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極化訓練與閾值訓練(下):應用篇

如果有機會再去高知縣的話?一定是為了想吃這東西而去的!

下集直接來談極化訓練閾值訓練的優缺點、運用情境與可能限制分享,所以若前兩篇您在閱讀時有不懂之處,也許這篇就懂了!

在談兩方訓練的運用之前,先分享一篇多年前發在Don1don專欄的舊文:重新認識馬拉松配速跑(M PACE):意義、迷思與訓練時機』。

從這篇內容,其實就不難猜到,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於極化訓練派別的,但我並不會想去洗腦你,極化訓練好棒棒!反而我自己也會在特定時間點做一些閾值訓練。而在教練工作上,也會針對不同的人、不同訓練時期、不同賽事目標等,安排一些閾值訓練課表。尤其近一個月來又重新唸了許多東西後,依然認為沒有一套完美或標準的訓練方式,端看你怎麼運用與個人差異,課表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活用才是關鍵!

OK,進討論。

就是這道高知必吃美食,用稻草快速炙燒的鰹魚生魚片

極化訓練

特性:讓訓練主要分配在大量至少80%以上的Zone 1,以及10-20%的Zone 3訓練區間,幾乎不刻意練Zone 2。

請注意:此所講的Zone 1是指血乳酸濃度在2mmol/L以內,也就是個人一直在提的LT1點(若不懂,建議去找出上中集來看)。以最大心率來說,可能落點會在最大心率的75%以內(若訓練已有一定基礎的人,會建議可以最大心率80%當基準),Zone 3則是4mmol/L以上,過了LT2點。最大心率達90%以上,才有可能過LT2點。

因此,實際操作上,就是大量的有氧訓練,搭配間歇訓練。而在有氧訓練時,你不應該讓最大心率超過75%以上;而當間歇訓練時,不管你是做幾分鐘的間歇(一般大多做2-5分不等),強度一定要到達最大心率90%以上的水準。

故英文有句話叫:『Make your easy days easy and hard days hard(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脈絡就是走偏向於極化訓練的。

優點:簡單、好操作、訓練痛苦較低、心理壓力小。

畢竟一週最多可能只操作2次,初期或初學者建議1次就可,而其他天都是Easy Workouts與長距離但同樣低強度訓練。就算訓練當下痛苦,但都是短短幾分鐘就撐過去了,心理負擔小很多。

缺點:強度不易掌握、易有受傷風險。

高強度訓練雖時間短,但對身體的衝擊也較大(尤其跑步),強度掌握不好,或缺乏足夠休息下,受傷風險高。

運用情境:

1. 距離愈長的賽事,訓練準備可愈走向極化訓練,包括馬拉松或鐵人三項,這都是至少要2-3小時以上甚至10餘小時以上。因此你必須堆疊出大訓練量,但又要確保不受傷,故大量低強度訓練,與少部份高強度訓練刺激心肺與肌肉,是較為安全的安排方式。

2. 夏天。天一熱,心率就高,即使你想做的是LT1-LT2間的訓練(例如單車FTP 75%-90%間的功率;或半馬至全馬的配速皆可能落於此區)。但是在夏天時,只要時間一長,心率會上升得很快,很容易就衝到90%最大心率以上。故有印象的話,你就會發現冬天M Pace的心率,進到夏天,同樣Pace,必定很快就會變乳酸閾心率(LTHR)或無氧心率了。故夏天我通常都不建議練Zone 2的課表,但又想確保最大攝氧能力能獲得訓練,較好的方式就是走向極化訓練

3. 基礎期或Off-season時。這兩時期,都是訓練量與強度較低的時刻,但完全不做強度訓練也並非好事,偶爾還是需要給予身體一些刺激,這時穿插一些高強度間歇會有所幫助。

4. 時間不夠時。難免每個人都有可能碰上工作或生活忙碌,導致可能一段時期的訓練時間不夠的狀況,例如一週僅剩3-5小時可訓練的情況下,又想維持住原有體能的話,若只能選擇留下2組課表,我會選擇一組高強度間歇與一組長距離,這是比較能確保讓體能不要掉太快的方法。


在弘人市場吃了第一次後,為之驚豔!

弘人市場

隔天經過分店,又去吃一次

科普一下,鰹魚,因為氧化速度快與腥味重,一抓到就必須馬上處理,否則就走味變質了,所以通常吃法都是做成柴魚片或加工成鰹魚罐頭,很少會做成生魚片單吃,但高知是用稻草來快火炙燒,反而產生獨特的煙熏微焦味,口感香氣非常特別。
鰹魚的捕捉方式也很特別,除了漁網包圍外,還有一種名為『一支釣』的方法,有興趣可google。

閾值訓練

特性:讓訓練除了分配60-65%以上會在低於LT1的有氧訓練,搭配20-30%介於LT1-LT2區的訓練,剩下5-10%則是LT2以上的訓練。

故除了有氧訓練至少佔比到2/3左右以外,再來會有相當多LT1-LT2間的訓練(約是在最大心率80-90%之間),像是單車訓練者一定聽過的『甜蜜點訓練(Sweet Spot Training)』,即FTP落於87%-93%間的訓練課表,應當就是會主要落於LT1-LT2之間。

