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整理舊照片,發現這張2013年跑奈良馬的終點照,當時也只跑個3h17m,但跑不好沒關係,進終點前要抓好時機,錯開跟其他人的距離,把自己弄得像個冠軍進終點! |
又到了馬拉松季節了,想分享一篇不錯的研究給您。
但在此之前,希望您先認識幾個在跑步界常見的詞彙:
20/80法則:有80%以上的訓練應該是有氧(或Zone 2(含)以下),20%以內的高強度(包括LT, Tempo, HIIT等)。
50%法則:每週的長跑距離(或時間),不該佔比到其他日跑量的總和50%以上,例如週間總跑30km,那你的週末單次長跑量不該達到30km以上。
2分鐘法則:意即你訓練時的最快1km速度,與慢跑的1km均速,應當有2分鐘以上差距,例如1km間歇能跑的最快速度是4分整,那麼你的慢跑Easy Run應該是6分速左右甚至更慢,此乃個人自創,詳見舊文。
以上三法則,都是為了確保在訓練過程中不要因為過度使用而帶來腳部受傷的可能,特別是跑步本身就是個非常容易受傷的運動,透過快慢交錯與跑量與速度的控制,盡可能降低跑步風險。
10%法則:最後一項是10%法則,也是本文將探討的主旨,10%法則可運用在長跑距離上,每一次長跑不該增加到上一次的10%以上;或是每一週或每一月的跑量增加,不該高於前一週或前一月總量的10%以上,此目的也是避免增加太快導致受傷。
不過10%法則近年來也頗受爭議,不外乎是對於量少者,10%慢慢加要加多久?一週總跑量10km者,隔週才跑11km?或是量大者,10%壓力又太大,更不可能無限加上去,加上也沒討論到強度的議題,輕鬆的跑完週量100km,跟很有壓力與強度的60km,兩者還是大不同的。還有,若是訓練不穩定者,如歷經2-3週跑量超低的人來講,接下來他要怎麼接上去?
但本文不想爭辨這些,我想跟你談談10%法則套到研究上會怎麼做?以及又有那些重要發現。在本文中段的討論可能會有點繞,若看不懂者,老樣子,到最底下把結論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