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涯第10場SUB10完賽,就獻給了生涯首場的Challenge系列比賽 |
我應該是很少數參加了數十場113/226km國內外鐵人三項賽事,卻從沒參加過Challenge系列比賽的台灣人了,但又去過台東Challenge Taiwan的場子觀戰過好多回,可完全沒考慮過要下場參賽。
如果我想參加,那我的第一次,一定要留給Challenge Roth。
Roth有件事很特別,明明沒參賽的Jan Frodeno, Sebastian Kienle, Patrick Lange這德國三巨頭居然都來了,還有女生的Daniela Ryf, Anne Haug,甚至我還看到Paula Findlay都來當來賓或觀賽,真是好興奮呀我~~~ |
參賽源起真是『一波三折』
在十年前我剛開始當教練時,就曾幫助過人規劃Challenge Roth的訓練計劃,也收過一個友人送的Roth路線圖,我仍記得那友人對我講:『希望你有一天能去Roth比看看』。
我聽了,也收了,但從沒當一回事過。因為過去十餘年間,我只參加IRONMAN系列的比賽,國內外都是,包括IRONMAN 70.3 Taiwan我都忘了參加過9屆還10屆了?還有國內外的IRONMAN賽事也十幾場了,少數會離開IRONMAN,也只有三場日本的超鐵賽,但最近的一次也已是2016年的宮古島了,故真的是個完完全全的「I人」無誤,只有必要的時候才會外向的離開「I人」一下下,但也從不考慮Challenge系列比賽。
過去這些年,心心念念想的就是去KONA,國內拼資格,也去國外拼資格,後來又想著想在六大洲都有完賽IRONMAN的紀錄成就,直到前年2023年,覺得時機差不多成熟了(按正常規劃,2024年就能完成六大洲IRONMAN完賽成就),接下來應該就可以去Roth一趟了。
這裡先補充Challenge Roth賽事的第一個特色:極難取得報名資格。
但前年也很幸運,在開放報名的1秒內就秒殺的階段裡,我很幸運的在1.00001秒報到後補位置,雖非正取但也很快的就遞補上資格,取得2024年參賽門票,那一年我還寫了一篇Challenge Roth的賽事分析,當時寫這篇文章,就是超期待能與Magnus Ditlev(2022-2024連三年Roth冠軍)同場,很想找他聊聊天,或者把我文章印出來送他。
(但有趣的是,我竟然是在今年2025的南非IRONMAN賽後碰到他,而且我還問他要不要去今年Roth?但他反而不去了,緣份真的很像個調皮的孩子。)
但是,後來報名完成約莫一個月後後就發生了丹麥摔車的意外,後又有去年4月南非車禍的兩折(骨折....),那段過程相信老朋友都熟悉,也就不贅述了。後來身體穩定下來後,首先是確定去年的Roth絕對去不了,我去年7月此時,還留著大鬍子,一手掛個三角巾,另一手拿著登山杖在走台北大縱走,天啊.....那痛苦的日子原來已過了一年了。
總之,後續就試著寫信與Challenge Roth大會溝通,並把自己講得多可憐多可憐以搏取同情,目的是希望大會讓我的參賽資格能延後一年,這部份很幸運的取得同情😆,額外付了一筆錢,將我的參賽資格延到今年。可別小看這個延後的事啊,在IRONMAN的世界裡,賽前不管你出什麼事,退費或延後資格都是Tom Cruise最愛的不可能的任務,我前兩年光是兩場DNS掉的IRONMAN(前年NICE的IRONMAN世錦賽,與去年南非IRONMAN),就大概有5萬元飛了。
後來又把那封信改一改,再寄給我當時已訂到的Air B&B主人,再求他能否讓我延一年入住,這邊補充第二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住宿極為難找。由於Roth是個非常小的小鎮,整個鎮上只有一間飯店,以及少數的B&B或民宿,要嘛就住得遠,但一早開車來,或是開露營車來此,故比賽期間,這裡的露營車我想至少有個2000台以上吧,很是壯觀。
B&B主人願意讓我取消住宿訂單,但他提到可能他2025年就可能要搬走不再出租了,這事也讓我困擾很久,因為當地住宿真的很難找,而我老婆則不希望我租車,總之我也只能一直裝可憐繼續搏得同情,並一直保持著聯絡,一直到2024年年底,該主人才決定讓我訂到他的住宿,呼~
不過在Roth賽後,我們要離開前,最後與民宿主人聊了一下,他是真的要搬走了,故事背後也是洋蔥滿滿,這裡就不透露原因了,但在他家住的7天6夜裡,確實是我這輩子住過最棒、最優雅、最古典也最滿意的一間民宿,又在世界某角落結識了一個友人。
至於這段標題講的『一波三折』,還有最後一折沒提到,那就是飛往德國的班機,先碰上班機取消、又碰上轉機延誤、等終於飛到慕尼黑時,行李箱還遺失一個,找航空公司協助,他們又轉交給一家外包貨運公司處理,但偏偏碰上假日,根本聯絡不上貨運公司,還有在慕尼黑等行李的同時,住的飯店隔音超差,每晚都聽到外面巷弄有酒客在吵架鬧事,有一晚吵到警察到來了,在那的三晚沒有一晚睡得好,出門跑步還扭到腳.....,這一大堆鳥事碰在一起,我心情居然不受影響耶!
