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從2021 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 結果來聊聊三件事

2021 IM703WC位於美國St. George舉辦;圖片來源

說實話,這場在賽前我並未花太多時間研究,也沒打算寫任何文章,因我覺得最近寫太多比賽分析的東西了,有點偏離我對此網站的定位了,比重分配上應當還是以『訓練』為主軸。

加上賽事進行時,我也跑去深山裡發呆過中秋了。但賽後看看結果,可說是有些遺憾但不太意外,後續在看一些報導與成績時,又引發了我的一些靈感,故這次很快的也簡單的談談比賽結果。接著,談談我比較想聊聊的三件事:『Gustav Iden與他的吉祥物』『Kristian Blummenfeldt邦邦與行銷操作』,還有『連Daniela Ryf都累了』

比賽結果(男子組)


男子組前兩名,左Sam Long與他未吃完的Power Bar果膠,右為Gustav Iden與他的吉祥帽;圖片來源

比賽結果(女子組)


這張照片取景角度真是棒;圖片來源

整體賽事結果簡評

1. 這場賽事,在賽前就缺少足夠的話題性,包括少了許多知名的選手如Jan Frodeno, Lionel Sanders, Alistair Brownlee, Sebasian Kienle, Patrick Lange等,女子也少了Anne Haug, Paula Findlay, Laura Philipp(她當時在奧地利參加IRONMAN Austria以8時35分完賽並為女子冠軍), 另外我也留意到Nicola Spirig應當也有參賽資格,但也不在出賽名單上,故少了許多老將,連帶著也少了話題與火藥味。

2. 長江後浪湧不上來,給了前浪有更多曝光機會。這次結果的男子與女子前三名,都是相當年輕的新一代鐵人,男子前三名的Gustav Iden, Sam Long, Daniel Baekkegard都僅僅25歲。女子前三名也都不到30歲,也因此除了真的非常具知名度的選手以外,看上面整體榜單,我也必須承認有一半以上的名字,甚至都是我不曾見過的。

3. 比賽依然受到疫情影響,男子總共亦才36名選手,女子28名選手參賽,對比過往,或是上一屆2019年在法國尼斯舉辦的世錦賽,男子45名,女子51名選手,整體規模與星光耀眼程度不若往昔,甚至也不若Collins Cup精彩。

這個角度也拍得真漂亮;圖片來源

賽後議題討論

至於這場比賽引發的話題,我想討論三個人物議題,包括『Gustav Iden與他的吉祥物』『Kristian Blummenfeldt邦邦與行銷操作』,還有『連Daniela Ryf都累了』。 

Gustav Iden與他的吉祥物

Gustav Iden又戴著宮廟帽奪冠自然又是媒體炒作焦點了,不過我還是很想說,他同樣戴著宮廟帽卻沒贏的比賽其實更多,卻看不到媒體報導神明不顯靈?個人認為,過度強調單一幸運物的功效,其實是在抹煞選手背後的努力付出

這場位於St. George的賽事,因個人也曾參加過,故仍有印象。這賽事本身就是非常適合瘦小型選手發揮的舞台,這場單車有相當多丘陵與一個長坡,而跑步也是丘陵地形,故從選手成績上來看,單車見長的Sam Long(單車時間2h00m;PTO網站對其單車能力評分是99分)與Magnus Elbaek Ditlev(1h59m;PTO網站對其單車能力評分是100分)、男子組第三名的Daniel Baekkegard(2h03m;PTO單車評分為90分),反倒都不如Gustav Iden騎車發揮要來得好(1h58m;Gustav在PTO網站的單車評分僅91分)。

Magnus的個人資料與三項能力評分;圖片來源

從Strava上公開資料來看,單車全程爬升為1100m左右,Gustav Iden的GPS紀錄僅記到88.53km、1h57m05s(所以他應是出發後約1分鐘才按下錶)、平均功率300w(w/kg = 4.55)、加權平均功率319w (w/kg = 4.83)、平均心率165bpm等,以體重僅66kg的Gustav來說,這場的推力比是相當高的。

接著,在賽道上67-73km左右處,將進入Snow Canyon State Park的長緩坡段,是比賽當天的關鍵段,距離是6.23km爬升264m的賽道。Gustav Iden作出了13分48秒,平均355w(w/kg = 5.38)的輸出來(下圖)。