還有跑者一定也聽過的『漢森馬拉松訓練(Hansons Marathon Method)』,它的核心概念就是除了有氧跑外,還有以目標馬拉松配速當主軸的課表安排,故就會累積出高於極化派的LT1-LT2訓練量。

這兩種訓練模式都是偏向於走閾值訓練的。

優點:建立比賽信心、更易掌握比賽配速、提高心理痛苦耐受力。

若預期目標賽事時,是以LT1-LT2間的強度來完成,那麼此派訓練,會讓你對身體在一定時間內處於特定強度下的掌握更有信心。尤其此類課表,可能動輒一個課表至少都要20-40分,甚至一小時以上的持續輸出,撐得過長時間的痛苦,往往心裡可能又更踏實了些。

缺點:不易操作、疲勞累積不易控管、難以拿捏強度是否過高。

在上集與中集裡,都曾提過僅管閾值有其效果,但選手主觀疲勞度高,客觀進步指標也不如極化訓練明顯。關鍵就在於怎麼控管LT1-LT2的訓練比率是否適當?

例如回顧上集這研究(下圖),這篇研究是以跑10km來驗收成果,結果是極化組進步更為顯著,但細看兩組的訓練分配模式,閾值組的疲勞度就一定會比極化組高,因為他們少了15%在Zone 1的訓練,都跑去Zone 2了,一定是更為疲勞的,是否也因此影響了測驗10km當天的表現?尤其您若有『TSS(Training Stress Score;訓練壓力分數)』的概念的話,就會明白訓練強度與疲勞度是呈等比級數增加的,強度往上增加一單位,疲勞負荷是成倍數增長的,那閾值組的疲勞度會高就容易想像了。因此,如果閾值組修正為『75%-20%-5%』,會否結果就不一樣了?

而在中集的文裡,我埋了個伏筆(下圖)。一樣是極化或金字塔訓練較佳,但作者提問了一件事:『既然極化比較好,那為何菁英選手都還在練閾值訓練課表?』


我的答案就是,閾值訓練對於一般人而言,要掌控好訓練量與疲勞度太不容易了。而進階到菁英級選手,除了已有多年訓練基礎,也有教練掌握狀況,更有完整恢復時間,會比起一般人好操作一些。

那一般人的掌握度若不夠,就很容易產生應該落於LT1-LT2的強度的訓練,卻變成LT2以上(應該是80%-90%最大心率區間的訓練,變成太多90%最大心率以上的訓練);或是前幾週堆疊疲勞過快,反而靠近比賽時,身體來不及恢復而虛掉;對於練三項者,可想像一下,讓游、騎、跑同時在一週裡都要練LT1-LT2課表,例如單車SST課表、跑步M-T Pace、游泳T Pace,先不管每一組是多少時間,這種課表安排連續操作個8-12週,嗯....,如果你太閒,未來2-3個月也都沒大比賽的話,可親身體會看看。

運用情境:

1. 比賽前的調整。再強調,我還是相信閾值派或LT1-LT2間的訓練(單車SST課表或馬拉松配速)仍有存在價值,尤其到了賽前,而你比賽又會是以此區當主要配速的話,多幾次模擬是有意義的。這也是我在重新認識馬拉松配速跑(M PACE)』那篇文裡提到的,訓練初期甚至中期,根本沒必要練M Pace的原因之一,但愈靠近比賽,開始抓出比賽合理配速是有必要的。

2. 有舊傷、體重過重者較年長者。在實際運用上,我會運用這派的訓練方式,給予有舊傷或過重體重者來訓練,尤其是跑步,畢竟高強度間歇對身體的衝擊較大,換個較低衝擊的模式減輕其負擔,甚至一樣是時間較短的間歇,但只讓其強度控在LT1-LT2間即可,不只仍可保有此類選手的中高強度訓練負荷,也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3. 冬天。若真要走閾值訓練,冬天是會比較好操作的,起碼不易爆心跳,速度與強度較易維持較長的時間。若是在台灣這濕熱的夏天要練不管是單車SST或漢森的馬拉松配速課表,不只格外疲勞也更難掌握訓練與恢復的平衡。

4. 給予三項訓練者不一樣的搭配組合增加訓練豐富性。僅管過往在鐵人三項的研究,都是在游/騎/跑走完全的極化訓練或閾值訓練。但個人也會運用不同的搭配方式,例如游泳與跑步走極化訓練,單車走閾值訓練模式,目的是讓訓練變化更多增添些趣味保有新鮮感外,也可能是該選手某一單項表現正處於成長的蜜月期,Tempo-LT的能力持續在提升,這時的間歇強度反而不好安排,透過閾值訓練,選手看了自己一直在進步,也會練得格外起勁。

高知也是麵包超人的故鄉

結語:不管何種訓練法,都別忘了Zone 1的重要性!

