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破解江湖傳言:跑步傷膝蓋?

這故事..是從腳踏車開始的。

開頭先講個約略發生在今年2月份的小趣事,那天上午我在河濱練跑著我的LT課表(一般跑者比較會講是Tempo Run),忽然間有個騎著有點兩光又滿滿鏽蝕,騎起來還會發出『機乖、機乖』雜音的的卡踏車阿伯突然騎到了我旁邊,一開口用台語講著:『你母湯阿ㄋ啦』!

我直覺就是可能我擋到他路了,直接就先道歉一聲:『歹勢啦』!

阿伯可能也嚇到了,幹嘛道歉啊你,接著又用台語講一次:『你母湯阿ㄋ造啦!』

我心裡也想,不然要怎麼跑?難不成你是隱伏在民間的田徑高手,被上天交待來要當我教練的偉大隱藏者之類的嗎?

阿伯接著認真的講:『這樣跑很傷膝蓋啦』!

喔....原來是這一套路的啊,我還是客氣的回他:『不會啦,我跑很多年了』,接著加速往前跑去。

阿伯又追上來了,說道:『你擱肖年,嗯擺啦(你還年輕不懂啦)』。

『我40幾歲也不年輕了』,我這麼回答!但有點因節奏有點亂掉,呼吸也有些跑掉了,不希望他再影響我的訓練,於是出大絕,講完後就轉身掉頭繼續跑。

沒想到阿伯也跟著轉身,騎著他機乖機乖的腳踏車再追上來,開啟他的碎碎唸攻勢,講著他當年也是這樣跑,沒多久膝蓋就壞了,現在都要吃維骨力!?

『維骨力沒效喔!』我又掉頭繼續加速跑掉......

阿伯又掉頭來了,繼續展開他的最後一波碎唸攻勢:『你再過幾年就懂了』,還等不及我掉頭把這LT跑成折返跑時,阿伯加速了他的機乖卡踏車,以時速絕對超過20km/h之速海放了我,我也正好進入緩跑階段,目送他遠離。

但我看著他的背影,身高粗估165cm,體重應有80kg,年紀頂多50歲,但那騎卡踏車的姿勢,座管過低,身子晃動過大,還有膝蓋嚴重外八也外翻,不斷的往外側翻轉再踩著踏板外緣三分之一處,姆指球完全不在最好發力的位置上,我想,你的騎車方式其實比較傷膝蓋耶。

回正題,來分享幾篇研究結果,告訴你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

城崎溫泉老街,是2月份跑完姬路城馬拉松後來的地方;一般正常的人來此都是來泡溫泉的,但有個不正常的人....

過去研究怎麼說?

只要把『跑步』『膝蓋』『受傷』當關鍵字來查詢,就會有滿滿的研究結果,可知這已不是新議題,其次也有相當多人做了研究與整理,也有無數的研究都已驗證了結果。但有時很無奈的就是,就算經過再怎麼嚴謹的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往往都不敵商業上的一句簡單話術包裝。不管怎麼樣,讓我挑幾篇回顧式研究當代表來說明。

首先第一篇是2017年所發表的《Running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所謂的『Knee Osteoarthritis』就是指『膝蓋關節炎』或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在膝蓋軟骨的過度使用、磨損後產生的發炎狀況,而又與年齡有最大關連,故才稱之為退化性關節炎。

在回顧過往相關並符合該研究設定的標準後,共計有15篇合乎標準,這邊所談的標準除了是他們所篩選的研究中,樣本必須是有在跑步的人以外,還要有不跑步群體的對照樣本,且這些研究是會去討論全數樣本的膝蓋狀況,舉凡是否有關節炎?有沒有做X光檢測?有無膝蓋手術過?有無相關疼痛或殘疾等問題?

