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再談肌肉:核心肌群與跑步經濟性的關聯是?

太魯閣山月吊橋;紀錄於2021年10月

上週那篇文章意外的獲得了許多評論,也收到不少訊息與提問,其中一個脈絡的問題主要是集中在肌肉本身,例如:『那我該如何加強某某條肌肉?』、『怎麼安排肌力訓練進來?』、或是『上半身肌肉就不重要嗎?』等等,而有的問題很大也很難回答。

但我覺得還是回歸一個本質:『強化特定肌肉真的能讓我們的運動表現提升嗎?』

如果可以,那這強化的邏輯是什麼?是要肌肉更壯更持久?還是讓活動時,身體能更穩定?以及,你所期待提升的運動表現是在什麼方面?是衝刺更有力?還是更有耐力?還是更有效率?

還有,許多人都認為只有透過負重訓練,才能強化肌肉或運動表現?難道單靠騎車、跑步或甚至游泳本身就沒有幫助嗎?

每個都是大哉問,但我這次找出一篇蠻特別的研究來分享。

研究簡介與結論

先快速瀏覽這篇研究:『Effects of 8-week core training on core endurance and running economy』,這篇是發表於2019年PLoS One期刊,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的教授們。

同標題所示,這篇研究共找來21個有固定運動習慣的男學生(從各運動校隊裡找),並隨機分為2組,10個人不練核心(控制組;簡寫CON),另11個人每週練3次核心訓練(核心訓練組;簡寫CT),並在招募時先簡要做前測,並為期長達8週後的核心訓練後,再做運動能力檢測。下圖是這21人的簡要資料,光看VO2MAX,各為平均56.4與58.3 ml/kg/min,就知這些人基本實力不會太差了。


研究為期8週,其實真正有影響的只有核心組,他們在自己原有的訓練外,多了核心訓練。至於剩下的其他時間裡,21位受測者回歸他們原有的訓練,研究不另介入。

再來,你也許會感興趣,他們的核心肌群是在練什麼?如下圖所示,CT組的11人,要在這8週裡,依序進行3週的基礎期、3週的穩定期、與2週的功能性訓練,動作涵蓋的項目包括棒式、捲腹、橋式等(若有名詞不懂的,我已翻譯好,google一下動作就有了),都算是非常基本的動作。每週要執行三次,兩次在實驗裡裡做(確保你不會摸魚),一次自行在家執行。

例如第1週,先做30次死蟲式當熱身後,接著主要動作是依續做捲腹20次、橋式20次、棒式45秒與側棒式兩邊各30秒,以上反覆3個循環。

研究結果

個人認為最有趣的結果是有做一個『TIRT測驗(Treadmill incremental running test )』,是在跑步機上以坡度1%進行6分鐘時速8km/h熱身後,接著跑四段各四分鐘配速,依序是時速7.0mk/h, 9.0km/h, 11.0km/h與13.0km/h,此為第一階段測驗。

接著休10分鐘,再以10.0km/h開始跑,每1分鐘加速1.0km/h直到13.0km/h後,接著每1分鐘再增加1%的跑步機坡度,一直跑到偵測出受測者的VO2MAX為止(基本上就理解成力竭就對了....)。

進下圖結果,這研究測了所有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VO2、心率HR、自覺強度量表RPE(1-10分表示疲勞度)、血乳酸LA等;CON是沒做核心訓練的10人、CT是核心訓練組;左半欄位是前測,即8週前所測得的資料,右側是8週訓練後的資料。


1. 上圖紅色圈圈處,是指核心訓練組,後測結果有明顯不同於前測資料。其中跑步到第四階段時(時速13.0km/h),VO2下降了(52.38變成49.98);而在心率上,跑步一二三階的心率也都下降了,平均都有6-10bpm降幅;自覺強度量表與血乳酸則不太明顯,僅在跑步二階與一階有些許差異。

2. 綠色圈圈則是沒練核心訓練者,卻也明顯在跑步三與四階時(時速11km/h與13km/h),血乳酸有明顯下降;跑步心率在第一階也有明顯下降。

3. VO2部份,不管是否有練核心,前後測都沒明顯差異。

4. 本研究重要發現是經核心訓練8週後,跑在一定的速度以內(時速11km/h),心率是明顯下降的,而跑到時速13km/h時,沒做核心的組別,VO2只從47.63降到47.39,可說是沒有明顯差異或純粹誤差;但有做核心的組別,可以用平均49.98 ml/kg/min就能跑到13km/h的速度,這是8週前需要用平均52.38ml/kg/min,足足差了4.6%。白話來說:核心訓練幫助受測者跑得更有效率,即所謂的提高跑步經濟性