不管你喜歡或正在走那一種訓練模式,其實都有操作成功的典範,當然也有失敗的風險存在,我一樣不會說那一派是絕對的好與壞。雖然前兩集裡,大部份的實證研究都是傾向支持『極化訓練』,可是在實際訓練上,個人確實也碰過較適宜或不得不走『閾值訓練』的人。

如同文初所提,僅管個人是較偏向『極化訓練』的走向,但我也會適時放些閾值派的訓練課表進來,端看我比賽重點與當季想想強化的項目為何而定,但整體下來,又不會有那麼多LT1-LT2訓練,所以說不定我可能是比較偏向『80%-10%-10%』『凸字派』吧,哈哈。

言歸正傳,當我們在討論20-30%的訓練安排應該怎麼做時,千萬別忘了還有至少60-80%的訓練,都應該是處於Zone 1(LT1以內),即最大心率起碼是75%以內的有氧訓練,這才會是你一切的基礎,沒有這塊基礎,只想衝大量Tempo-LT訓練或無氧間歇課表,不只體能很快就碰上瓶頸,受傷風險也相當高。

以上討論,供您參考。這三集暫告一段落,暫時不寫這主題了(好累~),雖然說不定還有番外篇、特別版、重開機....哈,不過等有些新發現時,我會再補充的,這是一定會的!

希望這一系列文章沒讓你看到頭昏眼花👻👻👻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21 則留言:

  1. 寫得真好, 看上集及中集想問的問題,這集幾乎都寫到了...ps咖啡已贊助

    回覆刪除
  2. 中午時間開始閱讀, BUT一直看到吃的照片...好餓~無法專心, 等吃完再回來再慢慢研讀. 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來我還有提醒記得吃午餐的功用耶!!

      刪除
    2. 想請問極化訓練裡面的長距離要如何操作呢? 全部跑Zone1? 還是最後留10%跑LT2以上? 還是在動一動那篇裡面提到的漸速跑呢? 謝謝

      刪除
    3. 漸速跑我比較會留到快比賽才用,如果目的是打基礎,就全部跑Zone 1,也就是心跳不要超過75% max HR。 然後要練間歇就挑個間歇日專練間歇,我不太建議單一課表裡同時練兩種東西,就算漸速有可能進到Zone 2以上,那也是賽前才做,也非常態,而且進到無氧的時間很短,反而LT1-LT2間還會比較多

      極化就是二分法,easy day與hard day要錯開

      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5. 感謝說明,那基礎期到賽前之間的進展期的長距離是微提高配速,還是有什麼變化可以應用呢?謝謝

      刪除
    6. 我會開始放一些漸速並接近於LT的配速進來,慢慢去抓合理的比賽配速落點會在那,所以其實我也不是完全的極化的,但整體來講LT1-LT2間的比率不會太高就是了

      刪除
  3. 研讀完畢,從你的課表搭配你寫的文章,猶如醍醐灌頂,受益良多~~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客氣! 課表可以很簡單配幾個距離+數字,但有沒有中心思想?知不知道為何這樣設的邏輯?我覺得更為重要

      刪除
  4. 極化訓練缺點是容易受傷,閾值訓練缺點也是容易受傷,我知道有一種訓練方式不容易受傷,就是不訓練(誤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你有抓到一個關鍵點。容我再說明一下,極化的受傷是在速度訓練時的風險較高,急性的肌肉傷害,但 閾值訓練,我覺得比較偏向於肌肉來不急恢復的深層疲勞,偏向慢性,也可能較容易有Over training症狀

      刪除
    2. @昇達: 哈哈,這種訓練我熟,也就是"佛系訓練"

      刪除
  5. 極化訓練下 , 大量累積Z1練習 , 對於大叔或阿公級的玩家 , 相對不易受傷 , 但在少量的速度練習就真的要很注意安全 , 還有完整的一段週期練完不能說變多強 , 但就是一個"穩"字

    回覆刪除
  6. 感謝J帥精彩好文,其實國外(單車)也是討論非常熱烈Pol vs sst,POL慢慢趨向於金字塔,最後最後又發現回到了MAF了XD;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測驗大部分抓計時賽來檢驗,那假如比賽為KOM類型的比賽,不知道相關訓練法的效用是否還會相同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你是目標東進KOM的話,那認真的說,在大禹嶺以前,是團體戰,你要有一群集團!不然VO2練得再高,沒團體幫你也沒用

      刪除
  7. 這麼優質的文章可惜今天才看到!! 想請問一下,閾值訓練有漢森課表這個代表,那請問極化訓練有哪一個代表性的課表嗎? 我之前練漢森3年了,也確實讓我全馬從400進步到321,不過目前又進入瓶頸了,想要嘗試極化訓練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安排課表,不知道有沒有可參考的課表....感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課表其實不重要,核心在瞭解訓練內容與運動生理,課表只是浮在冰山上的一小角,下面的精神才是關鍵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