直接跳結論:沒有充足證據能判定跑步的人,會比其做其他運動的人有更嚴重的膝蓋問題。

一來就先租腳踏車去探險....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那應該是樣本的問題啦,說不定他們只是簡單跑跑,是屬於那種一週跑個1-2天,一次3-5km的人而已,當然不傷膝蓋,等跑多了你就知道了(腳踏車阿伯魂又上身!)。

沒錯,這點我同意。在上方的回顧研究裡,我去看了所採納的15篇研究樣本,確實許多過往研究的樣本都不太大,畢竟他們的篩選標準是要有得比較的,也就是有所謂的比較組與控制組,且大部份也無法清楚得知這些跑者們的訓練量到底有多大?

因此,我們再來看另一篇同樣發表於2017年,也同是回顧式的研究《The Association of Recreational and Competitive Running With Hip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這篇研究的回顧與篩選過往研究的方式,除了討論膝蓋關節炎以外,也順便探討了是否臀部會否也會受跑步所影響?

該回顧研究最大的貢獻是把『跑者』『非跑者』作了比較分析,同時也將『業餘跑者』『競技跑者(或進階跑者)』給區分開來探討,這某種程度上也解決了上面的疑問,是否跑得越多?甚至越快的人,就更容易有膝蓋與臀部的問題?

結果一共有25篇符合本研究篩選的標準,過往共計有25篇做了『業餘跑者』『競技跑者』的差別,總樣本數高達125810人,並且都有探討他們在膝蓋與臀的傷病史或退化情況。

這邊我要先補充的是,也許看倌您此時好奇的是怎麼區分『業餘跑者』『競技跑者』?我一樣去查看了這25篇研究的樣本,有些有清楚交待,有些不是那麼清楚。所謂的『競技跑者』可能是退役的選手,參加過奧運、世錦賽、歐錦賽等層級;有些研究則以週跑量或週跑時間數來區分,例如有一篇的競技跑者之平均週跑量達90km以上,甚至有一篇所採納的競技跑者平均週跑量達97km以上,反之一般業餘跑者只有12km/週。

不管怎麼樣,我們這邊只能相信過往的研究能夠發表出來,在區分『業餘跑者』『競技跑者』的標準,已經經過詳細的檢驗了,只是沒有一個黃金標準能區分差異,但肯定的是,『業餘跑者』一定跑的比『競技跑者』少很多

讓我們進結論,有以下幾點:

1. 有跑步的人,得到臀部傷害或/及膝蓋關節炎的比率為3.66%;反之沒跑步的人,比率高達10.23%(補充說明,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本身有傷不便於跑,故不能解釋成跑越多就越不會得關節炎,兩者邏輯是不同的)。

2. 同樣都有跑步,『競技跑者』有臀或膝關節炎問題者,高達13.3%;反之『業餘跑者』僅3.5%這點很好理解,越是對成績有所要求,與訓練量越高的人,真正達到競技程度(近100km週跑量或進到世錦賽層級等人),常常都是忍痛帶傷在練,運動傷害的問題自然也較多。此外,女性競技型跑者,又比男性有稍高一些的關節炎比率。

3. 但是,再拿『業餘跑者』與一般不跑步的人相比,他們的臀與膝關節還是比較健康的,患關節炎比率還是比一般人低

4. 一定還是有人擔心,萬一跑多了還是有可能得關節炎啊!好吧,告訴你第四個結論,那就是跑齡在15年以下者,患臀或膝關節炎的比率跟一般不跑步的人相比,反而還健康許多(當然,這可能是同第1點的因果關係);就算跑齡超過15年的人,膝關節確實退化的比率比起一般人高,而臀部則沒此問題。

但我想,在擔心此問題以前,先問問自己會不會跑上15年再說吧。況且,上一點也告訴你了,不跑的人,反而膝蓋也沒多健康

那天就騎著腳踏車,在城崎溫泉週圍亂亂繞,此為玄武洞公園(說實話,蠻無聊的點)

無三不成禮,再來一篇2023年2月才剛發表的,也同是回顧式研究《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unning volume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preval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共篩選出9篇過往研究,總樣本涵蓋12273人,其中包括1272個跑者,而本研究除了想比較有跑的人跟沒跑的人,其膝關節炎發生的情況以外,同時也想比較這些跑者,高跑量的人(均週跑量達48km以上)、中跑量的人(均週跑量32-48km)與低跑量的人(均週跑量在8-32km之間),三群體有沒有膝關節炎的差異?

