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把自己逼過頭了嗎?│文章分享:5項認真魔人常犯的錯誤

"對於一個教練而言,最怕的不是遇到愛練不練的人,而是企圖心旺盛不輕易放過自己的認真魔人。"

2月份時收到的禮物,來自個人一位學生所繪製的水壺,慶祝流量破5萬。
先前2/28的文章有分享過另一面,這次公開正面。
不過現在已破8萬了,請準備10萬的繪圖喔XD

這篇寫些淺顯易懂的東西,不談科學研究,只有閒談與分享,是個人前陣子看到這篇出自《Triathlon Magazine Canada》雜誌中的文章,個人看了相當有感,特提出分享:5 mistakes highly motivated triathletes make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功率小教室:賭俠與作功(下)| 談kj與kcal

2017年去Arizona訓練時,練跑的田徑場,黑色的PU跑道加上海拔1500m高度,HIGH啊

這集跟賭俠沒關係了.....這集討論兩個問題:

1. kj與kcal之間是什麼關係?

2. 總代謝效率(Gross Metabolic Efficiency; GME)又是什麼東西?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單車功率小教室:賭俠與作功(上)

 你看過電影《賭俠》嗎?那應該對於這幾幕畫面不陌生!

賭神系列電影出來後,你有沒有習慣跟人打牌都要瞇一下牌....


想懷念的話,可直接看摘要短片:

這跟訓練有什麼關係?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38婦女節特刊:認識女性生理期與運動之關連|寫給女性耐力運動員的建議

這是我唯一能找到與本文能符合的照片了,野柳女王頭,紀錄於2020年春

一般人(尤其男性)對於女性生理期的理解,可能大概停留在會有經痛、頭痛、疲倦、情緒不穩等生理不適,若是反應在訓練上,頂多就是覺得可能較為不舒服或不便下水而已。

但不知道你是否想過,在生理期當下或之前之後,對訓練狀態有無影響?生理期到底適不適合訓練?更艱深一點的問題,在生理期的那一個階段訓練效果會最好?還有你知道口服避孕藥不是只可以用來避孕的嗎?

本次配合3月8日婦女節,讓我們瞭解一下這些議題。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馬拉松跑量與受傷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全球獨家限量彩繪J帥專屬的水壺,第一次收到這種禮物XD

如果要以一個指標來衡量馬拉松訓練的成效,『跑量』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跑量』一定越多越好嗎?又究竟多少『跑量』才叫夠?有所謂的避免受傷的『基本跑量』嗎?

這樣的疑問,過去大多是停留在朋友怎麼說?坊間又是怎麼流傳?這種請『聽說』當教練到底是對還錯?除了親身體會試驗外,本次就來整理一下相關研究的建議吧!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單車訓練:低迴轉、重齒比訓練的必要性?

比起重不重踩,我覺得在體感溫度頂多5度的情況下滑下山才是考驗XD;今年春節所騎所拍

先講結論,低迴轉重齒比的踩踏訓練是過時的產物,科學驗證上站不住腳,效益也沒想像中得大,但傷害卻不小

而我,偶爾會練也會開這樣課表給人練,所以.....這是一篇準備要打臉自己的文章?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懶人包:簡單搞定TrainingPeaks與Gamin Connect自動連結、匯入資料、輸出課表

我只是封面,跟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

TrainingPeaks(以下簡稱TP)應是全世界最多人用來開課表的軟體,不管自己開或是由教練開,個人也使用六年了,還算略懂。而Garmin也是最多人使用的訓練裝置品牌,其應用程式Garmin Connect(以下簡稱GC),應該大部份人也不陌生。

故這篇懶人包,我廢話少說,只打算教會你以下三件事!

1. 首先,你要有TP與GC帳號,沒有的話可上網查詢並註冊,並且建議都要同時下載手機APP,且使用免費版即可,除非你對數據有偏執,那可用TP付費版或甚至與WKO一起使用。

2. 讓訓練後的資料自動上傳至GC,並且自動連結至TP。

(((以上兩點應該99% TP與GC使用者都知道了,重點是下一個))

3. 訓練前,可將TP上所規劃的課表自動輸出至GC與Garmin錶裡,不需在訓練前還要背課表了!

接著就來談這三件事!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那些年,我們曾經吃過的漢堡

2019年在德國法蘭克福某店裡...


你喜歡吃漢堡嗎? 

其實我也沒那麼喜歡,但現在卻有點想念,這篇文章無關訓練,而是關於那些年吃過的漢堡紀錄....。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J帥著作任意門:2015-2019年 J帥專欄文章大集結

八里的日出,這個Smile代表我整理完後的心情

其實從還沒運動時,個人就在寫東西了,但真的認真把寫文章當成一回事,是2014年底接了Don1don專欄起,自2015年至2019年五年裡,寫了百餘篇文章,雖然有部份散落在各地,但大多還是在Don1don專欄裡,只是一直沒好好整理,最近有幾個動機啟發來動工整理一下。

一來,偶爾被問到一些訓練相關問題,其實我大多寫過了,但對方有時也不知放在那裡,畢竟也百來篇文了,有時我自己也要找一下,乾脆在這裡開個傳送門。

二來,文章多了,東西也亂,也不曉得讀者如您是何時才開始運動或開始看到我的文章?有時搞不清楚來龍去脈,好像也影響了閱讀品質,讓我來幫你整理吧。

三來,這次整理,不包括過往賽前點將錄系列的至少十來篇文章(包括KONA的啦,或台灣的比賽),還有寫過一些短篇或週報之類的,因為我想比賽都結束多年了,應該不太有人想再看過往的介紹了吧,真有興趣再請移駕至don1don看。另外也扣除幾篇我不太喜歡的文章(大多是對訓練沒實質建議的業配文),故保留以下這些文章,並區分為15個大分類超過120篇文章,如果你看過有60篇以上,請受我一拜!

以下分類與文章連結,請點選下方『閱讀更多』後,按文索驥去找你需要的文章吧,相信大部份您的疑問應該都可以在此解決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極化訓練與閾值訓練(下):應用篇

如果有機會再去高知縣的話?一定是為了想吃這東西而去的!

下集直接來談極化訓練閾值訓練的優缺點、運用情境與可能限制分享,所以若前兩篇您在閱讀時有不懂之處,也許這篇就懂了!

在談兩方訓練的運用之前,先分享一篇多年前發在Don1don專欄的舊文:重新認識馬拉松配速跑(M PACE):意義、迷思與訓練時機』。

從這篇內容,其實就不難猜到,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於極化訓練派別的,但我並不會想去洗腦你,極化訓練好棒棒!反而我自己也會在特定時間點做一些閾值訓練。而在教練工作上,也會針對不同的人、不同訓練時期、不同賽事目標等,安排一些閾值訓練課表。尤其近一個月來又重新唸了許多東西後,依然認為沒有一套完美或標準的訓練方式,端看你怎麼運用與個人差異,課表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活用才是關鍵!

OK,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