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幾張最近在散步時隨手拍的照片,這是台北大縱走第一段的大屯里附近,俯瞰關渡平原 |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在練高強度間歇課表時,總覺得那時間過得格外的慢,特別是到了倒數幾秒時,好像有小精靈把時間轉慢了一樣,數字從5...4...3....2...怎麼還沒1?
更詭異的是,在組休時,又好像有那麼一點錯覺,怎麼休息時間這麼快就過完了,2分鐘過得像快轉?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別懷疑,你不是唯一的一個人,本文藉由兩篇研究來告訴你,大家都是如此。
分享幾張最近在散步時隨手拍的照片,這是台北大縱走第一段的大屯里附近,俯瞰關渡平原 |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在練高強度間歇課表時,總覺得那時間過得格外的慢,特別是到了倒數幾秒時,好像有小精靈把時間轉慢了一樣,數字從5...4...3....2...怎麼還沒1?
更詭異的是,在組休時,又好像有那麼一點錯覺,怎麼休息時間這麼快就過完了,2分鐘過得像快轉?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別懷疑,你不是唯一的一個人,本文藉由兩篇研究來告訴你,大家都是如此。
配合本篇文章主題,這篇夾帶的照片都是:灰的意念 |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Zone 2訓練,過去文章裡也提過多次『乳酸閾訓練(歸類於Zone 4)』的重要性,以及『高強度間歇的無氧區(Zone 5)』,甚至極化訓練與乳酸閾訓練兩者的論辯也是我過去寫過相當多次的(例如可參考這篇文章),而Zone 1的低強度訓練或稱之為『恢復區(Recovery Zone)』也相當容易被理解。
但是不是少了什麼呢?Zone 3那去了?為何很少討論呢?
其實Zone 3有個專有名詞叫『灰色區域(Gray Zone)』,故名思義,灰色是一種不黑不白,有些混雜有些不明感,就色彩學來說,它也是個不太討人喜歡的顏色,一個不知怎麼來的調查發現,全世界會喜歡灰色的人佔整體比率不到1%。
而『灰色區域』也普遍被大多數耐力教練、運動科學學者認為應該少練的一區,這是為什麼呢?真的一無是處嗎?
這次,我們談Zone 3訓練。
上一篇Zone 2的討論裡,有提到GTN頻道用"浪費時間(waste of time)"來談Zone 2;而他們的姐妹頻道GTN,也用過一樣的標題:"浪費時間(waste of time)"來談Zone 3。對不運動的人而言,Training is a waste of time" 吧;圖片來源 |
Zone 2訓練就像小溪流水一樣,看似輕鬆不起眼,但積累久了,涓滴之水終能穿石,而如果能再增加點變化性,小河流也會成為大洪水 |
【重點結論(懶人包)在文章最下方】
在我過去約莫400篇的文章裡(不可思議吧,我已寫那麼多了),我完全沒聊過Zone 2,原因很多,主因在於這其實不是什麼新東西,加上又是個很模糊且沒有明確的定義,這會導致你聊的Zone 2跟我理解的Zone 2不在同個立足點,那討論一點意義也沒有。
甚至直接了當來講,『練Zone 2是必要的嗎?』,肯定是!
那都『只練Zone 2會不會不好?』,有一點。
到底在說什麼啊?
我們來看Global Cycling Network(CCN)最近的幾個影片討論(下圖),近期他們的主持人之一:Manon Lloyd自身親自示驗了一個為期6週94%皆為Zone 2的訓練,想瞭解具體的成效為何?不賣關子,直接告訴你,成效相當好。
但是接著幾天後,另一主持人又專訪了知名的教練Olav Aleksander Bu,針對Zone 2談了相當久,且影片直接下個聳動的標題:『Zone 2 is a waste of time』!
一邊說有效,另一邊說浪費時間?到底誰對誰錯?回歸寫文章的日子,讓我也來跟你聊一聊Zone 2吧。