Gustav Iden的單車資料;圖片來源

但比較遺憾的是,Sam Long當天的Strava沒有功率資料,而Magnus Elbaek Ditlev沒有找到他的Strava帳號。故我抓到一個有完整資料的選手來比對,那就是Frederic Funk(此賽事單車騎2h00m,但最後沒跑完DNF、PTO單車評分96),Frederic的體重達79kg,身高179cm,雖不若Sam Long或Magnus Elbaek Ditlev這麼高,但體重與這兩人相仿。而賽事當天,Frederic Funk的單車全程平均功率是321w(w/kg = 4.06)與加權平均功率336w(w/kg = 4.25)。

再以下圖,同樣的Snow Canyon State Park爬坡段,Frederic是騎14分40秒,平均功率344w。所以Frederic比Gustav Iden多了約13公斤體重,在爬這一段長坡時,平均功率還比Gustav低了11w,同時時間慢了56秒,光這一段爬坡,身形瘦小的Gustav就能夠甩掉以單車見長但普遍身形偏大的幾位選手了,僅管Sam Long這一段長坡還比Gustav Iden快了1秒鐘,但Sam Long體重是跟Frederic Funk一樣重的79kg,可以想像Sam Long在這段瓦數絕對要比Gustav Iden高上許多,推估至少370-390w間。

Frederic Funk的單車資料;圖片來源

單車界有句名言:『坡,是胖子的照妖鏡』!(好啦,這句話是我臨時自己創的XD

僅管這意思不是說Sam Long或Funk很胖,但在爬坡時就是很殘忍的得跟更強的地心引力對抗(不要再說我歧視胖子了,這是個比喻、是比喻、是比喻)。所以這樣的路線,反而有利了僅66kg的Gustav Iden。而跑步同樣是不斷起伏的路線,加上Gustav Iden本身跑步就是最強的一項,只要進T2前能保持住領先其他幾位單車見長選手,要被逆轉就難了。

同理,在2019年法國尼斯(Nice)舉辦的世錦賽,單車也是爬山路線,同樣有利於Gustav的發揮,最後才能勝出奪冠。Gustav Iden的弱點是在游泳並非相當突出,但在長距離項目中,這個弱點並不明顯,而單車賽道只要非全平路段,他就有體形上的優勢,但要說單靠身形勝出也絕對不是如此,光是Gustav可以在用推力比4.5以上騎了1個半小時的車後,再連續作出了13分多推力比達5.4的355w,他絕對也是在訓練上與賽道分析上下足了苦功,當然也別忘了他跑出全場最快的71分半馬。

故我們可以用一頂台灣的本土宮廟建立與他的情感連結,但也千萬別忘了,他絕對絕對在訓練上花了相當多心力去發展出自己的強項與彌補弱點!

Magnus Elbaek Ditlev(圖右)表示:那下次可以聊聊我的帽子嗎?圖片來源

Kristian Blummenfeldt邦邦與行銷操作技巧

聊完Gustav,來談談他的好麻吉:阿邦,Kristian Blummenfelt。他因單車前輪出了狀況,在65km左右,也就是正要開始爬Snow Canyon坡的時候就出狀況了,雖然最後還是換了個輪組也完賽,但排名也掉到27名,最後跑步跑個1h16m,也不算太優秀,或許也無心戀戰了。

而這邊引發的另一個話題是,這兩人都是屬同一家單車品牌與輪組贊助商,而官方也趁Gustav Iden奪冠的機會宣揚了一波自家產品,這本是無可厚非也是常見的行銷宣傳方式。但卻完全忘了,Kristian邦邦也騎同一個輪組卻故障在半路浪費了10餘分鐘,最後只能等賽事官方技術支援換了個新輪組才能繼續完賽。但這點卻被品牌商冷處理,也因此引發了不少國內外粉絲們的討論。可進一步從以下這影片截圖(影片來源)來看,並非是爆胎,而比較像是輪組出了狀況,當然官方後來有出來說是因運送過程傷了輪組。


