進階的指標(如TSS或rTSS),甚至更為簡單的『相信你的主觀體感』來衡量。更不要與別人比較,以免陷入『跑量』迷思,人人皆有不同

2. 不要同時增加量與強度

Adam是個2時18分的全馬跑者,換算下來是每公里3分17秒(或18.3km/h),但你會發現他在訓練時的平均配速是遠低於其比賽配速的,平均13.7km/h是馬拉松配速的74%,即便在他大賽前的一個月,2023年9月與11月均速都是是14km/h出頭。雖然他兩場重要賽事一場DNF,另一場也"僅"跑2時25分,但比賽當天本就很多狀況,不該因此就抹煞他是有218實力的人。

而在2023年12月的CIM結束後,他就進入了一個大減量期,整個12月僅有182公里跑量;隔年1月雖又衝高到446公里月跑量,但這個月均速是近一年來最慢,僅11.99km/h,也就是5分整的配速。這個操作就是讓停機了一陣子的身體重新適應新的週期,必然就是從負擔最小的慢速跑開始慢慢疊高跑量,也應證了他所說的『不要同時增加量與強度』

懂得放慢,才能跑得更快也跑得更多,Easy Day時放得了Easy,你才吃得下更多的量與在Hard Day吃下更艱難課表,老朋友們應該都很常聽我唸這番道理了。延伸閱讀可看個人過去寫的《2分鐘法則》,以Adam馬拉松均速在18km/h,速度訓練可在20km/h以上,而平時平均訓練速度在12-14km/h之間,這推估下來絕對是有符合2分鐘法則的。

我的一個好朋友常常在問,國外很多田徑場都允許腳踏車協助跑者配速,為什麼台灣不行啦😂,此為Adam Wood在當她太太的『叫練』,協助訓練中;圖片來源

3. 每人可承受的訓練量都是不一樣的,但有些方法可提高你的訓練量

就算每人條件不一,但可以透過環境與生活條件來改變,盡可能的衝高你的整體訓練量。

Adam提到了充足(且有些奢侈的)睡眠、以及營養以外,我認為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要在過熱的環境訓練,一一來提。

睡眠上,我有個經驗法則可以分享,假設你都沒訓練的日子是睡7小時好了(基準值),那每1小時的輕中度訓練,就多睡至少15分鐘,或1小時含有中高強度的課表,那多睡至少30分鐘;或你用TSS來估計的話,每多50就多睡15分鐘以此類推。晚上沒法睡那麼多,就透過午睡小憩。另外也是個人常講的,全世界最好的恢復手段就是睡覺,拜託不要迷信於要買什麼、吃什麼或去剝奪睡眠時間了,只要你認真想變強想練更多,那CP值最高就是睡覺

營養,在耐力運動裡最白話的就是高碳水飲食,我也一樣用經驗法則來分享好了,只要你強度打不上去(但明顯不是肌肉酸痛喔,而是無力感),或是練長距離但早早就無力撞牆了,別懷疑,你的碳水吃太少了。而若是恢復變很慢,或酸痛遲遲不退,除了可能碳水不足外,飲食上還需要多增加一些蛋白質如果都吃到撐了還是練不了也恢復不了?那回去睡覺,簡單粗暴(認真的,沒跟你開玩笑啦😂)。

最後一點就是創造一個低溫的訓練環境,這是Adam沒提到的,他所居住的猶他州雖然夏天也很熱,但早晚溫差大也乾爽,比起台灣的夏季濕熱,且是從一早就開始濕熱相比,他的訓練環境還是較為理想的。

但我們無法選擇出身地,可是我們能創造稍為舒適的訓練環境。那就是盡可能在涼爽時刻或有遮蔭的地方訓練、或是冷氣房裡跑跑步機(單車則是訓練台)、且積極與高頻率的補水,降低炎熱對你造成的體能傷害,不要出門硬去曬太陽,因為當汗水流得過多過快所引發的脫水,只會讓你的恢復變慢、受傷機率提高、當然也更不可能吃下更多的訓練量與訓練品質(延伸閱讀可參考舊文:談夏季訓練:脫水的嚴重超乎你的想像)。

以上,簡單扼要的分享,雖是以馬拉松跑者為主題,但在鐵人三項訓練或單車訓練上都是同道理,相信您會融會貫通的。

這兩人以長跑運動來講,都還非常的年輕且大有可為,祝福他們未來更上層樓囉;圖片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