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去南非時,去了兩個地方Safari,看了數十種野生動物,但我發現我最喜歡的竟是疣豬耶 |
『最理想的跑馬拉松心率是多少?』
這是我近期收到的一個相當有趣但又複雜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僅管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用一個『配速』來跑完42.195公里路,但你也不可能完全忽視『心率』的影響性,更進一步來說,會問這樣問題的人,想的真正問題是:『心率能在3個多小時裡撐到什麼樣的高度而不會爆掉?也就是用盡心肺之力,跑出一個最佳的馬拉松成績』。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就算過往也有不少以大樣本馬拉松跑者作為分析的研究,但你並不曉得每一個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跑完這42.195公里,是求完賽就好?是要拼成績?這兩者呈現出來的數據意義就很大不同。
不過沒標準答案,不代表沒有蛛絲馬跡,我來長篇大論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疣豬都是一家人在出沒,但有帶小豬的,感覺戒心就會很重,有種一付要衝上來幹架的感覺! |
1. 要看『心率比率』,不能單看『心率數字本身』,例如同樣的150bpm,對兩個人來說,感受可能差很多,因為一個也許最大心率是190bpm,另一人是170bpm,那麼150bpm對後者的壓力與費力程度就高。
2. 個人偏好使用『最大心率比率(MAX HR%)』,而不用『儲備心率(Heart Rate Reserve, HRR)』,原因在前者好計算,以及減少一個不確定變數,也就是靜止心率。
3. 要討論心率,一定要先理解『乳酸閾心率(LTHR)』的概念,若能更進一步瞭解LT1與LT2的概念更佳,有興趣都可查我舊文,此不多提。絕大多數的人在MAX HR的85%-90%間就會進入『乳酸閾心率(LTHR)』,也就是血乳酸生成速度已高於代謝掉的速度,接著能持續運動的時間就會越來越有限,稍低一點的LTHR,也許還能讓你撐到1小時或再稍多一點時間,然而LTHR高一些的比率,可能10幾至20分鐘就會讓你痛苦到撐不住而想要放慢。
4.『乳酸閾心率(LTHR)』會隨著訓練者的體能提升,而不斷提高LTHR的上限,是有可能訓練到MAX HR的88%, 89%甚至90%才進入LTHR。不過一般來說我都會以87% MAX HR當一個LTHR的門檻值,這是大部份有持續在訓練的人之合理數值。
5. 在個人先前所定義的Zone 2是以『最大心率60-80%』當基準(可參閱個人先前Zone 2訓練的文章)。這個MAX HR 60-80%是個可以持續運動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的運動強度,只要你有持續補給給予身體能量的話。
我還問導遊說,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很瘦,跟電視上的不一樣耶😆!導遊說:這是野生的..... |
到底理想的馬拉松心率落點是多少?
同開頭所提,這沒有標準,但有蛛絲馬跡,但在提線索之前,要再做幾個基本假設:
1. 有充足或至少一段2-3個月以上的訓練
2. 天氣不是過冷或過熱,賽道大致平坦而非山路或越野
3. 是個大致穩定的配速,非前面一直爆衝,後段走路
4. 在賽事進行中有給予身體補給
5.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人的馬拉松完賽時間會在2時40分到5小時左右,太極端特例就不討論了。
再來我們用收斂法來談合理的馬拉松心率,首先是用LTHR撐完一個全馬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要用全程開到MAX HR 87%以上撐到2個多小時,甚至3-4小時以上,那是很不合理之事(比較可能的狀況是他現在所使用的MAX HR有可能低估了)。
若低到只有MAX HR 60-70%來跑,那是輕鬆再不過的事,拿來跑超馬都不成問題。
但若用70-80%,還是個Zone 2為主的區間,只要你能持續給身體能量,一樣是個可以運動大半天的強度,甚至有一定訓練基礎的話,拉到75%-80%來完跑都不會太累,甚至完賽一場226km超鐵的理想心率落點都在此區間。
那如果打算拼盡全力跑一場馬拉松的話,MAX HR 80-85%是最可能的落點,至於要往80%走?還是85%走?端看你預期的完賽時間!