個人認為,每一個贊助商同時都贊助了不少一流選手,有人能奪冠,也有人不幸出了點狀況掉出競爭行列,但贊助商應該都把每一位選手當成寶才是,而不該只有能奪名的,才來宣傳是自己產品優秀,但冷落了其他沒得名的選手,好似他們就不是用自己產品一樣。

官方較好的行銷手法,除了第一時間恭喜旗下選手奪冠以外,應當也不需避諱的去談其他未奪名選手的表現。例如可貼出一則邦邦的訊息如:

『Krisitan Blummenfeldt今天同樣參與IRONMAN 70.3世錦賽,但不幸發生了些單車機械問題,但他展現出不放棄的堅持,仍然力拼完賽,十足展現出了奧運冠軍的強大意志,與我們堅持超越自我的品牌精神不謀而合。我們也已立即派遣專人協助支援Kristian Blummenfeldt,務必讓他在下一場比賽中再現巔峰,加油啊,Krisitan Blummenfeldt,我們當你最堅強的後盾

這樣的寫法與作法,一來也真的要派人快速解決選手問題並不影響他接下來訓練與賽事;二來,有時單車出狀況真的也是難免,只要有在從事這運動的人都能理解,有時就是會碰上些難以解釋的機械狀況,真的不見得都是製造商或品牌商的問題,重點不是去掩蓋問題,而是後續怎麼改善讓產品更好;第三,也安撫一下選手失落的心,讓其有被重視感。

結果是Shimano救了邦邦....;圖片來源

連Daniela Ryf都累了

Daniela Ryf繼8月28日的Collins Cup的超水準表現(是低於正常值的超低水準)之後,9月5日又很快的調回體能顛峰,在IRONMANM Switzerland奪冠,並且是足足贏了第二名達35分鐘以上。

但這場9月18日的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又瞬間掉下來了,最後11名完賽,差冠軍的Lucy Charles-Barclay達17分鐘之多。且游、騎、跑三項都偏慢,完全不像她過往的強盛,尤其跑步21km跑89分,是個完全不及格的成績。

賽後,她接受訪問與在Instagram都發文表示,她需要休息一陣子了。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當然不會只因這兩三場比賽就壓垮她,實則再往前推,從今年3月至今,她足足比了5場半程距離左右(Collins Cup也歸類為半程)與2場IRONMAN,這疲勞度恐怕就是壓垮她的關鍵。

圖片來源

傳統來說,一個長距離職業鐵人三項選手的調整週期是以年為單位,在10月KONA會是體能最巔峰也是必須調到巔峰的狀態,而10月後至11月甚至有的選手會休到12月結束才開練。
接著3-5月會有第一波體能巔峰,通常會挑1至2場的70.3的賽事來參加,接著5-8月間會參加至少1場IRONMAN賽事,看結果好壞是否取得前進KONA資格再決定是否還要再參賽。

是故,一年大約可疊出三波大週期,第一波從11-12月起疊出4-5個月的大週期,這時期的體能基礎非常重要,它是打下了未來半年多的底子,故這波的基礎期往往較長,可能是一個『3-2-1』的安排模式,意即假設是18週調整,會有9週基礎期、6週進展期與3週進入比賽期。接著就看下一場賽事所剩時間,短暫的進入一個賽後過渡期休息,再馬上進入進展期與調整至比賽狀態,這時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基礎訓練。

那麼實力不是一級選手的話,就會去抓這些選手在休息的時間,趕快去比賽賺積分,通常是在每年10-12月間,這時候參賽IRONMAN或70.3的賽事,往往競爭就沒那麼激烈。另外就是KONA即將結算的8月份,一級的選手往往都在備戰KONA了,參賽選手的程度就相對來說較為一般。

但今年不是這樣子。

去年卡了個新冠疫情,幾乎賽事全停擺,今年則進入了賽事大爆炸的時代,除了原有的兩大品牌IRONMAN與CHALLENGE以外,還有少數選手會參與東京奧運、Super Triathlon League短距離賽事,又多了個Collins Cup在8月份。加上7-8月這兩個月又是歐美的賽事旺季,許多選手疲於奔命趕場出賽,例如上方提的Sam Long上週剛比完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本週又有IRONMAN Chattanooga(Lionel Sanders也在準備這場),還有他之前也有Collins Cup與幾場IM 70.3賽事,身體到底承不承受得住?