這個邏輯很容易想像,核心訓練讓身體軀幹變得更加穩定,可以降低在跑步過程中多餘的身體擺盪,形同身體可以浪費更少的力氣達到同等推進效果,但對提高最大攝氧則沒有幫助,想提升VO2,還是得重訓練課表下手。還有別忘了,這些受測者雖都是校隊,但不全然都是田徑隊選手,也有足球隊、橄欖球、籃球員,此意即他們都非專攻長跑,但都可能從核心訓練中獲益。

5. 但個人的一個問題是,為何沒練核心訓練的控制組,在跑到11km/h與13km/h時,血乳酸生成數值竟下降,這點文章中沒解釋,是較為可惜之處(我嘗試想出兩個可能理由是,兩次測驗相隔了8週,實驗室裡的溫度有沒有差別?尤其在做控制組測驗時,,幾乎全面下降;還有他們這些受測者到底平時在練些什麼課表,甚至有沒有比賽?可能可以找到些線索)!

6. 這研究也在跑步測試完後,再額外做了兩個測試來驗證他們的想法。第一個是設備感覺統合測試(a 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另一是『平板式測驗(sport-specific endurance plank test (SEPT)。簡要來講,兩者都是透過儀器輔助,前者是站在一個平台上,以睜眼與閉眼輪流的方式做出指定動作來,有點類似偵測平衡感與穩定度;後者則是有一系列的平板式動作,並由儀器來判定你的身體穩定度。結果都不意外的,有練核心的組別,表現都比較好,也比自己在8週前有明顯進步。

SOT結果。右側為核心訓練組,有明顯提升,左無練核心則沒差異。

SEPT結果。右側為核心訓練組,有明顯提升,左無練核心則沒差異。

實際運用

一般而言,在談長跑表現時,影響最為至關重要的幾個因素不外乎:最大攝氧量、乳酸閾值與跑步經濟性。最大攝氧量越高越好,但兩個同等最大攝氧量的人,卻不一定有相同的成績表現,關鍵就是他們的乳酸代謝能力以及本研究所切到的一個重點:跑步經濟性

而跑步經濟性衡量的方式千百種,它可以是技術層面的步幅、擺動、著地指數等,也可以是外在的因素如跑鞋等(對這有興趣的,我推薦你看《做個有智慧的跑者》書中第四章節;但醜話在前,這本書是引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結果,所以不是個很容易讀的閒書,建議對運動科學真有興趣者再參閱)。

回正題,整個跑步經濟性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一件事:我們要如何降低多餘能量的浪費,提高每一個動作出去後產生的位移或力量將核心練好來,降低身體多餘的晃動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若要再延伸到騎車或游泳運動上,最大攝氧量與乳酸能力好壞一樣至關重要,而經濟性本身,反應的就是在騎車或游泳時的身體穩定度、踩踏或划水推水的流暢度與協調性。不管是那一項,只要是核心不穩定,必然會有較多的力量被浪費掉,使得身體必須出更多力才能強度。

那又該怎麼判斷自己核心夠不夠好呢?我通常的建議是,如果你游泳時,很快就發現自己動作一直跑掉,或身體也Hold不住,開始越來越往下沉?或是騎車時,騎公路車常發現髖部或臀部常跳動或不穩定,甚至下背酸痛;而騎三鐵車時,很難長時間趴在車上,臀部與核心也無法長時間穩定住;跑步時,很快的就感到腰酸背痛,開始出現駝背狀態時,你的核心就該好好加強了。

核心好,不見得會讓你變得更快更有力量,但絕對能夠幫助你身體更為穩定。不管是你要照這研究所建議的動作做,或是有自己偏好的核心訓練,甚至瑜珈也是很好的核心訓練方式。

看似不起眼的核心動作,加上這研究裡也沒有特別做什麼負重式訓練,但確能很快的發現優點,也不會像許多人想要同時練好三項訓練,又想花時間做下肢肌肉的負重訓練,最後搞到耐力沒練好、速度上不來、腿部肌肉更是一直恢復不來,如果你有這種困擾的話,那請把焦點先好好將核心肌群鍛鍊好吧!

所以再回頭來看一開始的幾個問題,也許我沒正面回答到您真正感興趣的重點,但畢竟我也是隔空抓藥嘛。但若身為一個江湖郎中與鍵盤叫練,我會想開的處方是,你確定你運動表現停滯真的是因為某一處肌肉特別弱嗎?還是週期不夠長?耐力或有氧基礎不夠厚實?訓練課表本身太保守或太躁進?或是恢復不夠?睡眠不足?能量營養等等。也許重新思考一下,能夠找到真正核心問題!

這是我生命中的核心姬....沒有群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3 則留言:

  1. 我大概一周只練一次核心,也覺得有幫助. 核心動作的表格裡面, 發現他們也有用彈力帶和其他器材來輔助呢. 感謝好文, 這篇又是一個好用的懶人包阿 🥰

    回覆刪除
  2. 推薦的書台北市圖書館有呢, 預約來翻看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