- 假設是3-4小時間完賽的話,MAX HR的80-85%都有可能完賽,可參考賽前幾週最後幾次的比賽配速來評斷可能心率落點,或是賽後回顧時多加參閱,找到是要靠80%多一點?或是85%多一些。
- 若是需要4-5小時才能跑完一場馬拉松的話,MAX HR 80%可能就算是相當緊繃的心率落點了。
- 3小時左右的話,可考慮用MAX HR的85%當一個指標,甚至86-87%都有可能可以撐完(但配速需謹慎,且重視補給);再快一些的,甚至想拼到2時40分內的話,很可能落點會達到87-88%左右。
豬豬可愛~ |
理想的馬拉松心率分布應該是什麼模樣?
再來想要讓你理解的部份,是我想提幾個馬拉松的心率分布圖形,我完全不建議你只看一場馬拉松的『平均心率值』,因為很可能有手錶的問題、心率帶的問題、或跑者配速的影響(一個穩定跑完,一個前過快後大爆,導致兩個人的平均心率一樣,但實則故事大不同)。
首先是下方兩個圖,我都是抓Trainingpeaks(TP)這軟體裡的圖形,沒有使用的人,也可參閱Garmin Connect來看,大同小異,只不過我用TP是因為我已有多年來相當充足的資料量了,可談論多點例子。同時,我們也很簡單只看曲線趨勢圖就好,完全不需要太難的指標或術語。
1. 配速穩定且易破PB的心率曲線
以下所有圖形的X軸都是比賽經過時間,Y軸是配速(綠色值)與心率(紅色值),灰底是高度圖。圖中的紅線是心率,綠線是配速。
首先來三個都是跑得不錯且都是破PB的例子,前兩個都是剛好平均落在85%MAX HR的平均心率來完賽。而兩人的整體心率與配速都相當穩定,當靠近比賽後段最後幾公里時,雖然為了維持住配速,心率開始往上走了,但也因前面沒有對心率造成過多負荷,故心率往上走是還能撐得住配速不爆掉。
![]() |
X軸為比賽時間,Y軸綠字為配速,Y軸右側紅字為心率,灰底為海拔高度;紅線是心率,綠線是配速。以下圖形皆同 |
![]() |
再來下圖是個蠻特別的例子,他用了86%MAX HR完跑一場馬拉松,最後是拼盡全力希望能進4小時完賽門檻,不過最後還是多了2分鐘,雖然還是個PB,但沒能sub 4成功。他的配速與心率線都相當穩定,且足足用了86% MAX HR來撐完,是個非常辛苦的一馬,這種賽後一定需要至少大休1-2週,且再配合大減量與緩和持續1-2週,整體約3-4週才可能恢復。
2. 前段心率過高,後段開始衰退的例子
再來兩個稍微有點爆掉的圖形,下圖第一個很明顯在2小時10分左右一過後,配速(綠線)開始不穩定,心率(紅線)也開始往下跌,但還能撐住一個基本速度,但速度已經起不來了,只好慢慢跑完。這種是因為他在約莫30分鐘後,心率就拉升到MAX HR的87-88%之間,接著一路撐了一個半鐘頭左右,就開始掉速了。這就是前段心率拉升過快,血乳酸已隨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來不及代謝,後半段開始失速,導致他的後半馬足足比前半馬還差上10分鐘之多。
下方這圖更為經典,這個案在跑到1時30分後,心率就開始往下掉了,而配速則更早就開始下跌。這人的狀況是當天比賽前就感覺狀況差(跟賽前減量沒做好有關係),但還是想用原預期的配速來跑,可是一起跑後就心率過高(直接衝到這人的87-88% MAX HR了),但當事人完全沒留意,即便感到配速吃力,還是不肯放慢速度,於是1.5小時後,心率就撐不住了開始往下跌,但當事人在賽後一直誤解是所謂的『肌力不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肌力沒有那麼容易不足,純粹是心率過高,堆疊了過高的乳酸且來不及代謝,積累乳酸到一定程度後,身體就是會逼迫你減速,不管你肌肉再怎麼有力都是必須投降,故這是血乳酸的問題而非肌肉。最後導致這個原本理應是可跑個3時10分上下的人,卻只能掉到3時30多分才完賽,後半馬以前半馬慢了超過15分鐘之多。
![]() |
3. 詳看心率圖而不是單一心率值
另外,方才也提過不要單看平均心率的數值,像下圖就是一個常見的心率分布狀況。剛起步時,心率莫名奇妙的高,甚至會接近200bpm數值,但慢慢跑著跑著身體熱開後,心率線就穩定了。這通常在冬天很常見,主因在心率帶的內側感應端偏乾,導致數值不穩定,只要身體流了汗就好了,故建議在跑步前先沾點水在心率帶感應貼片上,通常可解這問題。