因此,本文上方所提的一票大牌選手都跳過了這場IRONMAN 70.3 WC,或許各有盤算,但絕對會有一個因素是,最近真的累了。以往此時,要拼KONA的會專心備戰,想在IM 703 WC一鳴驚人的則拼這一場,因為他們都知道拼完之後,今年賽季就結束可喘一口氣休息了,但今年賽事不只多也有一路順延塞車的狀況,該選擇一直拼下去但必須冒著過度訓練的風險?還是知道在何時踩下煞車,讓自己的這個週期先結束?這考驗選手,也考驗他們的教練安排。

St George真的是個很美的賽道;圖片來源

我真正想講的是.....

之所以談這麼多,是近期約8月底之後至9月間,我也碰到了不少朋友紛紛面臨了體能撞牆期,或是體能不升反降的情況,甚至病了或身體有些狀況。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色,就是在今年4月份左右有一場鐵人三項賽,接著又一路準備至今,不管是原本要準備9月IRONMAN 70.3 Taiwan或之後10月的賽事(結果紛紛取消),其實都已經練了4-5個月左右了,剛好就是一個週期可承受的最長時間。

所以我通常第一反應都是:『如果你覺得你體能撞牆了,那是因為你過去四個月很認真!』

是的,本來要在最近就將體能拉上巔峰準備比賽,賽後又能休息一陣子,但目前卡在比賽遙遙無期,想放掉訓練又不敢放,想持續練又有心態或體能上的深層疲勞,那不是經歷過認真訓練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

而這時就是該比照原有的安排,進個過渡休息期了,但這時間也不需像職業選手或以往的賽季安排,需要個長的Off-Season,因為其實我們只是因為比賽取消,而不是經歷一個讓體能大耗竭的過程,故往往1-2週後就有活力可以持續下一波訓練了。

此外,也有朋友表示,他最近強度都打不上去了。除非我看得到訓練資料,不然我會認為所謂的強度上不去,這得看跟何時相比?若是一個四個多月的訓練狀態,絕對不可能也不該比第一個月的狀態差對吧?應該是跟前一陣子,也就是體能應該處於『進展期』的狀態相比,那這也很正常的現象啊。如果有持續強度上不去或訓練中提早疲勞現象,但確實就是一個該先緩緩的狀態了。

以簡單的一個週期訓練概念圖如下來說明,隨著訓練在走,體能是一波一波慢慢往上長的,體能在長,疲勞也同時在長。當疲勞積到一定程度後,就必須先放掉一些訓練,讓身體負荷再降下來。僅管許多人普遍會害怕看到速度變慢或功率下降的狀況,所以不管狀況好壞,先撐完再說,但這樣往往也撐出了更多疲勞。

所以最為重要的事情還是個人不斷推崇的:『週期化訓練』『週期』就是要讓你明白,在什麼階段做什麼樣的訓練,該調整與超負荷時得咬牙撐過,而過了巔峰狀態後,該緩下來的時候,也能放心的休息,準備迎接下一波的訓練。這樣長時間的訓練下來,才不致於讓身體長期處在壓力,精神也在緊繃的狀態,更不易患得患失。

這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已示範了一次,明明有許多來了至少應有前3或前5實力的選手,他們選擇跳過這場,好好準備下一戰。也看到了Daniela Ryf最近的不穩定狀態,她也決定先放自己一個假,再好好準備下一波到明年5月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的訓練了(對!沒錯,最新消息是原定2月KONA會取消,改至5月St. George舉辦WC,10月KONA也將正常進行)。總之,如果連Daniela Ryf這麼耐操且偉大的選手都累了,那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該操時則操,該鬆時則鬆,聰明的訓練!

中秋連假間走訪一趟花東,在南安部落路邊隨手一拍的綠色稻浪,看了就有鬆~~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4 則留言:

  1. 我們的下一場還不知道在哪裡啊~ 目前希望台北馬能辦成 (握拳)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的留言都好快XD

      台北馬辦的機率頗高,以此疫情狀況不惡化且也打過疫苗的話,所以好好準備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