進結論:有跑步的人,對比沒跑步的人而言,其關節炎發生情形沒差異;甚至,無論是高跑量或中低跑量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看不出他們有較嚴重的關節問題。故簡單粗爆的講,不想跑就別扯關節炎下水,END。

也是玄武洞公園

結論與建議

這次提供的不只是三篇獨立研究,而是三篇回顧式研究(其實還能找到更多,但結論都相同就不贅述了),樣本總計好幾萬筆,都反應出同一件事情,即跑步與膝關節炎的關係微乎其微,甚至有跑步的人,膝關節健康程度還比一般人高,一來是可解釋為有運動的人,本身膝蓋就會比較健康與減緩退化,此點無庸置疑;但另方面,也要小心詮釋,很多人或許先天或後天因其他傷勢造成膝關節已有傷,也因此不跑步,故有潛在的因果邏輯問題。

無論如何,我個人非常同意『跑步』這運動本身是健康的,但『馬拉松』或長時間的耐力運動,如『超級鐵人』等運動,那就不太健康了。是故,因跑步造成的受傷情形履見不鮮,『跑步』也是鐵人三項運動中,運動傷害機率最高的。

但是我們得釐清一個重點,到底這些傷是因為『跑步』本身所造成的?還是『訓練不當』所導致?

您一定常聽到諸如這類例子:『我只練3次10km就來跑初馬了』、『我月跑量不到50km就跑馬了』、『為了準備下個月全馬,這週要跑60km(但先前跑量是0或個位數)』等等很誇張的行為,但又某種程度上很驕傲的強調是運用金鐘罩意志力的怪現象。

那你怎麼能期待在突然就『過度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安然無恙不受傷呢?故,讓你受傷或關節炎的永遠不是跑步本身,而是你亂跑亂練

反而玄武洞的另一端,看著這天空與河岸景緻,整個人就舒服放鬆了起來。

最後還是苦口婆心的給一下簡單的訓練建議,提供以下幾點大方向指引:

1. 每週週跑量的增加以不超過10%為原則,例如前一週週跑量是40km,本週多10%到44km就好,勿躁進。

2. 初學者或久未練跑想再開跑者,先增加跑步頻率而非單次跑步時間。例如一週跑4次40分鐘,會比2次的80分鐘更好也更安全;跑1天休1天,也會比連續跑個3-4天還安全。

3. 對於大多都在週末練長距離者,週末跑量不建議超過整週跑量的50%,例如週跑量為50km,則週末最多就一次25km,或週末兩天合計25km即可。

4. 單次長跑的時間,建議在1.5-2小時間最佳;若超過2.5小時,受傷風險機率開始大增。

5. 若要訓練強度(包括高強度間歇或Tempo Run),總量不該超過一週週跑量的20%,即所謂的『20/80法則』,高強度訓練佔比20%(最多也不該超過30%),其他皆為低強度訓練。

6. 強度訓練完後,至少給身體24-48小時以上的恢復與修補時間,不宜連續排2天高強度訓練。

7. 每2-4週後,應排一個減量週;每3-5個月訓練或一場大賽結束後,應排2-4週的緩和期,讓身體有時間自我修復也讓自己精神壓力喘口氣。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個網站或我個人的話,請點選下方連結,小額捐款幫助這個愛動、愛寫也愛喝咖啡的人喔,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3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淑女車的座管都不高,踩起來實在很傷膝蓋,你還騎了10公里去看海,這樣無湯,腳不痠喔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比走路輕鬆許多,且帶個伴那騎得快?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