![]() |
當然也有下方這種圖形,前面10幾分鐘的心率線異常偏低,直到近20分後才正常。不過這個也跑得不錯,可看到最後應該2-3km路都還能再把心率往上拉升,這也是個跑出PB的心率圖。
![]() |
4. 額外分享,100km超馬的心率圖
額外分享我去年10月跑100km超馬的心率與速度圖,整體平均心率是150bpm,是我的78%左右MAX HR,前5小時基本上除了去廁所外都不需停,後面有些速度曲線是斷斷續續,主要是進補給站拿水時會放稍慢些,但最後90-100km段速度都還比80-90km段還快,也真的再次驗證了Zone 2心率,絕對是能讓你跑上大半天的心率。
![]() |
個人去年10月份的100km超馬資料 |
結論與建議
雖然我知道問這問題的人,只是想要我給一個簡單數字,直接告訴他,到底要用多少心率來跑馬拉松才合理?不過我還是覺得,要考慮的點實在太多,加上心率數字背後可能也有很多潛藏問題,還是落落長寫一篇文來談。
不過大致整理下來,主要就三個重點與您分享。
首先,『MAX HR 80-85%是絕對能讓你跑完一場馬拉松的理想心率落點』,跑快一點的人(3小時左右或以內),可考慮拉升至85-87%;稍慢一點的人(4-5小時),平均心率盡量不要超過MAX HR 80%,否則後段會真的跑得很痛苦;至於3-4小時間的人,80-85%是個理想落點,剩下就是因人而異,可能再加減個1-2%,但差距應當都不會太遠。
再者,雖然大多數人並不會以心率來當比賽配速,您也一樣可以繼續用預計比賽配速來跑一場馬拉松,這都沒問題。但請務必還是要參考一下心率狀況,『心率是一個非常好用來判斷身體狀況好壞與還能撐多久的重要指標』,建議在手錶上保留至少1-2個資料是心率相關數值,可以是當下心率、或平均心率、或MAX HR%,這是讓你確保在比賽的特別是前1/3段落,注意心率不會提升得太快,例如才進行10公里,心率就破87%甚至逼近90% MAX HR的話,你是絕對不可能用這速度撐完42公里的,今天不是你的日子,不要硬拼,謹慎為上。
甚至您可以這樣來安排,在賽事的前20%,心率是落在您預計的平均心率(或MAX HR %)以下,接著中段的50-60%路是都在平均心率左右,而到了最後的5-10km,心率才上升到LTHR甚至最後幾分鐘進到無氧區間心率,這整體平均下來不會離你目標心率太遠,且也絕對能保你前面跑得穩,不會太早爆掉或後段嚴重衰退的情形。
最後,賽後記得回顧一下比賽心率與配速曲線圖形,就像我本文分享的方式一樣,簡單比對一下心率與配速圖形,你一定能發現很多有趣的線索,是前段配速太積極?心率拉升太快?還是跑得太保守?這都是提供你日後跑下一馬的參考。
這一幕剛好抓到斑馬與老鷹同框,下篇文章再繼續分享些有趣的非洲大陸景物 |
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這平台嗎?請點選下圖給予實質支持!
![]() |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
多謝你的文章🙏🏿,希望9月Berlin 可以做到
回覆刪除柏林馬加油喔,熬過難練的夏天!
刪除👍🏻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也謝謝您
刪除謝謝分享!! 回頭看看自己有順利完賽的心率,真的多分布在MAX HR 80~85%間,好友去的感覺
回覆刪除那請問J帥,半馬的心率是可以再往上調高到甚麼程度呢? 85%~88%?? 謝謝
半馬還是看完賽時間,時間越短越可能往上推,你也可以考慮再看看一下10k的max HR%,假設是在90%好了,那半馬對你而言,87-88%是可能的
刪除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看回之前比賽的心率也真是差不多, 前面8成時間大概是82%心率, 後面2成就拉到87%
回樓上的, 我上年台北半馬差不多全程都是86%心率, 體感是有餘裕的, 相信最後的3,4K應該有能力去到88%左右
有時最後心率要能再推上去,跟前面不能開過頭也有點關係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