『凡賽前碰到鳥事屎事,比賽必有好表現!......但車禍例外!』
還有就是更妙的事,我與太太為了等行李,原有的一些旅遊行程被迫更改,我們大多時間只能待在慕尼黑市區閒晃,就是深怕等不到貨運公司的電話,但卻意外的參與了一場極為盛大的『Pride Month(驕傲月)』,對,就是『同志大遊行』,還正好是最後一天的驕傲月活動,整個大城市都被彩虹旗與數萬人的遊行民眾包圍,那人流差不多是台北馬拉松的規模吧(但我確定一整天下來沒聽到有汽車或行人按喇叭罵髒話)。
也許不少人曾去慕尼黑參加過啤酒節,但相信沒太多人見證過慕尼黑同性戀大遊行吧!我的人生,又多增長了一個見聞。
前方每一台車子都有表演舞者,人群都是來遊行的,到處都擠得水洩不通 |
當到處都是人,卻又想跟知名景點合照時?不希望背景太多路人的話,那試試這樣拍吧XDDDD |
最後就在離開前夕,自己跑去義大利3天2夜旅行的行李箱終於玩回來了,就這麼莫名奇妙的自己出現在飯店門口,連櫃檯人員都不知道怎麼來跟何時來的,而那所謂的貨運公司至今都沒聯絡上!這麼一小折的插曲,不順,卻是滿意的收場。
離開,前往Roth。
Roth小鎮上到處都有比賽相關的標語與元素,但很多都是店家自行掛出來的,例如這間店的櫥窗就擺設了過去好幾年的紀念品,也許老闆也曾參與過賽事吧 |
空中掛的都是小朋友們畫的加油圖 |
還可以像在金門找風獅爺一樣,在Roth各街角找到歷年冠軍的紀念碑,這是Jan Frodeno |
![]() |
每個成績碑下面都有冠軍選手腳印,這是跟我一樣大腳ㄚ的Daniela Ryf |
賽前調整
第三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交通相當不便;以及第四個的特色:餐飲選擇非常少。
當地只有一個無人的火車站,每小時大約只有一班火車,雖然離紐倫堡約莫30公里稱不上遠。但麻煩的是,比賽報到、EXPO會場、與終點都設在火車站旁,但游泳下水點離此有10公里遠,也就是個起終點不同位置的賽事設計,並且除了比賽當天有接駁車往返以外,其他天都沒有接駁車,也別想著要叫計程車,叫不到的!可以的話,還是自行租車會最為方便,包括要去吃東西與採買都方便。
Roth會場旁的車站,嘿對,就這麼小一個,還是個無人車站,大概一小時才有一班車 |
但反正沒租車就沒租了,我週二就抵達Roth,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來,最不方便的大概就是為了賽前要試游,得搭一小時才有一班的火車,再走個近30分鐘才能去下水點練游。
那最大變數就是天氣了,那一週碰上歐洲熱浪,加上歐洲要到晚上8-9點後才日落,那中午到下午都是熱到讓人很不舒服,若在外練習,體感溫度都是破40度的。像週三,我去騎比賽路線,騎不到2小時就把兩隻水壺都喝光了,歐洲的乾熱會讓人喉嚨隔外乾燥,這增加了決定比賽配速的難度。
無獨有偶的,大會從週三開始就有提到比賽場地的水溫過高,極高可能不能穿防寒衣,這是Challenge Roth從有防寒衣以來,很可能是第一次禁穿防寒衣的情況。我當時上網查詢過往其他人的比賽經驗時,曾有人提過在2019年也是賽前水溫過高,但比賽前,大會請求當地政府開水門,放一些水到河裡,讓水質流動以降溫,故比賽當天又能穿防寒衣了。
但是今年,大會官方說由於缺雨缺水,也沒法放水進來降溫,請大家作好不能穿防寒衣的準備。通常聽到這情況,我除了會想備案外,直覺就是這水質一定很差,你就想嘛,水溫高、久未有雨、也沒有活水引入,那不就成了一攤死水,果不其然,賽前去游還真的.....嗯~~是沒啥臭味,但能見度極低,頂多看得到自己手掌而已吧。
但套句最近流行用語:『來都來了』。我只求不要再取消游泳項目就好,例如過往去IRONMAN Hamburg那年,就因過熱而水質差,改用跑取代游泳,我真的寧可跳進水溝裡游完3800m,也拜托不要給我取消或改項目。
開放試游時的人潮也是誇張多的 |
另外,我過往出國比賽,一定是準備防寒衣與Speedsuit兩套備著,只有這次沒帶到Speedsuit,因為往年就從沒發生過禁穿防寒衣之事啊!我真是錯了,今年就真的讓我遇上禁穿。
賽前我想了好久好久,到底要不要在會場買一套新的Speedsuit?
