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鐵人三項訓練該如何相輔相成?研究與個人建議

你看的是風景,我想的是生計;紀錄於2020年六十石山

鐵人三項是一項運動,不是分開的三項運動!

這是我很常掛嘴邊的一句話,雖然看起來每次只練其中一項,但都要想到對另兩項的影響,避免單一訓練課表的疲勞過高,影響到接下來執行另兩項訓練的品質。

但另一角度來說,有沒有可能練某一項,卻能對另一項有所幫助呢?例如練車,卻同時提高了跑步的能力?

有!這次要分享的研究,就是這麼樣的一個主題!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老闆~你這薑是甜的啊:2020 IRONMAN 70.3 Taiwan賽記



(賽後訪問一)

問:身為一位老將,對於這次拿冠軍有什麼想法嗎?
J帥:誰跟你老將?我才28耶!

(賽後訪問二)

問:這次拿冠軍,果然薑是老的辣啊......(打斷~)
J帥:瞎米薑?瞎米老?我這薑是甜的!

以上,是對採訪者的小小玩笑,有冒犯請見諒!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給你不一樣的間歇:遞減式間歇訓練法(HIDIT)

看完《天能》後,又想起塔林了;紀錄於2019IRONMAN Tallinn

你可能知道『間歇訓練(Interval)』對於提升最大攝氧量有幫助、對於提升心肺或心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有幫助、對提高血液中輸氧效率有幫助、對降低乳酸堆積與提高乳酸代謝效率有幫助、對提高神經肌肉運用效率有幫助。

當然也知道,這是個爆心跳且痛苦的訓練,是個讓你體會為何時間是過得如此緩慢,但停下休息時,好像又有世界在3倍速快轉的錯覺,間歇,讓人又愛又恨的訓練方式!

但你有沒想過,怎麼樣的『間歇訓練(Interval)』安排會最有效呢?是3-5分鐘的長間歇?還是30-60秒的短間歇?還是有其他解?

今天帶你認識另一種間歇安排的方式:『遞減式間歇(High-Intensity Decreasing Interval Training; HIDIT)』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一位職業鐵人之死:談運動員的榮耀與痛苦

前幾天在看一些國外文章時,一則照片讓我覺得面熟,一時想不出到底在那看過這照片(如下圖),但看了相關新聞內容後,想起來了,也震驚了........!

Nina Kraft, 2014 IRONMAN Louisville冠軍
照片裡的是2014年時,以9時31分贏得IRONMAN Louisville職業女子組冠軍的德國選手:Nina Kraft,而這時的她,45歲

當然,我對此照片有所記憶,是因在當年看到新聞時,對這女選手越過終點線時沒有過大的驚喜、雀躍,反而是種從容自在、不急不徐的自信印象深刻,這一幕有深植我腦海。

沒想到,現在再看到卻是則壞消息,Nina Kraft在8月16日逝世,原因不詳,或者說網路資訊無法查到真相,逝世消息也僅從她身邊友人透露出來,但也不諱言的說道,Nina 這幾年一直深受憂鬱症所苦,長年活在痛苦與深深的愧疚感裡。而憂鬱症的最大主因是,她曾因服用禁藥被禁賽,而服用禁藥的那場關鍵賽事竟是在KONA(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今天,想談談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Nina Kraft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如何決定游泳的T PACE?

日本宮古島,紀錄於2016年宮古島超鐵

耐力運動的世界裡,決定『訓練區間』是非常重要的事,所有的訓練課表都是從訓練區間衍生出來,僅管各家學派的『訓練區間』有所不同,有人分成4區、也有5區、6區甚至多到10區。但是不管幾區,或你慣用那一類的分類法,個人認為三個最主要的『訓練區間』不外乎三個:有氧區(Aerobic)乳酸閾區(Lactate Threshold)無氧區(Anaaerobic)

乳酸閾的相關概念,個人過去提過,有興趣或不瞭解者,請依關鍵字去檢索。

而有氧與無氧的訓練課表容易理解,乳酸閾的區間訓練就會有較多變化型,甚至過去的一篇文章在談跑步的Tempo與LT的差異(你講的Tempo是那一種Tempo),或是單車也有所謂的SST甜蜜點訓練,當然更別提熟知的FTP測驗,都是圍繞在乳酸閾區的訓練。

所以跑步很容易理解T PACE的概念與配速的範圍,有用功率計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LT POWER,就算用心率當基礎來訓練,也能抓到LTHR,可是游泳的 T PACE呢?

今天介紹兩種決定游泳T PACE的方法:CSS法』1000m法』
所有的訓練課表都是根基於此;圖片來源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你累了嗎?腎上腺疲勞與過度訓練


塔林街頭賣花生的小販,紀錄於2019 IRONMAN TALLINN

最近在Trainingpeaks上看到一篇文章為:『Adrenal Fatigue: Disease or Pseudoscience?』,中文可譯為『腎上腺疲勞,是種疾病還是種偽科學?』

這篇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在此摘要些重點與我想進行的討論。

何謂『腎上腺疲勞』?

根據該文定義:『腎上腺疲勞是日常反覆的壓力導致於腎上腺激素分泌失衡的現象(adrenal fatigue is said to be the result of repeated stress of daily life on the adrenal glands,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 in the ability of the glands to produce suitable quantities of hormones.)』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踏頻高低對生理指標的影響性(下):實例與建議




上集看了GCN在實驗室裡的示範,也看了研究上的操作方式,下集來個實際在外面跑的資料來說明吧,本文感謝上方照片裡的車主提供資料!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踏頻高低對生理指標的影響性(上):研究怎麼說?

最近剛好與人聊到『踏頻(Cadence)』的問題,整理一些手邊或看過的資料分享,下集會再寫一個實際的案例資料,本篇上集先談些研究層面的發現,但在談之前,先提一些有趣的東西!

首先,先看這張圖:

圖片來源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從日本飲食文化來談碳水與肥胖的距離:彩蛋是阿娟

日式早餐,紀錄於2013年日本奈良馬拉松


這篇沒啥太專業術語,也不是個太正式的文章,純粹閒聊一些常被問到或是對於一些飲食方法的看法。

其實只要每次一提到『碳水化合物』,包括上一篇文章,就算再怎麼強調『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的能量來源(Carbohydrate is KING)』這件事,但很多人還是對『碳水化合物』敬而遠之,因為它常與一些罪惡食物連結在一起,例如碳水化合物就是一些『麵包』、『甜點』、『飲料』、『PIZZA』、還有最冤枉的『吃飯 = 會胖』這事。

所以很多時候,不管我們談再多『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但是也許很多人真正要的不是運動表現能發揮得多好,而是在意『體重會不會因此增加了幾克幾公斤』,所以運動表現差一些也沒關係,不要胖就好!

另外,我也發現一個相當有趣的事情,越是運動量大或運動表現好的人,反而越斤斤計較於自己的體重,越可能採用一些"特別"的飲食法,包括生酮、低碳、斷食等,當聽到這樣的想法時,我就會想談鄰國例子,也就是『日本的飲食文化』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碳水化合物的另一種思考:補給補得好,恢復沒煩惱

路過宜蘭幾米公園,覺得這片天空真美...

最近在Asker Jeukendrup的網站看到他介紹了一篇研究,幾乎是以超量碳水化合物補給的方式,來討論對於馬拉松選手的優缺點,我相當感興趣的去把研究原稿找出來看,意外引發了我的另一個角度思考,故這次就來聊一下耐力運動最重要的能量來源: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