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魔鬼藏在細節裡:那些我們都可能犯的訓練暇疵

好想游泳啊,紀錄於2017年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游泳池

近2-3個月裡,幾乎全球賽事都停擺,但為了維持我協助訓練的市民選手們繼續保有訓練動力與目標,我給每個人各出了不同的功課,測驗時間也都盡量安排在原本的RACE A比賽日,這目的是要為本週期訓練作為結尾,也驗證一下過去幾個月裡的訓練安排是否理想?同時也找出下一階段要補強的方向。

測驗,或是模擬賽,都是因人而異,端看我來判斷每個人的狀況與原賽事內容而定,有的人要進行騎120km+跑21km、也有騎90km+跑21km、也有準備單項的,那就是測跑10, 16或21km的距離,或是測單車CP10的能力,或是騎一趟風櫃嘴等不同型態,總之因人而異。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跑步訓練課表介紹與運用:Billat's 30s

日本三重二見浦夫婦岩, 紀錄於2019

如果有一種課表可以用『人名』來命名,一定是種很酷的事情吧。

例如跑步訓練裡知名的『亞索800m』,由Bart Yasso命名,以800m作為間歇訓練,並且能作為馬拉松完跑時間預測基礎。

其實除了Yasso外,還有個相當有名的課表,叫『Billat's 30s』,Billat是法國人名,唸法比較接近於中譯的『畢雅』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單車間歇訓練比較、分析與實務操作

日本岡山行,2018年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在單車訓練世界裡,有一種討論一直存在著(其實跑步也有相關的爭議,日後談),那就是間歇課表,到底是長一點好?還是短一點好?

或是有另一種討論,到底要以LT為主的訓練對選手能力提升較有幫助?還是間歇較有幫助?

我覺得先回到單純的間歇本身,根據Coggan的定義如下(這圖是從TrainingPeaks上的一篇文章截來的,因為LEVEL 1的訓練時間 70-80 years是個挺好笑的梗XD,實際上應是4-8小時不成問題,甚至更多,Zone 2也不可能14天啦,又不是被隔離):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訓練雜談:尋找動力?不如建立慣性

芬蘭靜默教堂(Kampin Kappeli, 紀錄於2019 IRONMAN Tallinn)



這週看的東西還沒消化完,先閒聊~~~~

最近有些壞消息,當然都是COVID-19這病毒害的,包括我有國外的友人確診,還有居住的社區有人確診(但我住的社區一點也不高級),所以心情上很低落也很緊繃,加上各國主要高度影響力的幾個大頭還在搗亂扯後腿,許多的猜忌與指責,取代了應該要有的合作與互信,對於沒能力的一般人來講,看得真是寒心。

回到個人身上,上週也接到另一個壞消息,就是除了原訂的3月份IRONMAN 70.3 Taiwan取消,預計5月要參加的日本仙台半程馬拉松也確定取消了,雖然不意外就是。這是我相當期待的一場賽事(雖然個人是禁賽自己一年不能跑馬拉松,但沒說不能跑半馬,YA),這也是日本菁英賽事之一,跟過去個人參加過的香川丸龜半程馬拉松齊名,我是個很喜歡在匯聚菁英的場子裡競賽,高張力與高度精神緊繃,那是種很討厭卻會上癮的感覺。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後COVID-19時期:你該改變的一些訓練習慣


基隆正濱彩色漁港 ft. Scott Addict RC PRO.
情境劇場

先來設想一個情境,前一兩週你外騎得相當有心得,僅管有時豔陽高照,流了不少汗,也有次碰到點小雨,但不打緊,在外呼吸自由空氣就是舒服。

今天下班後準備要上訓練台打課表,是個超難熬的LT課表,每次騎之前都要心理建設或放點音樂聽聽才肯面對,邊騎還邊咒罵開這課表的人是王八蛋,總算撐完第一組,心靈需要點慰藉,於是脫了卡、下了車、去翻翻冰箱、去找找家裡的零食或隨手抓了兒子還沒吃完的洋芋片,塞了幾口後,再滑兩下手機後,繼續上車撐完下一組課表.........。

有什麼問題?