最後選擇不買。因為平心而論,花了一萬初頭買了件新的,以後要穿的機會很低(我家中還有一件),且穿上去,評估是能快個1分鐘初頭到頂多2分多鐘吧(每100m快1-3秒頂多),但這值不值我花錢來換?特別是這些年出國比賽預算越來越高,能省還是省一些吧。
戶外EXPO規模相當大,絕對超過上百個攤位,規模大概跟KONA有得拼,但不是我沒缺就是買不下手😂 |
官方產品商店,我自己習慣都是買一水壺、一件T-Shirt、一頂帽子紀念,幾乎所有比賽都如此 |
EXPO核心有一個很瞎趴的舞台 |
賽前我也去參加了職業選手見面會,看看你認識幾個人?今年男女冠軍都在台上,男是右邊數來第4個Sam Laidlow,女冠軍是左二Laura Phillipp,後來也發現,他們就住在我的民宿旁邊約100m處,一週下來還碰上蠻多次的 |
雖然還是覺得很可惜,不然按我賽前2-3個月的調整,游泳狀況是又比3月底的IRONMAN南非好一點了,當時大概游泳的力量有7成靠右手,3成靠左手。但到了5-6月,隨著左邊肩膀與鎖骨又更康復了一些,已經能有6成右手與4成左手的出力比了,雖然左肩還是卡著鋼板,活動度與力量都受限,但我賽前評估應當游泳是能游到72分正負2分鐘了(有防寒衣情況下),但現在沒了防寒衣,可能會掉到78分正負2分鐘左右,不管是何者,應該都會比南非游到86分還快,這是絕對肯定的。
Ready for Boarding!報到完成 |
選手包包簡單好看,但我從來都不會用比賽發的包包,家裡庫存一大堆,要不拿出來賣好了? |
報到時領的比賽物資,也是頗為簡單,少製造一堆沒用的垃圾 |
單車的調整也比南非前好一些,最起碼現在騎車變得輕鬆許多,沒有那麼緊繃怕又出事,肌肉放鬆許多,當然小心翼翼程度還是高,但騎得輕鬆,體感與續航能力就會更好一些,僅管數據指標上依然離兩年前出事以前的狀態還是差了那麼一點距離,但靠經驗、心態與對身體的掌握程度,我覺得這場應該會騎得不錯,唯一變數是比賽當天的溫度。老天若幫忙,能破5小時,老天要是太熱情,那可能衰退到5個半小時也不奇怪。
跑步則是近三個月較難練起來的部份,首先是挪了一些體力與專注去拉升游與騎,跑步自然受影響,再來是就夏天來了啊,速度與長跑課表都必須打折扣,不然連另兩項訓練都會被拖累。我覺得三項訓練,真的很像在做烘焙,在不同的天氣(溫度、濕度)都不同情況下,就得斟酌調整放料的比例、發酵時間、烘烤時間等等,絕對不會是同一套訓練課表打完一年四季的。
我有個朋友在前陣子問過我,到底大會準備的比賽前後餐點是吃什麼?這是賽前Carbo Loading的餐,有約3-4種生菜沙拉,4-5種不同的義大利麵,還有多種麵包、點心、飲料,只是我沒拿。看起來是不錯吃的,實際也是。賽後的選擇更多,但我完全沒吃就離開了(老婆在外等)。 |
也因此,我心理早有準備,這場不可能複製3月底南非IRONMAN跑個3時8分的成績,我評估就算天氣再涼爽,310-312是緊繃了,天氣要是都賽前那麼熱,330可能都死守不住。
這樣算一算,最緊繃狀態是9時30分完賽,最糟就是努力死守10小時內,當然更重要的是平安完賽不出事。
比賽終點也架好了,但我找了老半天,就是找不到我們的國旗?沒關係,我自備! |
倒是找到了可能是影響我人生很重要的一句話:Keep Going |
比賽開始:甩手功游泳大法
第五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選手號碼藏有玄機。
![]() |
職業選手約95人,分齡選手約3600人,以及接力選手約731組,這規模確實可稱得上最大的226km賽事 |
這場Roth比賽是現在已少見的Group Start,一次下水200人,要緩游個50m左右到起始線位置等待,水中出發的賽事並不常見,但會讓我想起KONA也是如此。
我的BIB號碼是569號,被排在兩梯職業選手後,再接兩批分齡選手之後出發,我原本有點不太懂這安排邏輯,論歲數安排,我也不該這麼早下水?就算同一組,好像也看不出是同一年紀的人?我一直不解到底號碼是怎麼排的?
直到賽後隔天,我搭車離開Roth也離開德國,準備跟太太去瑞士渡假時,在火車上碰到一對瑞士夫妻,約莫30多歲年紀,先生看到我手臂上的號碼貼紙,當然先客套的問了聲「How's your race?」,接下來就是個關鍵句,他說我的號碼很小,應該實力很好喔?我當然也說不錯啊,9小時半左右,差點突破個人最佳成績之類的話,接著就開心的聊了蠻多事,我老婆還逗著他們的小Baby玩了許久,他們也順便推薦我們去那玩等等,就結束了這些客套話。
結束交談後,我開始查Roth的訊息,才真的確定了,這比賽的特色之一,BIB號碼確實都是按照選手實力來編排,但我有點不記得是報名時我填的個人PB?還是預計完賽時間當依據?總之,重點是在搭車約莫一個多小時後,男子脫下了外套,我看到了他的號碼,忍不住的肉搜一下他的成績,8時40幾分...........。
我真是愛死這種在國外比賽中,隨便碰上個路人都能海放你的感覺!
![]() |
游泳路線圖,往右直直去,折返直直去,再折返結束的超簡單路線;圖片來源 |
7點整,輪到我這組出發了,我已經想不太起來,我上一次沒穿防寒衣也沒穿Speedsuit,就這麼上陣比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但確實剛開始從事鐵人三項的前2-3年,不也都是如此嗎?我的人生第一場226km(2010台東超鐵),還是穿泳褲直接下去游的,當時一身是膽無所畏懼,怎麼經驗越是老練時刻,怕這怕那的,少這少那好像就不會比賽一樣呢?不該是這樣的!
