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影響職業選手在IRONMAN 70.3成績的關鍵是?順便補充標鐵與IRONMAN的資料

2021年與2022年都分別騎了一次『切地瓜環島』,原本今年中還想再來一次,不過0403大地震之後,似乎不太妙了,或者要另想新的騎法。不管怎樣,在這柔腸寸斷的台灣山林之中,騎一次是賺一次!

這次要分享的是一篇2024年剛出來的研究,足足分析了17年的IRONMAN 70.3全球賽事資料,共計16611筆選手成績,試圖分析並找到最能影響職業選手成績的關鍵項目。

如果喜歡看職業選手比賽或對職業選手的表現感興趣的話,這篇能提供您一些線索。那如果對職業選手的成績不感興趣?那我也另補充了點資訊給您參考!

研究摘要

這篇發表於2024年研究,名為《Cyc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ive split discipline in professional Ironman® 70.3 triathletes》.

標題即結論,單車最重要

但我還是長篇大論一下,首先是若您完全不瞭解鐵人三項的話,IRONMAN 70.3的70.3是英哩,即為公制的113km,距離是游泳1.9km、騎車90km與跑21.1km。

這篇研究的資料取自2004年至2020年間,全球的IRONMAN 70.3賽事,但僅分析職業選手的數據(故有些賽事沒有職業選手就被剔除了),共計有16611筆選手資料,包括10282名男子與6329名女子選手,男女比率約是61.9%與38.1%,這大致反應出在70.3此距離中,職業男子與職業女子為6:4的概率

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下面這張資料分布圖,下圖X軸是年代別,Y軸是有多少筆資料,藍線是職業男子選手,粉紅線是職業女子選手,黃線是男跟女的比率。2005年才開始有職業選手制度,2009年開是職業選手大量增加,2016年到了高峰,不過也是男性增加的速度比女性還快,整體男性對女性比率約是1.7上下。2020年會驟降則是COVID疫情影響了。但若此趨勢繼續展開,我想以個人觀察來說,2023年的整體職業選手數目應該是達到史上最高的。

IM70.3平均成績水準

下表是整體16611筆選手資料平均值,男子平均游泳成績是26分14秒、單車2時18分、跑步1時23分,平均完賽成績為4時11分51秒;女子平均游泳成績是29分02秒、單車2時33分、跑步1時32分,平均完賽成績為4時38分51秒。

不過這邊要提醒一件事,因這是自2004年起的資料,但有可能早期職業選手成績並沒有當今這麼快,也許有可能只抓2015年以後的話,整體速度會更快?為了瞭解這現象,讓我們看下一張圖。


從下圖的趨勢圖來看的話,就較為明顯了,下圖X軸為年,Y軸是完賽時間,藍實線是男子平均成績,藍色虛線是男子最快成績(也就是冠軍);粉紅實線是女子平均成績,粉紅色虛線是女子最快成績(冠軍)。單看趨勢線的話,確實整體成績都有隨著年度而越來越快的跡象,然而冠軍成績是變化幅度最大的,特別是到了2013-2014年之後,職業女子冠軍推向了4小時左右,男子則到了3時40分。

甚至至今已有越來越多女子職業選手突破4小時大關,接近350了。例如現在的世界紀錄是Laura Phillipp於2022年所創的3時53分03秒(創於IRONMAN 70.3 Dubai);而男子選手也有越來越多人往3時30分內走了,現今最快紀錄是Marten Van Riel的3時26分06秒(同創於2022 IRONMAN 70.3 Dubai)。


影響IM70.3成績的關鍵

先放圖,下圖右邊是男子組,左方是女子組,框框內的數字是相關係數,X軸與Y軸依續是游泳時間、單車時間、跑步時間與完賽時間。自己比自己的話,相關係數是1,而游泳去跟單車看相關的話,女子是0.22低度相關,男子是0.42中度相關,以此類推。

研究結論

1. 先講該研究有作判定係數(R square)分析,不過是整體資料,並沒有單獨來看男子或女子差異。結果是單車對最後成績的最大解釋量,係數達0.8;其次是跑步的0.689,最後是游泳的0.414。白話來講,影響職業選手最後成績的關鍵,單車絕對排第一,且是非常高度的相關

更具體一點實例來講,一個職業選手最後成績好的(或前三名),基本上你看不到他單車會弱到那去。但游泳有可能沒那麼好(例如Lionel Sanders與Sam Long這樣型態的選手)。

2. 其次若分開看男女的相關係數,最能影響完賽時間的項目,男子組是單車,相關係數高達0.85;其次是跑步的0.82游泳相關是0.63。女子組部份也是單車最高相關,同為0.85相關係數,其次是跑步0.75,游泳相關是0.46。

3. 細看男子的游泳成績與其單車、跑步來看,相關是0.42(游與騎)及0.44(游與跑),相關係數值偏中度相關;但女子的游與騎相關僅0.22,游與跑也指有0.26。

