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置頂文】 歷年文章匯整與快速連結任意門(2020-2025年)

在訓練的世界裡,千奇百怪的學說,爭奇鬥豔的論戰繁多,但靜心下來,你會發現其實這路很簡單,專注在核心,其它就只是風景。我喜歡這張照片意境,如同我多年來一直與您分享的東西。

自2020年初開始在此寫文章以來,已經即將滿6年了,這6年積累了將近250篇文章,是豐碩卻也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負擔,因為實在太多太雜了,即便有關鍵字,還是常常想找某個議題找不到的現象,我都如此了,何況是讀者您!

故,我重新把文章整理去蕪存菁後,再重新分類編排,同時也附上連結任意門,就算您現在不看,也許日後都有可能想找某個議題的答案時,請記得回來找找喔!

也請容我向您討杯咖啡,支持我多年來在訓練分享上的耕耘,一點心意,能幫助我走得更遠,也帶給您更多的新知,無論是網頁右上角或本文文末處,都有贊助連結,再次感謝您囉。

文章主題的分類編排上,我共區分為五大區,分別是:

一、『一般性訓練相關議題』,舉凡一般性議題、趨勢、派別、名詞解釋、成績、季節環境因素等。

二、『專項訓練議題』,包括跑步、單車、游泳、鐵人三項各領域的訓練法,還有心理層面的討論。

三、『營養、恢復與運動傷害』,與營養、恢復、受傷等議題相關話題與分享。

四、『各大賽事評論解析』,主要為IRONMAN世錦賽的分析,帶你不只看熱鬧也能看懂門道。

五、『個人賽報與訓練生活』,個人的比賽與日常訓練紀錄,有熱血也有淚水。

您可針對此分類,往下去各分類區找找有沒有您感興趣的文章,也期望我的文字能為您的訓練增添點幫助。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長跑與運動傷害:最容易造成你跑步受傷的原因是?

最近在整理舊照片,發現這張2013年跑奈良馬的終點照,當時也只跑個3h17m,但跑不好沒關係,進終點前要抓好時機,錯開跟其他人的距離,把自己弄得像個冠軍進終點!

又到了馬拉松季節了,想分享一篇不錯的研究給您。

但在此之前,希望您先認識幾個在跑步界常見的詞彙:

20/80法則:有80%以上的訓練應該是有氧(或Zone 2(含)以下),20%以內的高強度(包括LT, Tempo, HIIT等)。

50%法則:每週的長跑距離(或時間),不該佔比到其他日跑量的總和50%以上,例如週間總跑30km,那你的週末單次長跑量不該達到30km以上。

2分鐘法則:意即你訓練時的最快1km速度,與慢跑的1km均速,應當有2分鐘以上差距,例如1km間歇能跑的最快速度是4分整,那麼你的慢跑Easy Run應該是6分速左右甚至更慢,此乃個人自創,詳見舊文

以上三法則,都是為了確保在訓練過程中不要因為過度使用而帶來腳部受傷的可能,特別是跑步本身就是個非常容易受傷的運動,透過快慢交錯與跑量與速度的控制,盡可能降低跑步風險。

10%法則:最後一項是10%法則,也是本文將探討的主旨,10%法則可運用在長跑距離上,每一次長跑不該增加到上一次的10%以上;或是每一週或每一月的跑量增加,不該高於前一週或前一月總量的10%以上,此目的也是避免增加太快導致受傷。

不過10%法則近年來也頗受爭議,不外乎是對於量少者,10%慢慢加要加多久?一週總跑量10km者,隔週才跑11km?或是量大者,10%壓力又太大,更不可能無限加上去,加上也沒討論到強度的議題,輕鬆的跑完週量100km,跟很有壓力與強度的60km,兩者還是大不同的。還有,若是訓練不穩定者,如歷經2-3週跑量超低的人來講,接下來他要怎麼接上去?

但本文不想爭辨這些,我想跟你談談10%法則套到研究上會怎麼做?以及又有那些重要發現。在本文中段的討論可能會有點繞,若看不懂者,老樣子,到最底下把結論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