Roth的游泳路線可說超級簡單,就是一條河,從水中出發直行個1500m左右折返,再直直游個1900m左右,再折返回來400m就收工,沒有流也沒有水母,要是真有困難,河寬僅50m,隨時可靠向岸邊去休息一下。
要說唯一難度可能就是一梯200個人同時出發,小心不要被打到就是,尤其歐洲賽事特色,游泳與單車都是夭壽快,1小時游完3800m的人都不叫快,例如去年2024年Roth的比賽,游泳可以進1小時整的人就超過280人,所以我很謹慎的排在較為後方,還是很怕我的左肩鎖骨被人打到,這個害怕還是必要的。
但今年少了防寒衣後,我賽後也做了一下比較,今年Roth能游進1小時的只剩150人左右,對比去年有280餘人游進1小時,砍了快一半,看來大家都受影響了。
![]() |
若你有機會參與到水中出發的比賽,建議賽前一定要練一下踩水 |
渡過了混亂的前面至少400-500公尺後,慢慢抓到了節奏,邊游還能邊看著兩旁的人潮,小時候讀過『兩岸猿聲啼不住』,這時深切有感『兩岸加油聲不停歇』,全長3800m的兩岸河邊還真的都是滿滿的加油人潮,邊游邊看著他們以及天空不斷升起的熱氣球,時不時還會聽到大會鳴槍的聲音(每5分鐘放一組人),這時就在想,何時會有下一組的人追上來呢?果不其然不到1000m就開始不斷有後面的人神速的刷過去,有幾次想試著全開去咬看看,跟不到20m就被甩掉了,這實力之懸殊可見一般。
過了約莫1500m折返點後,身邊的人速度大致都穩定下來,大概就是那幾個人,時不時還能有默契的組織個小組一起游,只是浮球不是太明顯,加上水質能見度差,時而聚時而散,我不時瞄一下自己的錶,速度都在1:5X-2:0X/100m均速間,這樣游完應該就很夠用了。
直到近2500m左右,我的左手掌開始有點麻,有點像騎公路車固定了同一個姿勢太久般的麻,這是前幾個月游泳都沒見過的現象,但我可以推測,應該是游得有些用力,畢竟是比賽嘛,而左肩的鋼板卡在那,導致血液循環不是太好,無法完整送血至左手掌,有一些瘀塞在肩與鎖骨位置,我就很好笑的自創了一招,每當左手出水在空中時就甩個幾下,連個幾趟之後還確實能緩解掉一些麻痺感,但不甩之後等游了一段又開始麻了,只好再繼續空中甩手,如果有影片錄到我游泳,應該會是相當滑稽的場面。但實在也沒辦法,14個月前,這左肩是碎掉的狀態,現在還能2分整且相對輕鬆的游完3800m,不錯了啦,我越來越能接受當下的自己了。
1時15分50餘秒上岸,大會計1分16秒7秒游完,剛剛好的2分速,如預期般的配速,還比3個月前的南非IRONMAN快了10分鐘,沒得挑惕。
![]() |
欸?我還沒抓好頭髮啦,不要那麼急著拍我啊!!! |
第六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轉換區非常短,且服務滿分。
上了岸,馬上就接轉換區,且很快的找到自己的袋子,一旁還有志工會協助你看是要穿襪穿鞋還是擦防曬之類的,我是都不用,自己來著裝最快,接著衝向停車處,果不其然我那一帶的單車都幾乎空了8成吧,畢竟我的號碼569,附近的人也都是有與我相當實力的人,而我游泳又偏慢,從單車開始追他們是老劇本了。
3分16秒後離開T1,要進入Challenge Roth比賽最迷人的地方了。
Roth的精華:單車與Solar Hill的瘋狂
![]() |
單車路線圖,一共2圈加一小段近10km路;圖片來源 |
第七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誇張的人潮,瘋狂的Solar Hill。
嚴格來說,若單以比賽路線來講,Roth的游泳與跑步可說都沒太多特色,跑步晚點會詳談,但有近半都跑在河岸旁,景色千篇一律(而且一台官方攝影機都沒有....);僅有單車的變化性高,總爬升1600m以上,但卻沒有單一超過2km的爬坡,可卻能湊出這麼高的爬升量(KONA一般被認為偏難,也僅約爬升1200-1300m左右),換言之這就是個典型的丘陵路段,加上時不時會騎進個當地小鎮,故路線彎道不少,變化性大,某種程度上來講,不會覺得太枯躁,時間的消逝感會稍快一些。
然而,Roth之所以能長年被各家三鐵媒體或評論認為是人生必去清單之一,就是它那瘋狂的加油人群,從方才游泳段已提了,3800m的路段都有加油人潮,那單車更誇張了,180km路段僅有少數在森林裡,很難有人流來到外,到處都是加油群,最扯的當然就是我已在影片中看過無數次的Solar Hill段。
我在賽前練車時,還特別騎到此來看一下到底此處有何魅力?
完全沒有,就是條長緩坡的道路,旁邊也不過就一個小鎮,離開小鎮只剩荒野,在北部的朋友,你就想像那就是個略比北海岸白沙灣的坡再長一些而已,故我那次還懷疑,我真的沒有走錯地方嗎?為什麼會有幾千人會在比賽當天聚到此製造音浪呢?
答案等到比賽當天就會揭曉,不過得先騎個70km後才會到Solar Hill,在那之前還是得小心應對。僅管我那摔車的PTSD已在南非賽後解了大半,但目前對於過彎啦、下坡啦,還是會有所畏懼,故在比賽當下,平路與爬坡,我大概都不輸人,但只要一過彎與下坡加速,我就等著被身邊附近的人海放了,但反正我也無所謂,衝這種路線快也沒快幾秒,反正我等下跑步就追回來了,我有這種自信在!