這意思是游泳快的男子選手,往往騎與跑步成績都不會太差,有中度相關;然而女子部份,游得快跟其騎或跑成績相關僅0.2X左右,可以說游得快,不表示這選手騎與跑也快,也能反過來說,女子選手就算游泳不出色,仍有可能靠騎車與跑步來逆轉勝,但男子世界裡較難發生此現象。

4. 若看騎與跑的相關,男子是0.44,女子是0.35,還是男子相關性比較高,騎車好的男子選手,跑步往往也不會差到那去。

若是東進武嶺的路線(太魯閣),我倒是沒完整騎過,大多都是從天祥上,到了大禹嶺後開始計時開一趟大禹嶺(痛苦萬分),接著武嶺拍完照下滑回天祥,通常一年會騎一次,今年肯定是無緣了!

個人看法與解讀

這篇研究就這樣結束了,是個很重要的分析但確有些淺薄,總覺得還是能再分析點什麼,例如去切割領先選手與後半段選手的成績,分析起來應該會有點差異,因為很多選手會在知道自己沒機會前幾名後,後面會放掉變慢跑甚至棄賽,以留體力準備下一場。

甚至如果只分析TOP 10或前30%的選手,應該會發現游、騎、跑與最後完賽時間的相關係數會顯著高於後段選手。還有把年代別再切割出來比較,例如2014年以後與以前,也許也能看出一些變化趨勢。

假設我的想法為真,那麼就應驗了當今的職業選手是必須做到三項都達頂尖或接近頂尖的水準,游泳稍慢卻又要後兩項表現極為傑出,或是騎車稍慢,但另兩項特別強的選手,其實都是少數。

那也就顯示出,現在要捧這飯碗越來越難了,不過有趣的地方也在此,明明很難混,但職業選手的數量卻不斷暴增,例如4月初剛結束的IRONMAN 70.3 Oceanside,男子加女子職業選手出賽人數高達121人(男子81名,女子40名),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數量。

宜蘭通往明池這路,去年9月也被颱風吹垮,不然這條路線也是又美又靜,有一次騎這路時,我用手機開音樂開得超大聲,一個人在山林裡騎車唱歌,挺爽的經驗!

補充研究:影響標鐵、IRONMAN 70.3與IRONMAN成績的關鍵項目有差別嗎?

有鑑於這篇研究實在不太能滿足我的求知欲,我想再分享另一篇2021年的研究,該研究收集了2015-2020年間所有包括標鐵、IRONMAN 70.3與IRONMAN賽事資料,包含職業選手與分齡選手,共計16667筆成績的分析結果,文章是《What is the best discipline to predict overall triathlon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Sprint, Olympic, 70.3 and 140.6 Ironman®》。

直接給結論:

1. 影響標鐵距離鐵人三項成績的最大關鍵是游泳

2. 影響IRONMAN 70.3最重要的項目是單車,與上面的研究相同。

3. 影響IRONMAN成績的最重要的是跑步

但得小心結論!

我在許久以前,曾把這結果與自己的一個學生分享,他立即反應是:『所以要把226km練好,就要多練跑步多跑馬拉松』

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你也下了相同推論的話,絕對得小心!因為就算你游泳與騎車再好,等完成了3.8km游泳與180km單車之後,時間也至少進到6小時甚至7小時以上了,這時會影響你跑不跑得起來與跑得快還是慢,關鍵並不在你單獨的跑步能力,而是究竟前面的6-7小時以上的過程裡,你的體力耗損掉了多少?226km是個『斤斤計較』的運動,你得很小心的分配體力,避免在前兩段特別是單車段讓體力過度耗損,否則就算是個有單跑馬拉松2個半小時實力的職業選手,在前兩項濫用了體力,最後完全跑不起來,花個4-5小時才能走完也不是新鮮事。

所以,這研究的發現並沒有錯,與IRONMAN最終成績最有相關性的項目是跑步,但那是因為單車的成績好壞或者說變異數沒那麼大,您可以回想,要讓單車時速從25km/h到30km/h以上並不難,就算騎到後段都沒力了,只要有在踩,時速絕對都有20餘km/h以上,要慢到20km/h以下反而有難度(除非你騎ubike)

但是跑步要從跑得起來(>10km/h)變成只能用走的(<5km/h)反而不難,只要一爆掉,只要變成步兵,單車好不容易賺到的時間會加倍的償還出來。因此,要在一場IRONMAN比賽中跑得好跑得順,最大關鍵是『控管好前兩個項目對體力的耗損程度』,不在前段去貪快才有可能讓後面的跑步能順暢,用這角度來看,單車項目與最後總成績的相關係數當然不會太高。

所以呀,鐵人三項真的是個耗時耗力也考驗體能分配的腦力運動,僅管有決定最後成績的最重要項目,但不代表另兩項不重要,只能說,你可以偏心特別愛練某一項,但絕不該完全放棄任何一項

希望我此生能有一次完整騎完台8線的機會,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的夢想吧?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