在COVID-19以前,沒有。
在COVID-19以後,也許有。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VO2MAX 與 vVO2MAX:認識、解釋、測試方式

日本香川縣栗林公園,紀錄於2019香川丸龜半馬



J帥,你會想測VO2MAX嗎?  不會。     為什麼? 文末再說。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文章分享:如何面對COVID-19病毒的威脅

本文乃參考Asker Jeukendrup博士的網站文章(來源




=========================
《先補充資訊》
Asker Jeukendrup是非常知名的運動營養學家,他早年是在荷蘭的頂尖學府 University of Maastricht (這學校全球排名約莫在100-200多名之間,依不同排名指標而定)取得Human Movement Science 博士學位(應翻成人類運動科學嗎?)。他專攻於運動營養、包括對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等能量系統的瞭解,我相當多的知識都從他的文章裡取得,他的網站型態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模式,畫的圖更是淺顯易懂,我所學習的標竿!

不只會讀書,他的運動能力也很強,去過6次KONA(2006-2011),不過查不太到他的成績,只查到其中一年是10h52m,從現在來看來可能還好,但畢竟是10多年前的成績,當時的裝備、科學、訓練都還沒有現在發達,而他也跑馬拉松,PB 3h07m。
=========================

回到本文,英文好的可以直接從置頂的連結去看細部內容。

僅管我認為國人的防疫概念已經很好了,畢竟資訊相當多,但Asker教授的觀點是從兩個角度切入:

第一個角度是避免感染源的接觸,這是阻絕並降低感染風險。

細部內容我幫忙簡要一下。

盡量少去公眾場合、少與他人做不必要的接觸、即使外出也少接觸物品(像電扶梯把手、捷運公車把手)、甚至在外用餐聚餐也能免則免。Asker甚至提到了不要與他人共用水壺(單車),我看了還真的笑了一下,因為我還真的曾經有次在騎武嶺時,快攻頂時巧遇一個友人,他沒水了跟我要一瓶水,我還真給了,現在應該避免共食共飲了!

當然,勤洗手保持自身清潔,外出回來後,衣物就算沒髒汙也直接洗了吧。


第二個角度是提高自身免役系統的能力,這是強化自我抗體。

我前陣子寫了篇類似的文章:『訓練後不感冒的十種方式』。

Asker所提的建議包括睡眠一定要充足、少熬夜、補充維他命,尤其D可強化免役系統、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包括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這不是個刻意節食或斷食的時機點。

另外,訓練當然也重要,但他提到了當你要執行長課表(超過2小時以上)或高強度課表,要特別留意時間拉長與強度對身體破壞的同時,免疫系統也正在被破壞,要特別留意此時很容易感染。

這部份個人非常認同,練得越操之後,身體免疫系統就會有破口,病毒相當容易入侵(那怕也只是感冒,也會有一堆人當你是中COVID-19)。我自己預計是在3月要進行超負荷訓練,最近也要考慮一下打點折扣了。

就算要執行大課表,保持碳水化合物與水份補給正常,也少與他人接觸,訓練完後快快回家洗澡休息。

以上,提供參考。

不管你是不是邊緣人,都開始學習怎麼邊緣自己;
不管你是不是處女座,都開始把潔癖當良好習慣。


美國Arizona 馬蹄灣 Horseshoe Bend,紀錄於2017年Arizona移地訓練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喔!
想瞭解『請J帥喝咖啡』計劃說明,請點選此處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超級懶人包:粒線體與訓練之關係

紐約華爾街最近很紅的牛牛,紀錄於2017年紐約馬拉松

近來剛好有與人討論到粒線體,一樣來紀錄一下,我盡量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這東西,尤其自己早期在查這些資訊的東西,往往被一大堆陌生名詞與化學方程式給嚇得退避三舍,我懂你的恐懼,所以此文我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提這事!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重量訓練對單車能力之影響性


日本高知單車遊四萬十川,紀錄於2019年



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單車太弱,是不是要多做點重量訓練?

不,應該說是三個問題,還包括游泳太弱、跑步太弱,是不是要多做點重量訓練?

這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也不該用二分法,簡單的是或否就能解決,這一篇文章也不會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限制因子都不同,對於某些人來講也許是吧,但也有一群人可能問題根本不在此!

這文章只想提出一些思考點...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非關訓練:北海道大沼公園冰釣公魚體驗

北海道函館大沼公園冰釣體驗,2020年

這週本來有兩篇文章想寫,談談我最近看的文章,但都寫一半就寫不下去了,心情完全被疫情與後續賽事影響,不只調適自己心情,更多的是調適他人的心情與重新安排訓練,真是亂七八糟充滿負能量的一週!


所以,來寫個有趣的遊記!


我很喜歡釣魚,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