![]() |
傳說中的Solar Hill;圖片來源 |
![]() |
比賽前練習來到的Solar Hill......一片荒涼啊 |
![]() |
Solar Hill換個角度,另一頭依然是一片荒涼,但這裡卻是在比賽當日會聚上成千上萬人的聖地 |
![]() |
倒是一路上看到蠻多Anne Haug代言的礦泉水廣告看板,她本人也有來Roth,但沒下場比賽,而在寫賽報同時,她本人也宣布退休了,敬一杯礦泉水,給這位傳奇又偉大的女選手。 |
另外也補充我老婆拍的照,她當天一早也是這樣走在公路上,從Roth到下一個小鎮去幫我加油,這樣來回得走上10多公里(辛苦了),但她說一路上都很多家屬朋友也都是這樣走,這也是個特別景象了 |
或者就是騎著腳踏車,在單車路線上到處找休息點幫選手們加油。這是一場加油團比選手還瘋狂的賽事無誤 |
第八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沒有特殊需求袋(Special Needs Bag)。
額外補充一點,這也是我最不習慣的一個地方,Roth的比賽沒有特殊需求袋的設計,僅管明明單車路線是騎兩圈,可以在騎完第一圈時拿需求袋啊?像過往我參與過的IRONMAN賽事如奧地利、巴西等都是兩圈路線,可以很方便的把補給拆成上下半兩場兩部份。但少了此設計,只好一次帶上全部補給品,大多稀釋裝在水瓶裡,身上再塞個幾包,若還不夠就靠大會。然而這一點也衍伸出來Roth的補給站位置都設計得很好,都是設在剛好一段坡爬完的位置,整體車速都不快,能很方便拿到想吃想喝的補給品,這個『補給站位置設計』,是我數十場比賽經驗裡,最好的一場比賽,也算是能彌補上沒有特殊需求袋社計的小缺點。
回到單車段,在騎了約莫2小時左右,終於要轉進Solar Hill了,遠遠就看到那人流與綠色背景,全身雞皮疙瘩瞬間爆發,太誇張了啦,真的跟網路上看的一模一樣耶!
![]() |
唯一可以合法跟車的地方只有這了,因為想抄也抄不過去啊... |
這邊我在賽前就有心理建設,千萬不要失心瘋到衝破300w,所以僅管我還是邊騎邊與圍觀民眾對吼與喊叫,也不時有人拍打我的背,但我還是會偷瞄一下車錶,心跳不能爆,功率要忍好,在亂世中求取心裡的一塊平靜,這是應對Solar Hill的心法呀~~
過了Solar Hill,不久後就回到下水點,也完成了第一圈路線,這邊也是滿滿的加油人潮,加上接力組都陸續游完也出發了,此時賽道上選手變得更多,但這場比賽也有另一個優點,那就是『裁判車非常多』,我不精密的計算一下,前前後後應該至少看到有20幾台重機裁判吧,沒看到的一定更多。這也是我歷往比賽中,看過最多裁判的一次。畢竟兩圈的賽道要塞到4000多個選手,沒有多請裁判,只想靠選手自律?那根本就是主辦單位偷懶想節省成本而說出的冠冕堂皇笑話。
第二圈就熟悉更多了,那邊該轉彎?那邊該小心?那邊要爬坡?那邊又有照相機?嗯,我都記熟來了!
![]() |
拍照,GET |
![]() |
笑一個,OK |
![]() |
第二次的Solar Hill也沒問題,DONE |
偷拍?我也知道你在那喔! |
騎到約莫4小時,估算一下今天應該有望騎進5小時門檻,按往例此時通常會有點撞牆與體能衰退,畢竟太陽也出來了,又是中午12點多了,我開始想拼一下,更為專注的在做好每一個踩踏、變速、補水、補給與心算,這時也經過了第二次的Solar Hill,配合演出的再瘋狂喊叫一下,接著又回冷靜的踩啊踩的。
最後就在剛剛好的4時59分騎完單車路線,好久好久沒騎進5小時內了,雖然,我也得承認,這場比賽路線僅有近178公里,往年也都是如此的少個2公里左右,也無怪乎很容易在此破紀錄,不管是世界紀錄或個人紀錄。但不管怎樣,帳面上數字就是Sub 5,功率也比南非那場高了不少,完騎時間也快了20幾分鐘,我滿意了。
順便賽後也計算一下,去年2024的Roth,一共有約660餘人騎進5小時關卡,但今年降到只剩500人(騎進4h50m的人,去年約400人,今年減到約300人),我推測也許今天的太陽與溫度對大家也有所影響吧?但其實對我來說,今天的天氣是偏向舒適的,不管是跟前幾天的熱浪對比,還是從台灣的夏季氣候來此比賽,今天天氣簡直爽翻啊。
進了T2,有專人幫忙抓車,也有人幫我拿補給袋,咻一下的1分33秒就能出T2,真的是個好破PB的路線啊。
Roth:跑步的救生艇與又摔一跤
![]() |
紫色線為跑步路線;圖片來源 |
Roth的跑步路線,若單看路線圖會覺得有些複雜,我賽前也沒特別去看路線,因為白天實在太熱了,體感溫度絕對破40度,就算騎車去看都受不了,但我直覺對於33-35km的爬坡特別留意,那會是今天的大魔王!
首先在出了T2後,要先在市區繞個4km左右後接到河堤岸邊,這一段我一跑就知道,今天跑步不可能複製南非跑出3時8分的成績了,今天腳的狀況偏沉重,沒有那時的輕盈感,我想是剛剛騎車為了進5小時,後面有點矜了,何況同上面提過的,這次賽前的調整,本就非以跑步為重心,今天只要穩穩的配速,慢也絕不會慢到那去的。
這邊再補充一下,同游與騎車一樣,若以3時10分跑完最後馬拉松當個基準,去年有約220多人能跑進310,今年約只剩2/3的140多人左右。
4km後,轉進河岸旁的路線,大約有足足20-21km都是要跑在這碎石與砂礫組成的路線上,而我一週前才剛在慕尼黑扭到腳踝過,雖不礙事,但很怕在此又扭一次的話,可能比賽就完蛋了,故很長的一大段時間,我都在抓今天的合適配速,配到4:25/km左右會覺得有點勉強,可能只能撐到25km,一定過不了30k;若降到4:45/km,好像又太輕鬆,心率也不高,一路來來回回的修正後,4:35/km左右是最理想的速度,就這麼無聊的在河岸跑呀跑的跑了近2個鐘頭。
![]() |
跑步路線有一半都是這樣的路,路窄小也單調,很考驗心志啊 |
這邊倒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這河岸路線很窄小,汽車肯定是開不進來,但陸續有不少選手都爆掉,能走的還算好事,有一些是直接坐或躺在路邊了,有人直接棄賽需要求救,但車子開不進來嘛!那怎麼辦呢?於是我就看到了兩次,是由救護艇,對,就是從河上開救護艇前來,再把棄賽的選手載走,這也是我首次見到的景象,更幸運的是,我只是看到而非親身體驗。
25公里後,終於離開超無聊的河岸,準備進入Roth市區道路,也就是路面會轉為較好跑的柏油道路了,速度依然維持在4:3X/k,也不怎麼累,應該一路到底沒問題了.....吧?
30公里左右,在Roth市區的一處石板路面轉角處,我一過彎準備去抓一個站在那的遞水志工,也不知怎麼的,可能他被我嚇到還是他剛好看另一個方向,水沒抓好就算了,我不知道底是撞到了他?還是為了閃他?總之反應過來時,我已經跌在地上了,右肩膀與右膝蓋重擊了那石板路,第一反應就是『好痛』。
我倒在地上,開始快速檢查身體全身,有沒有影響到我不能繼續跑的傷?我前兩年的經驗告訴我一件事:『若能感覺到痛,那絕對都是小傷,真正的大傷是感覺不到的』,例如賽後都2週了,我現在右側肋間肌還在痛,連笑都痛,但比賽當下根本無感。總之,那一摔很幸運的只有皮肉傷,並沒有太嚴重,被一旁的加油群眾們扶起來後,趕緊又加速繼續跑,畢竟那時還有一絲絲有可能破9小時30分完賽的希望。
接著就是最難的33-35km段,還真的是又陡又長,慢到只剩6分多速度,路邊也有人正在吐或坐在地上了,就算還在跑的人,看起來也都很疲憊或恍神狀態了。但可能我才剛摔倒過,現在精氣神都超級好,告訴自己,今天最痛苦就這一段,跑完就差不多下課了。
上坡結束剛始折返,慢慢到接近Roth市區的終點時,約莫接近40km吧?突然有一男一女兩人慢慢接近我,最後一同超越我,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去抓回來?如果是在IRONMAN比賽,或是關係到我有沒有可能拿到世錦賽資格,我可能會拼老命去咬回來吧?但最後這1-2km,我開始享受這滿街的人潮,同時也找著我老婆,看要去那裡接下國旗?對於拼個輸贏,此時已沒有太多興趣了,我就接在這兩位選手後面進終點,而且還刻意與他們保持個距離,確保我有個『獨照』。
![]() |
就是我後面那兩個,在最後1-2km超越了我,但沒關係,這樣我才有獨照! |
第九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家屬朋友可以陪跑進終點。這一點相信絕大多數在參加過Challenge Taiwan的人都知道,這也是Challenge系列有別於IRONMAN的其中一個差異。但我老婆賽後跟我講,他說前面8個多小時、9個多小時完賽的人,幾乎沒人會帶家屬,都是後來再慢一些的人才慢慢會有人帶家屬,看來這件事情上,對於追求成績極為渴望的人,真的是不分I系列或C系列,1秒都不願放慢啊。
回到比賽,3時13分跑完最後馬拉松,跟剛開始跑步所抓到的4:3X/km配速預期一樣。且今日還有一件自我覺得相當值得驕傲之事,我今天跑步一共只被四個選手超越過,其餘時刻都是我在刷人家卡,刷個200人以上應該有了吧(當然你能理解成比我快的人,早就在前兩項都比我快了)。
而且賽後看自己資料,我的後半馬比前半馬僅慢約4分多鐘,後半馬還包括跌了一跤與最後那2km爬坡大魔王讓速度慢了不少,我雖沒特別去計算這個差距,但印象中好像沒有跑那麼穩定過?對自我的瞭解與配速策略,這場真的可給自己打個95分高分了。
![]() |
但我的『獨照』怎麼那麼醜? |
![]() |
還有這是怎樣?連右邊那小男孩都嫌棄了啦.... |
![]() |
這好多了點... |
![]() |
下課!『I人』挑戰ROTH成功 |
最後就以9時34分6秒,總排名301名,分齡組排名20名完賽。總排名比自己的號碼569還高上不少,算是個超乎水準的表現了(記得嗎?選手編號是按實力編排的,故理應我569號,理應排名也是500多名左右才合理)。
而且今年的整體速度都比去年慢的情況下,例如我這同樣完賽成績,去年排名是掉到480幾名了,但在天氣沒有去年好,又沒有防寒衣加持下,還讓了一隻左手,我還能有接近3年前的成績水平,還是決定給自己打98分好了。
通過終點後,本來是沒什麼太激動與起伏的情緒,畢竟對比三個月前的IRONMAN南非,這場就中規中矩完賽而已,但這樣的四平八穩才是正確之道,上次那種驚濤駭浪與膽顫心驚才是例外。
隔天一早回去終點補拍個照。有發現嗎?天空轉陰了,天氣也蠻涼的,頂多20度而已吧,要是這天比賽,成績應該會更好。且我已經記不得這到底是第幾次了?每次都是我比賽完隔天碰到最涼爽的天氣,嘖~ |
Thanks, Roth |
完賽後的插曲I:GTN最高
但在領過完賽獎牌,緩緩往休息區走過去時,不知怎的,一股酸酸的感覺往身體裡衝了出來,突然走不動了,我靠在一處四下無人的地方,想好好瞭解那股酸意是什麼意思?(我很肯定那不是反胃想吐的意思😂)。
而是這時才驚覺也才對完賽成績有反應:『欸?9時34分?好像真的不錯耶』,開始有點想哭,那酸意從眼眶中跑了出來....。靠夭勒,南非比完都沒哭,我現在是在哭三小?
這時一個高大的白人男子拍了拍我肩膀,問我怎麼了之類的話?我就又滔滔不絕的霹靂啪啦講了一堆過去兩年摔了兩次車,斷了一堆骨頭,我從沒想過我還能練得回來之類的.....,等我哽咽完畢,他也說了些你很棒之類的話,這時我才認出來,我眼前這人不是普通人啊!
這不就是James Cunnama嗎?前職業鐵人三項選手,現為GTN頻道的主持人之一嗎?若非早年就在追蹤三鐵運動的人,可能只知道他是個主持人而已,但他當年選手時期,可是曾有過KONA第4名1次,與第5名1次的超強實力,也曾是2012年Challenge Roth冠軍,他是在2021年宣布退休,退休那年他也才38歲而已。
![]() |
James的IG;圖片來源 |
我後來感到最為微妙的是,一個曾經那麼輝煌的職業選手,退休後還願意出來比賽,且他這場成績是9時42分33秒(游1時1分、騎5時7分、跑3時29分),這離他巔峰時期差得可遠了(2012年奪冠時是7時52分),但他願意下場用分齡組選手身份繼續比賽,這情況在職業選手身上並不常見,這種除了還對此運動有愛以外,找不到其他解答了。
更有趣的是,我與他在南非就碰過了(他是南非人,現居住於英國),他當時是參加接力組,只負責跑最後馬拉松,我還有與他同跑了一小段,但只跑步的人,速度自然是輕鬆,我沒辦法跟他講到話,這次沒想到是他來安慰我,就算只是簡單的幾句話!但能被前IRONMAN與Challenge Roth雙料冠軍兼知名Youtuber安慰過,人生成就又往上增長了2%。
我以後將是GTN鐵粉,GTN最高!
完賽後的插曲II:謝謝Laura Siddall
知道Laura Siddall的人可能也不太多,但她在德國是很有名氣,在Roth也是個名人,因為她參加過Roth八次了,有兩次是第2名完賽,也是KONA的常客。而這場將是她的職業生涯最後一役,賽後就退休,Roth主辦方也為了她辦了場引退儀式,賽前賽後都有相當多關於她的專訪。
僅管這場比賽一共有三位職業選手要退休,另兩位是男子選手的Bart Aernout(比利時籍,代表作是2018 KONA第二名)與Maurice Clavel(德國籍,生涯代表作是2021 IRONMAN South Africa冠軍與曾在Roth拿過第三名),但大會也只選擇了幫Laura Siddall辦引退儀式,雖然這本來就非主辦方義務,但還願意去做,就顯示得出該選手在主辦方心目中的價值。
![]() |
這是賽前一天交車時,她受訪所拍的照片,那時我在這照片外的左側😆;圖片來源 |
也因為我常年來都喜歡研究各職業選手,對Laura Siddall雖稱不上熟悉,但也不算陌生,更有多次同場競賽的機會,我對比了一下歷史紀錄,包括:
1. 2014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位於加拿大蒙特婁),她是4時31分完賽,我則是4時49分,輸。
2. 2016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澳洲陽光海岸),她是4時21分完賽,我則是4時38分,二輸。
3. 2017年又在KONA(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碰上,她9時29分完賽,我10時2分,第三敗。
4. 2022年,KONA又碰上,她成績9時7分,又大勝我的9時51分,四連敗....。
5. 第五次碰上就不是個輸贏局了,這次是我們在2023年的巴西IRONMAN碰上了,她不幸在比賽中的騎車段發生摔車意外而退賽,那場比賽的天氣並不好,狂風暴雨的,或許因此影響到了她,這次不分勝負(但是下一場比賽就換我摔車?)。
6. 也就是這一次Roth了,她以9時35分8秒完成了她生涯的最後一戰(至少是用職業選手身份),我贏了她1分鐘,終於勝一次了!
當然這是玩笑話,我真正在意的並非贏這件事,而是我在看她的一些新聞時,才發現我們兩人都是1980年9月生,她只大我7天,但她已有感自己現今身手的衰退,加上也已拼不贏現在的年輕小將,時不我予的遺憾讓她這萌生退役,也才選了這一場對她意義非凡的賽事作為生涯最末戰。
如果她已有感身手不敵歲月這殺豬刀,跟她同樣歲數的我,還能力保住身手不至於衰退太多,或至少維持平盤,我真心想給自己這些年在這運動上的努力一個掌聲。
但是這樣的努力也可能是種長期壓力,在一篇文章專訪中,她提到了一段話讓我非常有共鳴,也影響了我接下來好幾天的心情。她說,她從此可以不用管假日要是想去帶狗狗去爬個山或去滑個雪,不需再擔心今天還有個游泳課表還沒練?單車要去那作課表?去那跑步等等的煩惱了。
我很有感,雖然這樣的自律與擔憂,不就是造就出一個像她這樣傑出的職業選手,或我這種半路出家的業餘跑龍套半吊子,但與這樣的自律相處那麼多年下來,無形的壓力與疲勞倦怠感,也成了甩不掉的包袱。這時就總會問自己: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你到底想得到什麼?會不會換條路會比較輕鬆有趣呢?她也許想通了,想換個生活方式了,我自己則可能還在尋找著答案吧。
我住的民宿也有一隻可愛狗勾~我完賽回來時,牠也衝來歡迎我,口愛 |
賽後自我檢討:沒有一手好牌,也能打一場好局
回到賽後的自我檢討,我覺得有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必須分享,在這兩年的兩次摔車意外之後,我的游泳、單車與跑步實力,若以『閾值能力』來衡量,不管是游泳的CSS、單車FTP與跑步5k至10k的能力,我至今都覺得與我兩年前的狀態還是有個10%的差距,游泳可以用鋼板卡在左鎖骨處影響了肌肉運作來解釋我游泳變慢的原因,那騎車與跑步呢?該怎麼解釋都還練不回來的原因呢?
我認為前兩次摔車意外,都傷到了肺臟,那才是硬傷,像近期正在環法單車賽,你不曉得到底是Jonas Vingegaard退步?還是Tadej Pogačar太強?無論如何,Jonas已經不如2022-2023年的鬼神般表現了。但我認為去年4月Jonas Vingegaard摔車那次意外,除了鎖骨與肋骨骨折外,還造成了肺塌陷(這三個狀況我都有😆),我覺得肺部受了傷,要練回到原有的功能表現真的很難,它不像骨頭復原還比較快,且骨頭復原後會變更強壯,但內臟受過傷又復原,好像不表示功能會更強吧?能回到原水準就算不錯了。特別是肺臟受損後,對心肺功能的影響那怕只差個1%或0.5%,只要是長期有在訓練的人一定有感,知道差異在那。
但即便『閾值能力』還有差別,可有趣的就是我的成績好像也沒差到10%那麼多,即使是3月底IRONMAN South Africa確實掉到10時6分,退了不少,但那場天氣實在糟糕,就算我沒那麼多陰影PTSD,頂多9時4X分至5X分吧。
那這場Roth賽前,我也清楚明白與兩年前的實力水準有差別,我各項配速都不如兩年前會配的數據,加上Roth這場的天候條件也不到完美,但一樣9個半小時完賽,全程都穩到不行。
所以或許可以這麼講,比賽當下本來就不是單單看你『訓練時的能力有多好』,而是『臨場的反應』、『配速的精準』、『補給的充足』、『心態的穩定』等等各面向的考量,就算沒有一手好牌,也能冷靜的打好一場牌局,我想這是我在Roth這比賽中學到的重點吧。
純粹很喜歡這張照片的意境,永遠有希望的感覺 |
完賽後的插曲III:終點PARTY一定要去
![]() |
強烈建議不拼成績的人,或本身速度就較慢者,Roth是個好賽事,當你越晚進終點,你會發現觀眾尖叫聲越大,那種8-9小時就回來的人,觀眾席根本空得冷清 |
第十個Challenge Roth的特色:終點PARTY一定要去。
但我沒去,僅管我住的地方只離終點約1公里路程,哈哈。
下午4點多完賽,在終點聊聊天與休息、回民宿洗澡、去領車、吃晚餐、洗衣服、還有最累人的拆車裝箱等等(賽後拆車裝箱真的是個很HIGH的事,你可體會到一下蹲不下去、一下做這動作就抽筋的快感😆),忙完後已經大概9點多了吧,真的累了,老婆也累到不想再走了,加上隔天一早就要離開Roth,這一晚完全沒力了。
否則終點的閉幕PARTY,絕對會是重頭戲,音樂、氣氛絕對是世界上最棒的226km賽事。但我們只能累到在房間裡看網路直播,也是一路守到PARTY結束,其中一幕印象深刻,那就是會場播著Rosé與Bruno Mars的APT,全場幾乎都跟著唱跳,你不得不讚嘆韓國在文化輸出上的能力有多麼的強。
還有一個小插曲是隔天一早,我與太太出門吃早餐時,看到會場周圍已被至少500人以上或搭帳篷、或還窩在睡袋裡、或包個大棉被坐在地上,排了長長1公里多的人龍,要是你跟我講這在南投指南宮,我絕對相信他們來搶頭香的。但實際上是他們在排早鳥報名,報名明年的Challenge Roth,有人說是1000個早鳥名額,但也有人說500,也有人說不知道,他就是先排再說。
這裡離報名的排隊起點已經超過1公里了,還是看得見長長的人龍,都是為了搶最早鳥報名名額 |
像這幾位,都是從前一晚比賽後PARTY就開始排隊的。我過去以為只有排明星演唱會門票或是排指南宮頭香才需要這樣,原來Roth也能熱門成這樣子 |
我當時還與太太商量,要不要我們也跟著排?明年再來一次?
不過我也只是問好玩的,一期一會是我的大原則,同一場比賽,盡可能不去第二遍,除非KONA.....,但好像也不太可能像Laura Siddall能參加Roth到8次之多,就算我再愛KONA,要我去8次我也膩了。
總之我想,世界如此之大,還有很多很有趣與充滿特色的比賽與人、事、物值得去見識一下,Challenge Roth已留在我的回憶裡,且還是充滿著正面與精彩的回憶,這樣就夠了,要往下一站的冒險旅程去了。
下一站預計9月抵達:法國尼斯(NICE),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平安順利,Keep Going。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 |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
永不放棄!後續賽事祝福您一切順利!
回覆刪除唉呀?我還在編輯,還沒正式發文就被發現了耶! 感謝您的祝福,您也一切順心如意
刪除這篇會不會太長了點.....
回覆刪除這篇好長好精彩,謝謝J帥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